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舌尖上的汪老,相較於作品,其精湛的廚藝,更讓人驚豔

2020-11-15 佳易博覽

作者:山佳

近期,只要下飯店,總會點上一道「水煮魚」。有時,美女服務員,會善解人意地表示:「這道菜,要一個小時哦。」沒關係,好飯不怕晚,為了吃到正宗的味道,等一會兒也認了。

主要感覺,外賣送來的水煮魚,我猜測啊,商家為了節省時間,裡面總會添加一滴香,各家都是一個味。時間長了,特讓人煩,實在是談「外賣水煮魚」色變。於是,只有親臨現場,才能吃到正味了。

有時,也會試著調侃先生,你要是個大廚就好了……

此時的他,會笑咪咪地回應我,你可以想啊……

得,自找沒趣。

不過,周郎自有妙計,身邊沒大廚,但可以讀汪曾祺老爺子的《人間滋味》啊,精神會餐更好。

一書在手,江山我有。

01

在我讀到的作家裡,會吃、愛吃、還會寫吃的,當屬梁實秋與汪曾祺兩位食客。

如果非要在兩人之間,分出個大小王,我定會雙手高舉,投汪曾祺汪老一票,因為他愛逛菜市啊,還說菜市更有生活氣息哦。

最值得稱讚的是,汪老還親自下廚,這人間煙火氣,撲面而來。家庭煮夫的定位,沒跑了,他的家人好有口福啊。

這天,汪家來了一位臺灣客人,女作家陳怡真。陳怡真與汪老,是1987年,在愛荷華大學,兩人均參加「國際寫作計劃」,以此結緣。

因在美國,陳怡真幫過汪老的忙。這次,來到北京,陳怡真便開門見山,要求汪老盡東道主之誼,請她嘬一頓。並且還特意強調,要在他家裡吃。

做飯,對於汪老就是小事一樁,分分鐘的事,請客吃飯,不在話下。

汪老知道,臺灣只有白蘿蔔,沒有楊花蘿蔔。於是,他手到擒來,來了個乾貝燒小蘿蔔。

那時,正是小蘿蔔最好吃的時候。長得很足,還很嫩,不糠。這個菜上來,連汪老自己吃了都很驚詫:味道鮮甜如此!

別忘了,是加了乾貝滴。乾貝加到哪裡,哪裡就鮮得有一套。

汪老的桌面上,還有一道菜,是雲南的乾巴菌。他深知,乾巴菌,臺灣不會有,那可是雲南特產哦——

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乾巴菌。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乾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裡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工夫,把草莖松毛擇淨,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怎麼這麼好吃?!

陳怡真嘗了一口,太棒了,怎麼這麼好吃,天下美味啊。汪老,我不客氣了。

哇,盤中還剩一點,打包打包,我要帶回賓館吃。真不見外!

當然,乾巴菌確實好吃。想當年,在西南聯大就讀的汪老,首次初嘗乾巴菌——

入口細嚼,半天都說不出話來。

一切,盡在不言中,都盡在味蕾之間,陳怡真都顧不上說話了。

朱德熙,汪曾祺的老朋友,西南聯大同窗。兩人情投意合,默契有加。在昆明,朱德熙結婚,汪曾祺忙前跑後,是操辦婚禮的大總管。

上世紀八十年代,汪曾祺從昆明出差歸來。一下飛機,他就直奔北京大學的朱家,送去一大包幹巴菌。

當時,任職北大副校長的朱德熙,正在上課。

夫人何孔敬,接過汪曾祺送來的菌子,由衷感激:「千裡迢迢,大老遠地給德熙送來乾巴菌,多不好意思。」

汪曾祺說:「我和德熙,沒有什麼不好意思。」

都說,千裡送鵝毛,禮輕情義重。這次,汪曾祺送來的乾巴菌,定會讓老同學朱德熙想起在聯大的青蔥歲月,就是這個味好嗎!

為了招待陳怡真,汪老真是上心了。

02

聶華苓與夫君安格爾,是國際文壇上的一對雙子星座。他們共同創辦的國際寫作計劃,享譽世界。

1987年9月,汪曾祺受邀來到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劃」。「國際寫作計劃」會期三個月,聶華苓每在星期六,大都舉行晚宴。招待各國作家,分撥邀請,用心安排。

畢竟她是黑頭髮,黃皮膚,雖說生活在美國近二十年,但從裡到外還是中國味,因此她邀請中國作家的次數最多。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是非,有些外國作家就不高興,開始吃醋了,指責聶華苓對中國作家偏心。

聶華苓,祖籍湖北,性情女子,她聽到此語,毫不在意地說了一句「那是!」

姐姐我,就是這麼倔,招待自己的中國老鄉,還用得著你們外國人指手化腳麼,真是多餘!

