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部分劇透,請謹慎閱讀。
儘管還沒確定這部電影什麼時候會在國內公映,對於目前官方給出的電影譯名——《極速車王》實在是很難不批判一番,誠然這樣的名字很容易讓觀眾想起6年前那部同樣講述賽車題材的《極速風流》,然而後者因為比國外晚了兩年時間引進,國內票房可以說是相當雞肋。這種簡單粗暴的翻譯方法不單單只是偷懶的問題,看過全片之後就會明白這部電影顯然不只是關注賽車手對決本身那麼簡單,原本片名直譯為「福特大戰法拉利」更標誌著一種時代滾滾向前的力量。
這部原本應該在去年暑期檔推出的運動題材作品,由於三月迪士尼完成收購福斯被調整檔期到了十一月的頒獎季,其中最大的原大概就是因為這部電影由馬特·達蒙和克裡斯蒂安·貝爾擔任雙男主,讓迪士尼看到了其衝擊明年奧斯卡表演獎項的潛力。
不過作為長期唱反調的人,必須在此先潑一盆冷水,這兩人雖然在最近三年分別憑藉《火星救援》和《副總統》提名過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但事實上二人的表演某種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公式化趨勢。達蒙這幾年演什麼都有在參加脫口秀的感覺,插科打諢信手拈來,但始終是在演他自己而不是角色,貝爾則是相反,在不依靠體型變化之後,他的表演逐漸有點用力過猛甚至失控。在今年有菲利克斯的「小丑」珠玉在前,《愛爾蘭人》兩位老戲骨全程飆戲,《婚姻故事》裡亞當·德賴弗細膩又具有爆發力表演的複雜局勢下,這兩人沒有任何獎項上的斬獲也是在所難免子事。
《極速車王》改編自賽車史的經典事件:美國汽車大廠福特在傳奇賽事「法國勒芒24小時汽車耐力賽」中戰勝了統治這項賽事多年的法拉利。當然實現這句話的背後不論是起因還是過程事實上都要複雜的多,參加這場大賽的福特汽車是由賽車手出身的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親自改造了福特GT40,這款車也是之後讓福特得以在勒芒打破法拉利統治的關鍵,當然另一重要人物則是英國車手的肯·邁爾斯。勒芒的對決也不僅僅只是關乎一項賽事的勝負,作為一家商業公司,福特同樣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場業界矚目的比賽,來扭轉公司不斷下滑的知名度與銷量,同時讓福特這一家用車市場的知名品牌能夠進入跑車市場並佔據一席之地。
電影中馬特·達蒙飾演的就是2012年去世的賽車手兼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本身便是英國人的貝爾則出演了性格古怪但卻是頂尖賽車手的肯·邁爾斯。從人物關係上來說這部電影其實並非像是《極速風流》那般兩位高手之間的雙雄對決,因為謝爾比和邁爾斯事實上是在一個戰壕的親密戰友,而他們要對決的其實是傳奇汽車製造者恩佐·法拉利所帶領的法拉利車隊,後者在這部電影裡多數時候都是一個整體的標靶而鮮有呈現一個能與邁爾斯相匹敵的車手。
這當然是導演詹姆斯·曼高德出於對故事本身取材上的考慮,他自己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過他本人對賽車其實毫無興趣,更在意的是這個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張力。於車迷而言這個故事的過程和結果大概早已為人所熟知,而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電影則需要進行更多的鋪墊與解釋,這其實也讓整部電影的前半段顯得過於冗長,在情緒一再被調動的情況下,150分鐘的片長使得最後的高潮部分來的實在太晚,這甚至讓最後的一場那場歷史性對決呈現出一種反高潮的氣質,反正大家都做好了福特會贏的心理準備。
