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邊城》:故事裡所有的悲,源於那份純真的執拗與野性

2021-01-09 大翎愛寫字

文|大翎

「細雨還依然落個不止,溪面一片煙。」

因為這句話,《邊城》值得一讀再讀。這是我見過中國作家中以景託情最乾淨利落而又餘味繚繞的,他人寫不出,只有沈從文先生有這種古樸的清透之感。

這本小說有多好,無需我多言,而它的「好」確實也對得起它的文學地位——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汪曾祺先生曾評價:「《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

這評價很到位,小說中的一切仿佛都剛剛好:邊城茶峒的月光、白霧、煙雨、蟲鳴……剛剛好,邊城人民的淳樸、善良、溫暖……也剛剛好,就連那點來自愛情的遺憾都是那麼剛剛好。

看似以景託情,以茶峒的「世外桃源」之美襯託茶峒人民的人情美與人性美。實際上,《邊城》的景與情已經渾融一氣,故事情節與文字、與風景已經分不出你我,清澈的文字,清澈的情節,如天上明月,如門前溪水。

沈從文先生

沈從文先生在《邊城》裡的文字得到了高度的讚譽,小說雖然使用的是現代漢語,但行文上、氣質上,有一股濃厚的古中國味兒。

比如交代「翠翠」名字由來的那段:「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

比如描寫翠翠獨自沉思的情景:「她有時仿佛孤獨了一點,愛坐在巖石上去,向天空一片雲一顆星凝眸。」

比如爺爺與翠翠聊天時,說到翠翠父母的歌聲:「後來的事長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

「翠色逼人而來」、「在風日裡長養著」、「凝眸」、「唱出了你」……細細品味這些詞句,你會發現,沈從文筆下不光有著湘西俗子的純粹與天然,還有著一種微妙的語感,帶著中國傳統詩歌的鍊字味道。

因此,《邊城》文字的質樸,看似沒有雕琢,不加粉飾,但實際上,每一字每一句均如薄霧中隱約浮現的山水美景,你要稍微凝神注目一會兒,才能看出隱藏在霧後的清澈。

可是,在如此詩情畫意的文字烘託下,為何故事最終落得一個充滿遺憾的結局?

小時候讀不懂《邊城》,雖然裡面沒有一個壞人,連一個「壞心眼」的人也沒有,但卻喜歡不上任何人。

不喜歡翠翠老是不把心意說出來的扭扭捏捏,不喜歡爺爺摩擦雙手磨磨嘰嘰的旁敲側擊,不喜歡二老飄忽不定的徘徘徊徊……最重要的是,不喜歡茶峒這個過分純真,過分脫離現實的「世外桃源」。

人,真的可以淳樸到這種程度嗎?現實中我不敢說,但小說中的茶峒,確實有這樣的人。

長大後再讀《邊城》,心境不同了,想法也不同了。以前不理解的遺憾結局,現在仿佛懂得了一些。正是由於這種過分的純真,才會引發接下來必然的悲劇。

純真的人都有什麼共性?一般都比較執拗,認定的事情,很難再改變想法。一般都帶著一股野性,正如小說中對翠翠個性的刻畫:「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

因此,這幫純真質樸的茶峒人,秉持著自己的執拗與野性,使得這幅令人陶醉的青山綠水畫卷烘託出一種淡淡的遺憾。故事讀著一點都不刻意,也不做作,仿佛是這幫純真善良之人把情節全逼出來了,不怨天,不怨地,只怪他們的真性情。

不到十五歲的翠翠,小獸物一隻,一直跟爺爺相依為命,世面見得不多,只在節日時看看龍船,賞賞月色。小女孩初次見到二老,以為二老要調戲她,所以不假思索地罵他「你個悖時砍腦殼的」。

小獸物罵完後,發現自己錯怪人家,突然產生莫名的情愫,時而讓她面紅耳赤,時而讓她胡思亂想,內心的漣漪一蕩再蕩,整整蕩了兩年,也說不準這種感情是個啥。

讀者當然明白是個啥,但野性的翠翠不明白,就連二老來渡河,她也一溜煙地逃跑,跑得比黃狗還快。翠翠是純真的,但也像一隻讓人抓不住摸不透的小野獸。

爺爺顯然也是純真的,但就是一個勁兒的心急。乘船人硬塞他錢的時候,他能夠有說有道地把錢歸還給人家。輪到自己跟順順、大老、二老以及媒人溝通的時候,就變得結結巴巴,沒有一句話說得好。大老死後,爺爺更是心急如焚,總覺得沒給翠翠找到一戶好人家,誰知道自己越使勁越攪渾,最終把自己也急死了。

