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第一張專輯《自定義》發表,到目前已經過去了11個年頭,可能大家對於許嵩的認識,從《城府》、《清明雨上》過渡到《灰色頭像》,再到《幻聽》,《雅俗共賞》,直到今年交出的滿意答卷《如果當時2020》,對於不了解他的人,至今記憶仍停留在「非主流」時代。
然而,這11年,你會發現這個歌手不參加綜藝,不怎麼開演唱會,粉絲數卻仍在增多,這到底是所謂的「物以稀為貴」還是粉絲推崇效應?又或者是其他原因?
我們承認對於追星不乏有很多盲目性行為——個人過度熱愛,粉絲團的大力支持,各種熱度帶節奏等等,可縱觀這11年,關於許嵩的熱度新聞基本沒有,唯一有被翻唱紅過一時的《雅俗共賞》,至今在網易雲仍舊保持著最高評論。粉絲和觀眾都不是傻子,只有產生共鳴,確實良心的作品才會得到認可。
那麼,是什麼讓許嵩能夠在之前「非主流」網絡歌手熱度消退時,如今依舊可以擁有龐大新老粉絲?接下來給大家一一細說。
一、順應時代,思想引領。
當網絡歌曲才興起的時候,當時網絡歌曲的主力軍基本為90後,畢竟歲數不大,又推崇文藝青年風,對於音樂的接受風格多數定格在「情愛」方面,而應運而生的《清明雨上》、《嘆服》以及後來的《幻聽》,收穫了不少為之產生共鳴的年輕粉絲,曲風或為古典、或為憂傷,基本內容皆是談情說愛。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提到許嵩就會說「非主流」?正是因為當時他的歌曲對如今90後產生了記憶影響,當現在的90後步入社會走向成熟,每當懷念起當初自己懵懂的愛情幻想,與之對應的經歷莫過於抄寫歌詞,ktv的《認錯》《玫瑰花的葬禮》等等,幼稚而又懷念。
當然,人都是會隨著年齡增長越發走向成熟,許嵩也不例外。
他的作詞風格並沒有一成不變定格在關於「談情說愛」方面,而是漸漸深入思考、去理解這個世界觀,從而將自己的思想由情愛轉變為世故,於是《蘇格拉沒有底》專輯一出,部分歌曲如《拆東牆》《降溫》等,隱喻自然出來,在當時很多人聽不懂會放棄這位歌手,但如今再次回顧這些歌曲,其中想要表達的深意應該可以聽明白了。
後來隨著閱歷不斷提升,許嵩的作詞作曲格局越發擴大,最好佐證的作品《違章動物》《雅俗共賞》《大千世界》,由諷刺到哲學再到呼籲世界和平,無一不是一個精神思想的進步,能聽懂的粉絲們估計思想也是跟隨著歌手一起前進,成長。
二、作詞獨立,不隨波逐流。
對於很多嵩鼠們來說,不是每一首許嵩的歌曲都喜歡或者能聽懂,其中不乏有晦澀難懂或者曲風怪異的歌曲,比如《等到煙火清涼》《胡蘿蔔須》《藝術家們》等等。
然而每一次的作詞作曲基本都是許嵩本人完成,或許對於他來說是新的嘗試,也或許他本來就喜歡這種創作風格,並不會因為外界的評論或者迎合聽眾去創作,這種自身帶有的安全感和創作,才可謂是一位真正想要表達自己思想的創作音樂人。
他會將自己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自身認識的社會現狀通過歌詞體現,無論古今,《伴虎》《半城煙沙》《山水之間》《羨慕》,由表及裡,每個年齡段的聽眾聽出的意思可能都不會一樣,值得耐人尋味。
而正是這種堅信自我,不曲意逢迎的音樂態度,也得到了不少粉絲們的青睞。
三、家鄉情懷,始終未變。
說實話,現在很少有歌手在作詞作曲或者創作時將自己的家鄉代入,當然許嵩卻一直未改初心,即宣傳自己的家鄉,或者說宣傳咱們缺少的文化傳承。
每個人喜歡的歌手不會只有一個,但是喜歡許嵩的人,肯定都知道他是安徽合肥人,不論是最初表達思鄉之情的《廬州月》,還是宣揚國家大好河山的《河山大好》,宣揚讀書精神的《書香年華》以及今年的《如果當時2020》,只要有展示自己家鄉的機會,他都會抒發出對於國粹文化的熱愛,對於家鄉濃厚的感情。
許嵩喜歡聽戲,進劇場,對於中華自古以來的文化傳承戲腔也情有獨鍾,就他在歌曲《如果當時2020》MV中提到,之前自己在創作這首歌曲時,副歌部分就想用戲腔來唱,奈何當時功力不夠只得用假音,但是如今將黃梅戲的精髓融入之後,最新出來的《如果當時2020》,給人的感覺已經告別了情愛的離愁別緒,更多的應該是一種灑脫、淡然的山水風景!
一位出道11年始終堅持創作的歌手;一位低調,不混跡娛樂圈,追求本心的音樂人;一位思想不斷提高,並且始終保持傳承國粹不忘祖國和家鄉的青年人,又有什麼理由該被喜歡音樂的聽眾們遺忘呢?
有網友評論:許嵩可以說是當代歌壇的「魯迅」。
有人欣然贊同,有人不置可否,也有人言過其實。
但不管如何,許嵩對於音樂的態度,對於家鄉和社會的貢獻,對於當代喜歡音樂的年輕人思想引領都值得為之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