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書琴 王小慶
內容摘要:涉縣方志辦發揚「工匠精神」,探究《文心雕龍》精義,在二輪修志中建立健全科學的工作機制,狠抓隊伍建設,善於吸收古今各地修志經驗,充分調動每位編輯及全社會修志的積極性和智慧,認真做好人員培訓和修定篇目的基礎工作,建立嚴格的十二層審核制度,站位高,工作紮實,勇於擔當,無私奉獻,努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精品佳作,並注重理論研究,全方位拓展地方志成果。
關鍵詞:工匠精神 文心雕龍 優秀志書
發揚「工匠精神」,才能傳承五千年的文明史;鑽研《文心雕龍》,方可編好地方志書。涉縣自2008年8月全面啟動二輪志書編纂工作以來,在各級領導和全國各地有關專家的關懷和指導下,歷時4年有餘,完成《涉縣誌(1991-2011)》編纂工作,於2012年12月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該志得到了社會各界和有關專家的認可,韓章訓、牛潤珍、任根株、齊家璐、武鐵良、王衛明、繳世忠等專家學者給予高度評價,公認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涉縣地方志辦公室被評為「全國方志系統先進集體」。其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工作機制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史肇軒黃,體備周禮;世歷斯編,善惡皆總;騰褒裁貶,萬古魄動;辭宗邱明,直歸南董。」其意為中國的史官始設於軒轅黃帝;史書體裁製定完備於周公和孔子;歷史史實均編入史書,善與惡總匯其中,揚善貶惡,千秋萬代都為之驚心動魄;史書文辭要宗奉左丘明,敢於秉筆直書的要歸南史氏和董狐。這段話告訴我們,中國的史志編修機制是從五千年文明的濫觴即已成形。當然,這一機制在發展過程中也呈現出優劣和曲折的態勢。涉縣二輪修志恪守和遵奉注重實效、提升素質、夯實基礎、廣收博覽等一系列修志科學的規律。首先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實施、專家參與的工作機制。實行主編負責制,政府與主編籤訂包括定任務、定時間、定質量、定經費在內的協議書,使責、權、利明晰。全縣所轄122個單位均建立修志工作3個小組:領導小組、編輯小組、專家顧問組,各司其責。層層定期匯報和交流,領導定期調度和抽查。在工作中,縣委、縣政府及其兩辦督查室先後下發7個紅頭文件,有力地促進了工作展開。並積極主動與國家、省、市領導和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取得聯繫,儘可能多地爭取到支持和幫助,如篇目大綱郵至中指組邱新立主任後,邱主任回信予以肯定:「你們的篇目吸納了全國二輪志書的優秀成果。」省方志辦楊洪進主任和王廣才副主任全程跟蹤指導,武鐵良主任在剛啟動時給予鼓勵說:「你們理應編成一部名志」,並多次親臨涉縣講學授課,這都極大地鼓舞和提振了涉縣方志辦修好志書的決心和信心。還邀請本縣前志編輯、黨史、體制改革、黨校、農業、文史等方面的地情專家舉辦各類講座,深入歷史文化遺址和革命紀念地、特色鄉村、重點企業了解縣情,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標語、網際網路廣泛宣傳,營造了全社會關心和幫助地方志的濃厚氛圍。
二、不斷提高修志人員整體素質
修志人員的素質決定了所修志書的質量;組建一支能徵善戰並不斷學習深造的修志隊伍是頭等大事。涉縣二輪修志把編輯人員的選拔和培訓放在首位。實行主編選聘制,編輯考錄製。遴選有修志經驗並有奉獻精神的人聘為主編。然後從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中舉行閉卷考試,經過5位評卷人打分擇優充實到方志辦來;再從未就業大學生中舉行閉卷考試擇優錄用到修志團隊中來,組成了一支老中青三結合和專兼職相結合的修志隊伍。劉勰認為:「生也有涯,無涯惟智。」每位編輯人員必須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對修志事業的學習探究之中。