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他人行方便,就是為自己行方便|寬恕了他人,也就是寬恕了自己

2021-01-08 我是青夜

「德不配位」與「厚德載物」

一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德不配位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

比如《水滸傳》的王倫就是個典型例子,他心胸狹窄,難以容人,雖勉強當上梁山首任寨主,但無法駕馭諸位英雄好漢,他雖求賢若渴,卻由屢次為難前來投奔的林衝、晁蓋等人,結果被林衝所殺。金錢、權力、名望都是自己的福報,您能承載的了嗎?靠什麼承載,靠符合萬物規律的德行。有當父母的,當爺爺奶奶的,你要經常把珍惜福報這句話跟自己的孩子講,對他非常有好處。福報,就是我們的享受。

譬如我吃得好,我穿得好,我能有一萬的不穿一千的,能吃十萬的我不吃兩萬的,這些都叫福報。中國人講惜食,珍惜的惜,食物的食。惜食、惜衣,你要珍惜它,人貴惜福。你得積攢自己的福報。有人說這是迷信,我不相信。那就四個字送給你:「以身試法」。二現在人們瘋狂的追名逐利,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價,為了掙錢不惜一切手段。我們現在天天看這個奔馳車好,那個大別墅好,看人家當官當這麼大……心想,我一定要把這個錢掙到手。大家都是在這樣想,完全不懂得道德。結果會如何呢?「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現在的學生、孩子也是那樣。他不管自己是什麼身分,就是要最好的。你現在一分錢不賺,你就要最好的,誰教的?電視教的,社會在教,家長也在教,老師也在教;攀比,家長都鼓勵~媽媽明天給你買個更好的壓倒他。你看看,完全錯誤。孩子不知道,享福太多了會怎麼樣?我們老祖宗講的,這會折你的福報。

老年人過去講「折福折壽」,是有道理的。三「厚德載物」。《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相傳當年宰相張英鄰家造房佔張家三尺地基,張家人不服,修書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張英主持公道,張相爺看完書信回了一封信,內容: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書羞愧並按相爺之意退讓三尺,鄰家人見相爺家人如此胸懷,亦退讓三尺。此事亦傳為佳話。

喜歡付出,福報就越來越多;喜歡感恩,順利就越來越多;喜歡助人,貴人就越來越多;喜歡抱怨,煩惱就越來越多;喜歡知足,快樂就越來越多;喜歡逃避,失敗就越來越多;喜歡分享,朋友就越來越多;喜歡生氣,疾病就越來越多;喜歡佔便宜,貧窮就越來越多;喜歡布施財,富貴就越來越多!你是願意付出還是喜歡佔便宜!《西溪叢語》中記載:有一個道士擅長下棋,凡是與別人下棋,總是讓別人先走一步。道士臨死之前託一個老人家安排死後之事。幾年後,老人家按囑託為道士改葬,打開墳墓只有空棺和衣服而已。 當年道士曾經作詩說:爛柯真訣妙神通,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多數情況下,即使道理在自己這邊,但是面對爭執的時候,有理也要讓三分。智慧的人不會執於道理,不願意妥協的人也只能贏在嘴上。 一個人更應該專注於提升自己的格局,而不是盯著身邊的小事不放。

生活中周圍會有一些人,他們很少去責備別人,因為他們自身經歷豐富,都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 有的人經過多年努力打拼,終於擁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尤其是經歷過多方責難之後,懂得了生活中的不易。當看到別人的不容易時,不會去責備他人,這是對生活的理解。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角度看世界,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是能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理解他人的難處,才是智者的表現。

是個人都會犯錯,並且通常犯的錯誤都不是不可原諒,始終揪著一點錯誤不放,對自己也沒什麼好處。對他人的不原諒,其實是內心深處對自己的不接受。 常言說得好: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 與他人行方便,就是為自己行方便;寬恕了他人,也就是寬恕了自己。

