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初中讀書的時候,老師給我們上的第一節音樂課就是鄭智化的《水手》,是人生中第一次音樂啟蒙課吧。我現在有時候都懷疑,我沒有音樂細胞的主要原因是學校給開設的音樂課太晚了,也只能在現在的時刻來回憶那些經典的音樂藝術時光了。
現在說到鄭智化,對於70後,80後一定不會陌生,那時候的音樂也沒有現在這樣多,傳播途徑更是簡單,對於現在的00後來說,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音樂播放器,說MP3播放器都有點過時了。你們這些小鮮肉們能體會當時的體驗嗎?那時候聽到最多的音樂播放就是大喇叭,還有一個簡式的收音機,已經是普通人夢想的最高級音樂體驗模式了。所以想想咱們當時生活的樣子,您能想像嗎?對於那些過去的歲月您能回憶起來嗎?
為什麼喜歡鄭智化,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的堅強吧,一個從小就得了小兒麻痺症的殘疾人,走路只能靠雙拐,這就比普通人失去了太多的人生體驗,或許這也是鄭智化成功的關鍵吧,身殘志堅就是一個最好的明證。
鄭智化屬於全能型的人才,從作詞到寫曲,題材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很接地氣,正是這樣的膾炙人口才能得到普通大眾的喜愛與支持。對現實的寫照讓鄭智化紅遍了大江兩岸,也成為了那時候年輕人追求的風向標。
同學之間唱的最多的當屬《水手》、《星星點燈》、《年輕時代》了,像歌詞中「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擦乾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還有「抬頭的一片天,是男兒的一片天,曾經在滿天的星光下做夢的少年…星星點燈 照亮我的前程」這些歌詞已經超過了歌詞的意義,成為了學生時代最激勵我們前進的動力,不過慚愧的是,當年像打了雞血一樣的奮鬥,卻始終也沒能擠進年級的靠前名次,雖然不能說名落孫山,但回想起來卻不得不感傷滿懷啊。
都說活到老,學到老,我現在又開始相信這句話了,不知道當年鄭智化的《水手》和《星星點燈》還能不能照亮未來的路,少年不知愁滋味,如今識盡愁滋味,卻還是聽著多年前激動人心的歌曲,久久讓人難忘懷。
其實音樂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就拿鄭智化的歌曲來說,曲中的詞曲也是在歷史的洪流中,激勵了一代代的年輕人去奮進。隨著音樂的律動,放飛夢想正當時,我願意用自己的感同身受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那些奮進的精神,我感覺那些經典的藝術家們,包括像鄭智化這樣的創作者,也是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鼓勵鼓舞著後來人,發揮出自己的光和熱,他們對於藝術的追求,是超越了物質層面的,屬於真正的工匠,只是這樣的工匠太少了。
說了李宗盛,聊過羅大佑,加上今天的鄭智化,想想那些經典的瞬間,這些被男女老少普遍接受的明星們,真的期盼他們的作品能傳播的更多,讓這些經典永流傳。
或許時隔多年後,沒人能記得什麼是經典,但歌曲中的情感卻是可以激勵著一代代的人,這就是藝術的力量,社會需要藝術,需要這高於生活的藝術。讓我們的情感陶冶在藝術之中,慢慢提升精神的追求,只有這樣中國夢的美好才能更加的燦爛。
您說是這樣嗎?對於藝術,您有什麼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