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壇伉儷的傳奇愛情 魯迅胡適錢鍾書沈從文都走了 他們的子女...

2021-01-09 百家號

說到民國的文壇伉儷,很多人都能信手捏來,就算不知道具體的細節,也能說出幾對極有名氣的來,比如魯迅和張兆和,胡適和江冬秀,還有錢鍾書和楊絳,沈從文和張兆和。如今,我們早已只能從他們的文字中去追尋其深邃思想和生活軌跡,支離破碎之中,倒還能嗅到那個時代的陳年味道。

魯迅和許廣平

魯迅和許廣平

許廣平是廣東番禺人,生於1898年,比魯迅小十七歲。1923年秋天,魯迅應好友許壽裳之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1924年更名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講授《中國小說史》,而許廣平當時就在這裡讀書。在魯迅的課上,許廣平總是坐在第一排,且學習積極,活潑好問,充滿了朝氣。久之,在魯迅的心中,對這雙明亮的眼睛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與許廣平相識之前,魯迅曾由家庭包辦同山陰朱安女士結婚,但由於出國和動蕩的生活,魯迅實際上過著獨身生活,從未享受到真正的愛情。

魯迅認為,愛情是婚姻的基礎,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可能有幸福的。但是在他自己來說,他準備犧牲自己。

然而與許廣平的交往,讓魯迅的生活出現了變化,無愛的婚姻,受到了衝擊,原本打算犧牲自己的念頭也開始動搖了。從1925年3月到7月之間,魯迅與許廣平通信四十餘封,他們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漸漸升騰為愛情的火焰。但是,他們信中沒有花呀月呀的辭藻,沒有悱惻和纏綿的柔情,而是對社會人生問題嚴肅的探討。

後來,魯迅與許廣平的交往遭到了不少非議,然而封建禮教和巨大不幸並沒有摧毀許廣平和魯迅追求真正愛情的理想。1927年10月3日,魯迅和許廣平同到上海,開始了共同的生活。那一年,魯迅46歲,許廣平28歲。

結婚以後,魯迅和許廣平的感情是超於一般夫妻之上的。在同魯迅共同生活的日子裡,在艱苦的歲月裡,許廣平是魯迅的戰友與出色的助手。她無微不至地照顧魯迅的生活,精心料理他的起居、飲食,盡力使他不受到無謂的幹擾。1929年魯迅和許廣平的愛情結出了果實,他們的兒子海嬰誕生了。

由於許廣平的大力協助,魯迅後十年寫作了大量文章,為後世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財富。魯迅曾題詩一首贈予許廣平:

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心知。

1946年10月,也就是魯迅逝世後十年,許廣平寫了一篇《十周年祭》,回首當年道:

嗚呼先生,十載恩情,畢生知遇,提攜體貼,撫盲督注。有如慈母,或肖嚴父,師長丈夫,融而為一。嗚呼先生,誰謂荼苦,或甘如飴,唯我寸心,先生庶知。

這一詩一文,包含著兩人多少辛酸血淚,多少相愛相知,多少生死情誼!

周海嬰

魯迅和許廣平子女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的兒子名為周海嬰。

周海嬰,1929年生於上海,著有《魯迅與我七十年》等書。1952年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無線電專業。畢業後參加工作,曾任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全國政協委員。他是中國資深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和工作者,使用過的呼號有C1CYC、C1CY和BA1CY等。2011年4月7日凌晨5時36分在北京醫院逝世,遺體告別儀式於同年4月11日11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胡適和江冬秀

胡適和江冬秀

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胡適和江冬秀實在不般配。一個是留洋海外的海龜教授;一個是目不識丁的小腳村姑。二人的婚姻被傳為民國的一樁奇事。

江冬秀是安徽旌德縣江村人,江家是旌德縣的名門望族。江冬秀的外祖父曾位至翰林,其舅母是胡適的姑婆。胡適與江冬秀的婚姻未徵得胡適的同意,就由兩家老太太所定。訂婚後,胡適到上海讀書,留學美國,一去十多年,直到1917年胡適回家結婚。胡適留學期間,家鄉謠言四起。有的說,胡適在美國有了女朋友,有的說他已經和一個外國洋姑娘結婚了,甚至還有人說他已經生了孩子。可是,江冬秀的思想不但沒有因此而波動,而且這時還做了放大纏足的嘗試。她的放足的行動,後來還得到了胡適的讚賞和鼓勵。

