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先讀詩,沈從文為何對卞之琳高度評價?

2021-01-16 新華網客戶端

從現代文學史的記述看,詩人卞之琳出版的第一本詩集,是1933年5月印製的《三秋草》。其實,他此前還有一部詩歌《群鴉集》,已經由他人編輯完成,可惜因出版受阻未能面世。不然的話,他的處女詩集發表時間可以前推兩年。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前後兩部詩集的編輯或問世,均與已廣有聲譽的小說家沈從文有直接關係。

識人先讀詩

卞之琳在《〈雕蟲紀曆〉自序》中,這樣敘述他開始寫詩的動因:「我從鄉下轉學到上海,經過一年的呼吸荒涼空氣、一年的埋頭讀書,我終於又安定不下了。說得好聽,這也還是不滿現實的表現吧。我彷徨,我苦悶。有一陣我就悄悄發而為詩。」

卞之琳

當時的卞之琳,是頗為不自信的。這段時間寫的作品,「自行銷毀的較多」。1931年,詩人徐志摩在北京大學兼職,為卞之琳他們上「英詩」課。儘管卞之琳寫詩「總想不為人知」,可大詩人在前,實在是哪個寫詩人也不願放棄的求教機會。課餘,卞之琳終於把自己的詩作抄錄了一些,交給徐志摩。卞之琳詩作雖主要用白話,可由於外國詩歌原作的影響,此時的他已開始試著用格律體來約束,同時凝鍊自己的作品了。在當時的青年詩人中,這個起步是頗高的。

徐志摩一讀之下,很是喜歡。他將這批作品帶到上海,和沈從文一塊兒讀了,沈從文對這批作品也很欣賞。接下來,他們便商議將作品匯聚出版。為此,還不認識卞之琳的沈從文,給卞寫了很長一封信,說他和徐志摩都認為,這批作品可以印成一本小冊子。不僅說說,沈從文還立即著手編輯。形成之後,他以其中一首作品的題目來為詩集命名:《群鴉集》。憑著閱讀感受,沈從文還為這部詩集寫出了一篇頗有見地的「附記」。

沈從文的「附記」,從一些自以為是的詩人說起,表示自己「卻不喜歡這種詩人,也正如我不喜歡這類文人一樣」。既然表達看法,沈從文當然有喜歡的東西:「詩人同他的詩還有另外一條路可走,便是平淡樸實。他的詩,不是為了安置辭藻而有的。他寫詩,他的詩即或表現到一種最高的德性,作品有不可磨滅的光輝,他也並不以為自己不是一個人……他若是一個年輕人,他的憂鬱,假若說,他是不缺少年青人的憂鬱的,他一定得喊出難受的苦處,吐出那悶在心上的一團……他用的手段,沒有比用誠實為再好的手段了。」

沈從文

這段議論甚至牽涉到作文和為人的聯繫。當然,由此引出自己欣賞的詩人,就應該具備他讚賞的品質才是:「但棄絕一切新舊詞藻摒除一切新舊形式,把詩仍然安置到最先一時期文學革命的主張上,自由的而且用口語寫時,寫得居然極好,如今卻有卞之琳這本新詩。」「然而當我把詩的趣味,放在新詩最初提出的那一個方向上去時,我以為之琳有幾首詩,達到了一個另外的高點,使我覺得更喜歡了。」

卞之琳的詩有哪些使人「喜歡」的地方呢?「運用平常的文字,寫出平常人的情感,因為手段的高,寫出難言的美。詩的藝術第一條件若說是文字的選擇,之琳在這方面十分的細心,他知道選擇『適當』的文字,卻刷去了那些『空虛』的文字。」

沈從文雖然看出卞之琳的優長,但「這個集子在他還是試作,據說送給人看時還很羞怯,這羞怯處也就正是他有無限希望可以向完全那個地方走去的好處。他能保留那個態度,並且獨自從那個方向做去,他的成就,決不至於到印一本書以後便完事的。」對於卞之琳的未來,沈從文給予很大期望:「樸素的詩將來的最好成就或者應當歸給之琳的。」沈從文不僅眼光獨到,表達也委婉曲折,用的也是能傳達出豐富生活體驗的畫面感文字。

這篇高度評價卞之琳詩作的「附記」,卞之琳很快讀到了:「不久在創作月刊上意外地發見了從文的一篇群鴉集附記,看了才知道自己的小冊子名字也有了。」對於一個想從事寫作的學生,這種鼓勵的程度可想而知。當年11月,徐志摩也致信卞之琳。表示書(《群鴉集》)「遲至十一月總可出版」。可不久發生了「一·二八」事變。日本人對中國,尤其上海的文化破壞幾乎是毀滅性的。卞之琳的這部詩集印製正在上海,所以「從此雖然還不時得到出版的消息,卻始終只見到一次預告」。這部《群鴉集》遺憾胎死腹中。