大老可以說是故事中性子最執拗的一個,明明二老說為了公平起見,可以替他唱歌,他偏不要。等二老先唱之後,他又認慫了,不敢唱了,還賭氣離開了。比賽還沒開始,他就認輸了,他的執拗終究還是害死了自己。

二老也是執拗的,他的執拗在於「耿耿於懷」,老覺得是自己害死了大老,後來又開始怪爺爺無事生非。他的這種性情讓他對翠翠的愛徘徊不定,誰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要碾坊還是渡船。他的一走了之,一去不回頭,就像跟著大老的執拗步伐一樣,只給翠翠留下一晚如月色般動人的歌聲。

至於大老二老的父親順順,有著兩個兒子的共同性情,大兒子死了,難免感到心裡有疙瘩,難免就對爺爺的態度有所不同,因此也就讓爺爺心裡開始鬱悶,開始如焚。

這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而這個因,全都是這些人的真性情。而這個果,正如讀者所看到的,大老溺水死去,爺爺在睡夢中去世,二老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只有那個白塔,圮坍了,又重新修好了。

因此,再讀《邊城》時,我已不覺得那些人不可愛,也不覺得心裡堵得慌。這些山裡人,跟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輕的生命相似,他們都是全身心浸透在愛裡,用自己純真善良的真性情過日子,只不過最終仍舊被生活狠狠地揉碎。

不同的是,山裡細雨落個不止,溪面一片煙,恰好淹沒了哭聲,只留下溫柔的淚痕。

沈從文曾自評《邊城》:「一切充滿了善,充滿了希望,然而正因為不湊巧,樸素的善良和單純的希望難免產生悲劇。」

我認為,並非不湊巧,而是正由於這種極致的樸素、單純、善良醞釀了這場悲劇。

慶幸的是,沈從文先生留下了一個充滿懸念的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我們可以想像,二老回來了,翠翠結束了等待,團團圓圓。

我們可以想像,二老從此不再回來,翠翠在等待中結束了一生。

我們也可以想像,二老是不回來了,但翠翠在邊城茶峒等到了一份屬於她的幸福美滿的愛情。

火是各處可燒的,水是各處可流的,日月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而想像能夠去任何地方。《邊城》在我心裡不再是悲戚的,而是唯美的。茶峒依舊是那個「世外桃源」,只是帶著遺憾,帶著缺陷,而顯得更美了。