胡適的婚姻是不折不扣的舊式婚姻。婚後,江冬秀在家照顧胡適母親,胡適自個兒回北京。直到1918年,江冬秀才離開鄉村,到胡適身邊。江冬秀雖然是一個身受封建舊禮教毒害較深的小腳女人,但頗有魄力,有才幹,遇事能決斷,具有男子漢氣概。梁宗岱的離婚案就是由她出頭,為其妻打抱不平,最終使梁宗岱敗訴。

江冬秀是一個十分大氣的女兒,胡適當時的收入高,卻每每弄到入不敷出,都是因為她對胡適的親朋好友大方周到,經常用錢照顧他們,這一點頗為欣賞。她不是才女,自然讀不懂胡適的那些書,但她懂得它們的價值。抗戰期間,她一路逃難,寄人籬下,自顧不暇,還是帶上了胡適的那七十箱書。後來胡適感激地給她寫信,說,「北平出來的教書先生,都沒有帶書。只有我的七十箱書全出來了。這都是你一個人的大功勞。」

胡適和江冬秀的甜蜜生活持續了好幾年,在北京的三年間,二人連續生了三個孩子,一年一個。可以說胡適與江冬秀的婚姻和這個世界上大多數婚姻一樣,充滿了雞毛蒜皮和吵吵鬧鬧,也因為「小三」的問題險些離婚,但畢竟風風雨雨就這樣過了一輩子。唐德剛在《胡適雜憶》裡這樣戲稱他們的婚姻:「胡適大名垂宇宙,小腳太太亦隨之。」

胡適與長子兒媳及孫子

胡適和江冬秀子女

胡適與江冬秀結婚後,生有二男一女:長子祖望,次女素斐,小三思杜。

胡適的長子胡祖望,1919年出生,距胡適母喪僅四個月,取名「祖望」有光宗耀祖的意思,2005年3月12日在美國逝世,享年86歲。

胡祖望早年就讀於西南聯大,後入美國康奈爾大學主修機械工程。畢業後服務於美國斯都德貝克汽車廠,後擔任中國航空公司的工程師、臺灣駐美國機構「經濟參事」等職。1980年退休。夫人曾淑昭,一子胡復,胡氏祖孫三代都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胡祖望一生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幸福,2005年3月12日病逝於美國,享年八十六歲。

胡祖望有一個兒子,取叫胡復,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留下跛足後遺症。胡適很喜歡這個唯一的孫子,兒媳曾淑昭到臺北南港看望他時,胡適發現小孫子只會講母語的廣州話,但不會講國語(普通話),也不會講家鄉的徽州話,希望她給孩子能教會國語。胡復現任美國勞工部爭議司司長,一直過獨身生活。

胡適的次女胡素斐生於1920年,於1925年不幸夭折。

胡適的小兒子胡思杜,生於1921年12月。胡思杜生性好玩,喜交朋友,因不好讀書,在美國八年轉了兩所大學也未畢業,1948年回國後被安排在北大圖書館工作;北平和平解放後胡思杜被派到華北人民革命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政治研究院去學習;後來,胡思杜被分配到唐山鐵道學院馬列部教文史,1957年「反右」期間,他自殺身亡。

錢鍾書和楊絳

錢鍾書和楊絳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楊絳與錢鍾書是天造地設的絕配。胡河清曾讚嘆:「錢鍾書、楊絳伉儷,可說是當代文學中的一雙名劍。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刀刃。」

錢鍾書和楊絳的故事要從1928年說起。1928年高中畢業的楊絳本想報考清華大學,卻因南方沒有名額,只得入讀東吳大學。1932年春天,東吳大學因學潮停課。楊絳毅然入京借讀,後來幾經波折終於如願考入清華大學並與錢鍾書相識。第一次見面,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錢鍾書急切地澄清:「我沒有訂婚。」「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也趁機說明。兩人的世紀佳緣由此展開。

錢鍾書曾在詩歌裡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兩人戀愛時,除了約會,就是通信。錢鍾書文採斐然,寫的信當然是撩人心弦的情書,楊絳的那顆芳心被迅速融化。

1935年7月13日,錢鍾書與楊絳在蘇州廟堂巷楊府舉行了結婚儀式。1935年,楊絳陪夫君去英國牛津就讀。初到牛津,楊絳很不習慣異國的生活,又鄉愁迭起。若是有楊絳在身邊,兩人讀讀寫寫,嘻嘻鬧鬧,婚姻生活充滿了悠悠情趣,羨煞旁人。

1942年底,楊絳創作了話劇《稱心如意》。在金都大戲院上演後,一鳴驚人,迅速走紅。楊絳的躥紅,使大才子錢鍾書坐不住了。兩年後,《圍城》成功問世。《圍城》是在淪陷上海的時期寫的,艱難歲月裡,夫妻兩人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這是多麼難得的人間真情啊!