波折《三秋草》

《群鴉集》最終雖未印出,可徐志摩和沈從文的欣賞,尤其是還不認識的沈從文寫出文字指示優長,大大鼓舞了初學寫詩的卞之琳。徐志摩逝世了,沈從文在他的心中,就「儼然」成了朋友。1933年春假,卞之琳先前翻譯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惡之花》中的十首作品,被《新月》雜誌收下,稿酬是幾塊銀元。拿著它,卞之琳「小遊」青島,去看望在那裡任教的沈從文及也寫詩並翻譯的孫大雨。到青島後,他就住在沈從文宿舍。談詩論文間,他們一定感嘆到《群鴉集》的不濟命運。這一頁揭過,卞之琳又談到自己在1932年秋天時,新寫了十多首與先前作品「風格稍異」的詩歌,想叫作《三秋草》。沈從文一聽,二話沒說,提筆就題寫了「三秋草」幾個字,並馬上從抽屜裡取出三十元錢來,交給卞之琳,讓他快快將《三秋草》印出來。

開抽屜時,卞之琳看到裡面有幾張當票,知道沈從文自己還在典當東西過活,便堅持不接錢,可沈從文堅持讓他拿上。卞之琳後來說:「我終於未能違命。」拿了錢,回北平出版了自己的處女詩集。

這本收有十八首詩作的《三秋草》,印製過程還略有周折。北平印刷廠的人看到這本書太薄,沒多少利潤,也就不大在乎。提起來,總說:「那本小書,那本小書……」作者卞之琳卻偏偏要認真費事。他要用穿釘方式裝訂起來,要不裁邊,即「毛邊」,還要整齊……為買紙,他和友人羅大岡一起跑了很多家店鋪,又要經濟,還求實惠,可大都不理想。最後羅大岡想到了一種韌性較好的薄吸墨紙,一試之下,大為滿意:「這種紙真妙,鉛字印上去墨色像從裡邊長出來似的,特別平整……」「果然很合適,結果花錢不多,印出來的三百本小書卻不十分寒傖。朋友們見到了都說印得很好……」這樣,卞之琳就在自己大學畢業前夕,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為他以後的文學道路,奠下了一個極為有益的基礎。

文人敬文人

因為是沈從文出資印出,《三秋草》的版權頁上,卞之琳印上了「發行人:沈從文」的字樣;書店,還是用了先前要出版《群鴉集》的新月書店,時間是1933年5月。那時印一本書的時間,還是蠻快的。此時雖然新月書店幾乎支撐不下去了,可這批三百本書,還是交給了他們代售。由於印製早而少,如今要找到這冊小書,已經很不容易了。

1934年,已經很少作詩的沈從文,專意寫出一首新詩《卞之琳浮雕》,對卞的作為和愛好作了別異的描摹:

兩隻手撐定了尖下巴兒,

心裡頭畫著圈子:

(不是兒戲,不是兒戲,)

「我再活個十來年,

或者這時我就應當死?」

說老實話生活有點兒倦,

唉,鍾,唉,風,唉,一切聲音!

(且關上這扇門,得一分靜。)

「天氣多好,我不要這好天氣。

我討厭一切,真的,只除了阿左林。」

這也許是沈從文感受到的卞之琳吧?或者卞本人不這樣認為,可是閱讀卞之琳的詩歌及其他作品,這樣的狀態倒是挺傳神的。

據資料記載,卞之琳後來還受到沈從文的照拂。1936年,卞之琳的工作並不順當。沈從文知道了,便給胡適寫信,希望能通過文化基金會,給卞之琳一點可以發揮其特長的翻譯工作:「卞之琳多數人都承認他譯書極認真,中文也相當好,外國文基礎也很好。人家都說是這幾年北大出的好學生!現在作的事似乎不是他宜作的事,對自己無益,對學生也無益。教書不譯書對各方面都是損失。文化基金會每月出百廿塊錢並不是件困難事情,我希望您還能給他這個譯書機會,要他不必再教書。」(見《沈從文全集》18卷223頁)

後來卞之琳確實獲得了為胡適主持的文化基金會翻譯文稿的工作,他本人的說法是由自己的老師餘上沅推薦的,也許是。由此可見,沈從文給胡適寫信為他尋找這份工作的事,他並沒有告訴卞之琳。這樣的不張揚作為,真正為君子之風。

