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工匠精神」是高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其關鍵在於以「工匠精神」全方位引領教師的創新發展。實驗室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載體,業已成為高校重點建設的對象,高校實驗教師的工作具有很強的知識性與實踐性,是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的主體力量。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職業化轉型、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徵程中,迫切需要在實驗教師隊伍中培育「工匠精神」。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本質上是一種修身成德之學,為在實驗教師隊伍中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精神文化支撐。
1 高校實驗教師「工匠精神」的內涵
實驗教師隊伍是實驗教學的核心,對整個實踐教學的質量起著決定性影響。在高校實驗教師隊伍中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有助於增強實踐教學效果、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高校實驗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重在弘揚專注專一、盡責奉獻、精益求精、革故鼎新的「工匠精神」,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現代實驗室「工匠」。
1.1 專注專一的職業態度
保持專注專一、持之以恆的職業態度,是弘揚「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義。古代的優秀工匠一旦決定好職業,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並且時刻保持著對所從事職業的高度熱情,秉持專注專一、持之以恆的職業態度,堅持不懈追求技藝的精湛與產品品質的卓越,用一生來磨練技能以達到精益求精、至臻至美的境界。高校實驗教師的「工匠」精神,體現在其具有良好的專業情懷、熱愛自己的職業,在實驗教學工作中培養人才、為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服務,保持專注專一、持之以恆的職業態度,不斷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工
作崗位上孜孜以求、無悔奉獻,從而在為實踐教學服務的過程中體悟和實現職業的價值。
1.2 盡責奉獻的職業操守
古代工匠憑藉專注專一、持之以恆的工作態度和「十年磨一劍」的職業操守,將鍛造精品的執念付之於對製作器物的千錘百鍊之中,實現與器物的水乳交融。高校實驗教師的「工匠」精神,不僅體現在其具備紮實的業務知識、嫻熟的業務技能,能嚴格按照相關規章、規程地對實驗儀器和設備進行操作,確保測試數據和實驗結果準確、可靠,而且體現在平淡的工作中堅持盡職盡責為廣大師生提供技術服務和實驗指導,既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方法、正確使用儀器設備、準確地取得實驗數據,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1.3 精益求精的質量意識
古代工匠以「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為價值原則,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鑽研技能,遵循「智者創物,巧者述守之」的技術觀念,將精益求精的質量追求發揮到極致。古代工匠還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逐漸融入對技術方法的思考和對前人技藝的改良式創造,從而在產品製作中實現產品質量、職業技能與製作工藝的同步提高。高校實驗教師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體現在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強烈的質量意識,以精湛的技術和刻苦鑽研精神,克服實驗教學中遇到的困難,保證實驗教學任務的順利圓滿完成。在實驗中要嚴格按照儀器
設備的技術規範和操作規程調試儀器設備,在處理數據、配備藥品時必須做到認真細緻、準確真實,並且對學生要耐心細緻地加以引導,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4 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
精益求精體現了一種對卓越的職業追求,並且在追求極致和完美的過程中也滲透著創新的精神。傳統工匠精神並非意味著簡單的重複或者是因循守舊,而是堅持在一定實踐基礎上追求產品品質卓越和工藝創新。工匠們在實踐中往往能夠發揮革故鼎新精神,實現對技藝和方法的改善改良,從而達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職業境界。因而傳統工匠精神同時也蘊含著一種精進不舍、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高校實驗教師的「工匠」精神,也應體現在其強烈的開拓意識和創造精神,能適應數位化時代技術和管理需求,保持對學科領域新的理論體系、實驗技術、實驗方法、實驗設備等的職業敏感性,不斷提高實驗水平和服務質量。