錢瑗

錢鍾書和楊絳子女

錢鍾書和楊絳只有一個孩子,就是他們的女兒錢瑗。

錢瑗,1937年5月生於英國牛津,195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俄語系,並留校任教。1966年從事英語教學,1978年公派至英國蘭開斯託大學進修英語及語言學,1980年回國。1986年晉升教授。1993年被聘為外語系英語語言文學博士生導師。1997年3月4日,錢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沈從文和張兆和

沈從文和張兆和

1928年,沈從文來到中國公學任教,不過26歲。他一見鍾情,愛上了學生張兆和。在中國公學,張兆和不一定是「校花」,但至少是個「回頭率」極高的美麗女孩。張兆和的美麗和高雅氣質大概讓沈從文一見鍾情,使這個潦倒的書生開始了漫長的求愛歷程。沈從文訥於言辭,於是就展開了情書攻勢,一天一封,雷打不動,張兆和只是沉默,不予回應。

後來,沈從文便軟硬兼施起來。他向張兆和的同室好友王華蓮打聽張兆和的意思,並揚言若是得到使他失敗的消息,他可能會自殺。沈從文這番尋死覓活的愛情,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大家紛紛議論著,這讓家世清白的張兆和有些吃不消了。她情急之下,拿著沈從文的全部情書去找校長理論,那個校長就是胡適。兆和把信拿給胡適看,說:老師老對我這樣子。胡校長答:他非常頑固地愛你。兆和馬上回他一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

1933年暑假,張兆和畢業後回到蘇州,沈從文追隨而來。他到張家做客很受歡迎。當時張兆和的父親和繼母住在上海,沈從文沒有見到,他回青島後寫信託二姐張允和詢問張父對婚事的態度:「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張父很開明,主張兒女婚事由他們自理,張允和得到父親的答覆後,跑到郵局給沈從文打電報,「山東青島大學沈從文允。」張兆和怕沈從文看不懂電報,又悄悄去了趟郵局,重拍了一封:「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1933年9月9日,沈從文在北平中央公園與張兆和結婚。這位「鄉下人」終於喝上了愛情的甜酒。

新婚不久,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回故鄉鳳凰探望。他在船艙裡給遠在北平的張兆和寫信說:「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每天用半個日子寫信,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為你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歷次政治運動打擊著沈從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狀態,他不斷念叨著「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張兆和無言地面對此情此景,眼淚禁不住滾滾而下。後來,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藥物治療下,沈從文漸漸恢復了健康,他和妻子堅強地度過了艱辛清貧的歲月。

沈龍朱

沈從文和張兆和子女

沈從文和張兆和育有兩個兒子沈龍朱、沈虎雛。

沈從文大兒子沈龍朱大四的時被打成了右派,就在學校工廠勞作了大半輩子,結婚也很晚。後來作了北京理工大學電子廠副廠長高級工程師,然後退休後開始養花。大兒子的女兒名為沈帆。