沈從文初闖文壇時,艱難異常,後幸得徐志摩、鬱達夫、胡適等人扶持,才漸獲聲譽,並終於成為一代文學大家。由於這段經歷,沈從文對初闖文壇的後學,多大力幫助,毫不吝惜精力或金錢。

沈從文的弟子汪曾祺說曾見到他為學生的作文寫的批語,有時超過原文;幫助文學愛好者把稿子往外寄,光郵費就是很大一筆。這裡,通過卞之琳兩部詩集的評介或出版,我們又一次看到沈從文這樣的無私推舉。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這兩句話很古老,可是,在中國現代文壇上,我們卻看到了多位文壇先輩提攜,援手,助益新秀的作為。現代觀念的引入,帶來了新的思維和識見,這真是難得難能的精神境界。這或者是我們讀到這樣的事跡願意記述下來的緣由。我們期望這種精神能夠為後來者繼承發揚,並在此向先賢表達由衷敬意。(楊建民)

(原標題:沈從文與卞之琳兩部詩集往事)

相關焦點

  • 識人先讀詩,沈從文為何對卞之琳高度評價?還出資讓他出版詩集
    識人先讀詩卞之琳在《〈雕蟲紀曆〉自序》中,這樣敘述他開始寫詩的動因:「我從鄉下轉學到上海,經過一年的呼吸荒涼空氣、一年的埋頭讀書,我終於又安定不下了。說得好聽,這也還是不滿現實的表現吧。我彷徨,我苦悶。有一陣我就悄悄發而為詩。」
  • 《她們的秘密》:揭秘沈從文卞之琳情感往事
    《她們的秘密》:揭秘沈從文卞之琳情感往事 2014-04-28 20:10浙江衛視官網 被稱為「黑牡丹」的張家三姐張兆和是民國時期大作家沈從文的妻子,兩人的「情書」愛情至今仍是一段佳話。從小被送養的張家四妹張充和在張家四姐妹中才華最突出,詩人卞之琳用了一生來愛她,而她卻嫁給了精通七八國語言的德國漢學家傅漢思。為何張充和直到整理沈從文的遺稿時,才說她真正明白了他?他們中間又是否有傳說中的第三者插足?卞之琳筆下的看風景的人會是張充和嗎?她又與卞之琳有什麼樣的恩怨情仇?
  • 卞之琳:射手座的他一生愛而不得,竟是內向拘謹惹的禍……
    射手座的人戀愛不順有多少種原因?愛鬧騰、太隨性、天真幼稚,太過自由奔放?總之是不會和內向木訥聯繫到一起。然而偏偏有這樣一位射手座大作家,一生追求愛而不得,都是源自他內向拘謹的性格。他就是卞之琳。卞之琳是新文化運動中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 民國閨秀張充和與卞之琳一段情 張充和的愛情故事
    不過,卞之琳印象最深的,仍然是沈從文先生的好相與。他們的交往,大約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初期。當時,徐志摩介紹沈從文在國立山東大學教書。青澀的卞之琳想在北平出版自己的第一本詩集《三秋草》。囊中羞澀的卞之琳,電光一閃,第一個想到了沈從文。於是,他就眼巴巴地跑到青島找沈從文。  當時是1932年,沈從文正著手籌備著自己的婚事,手頭並不寬裕,但沈從文卻眉頭不皺地慷慨相助。
  • 杜甫這首詩前人貶為「律中最下乘」,詩詞大會點評嘉賓高度評價
    文學是有階級性、時代性的,同一篇作品,不同的階級,會有不同的認識;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評價。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作千古流傳,尤其在今天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但是,在歷史上,並不是他的所有作品都有這樣的殊榮,他曾經給他的一個遠方親戚寫過一首詩,歷代詩評家貶多褒少,甚至有人直言「不成詩」。
  • 張兆和晚年不識沈從文背後:他的臨終遺言也終未化解夫妻恩怨!
    但不巧的是,林徽因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細節,那就是:沈從文和張兆和兩夫妻的感情,與林徽因與梁思成、與普通尋常夫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正是這個區別,讓林徽因的「坦白策略「弄巧成拙了。相比勢均力敵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婦,在匹配度上,沈從文和張兆和之間顯然是存在明顯差距的一對夫妻。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家境、才華、容貌、年齡、性格等等方面,幾乎都是高度匹配的。
  • 沈從文《邊城》:故事裡所有的悲,源於那份純真的執拗與野性