首先實行自我培訓,先後購買章學誠、李泰棻、黎錦熙、董一博、倉修良、傅振倫等方志專家的理論書籍和《中國地方志》《河北地方志》等刊物共約100餘種200餘本,又把邱新立、王廣才等領導和專家不斷發來的理論文章編成5輯100多萬字的自製教材,人手一冊,還多次爭取到全國地方志工作專題會議的全部資料,一本一本地學,一個一個專題地過,每周均寫心得體會文章,每月進行一次閉卷考試,將考試分數排隊,並進行試卷分析,鼓勵優長,彌補缺陷。又組織全縣122個單位300餘名分志承編人員,舉辦為期兩天的集中培訓,每人一本《編纂手冊》,之後視情況又下鄉鎮和有關單位進行二級培訓。期間,儘可能多地到外地參加培訓和以評代訓會議。多措並舉、紮實培訓的結果,使每位編輯的業務能力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增長提高。
三、努力開闊修志視野
「孔子得百二十國寶書而作《春秋》,「司馬遷收集全國圖經而成《史記》。」修志與其他工作一樣,不能閉門造車,不能做井底之蛙,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參考資料。唯此,才能做到「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裡。」涉縣方志辦先後與全國各地800餘家方志單位取得聯繫,首先與他們交換志書、年鑑和地情資料(書、報、刊),充分借鑑它山之石,像蜜蜂採蜜一樣一點一點地尋求全國各地與本區域有契合點的優長、亮點,然後記錄下來備用。該辦公室全體人員相信這樣一個道理:自己所收藏到的全國各地的方志理論書刊和用來參考的各地誌書的數量與自己將來所修出來的二輪志書的質量是成正比的。並與這800餘家修志單位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一是每出一種地方志方面的成果都要及時交換;二是經常通電話、發函、發電子郵件互通工作信息;三是在適當的機會互訪,實地考察學習,從而使修志工作做到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到了立足本地、胸懷全國、放眼世界。
四、掌握和運用好「集中民智」這一法寶
傑出的方志學家董一博先生十分推崇「集中民智」的科學方法,這是因為再高明的專家也有「後腦勺」,即使學富五車的學者也有學識的盲點、知識的短板和認識的誤區,何況我們一介普通的準修志工作者;「眾手成志」是自古留傳下來的「喻世明言」。劉勰認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古往今來的傳世之作無不是調集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凝聚而成。涉縣方志辦在二輪修志中,主編充分尊重每一位編輯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將民主作風發揮到極致,讓每一位編輯不但暢所欲言,而且要充分施展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獨創性,使每一位同志都能做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去為修志工作而積極開拓進取。上至重大決策,下至細枝末節,主編均要問計於每位編輯,而且他也實實在在地收穫了不同程度的可喜成果,甚至有時是茅塞頓開。其理念是「集大家的智慧於一體,再反作用於每一個人」,這樣做的結果不是1乘7=7,而是7乘7=49,這個公式是說,大家勞動的成果不再只是這幾個人工作成績之和,而是每個人都學到和掌握了全辦公室人員所有人的工作思路和獨到見解,然後再將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發揮和運用到修志工作中來。在知識和學術面前人人平等,不看學歷資歷、不看職位、不看年齡,不看男女,只尊重科學和貢獻。這既是以人為本、民主作風的工作需要,又為提高二輪志書質量奠定了智力支持和機制保障,從而獲得工作效率最大化。事實證明,即使業務能力最差者,所提出的問題也不乏有令主編竊喜和欣慰的閃光點。主編負責制不是一言堂,更不是誰提不同意見就是給主編過不去。這樣「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結果,不但較為順利地編成了一部較好的志書,而且培育和鍛鍊出一支比較成熟的能夠獨當一面的年輕的修志隊伍。