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蕭紅、汪曾祺,他們為什麼被稱為「五四的孩子」?

2021-01-17 澎湃新聞

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到底為什麼我們要紀念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到底是怎麼樣發生的?

回想五四當年,沈從文成為大作家的秘密是什麼?為何說魯迅對女性最平等,最欣賞蕭紅?沈從文和汪曾祺都堅持的品德是什麼?

《青年網絡公開課》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早,為我們詳細講解「五四的孩子」——五四精神的文學視角。

嘉賓介紹

楊早,知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大學文學博士。著作有《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等,編有《沈從文集》《汪曾祺集》等。

3個「五四的孩子」——

沈從文,湖南鳳凰人,

五四的時候十八歲;

蕭紅,黑龍江呼蘭人,

五四那年她九歲;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

五四那年負一歲。

這三位作家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

如何走出自己的家鄉

走入中國這個大社會

並從一個文青成長

成了一個知名的文學家?

沈從文成為大作家的秘密是什麼?

沈從文最後的成功,其實不在於他的天賦,關鍵還在於他的堅持——這個堅持不僅僅是堅持在北京和上海活下去,而在于堅持獨立的思考。

他不喜歡的東西,他始終會放棄,所以他一直是以一個小學畢業生的身份在文壇上打拼。他的身份導致他一直是被嫌棄的。

在西南聯大的時候有一個故事,就是劉文典先生說過,我講的課值二十大洋,如果是陳寅恪的話值二百大洋,但是沈從文講課可能連兩塊錢都不值。他還說過,我跑,就是當日機轟炸的時候,我跑警報是因為我死了,中國就沒有人講莊子了,那沈從文憑什麼跑啊。

像這樣的對他的這種歧視、諷刺、藐視一直存在,但是沈從文一直堅持留了下來。

為何說魯迅對女性最平等,最欣賞蕭紅?

有一次當蕭紅在魯迅去世以後,碰到了一位老朋友,她向這個老朋友講述魯迅先生跟她的種種相處。這些細節我們可以在《回憶魯迅先生》這本書裡面看到。

那個朋友說,魯迅是不是就像你的父親一樣啊?蕭紅馬上就更正說,不對,應當說像祖父一樣,因為沒有那麼好的父親。

這句話特別深切,就是說在中國當時的父權制社會當中,我們其實是沒有辦法得到這麼一個慈祥的、這麼體貼或者說這麼關心的一個父親形象,而只能比為祖父。

魯迅在現代作家當中,或者說在現代知識分子當中,其實是非常難得的,能夠把女性放在一個平等地位來對待。

大部分的現代作家都帶有我們現在說叫「直男癌」,或者以前叫大男子主義,都帶有這樣的傾向。但是相對而言,魯迅是最平等的,也是最清醒的。

前些年的時候,總有作家寫文章或者有些小說也會說,蕭紅跟魯迅之間的感情超越了師生感情,如何如何。但其實這個超越世俗之愛,確實是超越了,我覺得他們的感情不是師生感情,但是這個超越不是世俗的男女之愛,而是蕭紅愛魯迅是如何對待女性,以及對待世間的正義。

沈從文和汪曾祺都堅持的品德是什麼?

1988年沈從文去世,汪曾祺在悼念文章裡面說:「我是沈從文先生的學生,有人問我究竟從沈先生那裡繼承了什麼……我只說了兩點。」

「一,沈先生是一個真誠的愛國主義者;二,他是我見到的真正淡泊的作家,這種淡泊不僅是一種『人』的品德,而且是一種『人』的境界。」

他說的這一點是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堅守自己的初心,能夠真正把自己的理念貫徹到自己的寫作和生活當中的話,那麼他是可以面對這樣一些潮流的興盛,各種風向的變化。

他是可以無動於衷的,但是關鍵是我們要堅持一些東西。

回望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

能讓我們今天的青年

獲得哪些精神上的前進動力呢?

為何要用文學滋潤精神,培養審美?

