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2日 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
1949年1月12日,埃及和以色列在希臘的羅得島開始停戰談判。2月24日雙方籤訂總停戰協定。3—7月,以色列分別與黎巴嫩、約旦、敘利亞籤訂停戰協定。埃及和以色列在希臘的羅得島開始停戰談判。2月24日雙方籤訂總停戰協定。3—7月,以色列分別與黎巴嫩、約旦、敘利亞籤訂停戰協定。
第一次中東戰爭又稱巴勒斯坦戰爭。
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宣布「以色列國」。次日,以色列與埃及、外約旦(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國爆發戰爭。結果,阿方戰敗。巴勒斯坦除加沙、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佔領。
1980年1月12日 我國科學工作者首次登上南極大陸
1980年1月12日,我國科學工作者首次登上了南極大陸,在南極探險和開發史上隆重地寫下了「中國」的名字。
南極科考,是一項關係到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戰略決策。儘管在國際南極科考的大舞臺上,中國由於歷史原因姍姍來遲,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科研工作非常重視。科技力量的壯大也帶動了我國南極科考事業的迅速發展,極地考察工作因此被提上日程。1980年年初,應澳大利亞南極局的邀請,我國首次派出兩位科學工作者赴澳大利亞南極凱西站進行為期47天的科學考察與訪問,他們是第一批登上南極大陸的中國科學家。此行他們還訪問了美國的麥克默多站、紐西蘭的斯科特站和法國的迪爾維爾站。
我國科學工作者首次登上南極大陸,標誌著我國極地考察事業的起步。此後,我國極地考察事業迅猛發展。1983年6月,我國加入《南極條約》,成為其締約國;1984年11月,我國首次自行組隊前往南極;1985年2月,在西南極喬治王島建成了長城站;同年10月,我國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1986年6月,成為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的正式成員國;1990年,我國在東南極建立了中山站,並在上海成立極地研究所。
自1980年1月12日我國科學工作者首次登上南極大陸至今已經近30年,在此期間,我國共派出2000多名科學工作者前往南極洲完成越冬科考等工作。目前,我國的南極科考已經形成了「一船」(「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兩站」(南極長城站、中山站)、「一中心」(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業務支撐體系和科研平臺。我國在極地冰川學、氣象學、生物學、地質地球物理學、海洋學、測繪學、環境科學和寒區醫學等方面,特別是在南極地質學、南大洋磷蝦生態學和高空大氣物理學三大學科上,取得了令世人讚嘆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在一次次赴南極進行科考的過程中,我國科學工作者也用他們頑強的意志、敬業的精神和辛勤的汗水,將「愛國、拼搏、求實、創新」的極地精神,一次次地發揚光大。南極洲不僅是各國科考隊員展示民族精神的科學陣地,更是各國競相展示綜合國力的大舞臺。我國的科研人員用他們的科研成果為人類了解南極,認識南極,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002年1月12日 首次全國範圍價格聽證會舉行
2002年1月12日,為消費者十分矚目的「鐵路部分旅客列車票價實行政府指導價聽證會」在北京鐵道大廈舉行。這是國家計委主持的首次全國範圍的價格聽證會,來自各方面的正式代表33人,以及30名旁聽代表出席了聽證會。
鐵道部在方案中提出,實行政府指導價,是為了運用價格槓桿的作用,調節客運市場的供求關係,以緩解鐵路運能與運量之間的矛盾。方案中提出了鐵路票價實行上下浮動的條件和幅度,以及實施程序:春運、暑運和「五一」、「十一」期間,對部分旅客列車在日客流超過年平均客流15%的高峰期,允許票價上浮。其中,春運期間空調列車票價可在20%,其他列車票價可在30%的幅度內上浮;「五一」、「十一」期間硬座票價可在15%、其他席別可在30%的幅度內上浮。客流超過能力20%以上的旅客列車,票價可階段性上浮。對於競爭激烈或者客流在一段時間內明顯下降的旅客列車票價可階段性下浮。
參加會議的大多數代表認為,對部分旅客列車票價實行政府指導價,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價格體制。同時,聽證代表也對方案和有關說明材料的具體內容提出了一些意見,如:鐵道部作為鐵路行業主管部門應研究採取切實的措施,來促進鐵路的發展,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不要單純地採取提價的方法,抑制旅客需求,緩解供求矛盾,這樣不利於旅遊業和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鐵路運輸企業應加強管理,努力降低成本,為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的服務,等等。
國家計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聽證會結束後,國家計委將按照《政府價格聽證決策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認真研究各位代表提出的意見,按照暫行辦法的規定開展下一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