主編對貢獻大的固然要表彰,對貢獻不大的也不能歧視而要擇其長處予以鼓勵,使每個同志均獲得成就感、體驗到自己的價值。這樣,就促使每一個人自覺不自覺地逐漸學到別人的智慧,「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從而達到各有提高、整體推進的目標。涉縣方志辦由於採取人文關懷和人性化管理,使每位編輯都感到修志工作不但是為中國共產黨立言、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立言,是在做資政、存史、教化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德政工程,而且也是為自己終身發展奠基,是自己施展才華、實現人生價值的不可多得的機遇。因此不光主編帶頭夜以繼日,全身心投入,而全體人員都能8小時之內努力幹、8小時之外作貢獻,常年累月4年如一日加班加點,犧牲節假日,外出學習、下鄉吃方便麵,與外地交換志書為省錢去撿破紙殼做郵件包裝皮,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比學趕幫、公而忘家的模範人、典型事,這也感動了相關領導和社會上的人,一幫弱勢群體硬是撐起了一方史志的藍天。
五、下足功夫制訂志書綱目
涉縣方志辦為了使志書達到「體約而不蕪」的目的,在制訂志書綱目上下了一定功夫。設置了編寫提綱「三步走」的系統工程。第一步是「採點」,即從全國交換和購買來的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所有志書中進行地毯式、梳篦式「鐵壁合圍」,從中尋求涉縣續志應該採納的優點,包括篇目設置、資料運用、寫作方式等。就像蜜蜂到四野採集花蕊一樣。每人建一本八開大紙的「採集全國優秀志書亮點一覽表」,縱排志書名稱,橫列主項和分項。第二步是討論,每個人匯報自己所選的章、節、目及其要素並說明理由,經過大家充分對比和醞釀,最後集體定奪,來確立最佳方案,每一個編至少要用一個整整的工作日才可基本完成。第三步是經過再討論後製成460頁30餘萬字的十分詳細的《篇目大綱》,其中包含篇、章、節、目、細目及其要素等。然後向各個提供資料單位分派包括概述、大事記、專志、榮譽、之最、圖片等在內的任務。還包括設計好的表格,其中表題、表序、表的單位、表目、表格、表注俱全,只待相關單位去填寫即可。另外還對照片和示意圖(包括曲線圖、餅圖、塔形圖等)從內容、數量及其質量要求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當然,也允許各單位據實靈活運用並提倡創新。這樣從2008年8月至2010年1月1年半的時間,包括培訓學習、採集它山之石等一系列工序,才製作完成一個「篇目大綱」,並將其製成一本書;然而,「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個過程是必須的,克服了無知識儲備、匆忙上陣「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誤區,為以後的工作奠定了一個牢固的根基,大大提高了分志承編單位的科學性、操作性、實效性。實踐證明,前期誤工是為了後期省工,達到了少走彎路之效,避免了寫成後無用而推倒重來和有用的章節闕如的弊端。還是劉勰說得好:「是以規略文統,宜宏大體;先博覽以精閱,總綱紀而攝契,然後拓衢路,置關鍵……」其意是說,所以謀劃文章的綱領,應該弘揚大致寫作體要,首先廣泛瀏覽和精細地閱讀,抓住大綱而提攜要點,然後拓展寫作道路,掌握寫作的關鍵。涉縣二輪修志立綱目即是恪循了這一寫作規律的。
六、抓緊抓好資料長編這一重要環節