為什麼文學家總是能夠獲得更大的聲名和影響力呢?就在於人的精神是需要滋潤呵護和培養的。

就是汪曾祺說的一樣,為什麼我們要滋潤人的精神?這個精神如果不得到培養的話,那麼它會幹枯,這個時候你有再多的知識,再高的技能,也沒有辦法真正能夠改善社會和自己。

其實我們需要尋找的,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獨特的審美能力到哪裡去了。我們能不能在這方面跟世界保持同步,這是我們基於文學要思考的問題。

作協主席鐵凝曾經引用一個評論家的話說:「在風行現代派的20世紀80年代,汪曾祺以其優美的文字和敘述喚起了年輕一代對母語的感情,喚起了他們對母語的重新熱愛,喚起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他用非常中國化的文風徵服了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的人,因而又顯出特別的『新潮』,讓年輕的人重新樹立了對漢語的信心。」

這是一個對他文字的評價,但是汪曾祺的成就不僅僅在文字上面,之所以說他是最後一個士大夫,其實恰恰是在於經歷了西方文學對中國的洗禮之後,我們驚異地發現了另外一種美學的傳統,汪曾祺生長於那個美學傳統的尾聲,經過了民國的文學教育,然後又再次歷經了建國初對民間文化的發現和整理。

所以汪曾祺可以說是整個二十世紀,伴隨著二十世紀成長的這麼一位作家。而他最大的特點,其實是他把自己的生活和他的寫作融為了一體。

五四留下的寶貴遺產是什麼?

我們今年要紀念五四一百周年,那麼到底為什麼我們要紀念五四運動?往後推就是說五四運動到底是怎麼樣發生的?

五四運動的出現,除了當時的政治危機,還包括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人的精神危機。

五四運動的時候,北京大學只有五百個學生,整個北京高校的學生加起來大概也就是萬人左右。可以想像,這些人沒有一個好的前途、好的生活嗎?不太可能。那為什麼他們還要冒著失學、冒著被捕,甚至是犧牲的危險來發動這場運動呢?為什麼他們不能安安逸逸在主流文化裡面繼續待下去,然後慢慢成長成一個主流的中年呢?

五四時候流行一句話,救出個人就是救出國家,救個人即救國。所謂愛國,其實是民族的革命和解放,所謂進步,是民族和個人的共同提升。

五四的要義是什麼?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怎麼解釋這八個字呢?

愛國指的是民族的革命和解放

進步是個人和民族的共同提升

民主指的是人的解放

科學是要求大家獨立運用理性

五四運動的發生

來自於很多人無私的奉獻

五四運動留給我們最大的遺產

就在於我們無私地

為這個民族去尋求一個出路

校 審|肖健

編 輯 |張寧

(原標題:《這三位作家,為什麼被稱為「五四的孩子」? | 青課》)