2 傳統文化滋養實驗教師「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根植於民族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保持了鮮活的生命力。只有那些具有重要價值和生命力的文化才可以沉澱、延續、傳承下來。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職業化轉型背景下,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然能夠為高校實驗教師隊伍「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提供精神動力。
2.1 「仁愛思想」滋養下的「匠德」培育
《禮記》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仁」既是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同時也是實踐道德的最高原則。「仁者愛人」,不僅愛自己的親人朋友,也愛與自己沒有多少關係的其他人。韓愈在《原道》中提出「仁愛之謂仁」的重要命題,天下交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教師的仁愛之心源自對人類文明、國家富強和社會進步的真誠熱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仁愛精神是實驗教師「匠德」培育的靈魂。仁愛精神首先體現為愛國守法,高校實驗教師要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促進國家進步的使命,做愛國守法的社會楷模。高校實驗教師的仁愛精神還體現為愛崗敬業,秉持對所從事職業高度認同的態度,鍥而不捨、不斷提高實驗操作和數據採集質量,為廣大師生提供優質的實驗技術支持。實驗教師要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秉持仁愛之心,實驗教師要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關愛每一名學生,以真情、真心、真誠教育和影響學生。不以自己的意志、利益、好惡剝奪或侵害他人的意志、利益,而是尊重、理解、同情並幫扶他人得以實現其精神或物質的需求,是以「仁愛思想」涵養教師「匠德」的具備原則。「有教無類」,學生在智力和學習能力上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在實驗教學中應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去操作,不能因為沒按實驗步驟操作就輕率地批評學生。
2.2 「和合文化」滋養下的「匠心」培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和」為追求,倡導「禮之用,和為貴」。傳統「和合文化」不僅教化合作與和諧的重要性,而且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思想。「和」是多樣性的統一,代表著事物間相濟相成的狀態。「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不同事物相配合而達致平衡則稱為「和」,才能產生新事物。「和」不是不爭,而是在相互影響中使事物得到發展。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化,古代工匠所普遍採用的「單打獨鬥」式的作業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實驗教師的工作業績與工作成就往往不表現為獨立的成果,而是融合於日常的教學、科研和服務之中。高校實驗教師除了本身應完成的教學任務外,還需要與其他教學科研單位配合,為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良好的分工協作關係和合作精神是實驗教學與科研活動得以成功進行的必要條件。高校實驗教師需要以「和合文化」為指引培養樂於奉獻、善於合作的「匠心」。實驗教師要有合作與包容精神,在尊重對方專業意見的同時又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也即「和而不同」。求「和」而不求「同」是實驗教學中團隊合作的一個基本原則。高校實驗教師要在教學服務工作中遵循正確的合作之道,對於上級的意見和指示不能盲目附和,同時還要尊重同事以及專業課教師的意見,對於學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議也要積極聽取,這樣才能夠有助於實驗室工作的開展與實驗教學科研任務的有效完成。
2.3 「篤學精神」滋養下的「匠知」培育
《禮記》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學而知之,學習是實現職業理想的必經之路。以孔子的韋編三絕為標杆,後世學者勵志篤學的典範不世而出。古代學人在求知過程中所展現的鍥而不捨、手不釋卷的精神風貌和尋根問底、篤學求真的治學態度,為高校實驗教師「匠知」培育樹立了榜樣。實驗技術與服務工作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實踐性和創造性,需要教師能夠熟練駕馭基礎型、綜合型以及創新型的實驗教學,因而紮實的理論基礎、實驗技能與學習能力成為實驗教師所必備的素質。高校實驗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儀器設備的原理、性能、結構、實驗方法、操作規範等基本實驗技能,同時還需要掌握進行專業實驗所需的學科知識以及一定的計算機和外語知識。部分兼做實驗室管理工作的教師還需要掌握一些管理學與設備管理知識,從而有助其提高實驗室管理水平。一個優秀的實驗教師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並且要對新興學科、高新技術知識及科技史有所了解。實驗教師崗位所需知識的綜合性要求在實驗室工作中倡導「篤學文化」,培養實驗教師篤實好學、慎思明辨的求真品格。高校實驗教師需要以豁達的胸懷吸納新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思想覺悟,成為知識、技能、素質全面發展的「工匠型」教師。