方志學家黎錦熙說過:「凡欲纂著一書,必先搜集材料,材料未齊,遽爾秉筆,妙手空空,一籌莫展,操觚之士,諒皆有此經驗矣。」收集資料是地方志整個工作的瓶頸。涉縣方志辦接受了不少單位很長時間不提供資料,或提供來的資料不能用的教訓,故採取了給122個提供資料單位複印參考文獻的做法,即把在設立篇目時大家公認的從內容到寫法是好的並切合本地實際的志文複印1—3套,然後分發到各有關單位,使他們照葫蘆畫瓢,「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有的單位的參考文獻多達1千頁。為了複印這麼多的參考文獻,該辦同時開動3臺複印機,滿負荷工作了10多天才完成。這樣做的結果使每個單位及每一位提供資料者都有了拐棍,可以「聞雞起舞」,「看別人吃東西自己也流哈喇子」,牽引和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靈感,有的單位1個月就全部完成了任務,而且均製成了質量較高的資料長編。對動作遲緩的單位方志辦下鄉親自上門講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法,召開多種形式的座談會、討論會、聽證會,最後不到半年時間,全縣122個單位的資料長編全部完成入檔。這樣做避免了許多無用功,少走了彎路,減少了無用資料的數量,從通常收集資料中的素材與題材10:1精減到3:1甚至2:1。在收集資料中還採用以先進帶後進的辦法,先培植典型,然後帶上其成果展示給未完成者,補齊了短板。涉縣方志辦包括資料長編在內的49盒修志過程檔案以全國唯一的展覽形式入展國家方志館展廳中央。
七、努力打造志書亮點
孔子提出:「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章學誠認為「良史莫不攻文。」劉勰主張撰文應具八種風格「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並強調「辭為肌膚,志實骨髓」,即「文質並茂」的纂志原理。涉縣二輪志書出版後,受到許多專家的認可和讚譽,武鐵良主任稱「書中立意高遠、創意出神之處頗多」,繳世忠主任稱其為「冀南佳志」。該書的看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為新三寶體上做了有益探索。該體例首設地理環境,居民置於中心地位,之後再寫各種事。這就像中華民族國粹戲劇中先搭舞臺、再有演員、然後是表演劇目一樣,構成地上產生人、人再去做事、事又反過來影響和改變地和人這樣一個要項齊全、相生相促、依次推進、循環往復、交互提高、和諧發展的得體流暢而活力湧動的有機整體,它既符合人們的習慣的思維邏輯,又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現實,對修志從寫作內容到寫作順序都非常吻合併十分貼切。時至今日,「事」的部分可擴充為經濟、政治、文化,是為「新三寶體」。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牛潤珍斷言:「三寶體是中國地方志眾多體例中的正宗」,認為「《涉縣誌(1991—2011)》可謂是較為完善的『新三寶體』志書的典範」。浙江省方志專家韓章訓認為:「《涉縣誌(1991—2011)》這種謀篇模式,既是對舊『三寶體』的一種批判和繼承,也是對『新三寶體』的一種創新和發展。」二是突出了兩大特色——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在突出時代特色上單設「改革開放」一大板塊,濃墨重彩地反映了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開放的背景、過程、成就及其曲折過程和存在問題等。還寫了經濟開發區、循環經濟、經濟園區、民營經濟、城鄉一體化、農業綜合開發以及新興產業、新興業態、新興習俗等。在突出地方特色方面,升格單獨設置媧皇古蹟和紅色聖地兩篇,突出了本區域的兩大名片。在農業篇後升格單設涉縣「三珍」,以突出聞名海內外的地方特產。山西省方志專家任根珠評論說「《涉縣誌(1991—2011)》的編纂者在篇目設置上銳意創新,牢牢把握地方特點和時代特色,立足創新,匠心獨運,使該志在諸多方面取得大的突破,新意迭出,多有給人以啟迪之處。」三是凸顯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的命題自古有之,早在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就鄭重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文學理論家劉勰提出:「原夫載籍之作也,必貫乎百氏,被之千載,表徵盛衰,殷鑑興廢。」其意是說,考究史書的編著,一定要融會貫通百家人物,覆蓋千年時間,闡釋驗證朝代的興衰過程,以作為後代的借鑑。涉縣二輪志書堅守「自古方志半人物」的傳統,努力收羅「百家人物」,克服一輪志書普遍存在的「經濟繁榮,人煙稀少」之憾,盡力儘量加大對人的記述。