相關焦點

  • 沈從文與汪曾祺|星鬥其文,赤子其人
    我在陽臺上烤著火,讀沈從文的《邊城》。《邊城》很好讀。字數少,用字平常,只要會讀書的人都能讀得懂邊城。《邊城》很難讀,我無法進入邊城的世界,因為無法理解而不被打動,所以不知道好在哪裡。之所以讀《邊城》,是因為沈從文是汪曾祺的老師。
  • 汪曾祺孫女汪卉:給「汪曾祺熱」降溫,把關注留給中國文學的當下和...
    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們,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現他們。」這是汪曾祺對自己人生和作品的評述,不過,我們也不能盡以老頭的一句話為真。儘管和許多同輩相比,汪曾祺的經歷稱不上傳奇,也談不上波折,但要說他沒有一點波瀾,沒見過幾位「叱吒風雲的人物」,是不對的。
  • 二十卷《汪曾祺別集》:「人間送小溫」之外的激蕩與豐沛
    《汪曾祺全集》主編季紅感慨:「汪曾祺的語言能力得天獨厚,很令人信服」。對於《全集》和《別集》的不同,季紅真說:「同樣是汪曾祺的作品集,《全集》側重於學術性,強調研究和文獻價值,編輯必須克制自己的個性;而《別集》,側重鑑賞性,更適合普通讀者閱讀,《別集》作為選集,更凸顯編選者的個性,《別集》的編委因襲汪曾祺選編《沈從文別集》的思路,也是忠於汪曾祺個性的。」
  • 汪曾祺趕上了昆明的戲劇高潮
    他們三人甚至聯名請曹禺專程來昆指導。《原野》8月16日在新滇大戲院開演,連日大雨中連演九天,場場爆滿,加演五天。兩劇共演出31場,掀起了昆明的戲劇高潮。此時汪曾祺正在等待聯大錄取。
  • 汪曾祺: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為什麼是「跑」警報?因為「躲」,太消極;「逃」又太狼狽。惟有這個「跑」字於緊張中透出從容,最有風度,也最能表達豐富生動的內容。所以,即使是跑,汪曾祺也極有個人特色。他要麼往松林的方向跑,那松子可吃;要麼自備點心。可謂是邊吃邊躲,死也不做餓死鬼。「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老是愁眉苦臉的,幹嗎呢?」
  • 汪曾祺百年誕辰 說說最愛的五位民國大家
    今天是汪曾祺的百年誕辰,各個地方都有紀念其的文章。作為一位大家,他受評頗高——「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確實值得紀念。師從沈從文,他的作品大多取材民俗風情,文風清新質樸。《人間草木》,《人間有味》,《人間小暖》和人生有趣都值得一讀。
  • 汪曾祺先生身上的「鄉土味」,讓人羨慕!
    汪曾祺先生身上有這樣的魔力,他的一部《人間有至味》,從有樂、有味到有思,從一花一木一茶一曲、一蔬一果一飯一肉到寫家鄉、父親、母親和孩子,從對世間萬物到對細水長流的生活,如話家常。作品中無不洋溢著一種質樸的「鄉土味」,每每讀來如沐春風,悠然愜意,心生羨慕。
  • 才女蕭紅的悽慘人生:把兩個孩子送人,被3個男人拋棄,31歲去世
    汪家鐵了心了就是不想再娶蕭紅了,蕭紅一怒之下就把汪家給告了!汪家原本就是當地的一個有頭有臉家族,之前蕭紅逃婚鬧得沸沸揚揚,搞得他們家就挺沒面子的,現在又被蕭紅告了,心裡就更加窩火了。汪恩甲為了不讓自己家族蒙羞,就說是他自己不想娶蕭紅才解約的。蕭紅就敗訴了。從此,蕭紅整個家族的名聲,一落千丈。
  • 汪曾祺:舌尖上的汪老,相較於作品,其精湛的廚藝,更讓人驚豔
    朱德熙,汪曾祺的老朋友,西南聯大同窗。兩人情投意合,默契有加。在昆明,朱德熙結婚,汪曾祺忙前跑後,是操辦婚禮的大總管。上世紀八十年代,汪曾祺從昆明出差歸來。一下飛機,他就直奔北京大學的朱家,送去一大包幹巴菌。當時,任職北大副校長的朱德熙,正在上課。
  • 蕭紅在魯迅先生生命的最後兩年裡做了什麼?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的蕭紅,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成為民國時期一位富有傳奇性的女作家。1934的冬天,蕭紅與蕭軍從青島啟程去上海正式拜見魯迅,蒙受魯迅的關懷與幫助,在上海蕭紅煥發了更大的活力。
  • 蕭紅:一位民國女作家和她生命中的四個男人
    「不作死就不會死」,有人是這麼評價蕭紅大著肚子又被汪恩甲拋棄的。或許,也算吧。二、委屈前,人卑微到塵埃裡在冰冷的儲藏室,再次,又冷,又餓。不僅是被拋棄的命運再次降臨蕭紅頭上,更悲催的是,旅館老闆打算等她生完孩子後,就賣到青樓抵房費!
  • 沈從文中年割腕的背後……