沈從文二兒子沈虎雛中專畢業後先是在四川的工廠做工程師,70年代末調到北京輕工業學院機械系任教,(現北京工商大學),1988年退休後就全力編輯《沈從文全集》。二兒子的女兒是沈紅,在沈從文全集書信卷中,沈從文提到很多。北大畢業後,沈紅在做扶貧方面的研究。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才子佳人舊照,追溯往昔,看看他們的愛情故事!
    民國時期才子佳人舊照,追溯往昔,看看他們的愛情故事!文|紳士說歷史自古以來愛情都是一件令很多人嚮往的美好事情。只可惜在我國封建的古代社會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八個字一棒子打死了很多的鴛鴦,正因為如此,古代才會有很多的那麼多的愛情悲劇。
  • 民國文人的愛情,生死契約,與子成說,從來不是空口白話
    美好的愛情總是讓人感動,而民國時才子的愛情更是讓人羨慕。他們用自己的浪漫與才華,講愛寫成了詩,留給人們無盡的溫暖和感動。重溫民國的愛情,收穫的除了感動,還有對追求愛情的執著。一、錢鍾書和楊絳或許是出於對文人的刻板認知。很多人都會以為,錢鍾書應該是一板一眼,嚴謹細緻的人。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真實的錢鍾書和大家想的完全不一樣。
  • 魯迅與周作人,民國文壇的雙子星,為何會反目成仇?
    這張長得有點像倪大紅的人是晚清人士周伯宜,對大家或許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可他最大的貢獻不在於自身成就的高低,而是培養出了三個名震民國文壇的兒子: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周樹人簡直是個「換名怪」,樟壽、豫山、豫才都是他的曾用名,最終通過《狂人日記》一舉成名後,「魯迅」的筆名才被確認下來。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並蜚聲世界文壇。周作人排行老二,也是個「換名怪」,換名速度不比魯迅慢,取得的成就與魯迅也有的一拼。
  • 這些民國時期最動人的情話,哪一句能觸動你的心?
    這是民國時期的結婚證詞,一紙婚書,見證兩個相愛的人共渡白頭,這是一件多麼浪漫的事情。民國時期,多的是才子佳人,也就演繹出一幕幕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當「我愛你」這三個字的情話已經不能再觸動你的心扉,來看看這些民國時期最動人的情話,哪一句能觸動你的心?張愛玲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 沈從文中年割腕的背後……
    9日,沈從文與張兆和舉辦了婚禮,9月23日,他與原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合編《大公報·文藝副刊》,薈萃了朱自清、冰心、林徽因、朱光潛等一批名家,引領了「京派」文學,演繹了諸多文壇趣聞佳話,自己也成為當時的文壇領袖之一,堪稱事業、愛情雙豐收。
  • 沈從文上課緊張,講不出話,胡適:講不出話學生不轟,就是成功!
    北大旁聽有著小學文憑的沈從文,在那樣的軍隊中,算是個文化人了,思想較一般人要超前,覺得一直在部隊中這樣混下去,最終也混不出什麼好結果的,所以,1922年,20歲的沈從文脫下軍裝,想開始一段全新的人生。一個鄉下窮孩子,要想改變命運,也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考大學。於是,沈從文在家人的幫助下,湊了些盤纏,於1923年上路進京。
  • 婚姻的四重境界:四位民國作家用一生告訴你,什麼是最好的婚姻
    有人說嫁給愛情,婚姻才能幸福;有人說有責任感,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石;有人說志趣相投三觀一致,婚姻才能長遠。愛情、責任以及志趣,在婚姻裡孰輕孰重?選擇不同,境遇也就隨之不同。郭沫若、老舍、沈從文、錢鍾書這四位民國作家的婚姻,剛好詮釋了婚姻的四重境界。
  • 沈從文、蕭紅、汪曾祺,他們為什麼被稱為「五四的孩子」?
    回想五四當年,沈從文成為大作家的秘密是什麼?為何說魯迅對女性最平等,最欣賞蕭紅?沈從文和汪曾祺都堅持的品德是什麼?《青年網絡公開課》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早,為我們詳細講解「五四的孩子」——五四精神的文學視角。
  • 這些情話竟出自於他們,原來你們是這樣的文壇大佬!!!
    生活中從來都不缺轟轟烈烈的愛情,但平平淡淡,簡簡單單的愛情也很令人神往。愛情,這一課題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愛情的魔力使人難以拒絕,就算是文壇大佬們也不例外。而且大佬們不僅文章寫得好,情話也毫不遜色。下面就讓我們圍觀一下大佬們的愛情吧!!!
  • 魯迅是怎麼罵人的,言辭犀利不帶髒字,但是讓被罵的人想吐老血
    魯迅是怎麼罵人的,言辭犀利不帶髒字,但是讓被罵的人想吐老血要說中國歷史上,那個文壇的人物最活躍,魯迅先生肯定是要佔據一席地位的。民國年間被魯迅先生罵過的人不說太多,一百餘個還是有的。曾經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裡,魯迅先生在文章裡指名道姓嘲諷罵過的人是不分階級的,上到軍閥吳佩孚段祺瑞等,下到一眾文人胡適郭沫若等,連自己的親弟弟周作人都罵了一遍,共有百人上下;那些不忿被罵要罵回去的,也有二三十人。如此之多,在中國現代文壇和學界,不說絕無僅有;也是十分罕見的。許多人當時是名人,不少人後來成了名人。許多人當時是那樣,後來卻變了一個樣。
