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與「厚德載物」
一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德不配位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
比如《水滸傳》的王倫就是個典型例子,他心胸狹窄,難以容人,雖勉強當上梁山首任寨主,但無法駕馭諸位英雄好漢,他雖求賢若渴,卻由屢次為難前來投奔的林衝、晁蓋等人,結果被林衝所殺。金錢、權力、名望都是自己的福報,您能承載的了嗎?靠什麼承載,靠符合萬物規律的德行。有當父母的,當爺爺奶奶的,你要經常把珍惜福報這句話跟自己的孩子講,對他非常有好處。福報,就是我們的享受。
譬如我吃得好,我穿得好,我能有一萬的不穿一千的,能吃十萬的我不吃兩萬的,這些都叫福報。中國人講惜食,珍惜的惜,食物的食。惜食、惜衣,你要珍惜它,人貴惜福。你得積攢自己的福報。有人說這是迷信,我不相信。那就四個字送給你:「以身試法」。二現在人們瘋狂的追名逐利,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價,為了掙錢不惜一切手段。我們現在天天看這個奔馳車好,那個大別墅好,看人家當官當這麼大……心想,我一定要把這個錢掙到手。大家都是在這樣想,完全不懂得道德。結果會如何呢?「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現在的學生、孩子也是那樣。他不管自己是什麼身分,就是要最好的。你現在一分錢不賺,你就要最好的,誰教的?電視教的,社會在教,家長也在教,老師也在教;攀比,家長都鼓勵~媽媽明天給你買個更好的壓倒他。你看看,完全錯誤。孩子不知道,享福太多了會怎麼樣?我們老祖宗講的,這會折你的福報。
老年人過去講「折福折壽」,是有道理的。三「厚德載物」。《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相傳當年宰相張英鄰家造房佔張家三尺地基,張家人不服,修書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張英主持公道,張相爺看完書信回了一封信,內容: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書羞愧並按相爺之意退讓三尺,鄰家人見相爺家人如此胸懷,亦退讓三尺。此事亦傳為佳話。
喜歡付出,福報就越來越多;喜歡感恩,順利就越來越多;喜歡助人,貴人就越來越多;喜歡抱怨,煩惱就越來越多;喜歡知足,快樂就越來越多;喜歡逃避,失敗就越來越多;喜歡分享,朋友就越來越多;喜歡生氣,疾病就越來越多;喜歡佔便宜,貧窮就越來越多;喜歡布施財,富貴就越來越多!你是願意付出還是喜歡佔便宜!《西溪叢語》中記載:有一個道士擅長下棋,凡是與別人下棋,總是讓別人先走一步。道士臨死之前託一個老人家安排死後之事。幾年後,老人家按囑託為道士改葬,打開墳墓只有空棺和衣服而已。 當年道士曾經作詩說:爛柯真訣妙神通,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多數情況下,即使道理在自己這邊,但是面對爭執的時候,有理也要讓三分。智慧的人不會執於道理,不願意妥協的人也只能贏在嘴上。 一個人更應該專注於提升自己的格局,而不是盯著身邊的小事不放。
生活中周圍會有一些人,他們很少去責備別人,因為他們自身經歷豐富,都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 有的人經過多年努力打拼,終於擁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尤其是經歷過多方責難之後,懂得了生活中的不易。當看到別人的不容易時,不會去責備他人,這是對生活的理解。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角度看世界,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是能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理解他人的難處,才是智者的表現。
是個人都會犯錯,並且通常犯的錯誤都不是不可原諒,始終揪著一點錯誤不放,對自己也沒什麼好處。對他人的不原諒,其實是內心深處對自己的不接受。 常言說得好: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 與他人行方便,就是為自己行方便;寬恕了他人,也就是寬恕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