沒想到,一旁的汪老,添油加醋,理直氣壯地助陣:「我們是你的娘家人!」

別看老頭我歲數大了,衝鋒在前,決不含糊。

聶華苓應聲而答:」沒錯!「

在愛荷華,汪老多次來到聶宅。有時,聶氏夫婦兩人忙著,他就自己動手,喝將起來。聶家放酒和冰塊的地方,汪老都知道。一邊喝加了冰的威士忌,一邊翻閱一大摞華文報紙,蠻愜意。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夫人不在身邊的汪老,徹底放開酒量,事後的他坦白:「我在安格爾家喝的威士忌加在一起,大概不止一箱。我一輩子沒有喝過那樣多威士忌。」

有兩次,汪老喝得說話時,舌頭都直了!離開愛荷華的前一晚,聶華苓還特體貼地為汪老的酒壺,灌得滿滿滴。

1988年,聶華苓夫婦訪問大陸。同行的還有,當時臺灣小鮮肉作家蔣勳。

官方宴請幾次後,作協外聯部忽發奇想,請汪老在家裡做幾個菜招待他們,說這樣別致一點。

汪老很爽快地答應了,在愛荷華,喝了聶家那麼多的酒。來而不往非禮也,來嘗嘗我汪曾祺的手藝。

於是,汪老露了一手,其中就有揚州的大煮乾絲、熗瓜皮,幹煸牛肉絲。

大煮乾絲,是淮揚菜,汪老因為在北京,就做出了自己的改良版,同時這也是汪家的保留曲目。

食材最好是大白豆腐乾,當然用豆腐片或百頁切絲也可代替。

這次,汪老用豆腐皮捲起來切,拿開水煮,再泡,湯比揚州的要厚重。同時,他還用雞骨架熬湯,放入火腿、乾貝、冬菇絲,厚重和鮮度都有了!

太美了,沒吃著光閱讀,都有香氣撲鼻而來。

汪老還透露,大煮乾絲沒什麼訣竅,什麼鮮東西都可往裡擱。乾絲上桌前,要放細切的薑絲,切記是嫩薑哦。

聶華苓吃得太開心了,最後竟端起大碗,連大煮乾絲的湯,都喝得光光的。什麼叫大快朵頤,也不過如此吧,太盡興了。

想來,聶華苓在汪家就餐,真是回到娘家的感覺,吃得那叫酣暢淋漓,太爽!

大煮乾絲,不僅性情豪爽的聶華苓喜歡,連文雅矜持的朱德熙,也愛不釋嘴。

這天,他攜夫人一同來到汪家。在大煮乾絲面前,朱德熙也摟不住了。

看著剩下的乾絲,他問夫人:「你不吃了吧?」然後,坦然地就把那麼一大碗都吃了。

敲黑板,重點在這裡,他沒對夫人說「你還吃嗎」,而是說「你不吃了吧」。

汪老的公子汪朗,每每想到這一幕,就覺特別好玩。

堂堂的北大副校長,也折腰在大煮乾絲面前。可見,汪老的手藝之高。

03

其實,汪老還有一手絕活,也是他的獨家發明——塞肉回鍋油條。油條切段,寸半許長,肉餡剁至成泥,入細蔥花、少量榨菜或醬瓜末拌勻,塞入油條段中,入半開油鍋重炸。嚼之酥碎,真可聲動十裡人。

有次,恩師沈從文來找助手王亞蓉,先到的汪家,看看弟子汪曾祺。汪曾祺讓老師過一會兒辦完事,來家吃飯。

那天,汪曾祺給沈從文做了一隻燒羊腿,還有一條魚。

回家後,沈從文一再向妻子兆和稱道:「真好吃!」

而他經常吃的葷菜,卻是豬頭肉。這在弟子汪曾祺眼中,豬頭肉是完全不夠格的,那種東西怎麼能入嘴呢?

汪老在家中,主要負責的就是做飯,伙頭軍一個。他從買菜開始,就葷素搭配,很是上心。

汪老在做飯,夫人施松卿就躺在床上看報紙,腳還翹得高高的。

汪老喊第一遍,吃飯了,老伴沒上桌;再喊第二遍,對方還是無動於衷。等到再叫第三遍時,汪老火了。

也是,都說汪老做飯好吃,但家中人天天吃,也就見怪不怪了。

夫人上桌後,還愛逗吃逗吃老伴,「這些食材都哪來的呀?」

汪老就氣呼呼地回答:「垃圾箱撿來的,地溝裡掏的,愛吃不吃!」

一看老伴生氣了,夫人就咯咯地樂,一旁的孩子們,都覺得老爸老媽太逗了,都跟著笑!