相關焦點

  • 停車是一門藝術,方便他人就是方便自己!否則讓自己後悔去吧
    車輛對於人們的出行帶來了很多大的方便,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問題,現在大氣的汙染大多數來自於汽車的尾氣排放,還有一個停車的問題,肯定讓很多小夥伴是相當的糾結。那麼停車入庫有的時候對於新手來說是一個很糾結的問題,也是技術性的問題,因為在駕校所學的是比較規則的停車位,而在現實的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異性以及很窄的停車位,所以就是需要技術性了。
  • 與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
    一般人會人為這個盲人是一個愚蠢的人,他做了一件「多此一舉」的事。試想,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在白天與夜晚走路,有什麼區別的?也晚打著燈籠對自己又有什麼用處呢?其實,當我們換位思考,站在盲人的角度考慮,我們才會發現,盲人打著燈籠並不是為自己照錄,而是為了那些「睜眼」的人更容易看清自己,從而不會誤撞自己。為別人點一盞燈,照亮了別人,就等於給自己點了一盞燈,照亮了自己。
  • 60歲以上旅客優先安排下鋪,方便他人也是方便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方便老年人乘車,12306系統自動識別60歲以上老年旅客並優先安排下鋪。這是一個非常棒的決定。但是我們還是要多想一步,有些因為中年喪子等原因導致的無兒無女的老人不懂網上買票,以及這些老人到了高鐵站不懂如何進站等,有必要給他們開通一條老年通道,對於老人這個群體,不管科技對他們如何友好,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都會有門檻,所以,配備專業的老人服務分導員是應該的。
  • 生活小事——與人方便,就是與已方便
    之後,中年人真的常常帶朋友來這裡,因為小店飯菜美味可口,氛圍溫馨舒適,朋友們又帶來了自己的朋友,一來二去,小店生意越來越紅火,而當初的那個中年人也和老闆成了好朋友。顯然,故事中的飯店老闆不僅是一個稱職的商人,還是一個情商高的人,他不動聲色地用自己的行為維護了顧客的面子,化解了他的尷尬,也為自己贏得了回頭客。俗話說:與人方便,就是與已方便。
  • 公務員應秉承「與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的工作作風
    (人民網2月25日)  曾經有個盲人晚上提燈籠走路的故事,盲人雖然看不見,但是他的燈籠卻為別人照了亮,讓別人看到了他,這樣就不會被人撞倒,這就是與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為人民服務」是公務員工作的宗旨,以前逢年過節時有新聞曝出出門務工人員返鄉辦事,要麼就吃「閉門羹」,要麼就是程序和手續繁瑣,讓百姓來回跑很多路,最後事情還沒有辦好,讓百姓白跑幾趟,增加了百姓心中的怨氣,損害了幹部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 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一定要懂得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這個道理!
    作為社會一員的青年人應該知道的是,與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這是一句古話,但是涵蓋的意思卻是很明顯的,一個時時處處給別人行方便的人其實就是在給自己行方便。當人心中只有自己的時候,其實是把麻煩留給了自己。當人心中有別人的時候,別人自然會把方便留給你。心中總是在顧念著別人,其實就是在顧念著自己。
  • 「不知他人苦,莫勸人大度」?勸的不是寬恕別人,而是放過自己
    到這裡,有些人為易小川的正氣所折服,為高要的狠毒而膽寒。然而,更多的讀者卻對高要充滿了同情,而對易小川充滿了鄙夷,尤其對他在面對朋友高要遭遇不幸的時候沒有及時寬慰和幫助他,反而一直在勸他放下,要他以天下的安寧為重並對他進行強烈的斥責的行為進行強烈批判,並總結出文首的那句:不知他人苦,莫勸人大度。
  • 再讀《基督山伯爵》中的6句話,發現它講的不是復仇,而是寬恕
    可是最近幾天又一次地拿起這本書,再次讀這本書中的故事時,他寬恕他人的做法更加的吸引著我,從其中的6句話發現,這本書講的並不是一個復仇的故事,而是寬恕。1.我寬恕你,因為我也需要別人的寬恕。幸福地活下去吧,請你們永遠別忘記,直至天主垂允為人類揭示未來圖景的那一天來到之前,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這五個字裡面:等待和希望!愛德蒙是在用復仇滿足自己的內心情感,但是他費盡心機先後懲罰了仇人,行使了他所認為的正義後,他突然發現復仇給他人造成了巨大的不幸,甚至想以自殺來贖罪。
  •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挑了個紫甘藍後我順嘴說了一句,沒有小一點兒的啊,紫甘藍拌菜用不了多少,就是個配菜。「沒事,你挑好拿來我給你切一半。」她很自然的說了這麼一句。「切一半?」感覺自己聽錯了一樣,我重複的問了一句。「嗯,沒事,給你切一半,這個菜用得少,買的多了吃不了浪費,我反正賣菜,有下一個拌涼菜的正好能買另一半,不影響」。估計是看出了我的驚訝,她解釋了半天。
  • 心理學:為啥原諒自己很容易,原諒他人卻很難