首先將人置於中心地位,一反大多志書總把人物臀後的結構模式,繼「山河攬勝」(地理)後即設「人本掃瞄」一大板塊,下設人口與計劃生育、居民生活、民政、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民俗 宗教 語言、涉縣精神、人物,其中人物名表共設9節15個表,載錄「人物方位之廣、界面之全、數量之多,足以成為彰顯人文之盛的又一亮點。」方志專家武鐵良以「一部凸顯人文特色的續志佳作—讀《涉縣誌(1991—2011)》有感」為題,予以全方位的評述。四是設置涉縣精神,利用和依託涉縣縣委徵集「涉縣精神」的活動這一載體,將本地人們的感人事跡和優秀品質淋漓盡致地凸顯出來,把「誠實、勤奮、團結、奉獻」的人文、人品、人性、人權、人道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催人淚下,編者抓住了志書的靈魂所在,將本區域「精神」設為一級目是絕大多數志書未能做到的,這是需要有一定膽量和氣魄的。五是精心設置三級序,書首設總述,板塊下和篇下設無題小序,齊家璐主任說:「三級『述』的設置,使得《涉縣誌》的整體性大大得到了加強,」「《涉縣誌》的三級述體文字,寫的很精練,很精彩。」三級述無論從體例內容上,還是增強著述性上,都大大增強了志書思想的深刻性和體例的嚴謹性。撰寫述體要求主編有一定的歷史穿透力,涉縣二輪志的述體力爭站在歷史的長河之上,點評百業之興衰。
八、紮實營建十二層審核制度
劉勰曾尖銳指出:「雖有俊才,謬則多謝;斯言一玷,千載弗化。」是說作者即使有傑出才能,而寫作一旦有了謬誤就有愧疚;文章中有了一點玷汙,即使過了千年也不能改變。涉縣縣委、縣政府辦公室和縣方志辦多次下發文件,反覆要求各分志承編單位從資料的思想觀點、保密審查、人名地名、準確時間、數據採用、內容增減、圖片補充等方面認真審核把關,由分志承編人、保密員、單位一把手層層籤字,並加蓋公章,填寫責任卡,然後永久存檔,反覆強調萬一將來出現問題,即以檔案為準繩和依據,以此引起所有參與人員的責任意識。建立了嚴格的十二審制度:初稿完成後互審、各編完成後主編審、成稿後返回到各單位再審、聘請本縣地情專家審、送交縣領導審、會同統計部門審、經由宗教部門審、送交軍事部門審、通過縣保密局審、市專家審、省與全國專家審、省方志辦終審,而且在前幾個環節中循環反覆進行多次。堅持獨證不書;說法不一的要以權威部門為準;對有爭議的而暫無定論的可多說並存。堅持編前交流,編中跟蹤、編後驗收。將志稿編輯的常用語辨析(簡約語言、忌用語言),句式轉換(公文式、教科書式、文學式、新聞式、評論式一律轉換成記述式),消除硬傷(前後矛盾、史實錯誤),保證總述、篇下序、大事記、志文以及文與表、文與圖之間不得有絲毫誤差,避免歧義等編輯章法要領。要及時交流,人人談經驗、說教訓、明得失,並對所編各章節稿相互挑毛病,找問題,提優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終使志稿達到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傳世之作。
九、深入探究方志理論
列寧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劉勰提出:「文場筆苑,有術有門。」並批評「凡精慮造文,各競新麗,多欲練辭,莫肯研術。」以上所說的「術」均指規律、原則和方法,他告誡我們修志人必須掌握並不斷學習必要的修志規律和方法。劉勰還進一步要求「論文必徵於聖,窺聖必宗於經。」即文章的寫作要驗證於像孔子、孟子那樣的聖人,而探究聖人的意旨和做法必定要宗法於他們的精典著作。涉縣方志辦充分認識到方志理論和修志實踐是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人之兩腿,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從二輪修志開始至今,堅持每日學習理論,每周寫學習心得,每月撰寫論文,在每月舉行閉卷考試時都要像高考語文試卷一樣,有簡答題、論述題,尤其是均要設置至少3000字的作文(理論文章)。每寫完一篇,作者都要公開講述自己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並將試卷和論文全員傳閱,還要求每個人針對每位編輯的文章分別寫出自己所認為的優長和不足:優點說全,存在問題要毫不講情面地深刻而透徹地提出來,致使方志理論研究形成習慣。