每每至此,總是在想:汪曾祺汪老,1920年出生,若活到現在,已是百歲老人了。若當年,導演李安在拍電影《飲食男女》時,若能請來汪老,這舌尖上的老頭,來當顧問,影片是否會更精彩呢?

對此,您有何高見?

相關焦點

  • 解讀汪曾祺紀念館:置櫝藏珠
    作為此次汪曾祺紀念館的設計方,同濟大學設計集團副總建築師、建築設計四院院長江立敏,日前接受澎湃新聞專訪。在他看來,這些「櫝」還有個基座,而寶盒錯落其上,基座上的灰磚紅磚就是這個場地拆了的老建築留下來的,「我們認為這蘊含著一種『基因』傳承。基座隱喻高郵運河河堤,京杭大運河穿插在高郵湖和老城之間。汪老曾在文字中描述過,『城的地勢低,據說運河的河底和牆垛子一般高。
  • 98年前的元宵節,下筆如有神的汪曾祺出生了...
    三年前的元宵夜,梁由之為商務印書館精裝新版《汪曾祺自選集》寫了篇《前記》,該書已加印多次。澎湃新聞特刊發此文,以之紀念汪老。無緣親炙汪曾祺先生,梁某引為畢生憾事。他的作品,是我的至愛。讀汪三十餘年,兀自興味盎然,愛不釋手。深感欣慰的是,吾道不孤,在文學市場急劇萎縮的時代大背景下,汪老的作品卻是個難得的異數,各種新舊選本層出不窮,汪粉越來越多。
  • 汪曾祺孫女汪卉:給「汪曾祺熱」降溫,把關注留給中國文學的當下和...
    記者 | 趙蘊嫻編輯 | 黃月1這幾年市面上的汪曾祺作品選數不勝數,豆瓣上能檢索到的汪曾祺出版物就有211條,「好玩」「談吃」「味道」「人間」是書名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彙。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汪曾祺就是一個生活平淡而歡喜,吃吃喝喝,種花養草的可愛老頭。他也曾說過,自己的作品確實比較「淡」,天然如此,並非自己刻意為之。
  • 高郵汪家,溫厚敬業,頗有名氣 | 《汪曾祺傳》連載②
    作者陸建華傾注半生心血研究汪曾祺,多年來收集了大量關於汪曾祺的文史和生活資料,在寫作中信手拈來,將往事細細訴說,同時又滿懷對汪曾祺的敬意,筆下飽含深情,既是對汪曾祺的,也是對故鄉高郵的。他的文字冷靜而熱烈,文字的背後是情與真,旨在向讀者展現一個真實的、立體的汪曾祺,讓更多人認識他、了解他、熱愛他。在高郵城,說起汪家,頗有一點名氣,但不算望族。
  • 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有趣的人永不老去
    生活雜事、鄰居故人、百花野草、蔬果肉食,在汪曾祺先生眼裡都是人生,都是趣事,世間百態萬物皆有其趣。萬事只要有心觀察,都是一道風景;人間百味,身處其中才能體會。汪曾祺先生是一個有趣的人,他的軀殼裡,是一個有趣的靈魂。有趣跟外在的條件關係不大。有錢的人不一定有趣,穿著名牌住著豪宅,愁眉苦臉鬱鬱寡歡的大有人在。
  • 二十卷《汪曾祺別集》:「人間送小溫」之外的激蕩與豐沛
    汪曾祺的一首小詩中寫道:「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市面上汪曾祺最賣座的書似乎都是談花花草草、吃吃喝喝的作品,「人間送小溫」成了其作品最關鍵的註腳。汪曾祺之子汪朗認為,這種逐漸走向雞湯化的作品並不能概括汪曾祺的全部文學主張,「他也有激憤的時候,也寫過許多針砭時弊的作品,也主張作家要有社會責任感。
  • 相較於蘋果和三星,華為的三旗艦戰略,刀法更精湛
    超大杯:展現自己的技術實力,銷量不重要;價格上探更高,不同程度地展現大杯的性價比。任務明確了,我們接下來就分析一下蘋果、三星和華為,誰的戰鬥力更強、刀法更精湛。02三星其實,三星的三旗艦戰略劃分得較蘋果而言,更加清晰。S20+,比S20的屏幕、電池、線性馬達方面表現更好,相機增加的景深鏡頭也是不錯。差價1000元,確實非常合適。
  • 讀了汪曾祺,才明白人間值得
    她愛人買了些,帶到火車上,車廂都大叫:『這是什麼味道』!」,還有另一段文字「我們在長沙,想嘗嘗火宮殿的臭豆腐,尋味跟蹤,臭味漸濃。『快了,快到了,聞到臭味了嘛!』,到了眼前,是一個公共廁所!」每每看到,總是忍不住地捧腹大笑,好生有趣。他的文字簡單,卻讓人默默咽了口水,有種被治癒的感覺。再讀多些,你會看到不一樣的汪老頭。他熱愛生活,善於觀察生活,總是在生活中尋找樂子。