    因為這句話,《邊城》值得一讀再讀。這是我見過中國作家中以景託情最乾淨利落而又餘味繚繞的,他人寫不出,只有沈從文先生有這種古樸的清透之感。這本小說有多好,無需我多言,而它的「好」確實也對得起它的文學地位——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汪曾祺先生曾評價:「《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
  • 沈從文逝世30周年:一個「鄉下人」的愛情書寫
    在湘西,沈從文曾鍾情於一個馬姓女子,並為她寫下大量舊體詩,結果卻被她的弟弟騙走一筆母親賣房後存放他那的巨款,在後來的自傳中,這一事件被沈從文稱為「女難」。這仿佛是一個預示,此後在北京乃至上海漫長的文學學徒階段,沈從文需要面對的不僅有生存之苦悶,更有愛欲的苦悶。
  • 揭開沈從文人生及命運諸多謎底
    深圳晚報記者 劉莉 今年是沈從文誕辰115周年,沈從文又一次被頻繁提起。在最近很紅的央視《朗讀者》欄目中,董卿說,她最喜歡的一句情詩是沈從文的10個字: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 這句話打動了許多年輕人,紛紛要尋出這詩的出處來。沈從文是誰?相信對中國現代文學有所了解的人都知曉一二。他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人。
  • 一封沈從文佚信中的文史交誼
    沈從文寫給王獻唐的這封信,看信封上的這幾個字,很容易想到此函是武漢大學執教時期。  為《大公報·藝術周刊》約稿  青島書法家孟慶泰先生給出信函釋文後,信函的寫作時間可以判定。先來看一下信函釋文:  獻唐先生:  昨託王際可先生便致一緘,想塵清鑑。《藝周》深盼先生能賜一大著,以光篇幅。
  • 朱自清《新詩雜說》,手把手教你入門技巧
    古詩的絕句,一般先寫景語,再寫情語。新詩要如何開頭、如何結尾?等等。 新詩究竟應該怎麼寫?有哪些基本的寫作技巧,是初學者必學的?這些疑問,是很多新詩愛好者無法提筆創作的主要攔路虎。 儘管自胡適出版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以來,新詩已經走過近百年的發展歷程。
  • 沈從文、蕭紅、汪曾祺,他們為什麼被稱為「五四的孩子」?
    回想五四當年,沈從文成為大作家的秘密是什麼?為何說魯迅對女性最平等,最欣賞蕭紅?沈從文和汪曾祺都堅持的品德是什麼?《青年網絡公開課》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早,為我們詳細講解「五四的孩子」——五四精神的文學視角。
  • 打油詩只服這兩位,一位高僧一位沒讀幾年書,詩卻讓人從頭笑到尾
    但讀多了四書五經的文人寫起打油詩來卻並不出彩,因為這種詩雖不講格律對仗等,卻要夠新穎和有趣,這對他們來說其實是有難度的。所以史上打油詩寫得最好的不是這些文人,而是來自民間的一些才子,比如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兩位打油詩奇才。他們一位是明代高僧志明和尚,另一位是沒讀幾年書的張宗昌。論起打油詩,不少人只服這兩位。這兩位平生基本不寫傳統詩,都是靠著打油詩聞名詩壇。
  • 她們是最普通的人,她們是母親|沈從文的「母親節」
    在旁人眼中,他總是身穿一襲老學究的長衫,說起話來也給人一種安寧舒適的味道。一如他那些膾炙人口的鄉土小說——背景是古老的水鄉城鎮,古樸的風俗在田間河畔閒庭信步,即使是阿卡迪亞的田園牧歌中,偶爾會發生男女情愛的悲歡離合,最終也會匯入生命的河流。自然、生命、愛與本真,可以說是沈從文在絕大多數人眼中的形象。
  • 沈從文與汪曾祺|星鬥其文,赤子其人
    我在陽臺上烤著火,讀沈從文的《邊城》。《邊城》很好讀。字數少,用字平常,只要會讀書的人都能讀得懂邊城。《邊城》很難讀,我無法進入邊城的世界,因為無法理解而不被打動,所以不知道好在哪裡。之所以讀《邊城》,是因為沈從文是汪曾祺的老師。
  • 沈從文筆名的意義:看似遇事「則迷」,實為喚醒迷茫者心底的自信
    沈從文筆名:則迷徐志摩在1925年成為了北京《晨報副刊》的主編以後,也陸續幫助沈從文發表10篇左右的文章。徐志摩在副刊增加了《社會》周刊、《家庭》周刊、《詩鐫》周刊等。此時民國的報業已經進入了黃金時期,全國4億人口,城市人口也只不過3000萬人左右,報刊發行已經4200萬份。白話文的報紙便於人們獲取信息,副刊的小說成為了底層人們打拼生活的「精神食糧」。
  • 毛主席評價武則天:有治國之才、容人之量、識人之智、用人之術
    比如在《新唐書·列傳·卷三十八》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謀反,顏餘慶被誣陷為同黨,武則天先判顏餘慶流放,後來又判顏餘慶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