    為什麼在他有生之年,不能發掘他,理解他,從各方面去幫助他,反而有那麼多的矛盾得不到解決!悔之晚矣。」 沒有回應的愛情是可悲的,因為出身和性格差異、溝通不夠充分,在沈從文活著的時候,張兆和始終沒有真正愛上他,在沈從文身後,張兆和也深深後悔從前待沈從文過於冷淡疏離。
  • 讀了汪曾祺,才明白人間值得
    汪曾祺先生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註解,一蔬一飯,真實有味,一草一木,皆有生氣。喜歡汪曾祺文章的人,大抵都喜歡他文字傳達出的那種閒適和幽默,常令讀者忘了他生活在動蕩的年代。他的作品比同時期的作家多了幾分輕盈和優雅,少了些戰火紛飛且大災大難的沉重感。當他被誤解、被質疑時,他說:「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有我這裡是一點熱的。」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證實:若非沈從文去世,他將獲1988諾貝爾文學獎
    近日,西方沈從文第一人金介甫在接受採訪時說: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漢學家馬悅然,以及曾任文學獎評委會主席的埃斯普馬克,先後證實,沈從文若非去世,會獲得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如果沈從文拿了諾獎,「沈從文熱」可能會持續更久!那這會不會是真的呢?
  • 蕭紅傳:後來遇見他 卻沒有陪她春秋冬夏
    讀壹本8月1日好書推薦 《蕭紅傳》民國有四大才女,他們分別是: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這些女子生在亂世,卻有著不輸男兒的魄力和才氣。她們以文字為武器,在那個艱難的歲月積極活著。蕭紅曾經說過:「作家在世界上追求什麼呢?凡事對人若有些好處的就該去做。我們不是這世界上的獲得者,我們要給予。」
  • 人間煙火汪曾祺
    自我剖析時,汪曾祺一定不會想到,在去世多年之後,他的這份「小」反而成了某種時代情緒,緊緊地抓住了當下讀者的目光。汪曾祺繪畫作品.webp學術界和出版界在「重新發現汪曾祺」,大眾讀者也真正開始關注汪曾祺,儘管這種關注常常是從「誤讀」開始的。博客、微博剛興起的那幾年,汪家兄妹常覺得困惑,好些粘稠、溫吞的「雞湯」句子被冠上「汪曾祺語錄」的名頭,在網絡上到處流傳。
  • 她們是最普通的人,她們是母親|沈從文的「母親節」
    ……雲梯木棍上也懸掛許多人頭,看到這些東西我實在希奇,我不明白為什麼要殺那麼多人。我不明白這些人因什麼事就被把頭割下。我隨後又發現了那一串耳朵,那麼一串東西,一生真再也不容易見到過的古怪東西!」暴戾,可以說是沈從文成長環境中不容忽視的一環,在他的自傳回憶中,革命與戰爭的屠刀在他的家鄉湖南鳳凰小城裡反覆刷洗,每一次都血流成河。年幼的沈從文早已對空氣中時時飄蕩的血腥空氣習以為常。
  • 總結沈從文5年北漂生活,送你4個成長秘籍
    我眼中的學習者沈從文在有關於沈從文學習的故事裡,我看到了他太多的人生選擇題,他北漂的生活只有短短的5年時間,卻成就了一番事業,是什麼樣的力量和勇氣引導著他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我雖然曾經只用了不到5萬字向你講述他這個冒失小夥闖北京的故事,但我在文字裡放入了自己真實的感受。我一直問自己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如果是我該怎麼辦。
  • 76年前,蕭紅留下半部《馬伯樂》撒手人寰,今天一個80歲美國人用...
    他的口頭禪是「真他媽的中國人」,他也被稱為「中產階級的阿Q」,而「逃」近乎他的本性,書的脈絡便是馬伯樂在戰爭大背景之下的逃亡路線:青島——上海——漢口——重慶。近八十年前,1940年,蕭紅逃難暫居香港,開始寫作此書;1941年,作品的上部在重慶出版。同年,她開始寫第二部,並在香港刊物上連載,但寫到第九章,蕭紅因病未能繼續,且在第九章末尾留下這樣幾個字:第九章完全文未完。
  • 民國文壇伉儷的傳奇愛情 魯迅胡適錢鍾書沈從文都走了 他們的子女...
    說到民國的文壇伉儷,很多人都能信手捏來,就算不知道具體的細節,也能說出幾對極有名氣的來,比如魯迅和張兆和,胡適和江冬秀,還有錢鍾書和楊絳,沈從文和張兆和。如今,我們早已只能從他們的文字中去追尋其深邃思想和生活軌跡,支離破碎之中,倒還能嗅到那個時代的陳年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