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蕭紅留下半部《馬伯樂》撒手人寰,今天一個80歲美國人用...

2021-01-08 新京報書評周刊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續寫了蕭紅的遺作《馬伯樂》。對於中國文學,蕭紅和葛浩文各有不同方面的貢獻,而跨文化「續寫」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現象同樣值得一番討論。

如今,葛浩文在中國最為人熟知的身份也許就是「莫言的譯者」。《紅高粱》《酒國》《生死疲勞》《蛙》等眾多作品均由葛浩文譯成英文。除了莫言,葛浩文翻譯的中國作家名單還很長:老舍、巴金、楊絳、馮驥才、賈平凹、李銳、蘇童、畢飛宇、王朔……作為幾十位中國現當代作家的譯者,葛浩文成為有史以來翻譯中文小說最多的譯者;從另一個角度說,他已是當今漢語文學與英語世界的最重要橋梁,因此他對什麼樣的翻譯作品才能吸引英語讀者(尤指美國讀者)等問題,有長久的切身體驗。

蕭紅(1911 — 1942),生於黑龍江呼蘭縣,原名張迺(nǎi)瑩;幼年喪母,童年時由家人定下娃娃親,19歲與已婚表哥私奔,21歲與作家蕭軍相識相戀,開始文學創作;24歲時,在魯迅的幫助下出版成名作《生死場》,此後創作了近百萬字的文學作品。1942年,蕭紅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談到葛浩文與漢語的淵源,蕭紅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第一個讓葛浩文「鍾情」的中國作家,便是蕭紅。葛浩文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專業是中國文學,以鑽研中國古典小說、元雜劇為主。他的博士導師是詩人柳亞子之子柳無忌。寫博士論文時,在柳無忌的建議下,葛浩文將研究對象定為蕭紅。他由此開始閱讀蕭紅的 《呼蘭河傳》《生死場》等,很快被蕭紅的文字吸引,「美得不得了」,因此他覺得翻譯蕭紅、寫《蕭紅傳》和蕭紅作品的學術論文是順理成章的事。

「如果說,是蕭紅把我領進了中國文學翻譯的大門也不為過。我對中國文學的了解從蕭紅開始。」

電影《黃金時代》(2014)中的蕭紅(湯唯 飾)。

文學史上,續寫「成功」的少之又有少,得到讀者認同的就更少了。原因之一是,文學創作是一件很私人化的過程,情節和語言都受作者及其環境影響。葛浩文對蕭紅遺作《馬伯樂》的續寫,當然最終也要由讀者來評判。

不過,你是如何看待續寫這一創作形式的呢?歡迎到留言區和書評君說說。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張進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出生於1939年,美國漢學家。20世紀60年代服役期間在臺灣學習漢語,後獲得印第安納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學位。2011年,在紀念蕭紅誕辰100周年舉行的「蕭紅文學獎」上,葛浩文的《蕭紅傳》獲得蕭紅研究獎。

續寫:還是因為蕭紅

德國漢學家顧彬說:

「沒有葛浩文,德文版的蕭紅是不可能出版的……他來德國開會,給我們打開了一扇門,蕭紅的門,然後,我和我的學生開始翻譯蕭紅,我們翻譯了蕭紅所有的作品。」

可見葛浩文對蕭紅的介紹不僅讓美國認識了這位民國才女,也帶動了其他語種對蕭紅的翻譯。歐美之外,蕭紅在國內漸漸受到重視也與葛浩文的研究有很大關係。就在2014年,電影《黃金時代》講述的便是蕭紅的坎坷一生。葛浩文的夫人林麗君認為,電影帶來的一個負面效果是,讓讀者過於注重蕭紅的私人生活,對其作品多少有些忽略。這也是很多女作家的處境,包括另一位著名女作家張愛玲。就這一層面來說,葛浩文續寫《馬伯樂》,多少會讓一些讀者的眼光再度聚焦在蕭紅的作品上。

《馬伯樂(完整版)》

作者:蕭紅 葛浩文(續)

續寫譯者:林麗君

版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8年9月

《馬伯樂》雖然沒能寫完,卻無疑是蕭紅最成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本書主要講述了「膽小如鼠」的馬伯樂在抗戰期間不斷逃離的故事。馬伯樂生於青島中產階級家庭,成家後依然靠父親的錢生活,對現實只有不停的抱怨卻毫無作為。他的口頭禪是「真他媽的中國人」,他也被稱為「中產階級的阿Q」,而「逃」近乎他的本性,書的脈絡便是馬伯樂在戰爭大背景之下的逃亡路線:青島——上海——漢口——重慶。