在2013—2015年舉行全省方志理論研討會上,獲三連冠。每年均有4人至少4篇論文入選,其中2014年4人入選7篇,在篇數上佔全省1/5,在字數上佔全省1/3。在中指組舉行的「2015年新方志論壇」上,樊春樓一人上兩篇(其中一篇與人合寫),其中獨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地方志纂修》一文2.4萬字,獲篇數和單篇字數兩項之最,受到有關領導的肯定和表揚。2016年,樊春樓又以《凡例的設置及其基本要求》參加了第六屆中國地方志學術年會。
十、全面拓展方志事業渠道
劉勰鄭重提出:「乃彌綸一代,負海內之責……,」他諄諄告誡我們,史志工作是真實反映一個時代的史實,要對天下負有責任。地方志工作首先要完成修志書、編年鑑這項主業,同時在此基礎上要多措並舉,努力拓展地方志事業新渠道。涉縣方志辦在編成二輪志書和年鑑工作的前提下,一是努力推動全縣鄉鎮村志和部門志、行業志編修,從管理、培訓、指導、審查、出版等各個環節中不厭其煩地全程服務,截止2015年全縣編修鄉鎮村志、行業部門志30餘種,2016年春,又同時啟動美麗鄉村和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村志60餘種。二是籌建涉縣方志館,採用以交換為主、購買為輔的方式,與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800餘個方志單位取得聯繫,成功交換和購買志書和年鑑以及相關地情書籍和影像資料,其中地級(市、地區、州、盟)以上單位220餘個,佔全國約320個的70%,而這220餘個市級單位又有平均10多個下轄的縣(市、區)的簡要內容,這樣涉縣方志館所藏志書、年鑑及地情資料的內容覆蓋了全國70%的疆域。同時還注重收藏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十大古都、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保存完好的古城以及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有特色及古今名人所在地的志書和年鑑。涉縣方志館現藏書2200餘冊,成為全省縣級方志館藏書佼佼者。設有展示室、編研室、儲藏室、交流室4室120餘平方米。三是注重其他地情資料(書、報、刊)等的收集,其中2014年就主編、參編、協助、收集本區域地情資料百餘種,為建成地情資料編研中心、指導中心、服務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的為學三境界告訴人們:一是要站位高,二是要勇於和善於攀登,然後才有可能「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涉縣方志辦高起點設計,經過4年多的竭誠盡力、頑強拼搏,初步達到了出成果、出人才、出經驗的目標,基本實現了一年打基礎、二年上臺階、三年出成果、四年創品牌、五年大發展的預期目標。二輪志書編寫較為成功,一支年輕的修志隊伍茁壯成長,在讀志用志方面又出版了全省唯一的圖文並茂的《涉縣誌(簡本)》,方志館已有2200本書籍和電子音響資料的儲備,方志網的創意和欄目設計業已完成,年鑑基本做到一年一鑑,60種村志編修同時啟動。然而,方志事業無窮期,涉縣方志辦的不足、缺陷和困境依然存在,離黨和國家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距先進地區和發達地區還相差甚遠,要完成《全國地方志事業規劃綱要(2015—2020)》的宏偉藍圖,真正完成「緯軍國」「任棟梁」的使命,還任重道遠,他們決心一如既往地堅持以工匠精神勵志,用「文心雕龍」修身,只爭朝夕,持之以恆,為構建方志事業大廈增磚添瓦。
作者簡介:韓書琴,就職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方志辦
王小慶,就職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方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