非常感謝沈從文先生給予我們這個如此美好而動人的故事,讓我們能夠在睡夢中想起那個讓我們靈魂輕輕浮起的人。

我是大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一起來探討讀書的那些事兒。

-END-

相關焦點

  • 沈從文與汪曾祺|星鬥其文,赤子其人
    我在陽臺上烤著火,讀沈從文的《邊城》。《邊城》很好讀。字數少,用字平常,只要會讀書的人都能讀得懂邊城。《邊城》很難讀,我無法進入邊城的世界,因為無法理解而不被打動,所以不知道好在哪裡。之所以讀《邊城》,是因為沈從文是汪曾祺的老師。
  • 沈從文逝世30周年:一個「鄉下人」的愛情書寫
    「他呢,是一個血液裡鐵質成分太多,精神裡幻想成分太多,生活裡任性習慣太多的男子。」沈從文寫於1936年結婚三周年之際的小說《主婦》,讀來不乏對妻子的歉意與懺悔。除了性情上的因由,更重要的是,沈從文在書寫中折射出的愛情觀念,在面對現實生活的實際擇取時,往往顯得難以自洽,極為掙扎。
  • 《邊城》:一部山水田園小說,緣何擁有問鼎諾貝爾獎的力量
    中國近現代史上曾經有這麼一位文學巨匠,如果他能多活半年,就很有可能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這個人就是沈從文。提到沈從文,任誰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邊城》。作為沈先生最負盛名的代表作,《邊城》寄託了自稱「鄉下人」的沈從文對於鄉土人文的深切依戀,自有一種如夢似幻的美。
  • 高青子:介入沈從文與張兆和婚姻8年整,她最終結局並非全身而退
    這個聽起來極其唯美詩意的句子是《邊城》作者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情書,像這樣的句子,沈從文一生曾給他的「三三」張兆和寫過無數。也是在這種讓常人難以抵擋的情書攻勢下,身為「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張兆和,最終下嫁了湘西農村才子沈從文。在現代人眼裡,這是「鳳凰男」和「白富美」的故事。按照正常邏輯,「鳳凰男」應該會分外珍惜「白富美」。
  • 《邊城》:用盡了一生的守候
    常常聽到一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其實在書裡這些都是沒有的,有的只是有趣的靈魂和作家的一生,一本好書的出現往往傾盡了作家的一生心血,當你在讀一本書時,就好像你正在和一個作家對話,了解這位作家的故事,今天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沈從文的作品《邊城》。
  • 揭開沈從文人生及命運諸多謎底
    深圳晚報記者 劉莉 今年是沈從文誕辰115周年,沈從文又一次被頻繁提起。在最近很紅的央視《朗讀者》欄目中,董卿說,她最喜歡的一句情詩是沈從文的10個字: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 這句話打動了許多年輕人,紛紛要尋出這詩的出處來。沈從文是誰?相信對中國現代文學有所了解的人都知曉一二。他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人。
  • 《邊城浪子》:傅紅雪在城市裡漫遊追索,那些身上洋溢著絕望氣息的仇人,迫不及待找上了他
    中冊故事從葉開救傅紅雪開始,然後第二章迅速轉入一個非常奇特的場景:葉開和沈三娘在草原下的地室漫談。這段談話透露了整部小說的主線:傅紅雪有七個仇人,他活著的唯一目的就是找出這些仇人,一一剪除。主角在這個故事裡的位置依然不明,大概是一個協助復仇者的角色。傅紅雪在城市裡漫遊追索,那些身上洋溢著絕望氣息的仇人,迫不及待找上了他。
  • 沈從文《邊城》:縱有遺憾,應是情緣,謝謝你來過我的世界
    《邊城》裡的翠翠,由於機緣巧合,與儺送二老不期而遇。自此,翠翠的青春多了一抹亮色,多了朦朧而難以言說的心事。也許是太年輕了,面對突如其來的愛戀,翠翠的不知所措最終令她陷入了遺憾與等待的深淵。翠翠對儺送二老的愛戀,體現在諸多細節裡。翠翠與儺送二老邂逅於兩年前的端午節。端午、中秋、過年是邊城地區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兩年間,兩個中秋節因無月亮可看,留給翠翠的印象皆平淡無奇。過年時,雖有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熱鬧氛圍,但不知為什麼,都不如兩年前的端午所經歷的事情甜而美。兩年過去,翠翠仍然不忘儺送二老,並且在與二老的邂逅中品出了甜美的滋味。
  • 總導演吳琦:《天時·戊戌志》浮華世界外的「邊城」
    我們的片子沒有故事,只是生活本身北青報:你們選擇在這麼個「網紅年代」拍素人,膽子好大。吳琦:前兩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個帖子,日本一個攝影家叫久保田博二,他在上世紀80年代拍了很多中國的圖片。久保田博二說了一句話——「我只拍普通人,普通人就是所有人」。
  • 沈從文特別會說情話,寫情書搞定愛慕之人,婚後卻不知怎樣去愛