近八十年前,1940年,蕭紅逃難暫居香港,開始寫作此書;1941年,作品的上部在重慶出版。同年,她開始寫第二部,並在香港刊物上連載,但寫到第九章,蕭紅因病未能繼續,且在第九章末尾留下這樣幾個字:第九章完全文未完。

1942年1月19日,去世前兩天,蕭紅在紙條上寫道:

「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

由此可見,有人續寫《馬伯樂》或許正是蕭紅臨終的一個心願。但她應該不會想到,在七十六年後,竟真的有人續寫了《馬伯樂》,而且是個美國人。

在被問到為什麼會下決心續寫《馬伯樂》時,葛浩文的最重要理由還是對蕭紅的喜愛。他說:

四十年來,我翻譯了很多書,寫了一些文章,沒有一年離得開蕭紅的。寫她的英文傳,後來寫她的中文傳,在各刊物上發表關於蕭紅的文章,包括英文的和中文的,翻譯了《呼蘭河轉》《生死場》《回憶魯迅先生》等等。現在我人都快80歲了,還能做什麼呢?蕭紅給我一個暗示。《馬伯樂》的第九章結尾就有「第九章完全文未完」,她寫不完了,怎麼辦呢?心裡就想「葛老弟,你來吧」,我就硬著頭皮開始研究。

情節:讓馬伯樂變成一個覺醒的人

翻譯和寫作並不是融會貫通的。在續寫之前,葛浩文寫過一系列的小小說,湊了100多篇,出了書。「書到我手裡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我是一個作家了,我有信心。我年紀也不小了,應該做一點別人能夠誇我的事情,我就做了。」

客觀來說,續寫他人的小說實在不是明智的事情。由於文學作品具有很強的私密性,又涉及情節構思、語言風格等諸多問題,想續寫「成功」可以說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也正因此,續寫作品往往得不到太好的公眾評價。而葛浩文的續寫還是用英文完成的,這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首例,即用另一種語言續寫原作。葛浩文用英語續寫之後,其夫人林麗君將續文翻譯成中文,這樣才有了這本《馬伯樂(完整版)》。在被問到是否擔心受到非議,林麗君說,他們兩人都習慣了被指責。「這個其實我們在英文版找到出版社的時候,就準備好被中國讀者罵了(笑)。不過受到批評這也不是第一次了,我們已經習慣了。書評我是完全不看的。因為書已經出來了,是一個既定的事實了,不可能改變了。」

雖然這麼說,但在翻譯成中文的時候,林麗君還是盡力貼近了蕭紅的語言風格。她表示,模仿與否是兩種選擇,因為即便是極盡模仿「也騙不了人的」,但為了讓作品看上去更有統一性,避免讓讀者覺得格格不入,她選擇了模仿。但是模仿蕭紅是件太難的事情。「蕭紅的語言很特別。不要說時間、空間的距離,她的語言跟同時代作家的相比也是特別的。」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瀋陽出版社(1996)、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等《馬伯樂》版本封面。

為了儘量達到想要的效果,林麗君說,她「先把《馬伯樂》看了一遍,有個基本概念就開始翻譯,翻完之後,害怕有些詞太過當代,又把她的小說一個字一個字地看,尤其是人物說話的語氣,包括形容詞、名詞,我會特別注意。我拿了一張紙,一欄全部抄寫她的形容詞,一欄是人物說話的口吻,另外一欄是名詞。然後再一邊看一邊對翻譯稿。」當然,她也坦言,「沒有百分之百讓蕭紅的語言文字重現」,但對於葛浩文和林麗君來說,續寫的目的也並不在於完全重現蕭紅的語言。

續寫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設置情節。馬伯樂從漢口逃到重慶,在第二部第九章中已有明示,所以,葛浩文讓馬伯樂逃到了重慶,之後又讓他從重慶逃到了香港。為什麼這樣設置?葛浩文說,這完全是根據蕭紅的人生軌跡寫的,因為蕭紅也是從重慶到了香港。但作為一個美國人,想在小說裡重現幾十年前的重慶和香港,也是個難題。葛浩文是如何了解當時這兩座城市的生存狀況的?