  • 「如果不愛我,把信還給我」沈從文要求退情書,張兆和這招智慧
    收到聘書,沈從文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工作終於有著落了!這些年,他雖說在文壇寫出了點名堂,但剛剛辦死了個雜誌,欠了一屁股債,正焦頭爛額,再找不到工作,吃飯都成問題。沈從文自己心裡也嘀咕,他區區一個小學畢業生,要站在大學講臺上給那麼多大學生上課,心裡沒底。但為了一口飯,必須得上。1、尷尬的第一節課不出所料,第一節課就搞砸了。
  • 沈從文跟妻子張兆和坦白愛上了別人,妻子的反應令他絕望
    民國時期起由於接受新思想的人多了,便開始提倡自由戀愛。很多人開始對「門當戶對」這個詞嗤之以鼻。而民國就有這麼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富家千金張兆和下嫁給窮小子沈從文。張兆和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裡面,父親張吉友是個商人,家中良田萬畝,父親還跟教育界的名流蔡元培是好友。張家有四個女兒,個個都長得標誌且有才華,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 沈從文幫過丁玲那麼多,丁後來為何不幫落難的沈,還要大罵他?
    1931年1月7日,在武漢大學任教的沈從文回到了上海,和好朋友丁玲、胡也頻重聚在了一起。他們三個人之間的友誼,早就在文壇引起了不小風波,並且夾雜著一點三角戀愛的色彩。作家李輝英曾在《記沈從文》中這樣描述道: 他們可以三人共眠一床,而不感到男女有別。他們可以共飲一碗豆汁,嚼上幾套燒餅、果子,而打發了一頓餐食。
  • 沈從文中年割腕的背後:跟不愛自己的人結婚,把一生活成了寂寞
    也許是突發奇想,在看過一本頗有味道的愛情小說之後,有時會有一絲好奇心縈繞在讀者心頭,寫下一本好書的作者,自身又是經歷過什麼樣的感情故事,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呢? 在拜讀過沈從文先生留下的文章以後,注意到了他筆下的女主角們經常都是黑臉長眉活潑美麗的少女,而到了建國後他飽受批判的《看虹錄》時,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女主角卻又躍然紙上。
  • 主要看氣質,那怎麼看民國氣質?
    他對魯迅情有獨鍾,情人眼裡出西施,故而認為魯迅「樣子最好看」:「這張臉非常不賣帳,又非常無所謂,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臉的清苦、剛直、坦然,骨子裡卻透著風流與俏皮……」能看出這些門道,足見陳丹青眼力不同凡俗。照我這樣的凡夫俗子看來,魯迅的身板與長相,屬於標準的浙人,與紹興古街小吃店的老闆並無太大差別,只不過少了二分油煙氣,多了三分銳利和悲憫。在陳丹青眼裡,民國人物幾乎都好看。
  • 清華園裡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錢鍾書與楊絳一字情書的婚姻人生
    這一問一答間,便是領略了世間最美的愛情情書。你心上有幾個人?這便是「慫」;我心上只有你!這便是「您」!這便是清華園乃至中國文壇最有創意的情書!你可知這一字情書源自於誰麼?婚姻裡的錢鍾書、楊絳在特殊年代裡,錢鍾書、楊絳、錢媛一家三口與俞平伯、沈從文、金嶽霖、吳敬璉等眾多文壇泰鬥一起離京遠赴河南崑山,參加「五七」幹校。
  • 識人先讀詩,沈從文為何對卞之琳高度評價?
    他將這批作品帶到上海,和沈從文一塊兒讀了,沈從文對這批作品也很欣賞。接下來,他們便商議將作品匯聚出版。為此,還不認識卞之琳的沈從文,給卞寫了很長一封信,說他和徐志摩都認為,這批作品可以印成一本小冊子。不僅說說,沈從文還立即著手編輯。形成之後,他以其中一首作品的題目來為詩集命名:《群鴉集》。憑著閱讀感受,沈從文還為這部詩集寫出了一篇頗有見地的「附記」。
  • 民國時期的袁大頭值多少錢?不妨來看看魯迅的收入
    對於整個中國文壇來說魯迅可謂是一個傳奇,提起魯迅先生,相信大家腦海裡立馬就會浮現那個身穿長袍的身影,這個身影並不高大,但卻那麼的堅定。棄筆從文的他,把筆當作自己的武器,他視死如歸,以一往無前的勇氣向黑暗勢力發起了一次又一次攻擊。時至今日,魯迅先生的作品對於我們來說依然有著極高的價值,在現代社會魯迅不只是一個名字,而是一種精神。
  • 託塔天王魯迅,天魁星周作人,民國的文人為何成了一百單八將
    「五四運動之後,浙江文人佔據了民國文化界的半壁江山。於是,鄭績便按照《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的例子,個這些浙江的作家做了點將錄。雖然不能盡善盡美,個個都符合妥帖,卻也十分生動有趣。託塔天王--魯迅在《水滸傳》中,託塔天王是晁蓋,晁蓋是水泊梁山的頭領。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證實:若非沈從文去世,他將獲1988諾貝爾文學獎
    在文壇證明自己掙扎了2年後,沈從文終以「修芸芸」的筆名在《晨報》副刊上發表了短文《一封未曾付郵的信》。此後,他接連發表了一百七十多篇作品。1933年,從他初到北平已經過去了10年,沈從文在文壇上已經是頭角崢嶸了,他筆下牧歌式的湘西像一縷清新的風吹響混沌的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