作為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極速車王》對於現實素材的改編之處也相當不少,而從現實與電影的不同中,或許就能看出創作者們的表達重點:事實上,恩佐·法拉利不但沒有在比賽最後對肯·邁爾斯致意,他甚至根本沒有出席66年的勒芒賽;而福特公司,其實對於邁爾斯也並未毫無情面,在65年的勒芒就曾派他再次出戰。電影中將對這兩個公司幾乎極端化的塑造,一方面豐滿了《極速車王》的故事情節,滿足了觀眾對於正邪善惡的需求,另一方面這自然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創作者們自己的價值判斷,以一種「追求純粹不功利的勝利」的角度去批判行業壟斷者的不純粹。這樣的處理手法當然是為了更加戲劇化的呈現,至於其中真正的歷史糾葛與恩怨曲直,只能關心這兩家公司的車迷或許才會去細細探究了。
與大多取材自真實人物的歷史傳記片類似,在對於一些歷史事件進行加工再創作的同時,《極速車王》也免不了通過誇大這兩個主角的領導力和重要性來為電影角色創造出更加耀眼的人物弧光,兩相對比之下,就勢必將車隊中其他的車手和工程師們模糊化或徹底抹去。真實歷史中,謝爾比和肯實際上也並不是福特GT40被製造出來的最大功臣,但為了方便敘事和建立人物,《極速車王》直接將這款傳奇車型記在了兩人名下。
相對於個人的呈現,在《極速車王》這部電影裡,我個人覺得最有趣的還是展現了汽車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福特作為現代汽車行業的領軍人,由亨利·福特開創並由他的長孫亨利·福特二世繼承家業並發展為現代化大公司。但作為一家創造了工業流水線的現代大企業,福特在上世紀60年代一度陷入低谷,而收購法拉利卻慘遭羞辱的窘境更是讓亨利·福特二世下定決心要進軍賽車市場。也正是如此福特公司內部人士才會最終找到了謝爾比,可以說面對著福特這樣一位甲方,謝爾比也是在不斷尋求著作為乙方的主導權。
電影中也將大企業內部的官僚主義本身作為反派來進行了展現,尤其是福特高層對於邁爾斯的市井遊民的態度不甚滿意導致他無法代表他們出戰勒芒,而正是第一次勒芒的慘痛失利讓謝爾比直面亨利·福特二世要求更多的主導權。更有趣的是電影中段,福特二世造訪謝爾比的造車基地,後者趁亂帶著老闆感受了一波新車的性能,停下後福特二世大哭不止,當觀眾都以為是他被嚇的讓全場笑聲不停,但最後他說的卻是:很遺憾我父親沒能體驗到這樣的成果。這一化喜為悲的瞬間微妙變化,反而是讓觀眾能夠切身的感受到福特二世當時渴望讓福特重獲榮光的迫切心情。
在勒芒,福特確實憑藉謝爾比與邁爾斯的組合完成了對法拉利的後來居上,電影結尾那一段官僚主義作風大展示。最後時刻,比賽的領先者為三輛福特GT40,於是,福特的高層人員裡奧·比比決定,為強調最終贏得比賽的功勞屬於汽車製造商製造的汽車,而非坐在車內的賽車手,他要求三輛賽車並排越過終點線。雖然謝爾比極力反對這項提議,但最終,由於麥拿輪駕駛的福特二號在比賽開始時比邁爾斯的福特一號落後八米,在起跑時覆蓋了更多的地面,導致當三輛車同時衝線時,邁爾斯實際上已經落後於麥拿輪了,這也直接導致最終真正的冠軍反而不是始終處於領先地位的邁爾斯。當然福特以包攬前三的絕對優勢獲得了這場與法拉利的較量,並在接下來的三年中連續奪得了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四連冠。
電影最後時刻的處理再一次讓展現出了在一家龐大的商業公司中,那些位於中高層級的管理者能夠為了逢迎媚上做出多麼違反常識甚至說可笑的行為,當然最終回過頭去看玷汙「速度與激情」的反派永遠不會只有那麼一個商業公司的官僚。在現實中,我們事實上也不難看到所有的體育精神、競技道德、對更高更快更強的浪漫主義幻想,在商業世界中最終都還是被轉化為消費主義話語體系下的營銷話術。但這並不代表著我們就要放棄對於勝利的追求以及對於個體英雄的崇敬,在個人英雄主義與龐大利維坦的鬥爭之中,我們應該始終堅定的站在個人一邊,因為歸根結底我們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而非單純隸屬於體制的一部分。而越是在分崩離析之際,任何過於龐大的組織都會因為陷入官僚與腐化的窠臼而昏招頻出,因此在這個時刻,所有個體之間更應該守望相助,相信自我與個體的力量,從而攜手度過難關。
推薦指數:推薦,真正的「速度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