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一位藏友偶得一幅鍾馗畫像,在酒席之上,他曾將該畫公開展示,卻令朋友們搖腦袋,紛紛說他看走了眼。可是當這位藏友說出鍾馗像的作者後,眾人方才如夢初醒,紛紛豎起大拇指。此時問題出現了,該幅神秘的鐘馗像究竟有何特點?其作者又是哪位神秘的人物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北端的省級行政區,作為東北三省中的重要一員,黑龍江也是清王朝的發源地之一,正因如此,黑龍江大地上也留下了不少清朝時期的遺蹟與文物。家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老王,是一位「清迷」,業餘時間喜歡研究清代歷史,並根據財力收藏一些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清代文物,正是因為老王有如此愛好,哈爾濱市幾條著名的古玩街,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老王平時人緣不錯,經常和眾多藏友在家中小酌幾杯,這一日,老王又囑咐妻子做了一大桌子的菜,招呼藏友們過來喝幾盅。東北人喝酒向來直爽,幾杯白酒下肚,酒桌上的氣氛變得熱烈起來。眾人紛紛開始誇耀自己的藏品,並準備有朝一日舉辦一個「藏友文物聯合會展」。在酒精的作用下,老王也有一點醉意朦朧,他隨即表示,要讓大家看一看自己的珍藏寶貝,於是便走進臥室,在柜子底部翻出了一幅畫作。
老王將畫作擺在桌上,令眾人給予一番評價,藏友們雖然不勝酒力,但是看到文物立馬來了精神,於是,酒席便從高談闊論變成了爭相觀看。老王的畫作藏品究竟是什麼呢?為何會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其實老王拿出的這幅畫名為《鍾馗像》,畫心高度74cm,寬度31cm,畫面中鍾馗身著紅袍黃褲,腰上攔著一條玉帶,鍾馗本人手持長劍且怒目圓睜,頜下鐵須如針,盡顯威武之態。在鍾馗左側下方位置,一隻紅色蝙蝠從下而上飛至眼底,寓意「祈福鍾馗」,畫幅上端正中鈐有一巨印,陽刻小篆「法什尚阿巴圖魯」。
藏友們眼神犀利,紛紛承認該幅《鍾馗像》為清代真品畫作,可是對於畫作本身的筆法畫技卻一個勁地搖頭,認為其「筆鋒幼稚,略顯粗俗」,實在是難登大雅之堂,責怪老王沒有拿出自己壓箱底的寶貝。面對藏友們的否決,老王不但不氣不惱,反而神秘一笑地反問道:「你們知道這幅畫的作者是誰嗎?他就是清代虎將軍依克唐阿!」。
依克唐阿,字堯山,扎拉裡氏,為滿洲鑲黃旗人,祖籍吉林伊通縣,即今日伊通滿族自治縣,是清朝晚期著名的軍事將領。依克唐阿童年命運悲慘,在他僅有6歲的時候,父母雙雙去世,只能由伯母代為撫養,在此之後,他便跟隨伯父一同狩獵習武,逐漸成長為一名健碩男兒。
1852年時,20歲的依克唐阿被編入滿洲八旗「馬甲」,跟隨副都統開隆阿徵調入關,與捻軍作戰,轉戰於浙江、安徽、河南等地,曾大敗張洛行於濉溪口岸,擒獲馬匪於伊通,並將義軍首領斬殺。在1866年時,由於依克唐阿戰功卓著,同治皇帝親賜其「法什尚巴圖魯」之稱號,意思是「忠誠的勇士」,自此之後,依克唐阿便開始了平步青雲之路。
1876年時,依克唐阿因徵戰有功,被提拔為黑龍江副都統,後又遷至盛京將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北三省海外天子」。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依克唐阿主動向朝廷申請出戰,並在九連城進行駐防,與北洋軍務幫辦宋慶協守鴨綠江防務。只因二人合作失利,依克唐阿被逼無奈退守寬甸地區,朝廷卻以為依克唐阿是在擁兵自重,故此將其「下詔革職,以圖後效」。
翌年海城地區陷落,朝廷再次啟用依克唐阿,協助吉林將軍鎮守遼陽,依克唐阿頓時整集軍隊,以刀刺臂滴血為誓,要與敵軍決一死戰。僅在海城一地,依克唐阿就帶領將士們與敵連續血拼4次,共擊斃敵人400餘人。直至後來,依克唐阿官復原職,開始大規模修建炮臺、鐵路,積極製造軍械,興辦礦業,旨在對清軍進行高度武裝,提高其整體作戰素質。1899年4月27日,依克唐阿在盛京病逝,享年67歲,光緒皇帝親授其「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等頭銜,並給予其「誠勇」諡號。
「誠勇者,忠誠勇敢」,依克唐阿將軍雖有此諡號,卻難以掩蓋其腹中才華,他在世之時,曾對書法字畫多有研究,雖比不上名家大師,卻依然非其他莽夫所比。老王所收藏的畫作,正是依克唐阿晚年的作品,從筆法層次來看,畫中鍾馗的確有些生稚,但是鍾馗怒目圓睜的勇猛之氣卻令人膽寒,頗有依克唐阿生前的「虎威」,想必這是一般畫家難以描繪出的特色。眾多藏友酒酣之際聽到依克唐阿之名,再細細品味畫中之形象,果然紛紛豎起大拇指,對其加以盛讚。
談及此處,我們也能清楚地意識到一個問題,鑑賞書畫文物時,不僅要觀察文物的品相,同時更要關注其背後的故事,以及書畫文物的作者。畢竟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凝結,它們代表的都是一個個精彩的瞬間。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