2.4 「求實文化」滋養下的「匠術」培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自強不息、求真務實的「求實文化」。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高於一切,為了獲得真理連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種自強不息、求真務實的情操和品格,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力量的源泉。
無論教學實驗還是科研實驗,其目的都是為了揭示客觀事實、探索客觀規律、驗證科學理論。高校實驗教師作為實驗活動的直接參與者,需要具備求真務實精神,實事求是地記錄、驗證和分析實驗的客觀結果。實驗教師不僅需要在性能、規格、品種上對實驗設備有所了解,而且還要能夠對設備進行使用、管理、維護、維修乃至進行性能改良。
2.5 「創新文化」滋養下的「匠行」培育
《列子》曰:「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主張君子應因時而變、革故鼎新。《易傳》認為「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德盛」,意即擁有萬物可看作是偉大的業績,與時俱進、持續創新才稱得上深厚的功德。高校實驗教師在實驗教學和服務中經常要面臨新的情況、新的問題,這就需要傳承和培育革故鼎新、與時偕行的創新精神,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大量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引入到實驗教學中,實驗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實驗教學方法不斷改革。「創新文化」滋養下的「匠行」培育,重在培養高校實驗教師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在實驗教學實踐中不斷開拓新
視野,培養攻克難關的勇氣和勇於創新的精神。面對不熟悉的領域或者疑難問題,要知難而進,克服困難、獨立地解決問題。高校實驗教師的創新工作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
一是追蹤本學科的理論前沿與實驗方法的最新進展,探索新的實驗方法和實驗手段,設計新實驗、發明新方法,促進實驗技術的不斷進步,並及時將新的成果融入到實驗教學中;
二是結合學科特點研製新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或者對現有設備進行改良升級拓展其功能,為進行高水平綜合性實驗、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提供技術支撐。
3 結語
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養各行各業的「大國工匠」已成為新時代的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長河中最有生命力的內容,為「工匠精神」的孕育和傳承提供了豐沃的土壤。實驗教師隊伍建設是高校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環節。「工匠精神」與高校實驗教師的職業價值觀高度契合。培養大批具備專注專一、盡責奉獻、精益求精、革故鼎新精神的現代實驗室「工匠」,是高校實驗教師隊伍實現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工匠精神」的孕育和弘揚提供了豐沃的土壤。應充分挖掘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經由「匠德」「匠心」「匠知」「匠術」「匠行」等多個維度培育實驗教師「工匠精神」,塑造大批「道技合一」、行之久遠的實驗室「工匠」。
對於研究方向為數控制造和大數據結合的研究生,不做研修課程要求,但是必須作為本科生實驗課程的助教參與實驗,指導本科生數據處理和實驗報告撰寫;第四類:對於此研究方向感興趣的研究生,不要求做助教工作,對他們開放實驗平臺。其中,前兩類本科生在實驗開始前,需要根據自己所學知識,3~4人一組,聯繫一名助教(由第三類研究生自願報名形成),與助教一起設計實驗,確定需要採集的表徵。數據獲得後,助教指導本科生進行單一表徵的分析,助教根據自己的研究內容自行分析。要求每一組的工況不能一樣。
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考核也是多樣性的。對於第一類本科生,要求撰寫實驗報告1份和編程實現1種數據處理方法。報告是考核的主要依據。對於第二類本科生,只要求撰寫報告,但是,對於分析結果具有研究價值的,建議其撰寫學術論文,其在課程實驗成績
上給予滿分。對於第三類研究生,由於其身份是助教,在考核上主要依據是否很好地、有效地協助本科生教學工作,要求每年發表相應的學術論文1篇,對於其重要的學術發現會對其進行獎勵。對於第四類研究生來說,不作考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