「香港不難,因為我在香港呆了很久。重慶我去都沒去過,所以我看了一些相關的書,但是確實沒辦法把它寫活。這一部分是一個缺點。我的重點是放在人上,而不是地點。蕭紅喜歡寫地點,像呼蘭河,像上海。到了香港,我就比較熟悉了。蕭紅在香港待的時間可能不到兩年,所以她也不可能去過香港的很多地方,因此我在寫香港部分的時候,也不想老拖啊拖的。」葛浩文說。

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等《馬伯樂》版本封面。

在續寫部分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橋段,在馬伯樂逃到香港後,他去看了一場蕭紅的演講。可以猜想,如果蕭紅本人繼續往下寫,大概不會設置這樣的情節。因此,在創作時,葛浩文並沒有太多束縛,而是更傾向於自由發揮。但在馬伯樂的性格要不要改變這一點上,葛浩文在原文中尋找蛛絲馬跡,並在蕭紅的其他散文中找到推測的依據,因此,在續文中,他讓馬伯樂變成了一個覺醒的人,一個有責任的人。這也許也是他對當時中國民眾的一個期許。

中國小說傳統:「從開始到結束就是這麼一個人」

葛浩文幾十年的人生都與蕭紅有著長期穩固的聯繫,而對蕭紅在美國的接受度,他自然有著最強的發言權。他說:「《呼蘭河傳》和《生死場》這兩部的英文版是在1979年出版的,到現在還在印行中,還有老師給學生訂。具體賣得如何,我也不知道。」說到這裡,他接著說,「但是,美國對翻譯小說沒有中國對翻譯小說這麼熱心。」其中涉及的文化與審美差異很值得一說。

《呼蘭河傳》

作者: 蕭紅

版本: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6年11月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林麗君表示,這種悠久的歷史可能是寫作的一個負擔,就像一個成年人去學東西,學得慢,遠不如孩子,就像美國。「中國的傳統小說,幾乎沒有一個注重人物心理描寫的。」而注重心理描寫的作品正是西方讀者已經習慣的。她說,最近幾年,韓國小說在美國非常流行,就是因為書裡有很多人物的心理描寫,西方比較容易接受,其中的代表是韓國作家韓江的《素食主義者》。

林麗君:這(缺少心理深度)是中國傳統小說的特色,讀者和作者都受了這個傳統的影響,大家都習慣這麼寫,真正能寫(好)心理的不多。這不是問題。每個國家的文學特色不一樣。但是,西方讀者要來接受我們的作品就比較難。比方說做菜,我們做這樣的菜,他們可能不喜歡吃。

葛浩文也持相同的觀點。「我老師柳無忌的專長是元曲。我對《三言二拍》這些比較熟。在這些書中,我注意到的是故事,人物是比較典型的,也不會改變,從開始到結束就是這麼一個人,我蠻喜歡的。到了胡適那時候,作家開始受外國影響,像巴金、矛盾、魯迅,他們開始寫一些心理變化。到了現在,又開始回到原來的那種以故事為主的寫作方式。這不是缺點。不僅僅中國是這樣,別的國家也是,有的重點寫風景,有的重點寫故事等。不過我覺得《紅樓夢》不是一個特別好的novel。『Novel』是一個西方觀念,它的結構、人物基本是那樣的(有其規律),作為章回小說,《紅樓夢》是了不起的。」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作者:張進;編輯:西西。題圖為《黃金時代》(2014)劇照局部。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蕭紅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民國女神的?