    很多人只知道沈從文特別愛寫並且會寫情話,他的代表作《邊城》對後世的幾代人都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就連他和妻子最終能夠修成正果,那些情書也是功不可沒,但是大多數人不了解的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實在太大,大到這個浪漫主義思想遍布腦海的才子在婚後難以忍受的地步,最終他們之間的感情逐漸產生了裂痕,甚至到最後都沒能修復,這對沈從文和妻子來說都是一場劫難,當然造成這場劫難的始作俑者也正是他自己壓抑不住的浪漫情懷與對美好愛情的幻想
  • 《邊城》:雙向暗戀變成三個人的悲劇,揭開2.6億人單身的真相
    嚴格意義上來說,《邊城》並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本書。《邊城》這個小故事,是這本書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而翠翠、儺送、天保三個人物的愛情故事,是給人深刻的印象的關鍵。翠翠與儺送,是雙向暗戀。但這場暗戀,卻造成了三個人的悲劇,愛情,真的經不起折騰。再刷《邊城》,我才發現,這個故事最大的魅力之處,在於即使身處21世紀,這個故事依然對我們有所啟發。
  • 她們是最普通的人,她們是母親|沈從文的「母親節」
    自然、生命、愛與本真,可以說是沈從文在絕大多數人眼中的形象。如果由此逆推,很容易推想到他本人也應當生長在一個如他小說中描述的那般田園水鄉的純真環境中,有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歲月,以助他養成這種溫良天真的品性。但這恰恰是沈從文最難解的一個謎。如果翻看他的自傳,就會發現,那些世外桃源般的綺麗想像,不能說全為憑空虛造,但也要大打折扣。
  • 沈從文的情感糾葛:愛情是情感的放縱?還是情感的節制?
    但愛情來的就是那麼的突然,從沈從文悄悄遞給張兆和那張寫著「我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愛上你了」的紙條起,二人的故事在沈從文的勇敢之下開始了。那時的沈從文被張兆和的二姐張允和稱之為「癩蛤蟆13號」,在張兆和眾多的追求者中,沈從文是沒有競爭力的。窮則圖變,發揮自己的優勢,沈從文在愛情中是聰明的。他不棄不餒一封又一封甜膩十足的情書試圖去打動她的心。
  • 沈從文中年割腕的背後……
    ,自卑內向的沈從文一度有過精神出軌的傾向,還將他被高青子外貌吸引、內心動蕩的經歷寫在了小說《看虹錄》裡,對話和心理描寫都十分露骨。 果然,不久之後,1935年,沈從文在他主持的《國聞周報》上刊出了高青子的小說《紫》,這篇小說寫了一個青年男子曾炎與兩個女子的感情糾葛,曾炎有未婚妻珊,卻在訂婚後愛上了一個叫璇青的女子,她有著卡門式的西班牙風情,愛穿一身紫衣,而結果是璇青主動離開了,流星一般消失在男主角的天空裡…… 顯然,高青子在這篇小說裡放進了自己的感情心路,
  • 他是民國國學大師,公開嘲諷沈從文只值四毛錢,朱自清值四塊錢
    但搞新文學的沈從文,一向不受張文典待見,他甚至破口大罵沈從文瞎跑,因為在他看來沈從文一無是處,到處亂跑還容易擋了國學大師和學生的路,造成「交通堵塞」。 當然,這既不是張文典第一次公開蔑視沈從文,也不是最後一次。沈從文早年僅受過小學教育,為了讀大學,他跑到北京,一直在北京大學當旁聽生,期間報考燕京大學卻落榜了。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證實:若非沈從文去世,他將獲1988諾貝爾文學獎
    沈從文當然也是有這個資格獲得這個獎,不過有理由相信,沈從文是肯定進入到了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名單裡。瑞典唯一一位通曉中文的院士馬悅然就曾經說過,沈從文的作品在瑞典很受歡迎,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來,沈從文應當是進入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名單。但是對於他有沒有獲得198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那麼就不得而知了。
  • 沈從文上課緊張,講不出話,胡適:講不出話學生不轟,就是成功!
    沈從文上課緊張講不出話,胡適:講不出話學生不轟,就是成功!沈從文小學畢業生,被胡適聘為大學講師,第一節課就出糗了!引言沈從文是從湘西鄉下走出的著名作家,一生中創作出版了五百萬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品有《邊城》、《湘行散記》、《長河》、《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沈從文的作品不僅僅只為國內讀者所熟悉,在國外也有重大的影響。
  • 沈從文跟妻子張兆和坦白愛上了別人,妻子的反應令他絕望
    在中國公學大學讀書期間她認識了她的老師沈從文,這個各方麵條件都不如她的男人,最終俘獲了她的心。沈從文是湖南鳳凰縣人,出生於1902年,比張兆和大8歲。他家很窮,而且只有小學學歷,相貌也一般,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他會寫小說。《長河》《邊城》等小說都是他的代表作品。經過多年摸爬滾打才進到到文壇界,並認識好友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