2021-01-13 15: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巾幗建功新時代
凝心聚力促發展
今天的「巾幗力量」專欄
我們走進雁江區資溪街道資溪社區居民——王用華
一起聆聽她的故事
王用華,女,漢族,出生於1953年10月,群眾,資陽市雁江區資溪街道資溪社區居民。6旬老人王用華,自結婚後便幫著丈夫照顧癱瘓的奶奶,而後又承擔起照顧夫家的養父母、生母三位老人的重擔。46年來任勞任怨,被家人視為榜樣和楷模,也被鄰裡親朋稱讚為「中國好媳婦」。2020年12月,王用華被評為第六屆「感動資陽」人物。
01
悉心照顧夫家多位老人
年近七十的王用華,已經和丈夫陳忠良結婚四十幾個年頭了,也照顧夫家幾位老人的四十幾個年頭了。在她小時候,父母便去世了,由大爹大媽扶養長大,生活拮据卻溫暖,因此養成懂得感恩和孝順的好品質。
丈夫陳忠良的親生父親在他小時候去世,被抱養給如今的養父母。婚後,王用華便和丈夫、養父母及奶奶住在一起。奶奶癱瘓在床,王用華就每天餵她吃飯、為她按摩身體四肢、更換尿不溼等,半夜還要起來查看老人是否蓋好被子……9年後老人去世,身上沒長過一個褥瘡。
奶奶去世後,養父得了肺癌,腿腳不便,後來養母又患上直腸癌、高血壓且半身癱瘓,全是她一肩抗下。公公愛去樓下茶樓閒耍,她就每天上午下午扶著他走過去;婆婆癱瘓在床生活難自理,她就每天幫她梳洗、擦身、餵她吃飯等,當婆婆發病控制不情緒罵她、咬她、打她時,她都默默承受,從不抱怨記恨。
照顧二老期間,丈夫的生母宋廷君因年紀大了,從貴陽哥哥家中回到資陽與王用華夫妻一起生活。老人因吃素信佛,不沾一點油葷,王用華便另備鍋碗瓢盆,每天單獨為她做飯,沒有一絲不耐煩。因患重病,公公婆婆相繼離世,而丈夫的生母宋廷君沒有什麼大病,在王用華的悉心照顧下,如今已快滿102歲。除了腿腳有些不便、聽力下降外,整個人看上去十分精神,氣色也很好。
王用華的真心相待被全家看在眼裡,更被每一位老人記在心裡。當說到兒媳婦王用華這麼多年的付出時,宋廷君熱淚盈眶,直說這樣的兒媳婦難找。「媳婦對我很好,從不在我面前發火生氣,要吃什麼都給我弄好,給我吃的儘是好的。」
02
年年當選家庭「敬老楷模」
除了對老人悉心照顧外,王用華也一直通過言傳身教來引導教育子女。耳濡目染下,她的三個子女都十分孝敬老人,哪怕年少時再頑皮,也從來不會頂撞長輩,還會經常幫著她照顧老人。如今,孩子們都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不論是兒媳婦還是女婿,甚至她的孫輩,全都孝順長輩,大家庭十分融洽。
陳忠良的幾個兄弟姊妹都在外地,平時會給一些贍養費,時不時也回來照顧老人。看到王用華一輩子都在付出,一輩子都這麼辛苦,大家都挺心疼她。在宋廷君滿90歲那年,他們提出每年在家裡投票選舉「勞動模範」和「敬老楷模」,並進行獎勵。經過投票,每一年王用華都全票當選「雙模」。
「父母對老人都很孝順,尤其是我母親,在她身上我們學會很多,最多的就是仁義孝道。我們家風就是尊老愛幼,親善待人,這是一個很幸福的大家庭。」王用華的兒子陳罡如是說道。
王用華用46年的無悔付出不僅獲得全家點讚,就連鄰裡街坊在說起她時也無不豎起大拇指。老街坊任萬容說:「這是最好最好的媳婦,對老人相當地好,他們家風很好很好。」
編者語:王用華是街坊鄰居公認的孝媳、賢妻、良母,她用自己的言行踐行孝道,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她為我們傳遞著尊老、敬老的良好風氣和正能量。
原標題:《巾幗力量∣王用華:以46年光陰詮釋孝道 在平凡中演繹親情》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