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團是流傳千年位於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的傳統麵食小吃,在方言裡又叫做「碗凸、碗託、碗坨、碗脫、碗團」。碗團是用同水揉到一塊兒,加熱熬成粥糊狀,晾涼以後即成。
食用時,澆上醋、蒜、秘制油辣椒,再將它用小刀劃開,即可食用。碗碗團在柳林縣一帶非常有名氣的小吃,大街小巷都有賣碗砣的商販的身影,許多遊客在柳林縣遊玩時都會吃上一碗。
碗團由石勒發明於西晉初年,可冷食或者熱食。用蕎麥仁加水滲透碾壓,漸漸加水,摻成糊狀,過濾去渣,稠度以掛勺為宜。而後將粉糊盛碗入籠,旺火蒸熟後晾涼,從碗中脫出成,故名碗砣。
其色淺灰,食時切片,狀若柳葉。調拌湯汁用鹽、醋、油潑辣子、花椒粉、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兌而成。蕎面碗坨,在柳林縣很普遍的一種民間食品。蕎面碗坨在諸多的蕎麵食品中,有著鮮明的特色,筋軟耐嚼,香醇可口,百吃不厭,常吃常新。
簡介
碗團一般置於闊口淺底碗裡,一般置於闊口淺底碗裡,做好的碗團是一層銀圓薄厚略發烏色的面結晶,吃時用鋼鋸條磨成的小刀,把碗裡那淺淺的一層麵食割成自己喜歡的形狀,拌以辣椒油、陳醋等佐料,入口咬嚼,柔韌、滑膩、筋道、香辣,霎時間酸甜鹹辣味溢滿口腔。細品,似乎還有點點苦味。
柳林碗坨
柳林碗坨的製作很講究,先要淨化麥粒,將幹蕎麥入碾脫落雜質簸去塵土、麥柄,入渲籮用溼布擦之,多次換洗溼布,以求擦淨。並將擦後的麥粒趁溼復入碾機脫皮出機後用細籮篩面,將篩上的皮渣簸去,帶皮粉粒再次入機磨之,過籮,皮則淨除、將兩次脫皮後的麥粒共入磨機,篩面即可。
麵糊調好後入碗上鍋、碗多為細瓷,以底淺容積小者為宜,麵糊入碗前,先將碗置鍋內蒸熱,用溼布擦去碗內汽水,將麵糊舀入碗內。每碗只盛八成,加蓋以武火蒸之。蒸約二十分鐘即熟。趁熱取碗出鍋,用雙筷朝一個方向飛速攪動,攤貼至碗口邊緣,使碗內呈凹形狀,置於涼處令冷即成碗坨。
平遙碗託
平遙的碗託由清光緒年間城南堡廚師董宣首創,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經平遙時,品嘗這種食品後,讚不絕口。當場賜予重賞。於是,碗託名聲大振,成為一種地方名吃。
平遙碗託的製作方法是將白面用溫水調成糊狀,再加以一定比例的鹽水、大料水和菜子油,由稠調稀後盛入五寸小碟內上籠蒸15分鐘左右,蒸熟涼切後即成。
平遙的碗託有冷調、熱炒兩種食用方法。冷調是切成麵條狀放入人後加醋、蒜泥、芝麻、大料水、辣椒末、香油等即可。食用時有一種涼爽、清香、光滑可口的感受。熱炒是將炒瓢內入入熟豬油,加入蔥蒜後,將切成條狀的碗倒入,加山藥蛋絲或豆芽菜,再加大料水、醬油、醋等調味品。炒熟後香味四溢,誘人饞涎欲滴
榆林碗託
碗託在陝北是很常見的一種民間食品,走在榆林大街上,許多賣碗託的都打著鎮川碗託的招牌,好像只有這樣自家的生意才能紅火。
陝北普遍產蕎麥,尤其是定靖一帶。於是,陝北老百姓便在幾千年的歲月裡不斷摸索蕎麥的吃法,蕎面碗託就是其中的一種。它觀之晶瑩光亮,粉白微青,質地精細、柔軟、光滑、細嫩,清香利口,風味獨特,百吃不厭
承德碗坨
碗坨是用蕎麥麵同豬血揉到一塊兒,加熱熬成粥糊狀,晾涼以後即成。食用時,將它切成薄薄的三角塊,在油鍋中煎透,盛入碗內,澆上芝麻醬、蒜汁、陳醋、鹽、味精等作料,用竹籤扎著吃。這與北京的灌腸極為相似,只是原料不同。據說清廷在避暑山莊時曾專門打發人到街上買回來嘗這口鮮呢!
保德碗坨
保德縣盛產蕎麥,所制蕎面碗坨,觀之晶瑩光亮,質地精細,清香利口,風味獨特,為忻州地區風味小吃之上品。現保德碗坨分為肉碗坨和素碗坨。
製作方法
碗坨就是以蕎面為主要原料,製作方法是:用蕎面、雜豆面(綠豆最好)各半(豆面也可適量少放點),配上少許五香粉、花椒粉,像熬粥一樣熬熟(漢民也可加豬血),倒入碗內晾成坨,而後打塊上鐺煎透,吃時放麻醬、蒜泥、醋等佐料。這道小吃味道鮮香,是頗受群眾歡迎的大眾化食品。
素材來源於百度百科 如有侵權刪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