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村幹部「倒貼」幹工作,人們習慣性地認為這是一種先進典型事跡,但在某些地方,這卻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現狀。
日常辦公經費解囊相助,項目工程費用舉債墊付,公務接待考察自掏腰包……有媒體調查發現,一些村幹部在「倒貼」集體工作開支。一位村支書給記者算了一筆帳,2015年村裡修硬化路,項目撥付資金90萬元,只夠鋪路面,配套設施缺錢,她墊付30萬元。該村申請省級傳統村落,做村莊保護發展規劃,花費11萬元,其他村幹部湊了7萬元,她自己墊付4萬元。環境整治、道旁綠化……保守估計,該村支書每年往村裡倒貼20萬元。
這位村支書之所以能持續「倒貼」,是因為她原本是在外做生意的成功人士,鄉親們選她回村當幹部,也是希望她能為村裡發展做貢獻。雖然持續「倒貼」贏得了口碑,但這位村支書能堅持多久,恐怕需要打上一個問號。村幹部「燃燒自己」的貢獻方式,不僅難長久,而且也顯得有些殘忍。媒體調查中發現,「倒貼」工作的不只是成功人士,不少家境並不富裕的村幹部也在「倒貼」。甚至,越是在經濟基礎差的地區,越容易出現此類現象。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工作千頭萬緒,村幹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幹部自然要不怕吃虧,但不應該總是讓村幹部吃虧,更不能讓人不明不白吃「啞巴虧」。不是每個村幹部都有「倒貼」的實力和意願,如果吃虧成為村幹部的「標配」,難免會讓人望而卻步,使村幹部這個崗位成為「燙手的山芋」。
值得一提的是,肯吃虧、能吃虧的村幹部往往年齡偏大,一方面因為他們對家鄉有感情,另一方面是因為有經濟實力。相比之下,年輕的村幹部因經濟實力有限往往經不起頻繁「倒貼」,而頭腦靈活、年富力強的他們,恰恰是農村基層工作最需要補充的新鮮血液。當下,國家在大力推行大學生村官,各地也在鼓勵有知識有眼界有想法的年輕人到農村去,如果當村幹部就意味著吃虧,勢必會給村幹部用人機制的「推陳出新」製造障礙。
回到這一問題上,村幹部之所以頻頻「倒貼」,主要有三種情況:資金預算投入不足、集體收入使用不便、任務指令處理不完。扭轉這樣的局面,首先應該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將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村幹部基本報酬等納入預算,讓想做事能做事的村幹部敢做事,讓肯吃苦的人不吃虧。除此之外,不僅有必要培育發展集體經濟,為解決基層經費難題添磚加瓦,而且應優化資金審批、監管流程,賦予村級組織更多的資金使用權與自主權。
此外,報導中有一處耐人尋味的細節:在某個已摘帽的貧困村,每月公用電費就得約3000元,每年列印費為3000元至4000元。相比起具體金額,這組數字背後的內容更值得關注——高額的電費和列印費到底用在了哪裡?實際上,電費和列印費不失為基層農村工作負擔的一個縮影,正是因為有太多需要填報列印的工作表格,所以才會出現如此高額的費用。因為忙於填表,不少基層幹部被調侃為「表哥」「表妹」,繁忙的工作已經使人應接不暇,如果再讓他們承擔相應的成本,更顯得有失公允。以此來看,村幹部的吃虧不僅體現在福利待遇上,同時也體現在工作壓力上,而要避免吃虧,必須先減負。(趙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