伍迪·艾倫:犬儒主義,不過是現實的另一種形式

相關焦點

  • 才女蕭紅的悽慘人生:把兩個孩子送人,被3個男人拋棄,31歲去世
    #蕭紅#蕭紅,1911年6月出生在黑龍江省呼蘭縣城的一個地主家庭。因為是女兒,又被算命地說她是個不祥之人,所以母親對她總是陰沉著臉,她對母親的印象冰冷而模糊。父親給她的印象是刻薄自私又吝嗇。夜裡小蕭紅要上廁所但是她害怕,她叫父母,父母總是不耐煩地喝斥道:「怕什麼怕!」
  • 蕭紅在魯迅先生生命的最後兩年裡做了什麼?
    她從日常生活細節出發,細膩而動人地展現了魯迅偉大而平凡的生活,讓人看到了這位文聖世俗生活中的蓬勃生機。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但魯迅作為普通人的生活有時卻被人們忽略,其個人生活亦很少有人涉及,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則是填補了文學史上這一空白,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
  • 歷史上的今天:杜蘭特出生 33歲魔術師宣布復出
    他身高1米91,是1988年選秀大會首輪第6順位新秀,在NBA徵戰13個賽季,先後效力於費城76人、夏洛特黃蜂、西雅圖超音速和芝加哥公牛4支球隊,生涯場均得到14.7分3.6個籃板2.9次助攻和1.7次搶斷。1990-91賽季,24歲的豪金斯表現搶眼,他為76人出戰80場比賽,全部首發,場均砍下22.1分3.9個籃板3.7次助攻和2.2次搶斷,生涯唯一一次入選全明星。
  • 沈從文、蕭紅、汪曾祺,他們為什麼被稱為「五四的孩子」?
    3個「五四的孩子」——沈從文,湖南鳳凰人,五四的時候十八歲;蕭紅,黑龍江呼蘭人,五四那年她九歲;汪曾祺,江蘇高郵人,五四那年負一歲。「一,沈先生是一個真誠的愛國主義者;二,他是我見到的真正淡泊的作家,這種淡泊不僅是一種『人』的品德,而且是一種『人』的境界。」他說的這一點是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堅守自己的初心,能夠真正把自己的理念貫徹到自己的寫作和生活當中的話,那麼他是可以面對這樣一些潮流的興盛,各種風向的變化。
  • 蕭紅:一位民國女作家和她生命中的四個男人
    蕭紅的一生,亦如她那本《呼蘭河傳》,坎坷,寂寞,荒涼。一、年少時,他是夢裡的星光知道蕭紅的人,都知道她坎坷悲涼的命運,繞不開四個男人。蕭紅的童年,正如她在《呼蘭河傳》裡所描述的那樣,一個人,寂寞生長。蕭紅原名張廼瑩,生於民國時期黑龍江一個地主家庭,父親張廷舉在當時黑龍江省教育部任有官職。
  • 陳文茜出書寫22年前愛情 稱命中注定80歲桃花旺
    陳文茜出書寫22年前愛情 稱命中注定80歲桃花旺   中新網11月30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刊登文章《珍藏情傷的刻痕 陳文茜:命中注定80歲當新娘》,介紹臺灣名媒體人、曾經的政壇女明星陳文茜。
  • 蕭紅20句經典語錄集錦,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
    蕭紅20句經典語錄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1]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
  • 50年前的傳奇連環殺人兇手,留下的密碼到今天才被破解
    原創 世超 差評這兩天國外一個業餘的偵探小組,破譯了美國加利福利亞州半個世紀前著名的黃道十二宮殺人事件後續密碼的報導,在國內外的網絡上都引起了不小的討論。為什麼一個跨越了半個世紀的案件,會在五十多年後的今天依舊引起了這麼大的關注度?差友們可能不知道,這個黃道宮十二殺人事件,可是美國這近百年來最臭名昭著的殺人案件,位列美國懸案之首。
  • 名人星圖解讀 | 雙子座的蕭紅:於黑夜中瞥見黃金時代
    蕭紅,原名張乃瑩,現代著名作家,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1911年6月1日生於黑龍江呼蘭縣,1942年1月22日因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蕭紅是一個灼灼發光的名字。《生死場》、《後花園》、《呼蘭河傳》、《小城三月》……她短暫的一生中所留下的近百萬字作品,絕大部分成為了現代漢語的經典之作。
  • 23歲美女,繼承6億財產,宅在家80年,直到104歲才出門
    但是這一切都是女兒還未出嫁的時候,一旦少女出嫁,作為婦人後也免不了也出去和外界打交道,所以在古代不論男女,能夠一直宅在家裡的人很少,有的現代帶人都比古人更宅一點。今天我們要說的話題也和宅這個字有關。接下來要說的這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宅的一個人了,她23歲時繼承了父親的6億遺產,後就將自己宅在家中80年,一直到104歲時才走出了門看看,她的經歷也難免讓世人感到好奇。
  • 《輻射76》76號避難所歷史背景