    為啥面對美股下跌,他前後的態度差距這麼大,其實在美國作家阿瑟·布洛赫的《墨菲定律》一書就對這種心理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提到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自己犯多大的錯誤都是可以原諒的,而別人犯一點點小錯就應該受到重重的處罰,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態度截然不同,這就是自我寬恕定律在起作用。
  • 禮儀的本質是:讓別人方便,而不是自己方便
    昨晚我在回家的地鐵上,一位老兄坐在座位怡然地晃著二郎腿,別人經過時都加著小心,怕他的鞋蹭到自己的褲腿。有的人好像買不起耳機,開著外放打遊戲或看小片,旁邊的乘車者「雨露均沾」;還有的人換乘時走步行梯,四平八穩的站在左側的急行道,一副「此路是我開」的架勢……事兒不大,但多多少少透著那麼一點自我和自私。
  • 《啟源女神》曙光之寬恕效果是什麼 曙光之寬恕屬性及效果介紹
    導 讀 啟源女神曙光之寬恕好用嗎?《啟源女神》是一款很好玩的遊戲,目前已經有很多玩家在預約下載嘍,你行動了嗎?
  • 教宗|在告解亭裡沒有威脅,只有天父的寬恕
    教宗方濟各2月27日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表示,上主總不厭倦地召叫每個人改變自己的生活,向祂邁近一步從而作出悔改。祂以一位父親的慈愛和信任來做這事,聽告解神父也是如此。上主知道教鞭是行不通的,事情不會變好,而必須給予信任的態度。上主在這段經文中這樣呼喚我們:『來,你們來吧。我們一起喝杯咖啡。讓我們談一談,討論一下。不要害怕,我不想責備你』。由於祂知道兒子是怎麼想的:『但我做了這事……」,於是接著說:『你的罪雖似朱紅,將變成雪一樣的潔白;雖紅得發紫,仍能變成羊毛一樣的皎潔』(依一18)。」
  • 與人方便,即與己方便
    明朝馮惟敏的《僧尼共犯》第四折說:「誰想巡捕老爺大開方便之門,放俺回俗,便成配偶。」對於「方便」,佛典解釋為權宜、善巧的意思。按照佛門智慧,有所謂「實智」、「權智」的分法。實智為離開一切思議、分別的真實之體;權智為臨機應變,因人設教的方便之用。
  • 對自己和別人負責,給自己和別人方便,使自己和別人快樂
    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是確定一個偉大目標,樹立一個崇高的理想。不僅僅局限於眼前的苟且,更執著於詩和遠方。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為了心中的目標,夢中的理想,努力,再努力,更努力的過程,拼搏、再拼搏、更拼搏的歷程。沒有誰,會隨隨便便成功。
  • 心理學家「寬恕」研究:男人可能有仇必報
    美國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心理學家朱麗亞·鬱斯蘭博士對「寬恕」這項課題深有研究,她做過7項研究,先後檢測過1400名大學生的寬恕態度。在幾項研究中,鬱斯蘭先要求受測者回想受到冒犯的情景,再把他們隨意分成兩組,一組直接檢查當時的寬恕態度,另一組則另起爐灶,回想自己冒犯別人的經驗。
  • 遊戲人生-寬恕與未來
    1.我的健康我負責(提升血液值)有人擔心膝蓋過度受損,而不敢跑步運動,根據《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誌》發表過的一項對比研究,經常跑步的人關節炎的發生率僅為3.5%,久坐的人關節炎發生率比經常跑步人高出3倍達到10.2%,跑步競技運動員關節炎發生率比久坐人又要高出一倍,達到13.3%。
  • 吸引力法則:我是愛,在愛內我寬恕你(重新學習《秘密》第73天)
    走自己的路!重新學習《秘密》——(第73天)再次學習《秘密》,為自己,也為了家人,也為了所有人。突然自問:有什麼區別嗎?好像沒有哦!今天所說的寬恕,指的是看清了世界的真相,知曉這個世界是我們自己營造出來的意象世界,於是我們選擇活在實相裡,否定眼前的一切幻相,這稱之為「寬恕」。也就是《告別娑婆》裡面說的「真寬恕」之意。如果我們想要更加充分地發揮吸引力法則的作用,我們必須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是愛的化身,我們的本質就是愛。在愛內,或者說在我們之內,我們寬恕一切。
  • 你的問題在於對自己太過寬恕,而對別人太過苛刻
    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特點就是,很容易發現別人的缺點和錯誤,卻發現不了自己的不足和錯誤。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紛爭都是來自於我們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卻非說自己的錯誤是因為對方而引起的。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寬宥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01 伯夷、叔齊堅守做人的原則,寧死不食周粟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為長子,叔齊是三子。按照古代嫡長子繼承制,孤竹君死後他的王位應該由伯夷接替,而孤竹君喜歡自己的小兒子叔齊,就立遺囑讓叔齊做國君。孤竹君死後,叔齊不願打亂社會規則,按繼承制讓位給哥伯夷,伯夷覺得作兒子的應該遵從父親的遺願,堅決不接受弟弟的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