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在舌尖上感悟工匠精神 」)
本報訊 (記者 康勁 通訊員 劉憲剛)一部曾經熱播的電視劇《羋月傳》,讓許多人知道了在甘肅慶陽市的寧縣境內還有過一個義渠國,曾活躍在春秋戰國的歷史雲煙中。但許多人不知道,歷經2000多年的傳承,鮮香味美的「義渠文化宴」直到今天並未失傳。近日,來自寧縣的民間廚師鄭振海,帶著「義渠文化宴」亮相慶陽傳統名菜名點製作大賽,一舉奪得第一名,他也因此被提名為「隴東工匠」候選人。
慶陽,位於甘肅省東部,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發祥地之一,俗稱「隴東」。慶陽市總工會聯合人社局、工信委、科技局等舉辦的這次傳統名菜名點製作大賽也頗具創意和深意。不僅要通過大賽挖掘名菜名點及其製作工藝,尋找具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傳承人和製作大師,加快推動全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用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豆亞平的話說,更要「讓市民群眾通過舌尖上的美味,去感悟精細精準、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爭做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
比賽時,全市8縣區的45位身懷絕技絕活的民間「廚神」被隆重請上西峰區的賽臺。比賽結果,「義渠文化宴」等14種菜品、鎮原糖油餅等10個面點脫穎而出,24位民間「廚神」被授予「慶陽傳統名菜名點製作大師」稱號。
為了挖掘和動員全市的民間「廚神」登臺獻藝,慶陽各縣區工會幹部走街串巷在當地進行了廣泛宣傳和組織。在縣城集市上賣爐齒饃的年輕人羅有益,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鑽研發酵技藝,利用小石砂翻烤出香噴噴的燒餅,廣受讚譽。為了幫助他參賽,當地工會組織專門包租了一輛客貨車,將他的爐灶和炊具運到賽場。在捧回「慶陽傳統名菜名點製作大師」的金牌後,羅有益深有感觸地說:「是工會組織的一場大賽,將傳統的民間廚藝發揚光大。」
一場大賽,讓民間「廚藝」和多位小巷「廚神」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慶陽市工會又借勢借力,廣泛宣傳名菜名點背後的工匠精神,加上在當地廣泛開展的「隴東工匠」評選活動,使耐心、專注、堅持的匠人精神在當地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