    《輻射76》的故事發生於76號避難所,該避難所的記錄存在於鋼鐵兄弟會總部Citadel的電腦中,是17個受控制的避難所之一。這裡可容納有500人,計劃在核戰20年後開放。那這樣的地方與前作又有什麼密切的聯繫呢?今天給大家帶來「遊人侃」分享的《輻射76》76號避難所歷史背景,希望大家喜歡。
  • 美國是否還記得,67年前的今天
    67年前的今天,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停戰談判從來就不是一項孤立的外交鬥爭,而是軍事鬥爭、政治鬥爭緊密交織的國力與智慧的較量。能戰方能止戰,戰場上的勝利,最終結束談判桌上的較量。如今,硝煙早已散去,但砥礪人心的「抗美援朝精神」不會磨滅,中國人民將始終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 30年前,走街串巷、留下神秘預言的「賒刀人」,到底是什麼人?
    引言《申報》曾有記載:「鹹豐年間,浙江奉化出現了一個賒刀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這其中,出現過不少「預言家」,像袁天罡、郭璞等等。相同的是,他們的一些預言都成真了。今天筆者不說他們,而是說一說出現在民間的「賒刀人」。30年前還有過,他們走街串巷,總會留下一些神秘預言。
  • 以《呼蘭河傳》為例——淺析蕭紅作品的寫作風格和審美特質
    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視式藝術手法,以情感的起伏為脈絡,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呼蘭河畔的鄉鎮作傳,為這個鄉鎮的風土人情,為各種各樣人的生與死、歡樂與悲哀作傳」。蕭紅以嫻熟的寫作技巧,抒情詩的意境,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的巔峰之作,為中國文學奉獻了一部不朽的經典。
  • 美國富翁去世時留下一個傳說,藏了百萬寶藏,曾吸引35萬人去搜尋
    綜合外媒9月13日報導,美國一位古怪的大富翁在10年前聲稱,自己在落基山脈藏匿了大量財富,引發了一場涉及35萬人的尋寶行動。 這位美國富豪名叫福雷斯特·芬恩,今年90歲。
  • 格鬥、飆車、槍戰結合的三部美國動作電影
    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歲月的名義人,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三部美國動作片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帶來三部優質的美國動作電影,這三部電影都是能讓觀眾看得直呼過癮的動作大片,通過炫酷的打鬥場景給觀眾帶來最驚險的觀看體驗。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瘋狂的麥克斯這是一個很有歷史的IP了,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這個系列的第四部也是最新的一部上映於為2015年。瘋狂的麥克斯前三部的拍攝時間在1979年到1985年,獲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可能很多小夥伴就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第四部間隔這麼長呢,其實早在2003年其實就有計劃拍攝。
  • 蕭紅《生死場》揭露了男人的真實本性
    女作家蕭紅在《生死場》中就描寫了大量的貧窮夫妻:二裡半和麻面婆,王婆和趙三,福發和福發媳婦,金枝和成業等等。除此之外,還有村民抗日的故事。蕭紅寫《生死場》時,她只有23歲。雖然只有23歲,但她的生活經歷已相當豐富。與同時代的很多新女性一樣,蕭紅接觸了新思想,因不滿於家中安排的婚姻,19歲便逃了婚。
  • 75年前的今天,臺灣回家!
    今天,2020年10月25日是一個需要紀念的「回家」的日子!75年前的今天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舉行遭受日本殖民統治半世紀的臺灣終於復歸祖國版圖回到母親懷抱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內憂外患、山河破碎
  • 76歲老漢眉骨長「犄角」 長15釐米能拽能轉(圖)
    76歲老漢眉骨長出15釐米長「犄角」能拽又能轉  今年76歲的崔大爺,在臨江市三公裡住了大半輩子了,從沒像近來這樣引人注目。這都是他頭上的「犄角」惹的禍。昨日,崔大爺在家中讓記者見識了這個「犄角」。
  • 蕭紅傳:後來遇見他 卻沒有陪她春秋冬夏
    對於蕭紅來說,「長大」是「長大」了,「好」卻始終沒有出現。 蕭紅剪髮遊行,蕭紅離家讀書,蕭紅出走逃婚,蕭紅和表哥私奔,在那個年代,她的所作所為都是驚世駭俗的舉動,但是她義無反顧。這輩子她就想尋一良人心心相惜,共度餘生,可惜每位她自以為的良人卻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離開了她,傷害了她。31歲的蕭紅,病逝於香港,一代奇女子人生落下帷幕。 你以為她是一個強勢的女子。那就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