  • 人間煙火汪曾祺
    汪曾祺在《自報家門》裡寫自己的出生。今年是他的百年誕辰。在中國,很少有作家像汪曾祺一樣,以小說、散文、詩歌等多種文體,400多萬字,窮儘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僅以作品完成了自我和家鄉的書寫。從民國時的高郵,到戰亂時的西南聯大,到失意的上海、被放逐的張家口,再到新時代的北京。他寫故鄉的水和寺廟,大街上的手藝人,寫西南聯大時期苦中作樂的生活。戲曲要談,花鳥魚蟲要談。
  • 沈從文與汪曾祺|星鬥其文,赤子其人
    我在陽臺上烤著火,讀沈從文的《邊城》。《邊城》很好讀。字數少,用字平常,只要會讀書的人都能讀得懂邊城。《邊城》很難讀,我無法進入邊城的世界,因為無法理解而不被打動,所以不知道好在哪裡。之所以讀《邊城》,是因為沈從文是汪曾祺的老師。
  • 汪曾祺先生身上的「鄉土味」,讓人羨慕!
    讀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像森林中突然出現的清流,伴著風和日麗,聽著流水淌過的聲音,讓人享受。他的文字中很少用華麗的辭藻,淡淡的平敘,卻總是讓人一讀便不由得被代入到他描述的場景畫面中,雖質樸無華,但讓人如觀村野暮煙,引人遐思,讓人眷戀。
  • 3.5紀念美學生活家「汪曾祺」:人間至味是清歡,一定要愛著些什麼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晚翠文談》等。1人間有味是清歡「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
  • 「 在舌尖上感悟工匠精神 」
    (原標題:「 在舌尖上感悟工匠精神 」)
  • 《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汪曾祺晚年回憶錄,憶海拾珠,散文成集
    讀汪老的書就像聽汪老講課又或坐在老先生身旁聽其談古論今,有情趣有幽默。汪老的散文文字淡淡,生活氣息濃濃,就像一杯好茶需要慢慢品味。本書是汪曾祺先生的晚年回憶錄,憶海拾珠,散文成集。「淡」源自於生活日常,而「濃」薈萃於熱愛生活進而見微知著的精神。
  • 心之靜,情之切,食之美:汪曾祺《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這時候讀書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尤其是一些名家的書,除了能夠增長知識,也會讓人的心情不知不覺中變得平靜下來。就好比是汪曾祺老先生的《家人閒坐,燈火可親》,就是一本能讓人沉浸其中,享受生活,沉澱心靈的書籍。
  • 汪曾祺百年誕辰 說說最愛的五位民國大家
    今天是汪曾祺的百年誕辰,各個地方都有紀念其的文章。作為一位大家,他受評頗高——「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確實值得紀念。師從沈從文,他的作品大多取材民俗風情,文風清新質樸。《人間草木》,《人間有味》,《人間小暖》和人生有趣都值得一讀。
  • 汪曾祺趕上了昆明的戲劇高潮
    1942年3月該局在重慶演出,反響熱烈,劇本獲得了教育部的獎勵,陳立夫、張道藩等國民黨要人都為它「站臺」,而《新華日報》《解放日報》批評其把「賣身投靠的奴才」美化為英雄,「隱藏著『戰國策』思想的荼毒」。
  • 舌尖上的東莞:這些東莞特色美食小吃,你都吃過哪些?
    話說「吃在東莞」似乎名聲不響,但其實東莞人對於莞邑美食,最樂於沉浸在其中,本土美食深得民心,東莞人最喜愛在自己這片土地上品味天下,自得其樂。今天就說說舌尖上的東莞:這些東莞特色美食小吃,你都吃過哪些?塘廈碌鵝:這是具有客家風味的東莞菜。將鵝放到調製好的湯裡面煮,煮熟後,味道就全部進到了鵝肉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