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到底為什麼我們要紀念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到底是怎麼樣發生的?
回想五四當年,沈從文成為大作家的秘密是什麼?為何說魯迅對女性最平等,最欣賞蕭紅?沈從文和汪曾祺都堅持的品德是什麼?
《青年網絡公開課》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早,為我們詳細講解「五四的孩子」——五四精神的文學視角。
嘉賓介紹楊早,知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大學文學博士。著作有《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等,編有《沈從文集》《汪曾祺集》等。
3個「五四的孩子」——
沈從文,湖南鳳凰人,
五四的時候十八歲;
蕭紅,黑龍江呼蘭人,
五四那年她九歲;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
五四那年負一歲。
這三位作家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
如何走出自己的家鄉
走入中國這個大社會
並從一個文青成長
成了一個知名的文學家?
沈從文成為大作家的秘密是什麼?沈從文最後的成功,其實不在於他的天賦,關鍵還在於他的堅持——這個堅持不僅僅是堅持在北京和上海活下去,而在于堅持獨立的思考。
他不喜歡的東西,他始終會放棄,所以他一直是以一個小學畢業生的身份在文壇上打拼。他的身份導致他一直是被嫌棄的。
在西南聯大的時候有一個故事,就是劉文典先生說過,我講的課值二十大洋,如果是陳寅恪的話值二百大洋,但是沈從文講課可能連兩塊錢都不值。他還說過,我跑,就是當日機轟炸的時候,我跑警報是因為我死了,中國就沒有人講莊子了,那沈從文憑什麼跑啊。
像這樣的對他的這種歧視、諷刺、藐視一直存在,但是沈從文一直堅持留了下來。
為何說魯迅對女性最平等,最欣賞蕭紅?有一次當蕭紅在魯迅去世以後,碰到了一位老朋友,她向這個老朋友講述魯迅先生跟她的種種相處。這些細節我們可以在《回憶魯迅先生》這本書裡面看到。
那個朋友說,魯迅是不是就像你的父親一樣啊?蕭紅馬上就更正說,不對,應當說像祖父一樣,因為沒有那麼好的父親。
這句話特別深切,就是說在中國當時的父權制社會當中,我們其實是沒有辦法得到這麼一個慈祥的、這麼體貼或者說這麼關心的一個父親形象,而只能比為祖父。
魯迅在現代作家當中,或者說在現代知識分子當中,其實是非常難得的,能夠把女性放在一個平等地位來對待。
大部分的現代作家都帶有我們現在說叫「直男癌」,或者以前叫大男子主義,都帶有這樣的傾向。但是相對而言,魯迅是最平等的,也是最清醒的。
前些年的時候,總有作家寫文章或者有些小說也會說,蕭紅跟魯迅之間的感情超越了師生感情,如何如何。但其實這個超越世俗之愛,確實是超越了,我覺得他們的感情不是師生感情,但是這個超越不是世俗的男女之愛,而是蕭紅愛魯迅是如何對待女性,以及對待世間的正義。
沈從文和汪曾祺都堅持的品德是什麼?1988年沈從文去世,汪曾祺在悼念文章裡面說:「我是沈從文先生的學生,有人問我究竟從沈先生那裡繼承了什麼……我只說了兩點。」
「一,沈先生是一個真誠的愛國主義者;二,他是我見到的真正淡泊的作家,這種淡泊不僅是一種『人』的品德,而且是一種『人』的境界。」
他說的這一點是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堅守自己的初心,能夠真正把自己的理念貫徹到自己的寫作和生活當中的話,那麼他是可以面對這樣一些潮流的興盛,各種風向的變化。
他是可以無動於衷的,但是關鍵是我們要堅持一些東西。
回望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
能讓我們今天的青年
獲得哪些精神上的前進動力呢?
為何要用文學滋潤精神,培養審美?為什麼文學家總是能夠獲得更大的聲名和影響力呢?就在於人的精神是需要滋潤呵護和培養的。
就是汪曾祺說的一樣,為什麼我們要滋潤人的精神?這個精神如果不得到培養的話,那麼它會幹枯,這個時候你有再多的知識,再高的技能,也沒有辦法真正能夠改善社會和自己。
其實我們需要尋找的,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獨特的審美能力到哪裡去了。我們能不能在這方面跟世界保持同步,這是我們基於文學要思考的問題。
作協主席鐵凝曾經引用一個評論家的話說:「在風行現代派的20世紀80年代,汪曾祺以其優美的文字和敘述喚起了年輕一代對母語的感情,喚起了他們對母語的重新熱愛,喚起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他用非常中國化的文風徵服了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的人,因而又顯出特別的『新潮』,讓年輕的人重新樹立了對漢語的信心。」
這是一個對他文字的評價,但是汪曾祺的成就不僅僅在文字上面,之所以說他是最後一個士大夫,其實恰恰是在於經歷了西方文學對中國的洗禮之後,我們驚異地發現了另外一種美學的傳統,汪曾祺生長於那個美學傳統的尾聲,經過了民國的文學教育,然後又再次歷經了建國初對民間文化的發現和整理。
所以汪曾祺可以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伴隨著二十世紀成長的這麼一位作家。而他最大的特點,其實是他把自己的生活和他的寫作融為了一體。
五四留下的寶貴遺產是什麼?我們今年要紀念五四一百周年,那麼到底為什麼我們要紀念五四運動?往後推就是說五四運動到底是怎麼樣發生的?
五四運動的出現,除了當時的政治危機,還包括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人的精神危機。
五四運動的時候,北京大學只有五百個學生,整個北京高校的學生加起來大概也就是萬人左右。可以想像,這些人沒有一個好的前途、好的生活嗎?不太可能。那為什麼他們還要冒著失學、冒著被捕,甚至是犧牲的危險來發動這場運動呢?為什麼他們不能安安逸逸在主流文化裡面繼續待下去,然後慢慢成長成一個主流的中年呢?
五四時候流行一句話,救出個人就是救出國家,救個人即救國。所謂愛國,其實是民族的革命和解放,所謂進步,是民族和個人的共同提升。
五四的要義是什麼?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怎麼解釋這八個字呢?
愛國指的是民族的革命和解放
進步是個人和民族的共同提升
民主指的是人的解放
科學是要求大家獨立運用理性
五四運動的發生
來自於很多人無私的奉獻
五四運動留給我們最大的遺產
就在於我們無私地
為這個民族去尋求一個出路
校 審|肖健
編 輯 |張寧
(原標題:《這三位作家,為什麼被稱為「五四的孩子」? | 青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