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沈從文佚信中的文史交誼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沈從文

王獻唐

沈從文致王獻唐函

沈從文致王獻唐函信封

  2016年12月2日,筆者在青島書房看王獻唐誕辰120周年信札手稿書籍展。在展櫃發現沈從文致王獻唐信札一通。沈從文的章草高古、簡約,獨具一格,一看便知,這是沈從文的墨跡。隨後,王獻唐先生的曾孫王書林拍攝了信札和信封,發來郵件。

  仔細看這通信札,感覺《沈從文全集》未收錄。於是,將信封和信札,發了微信朋友圈。青島大學文學院周海波教授告訴我,《沈從文全集》未收錄此信。後來,筆者又向張新穎教授求證,他的回覆亦是沒有收錄。筆者又在青島市市南區圖書館查閱《沈從文全集》(增訂版)書信部分,沒有查到。這是一封沈從文的佚信,短札,信息含量大,又沒有時間落款,特撰寫此文解讀。

  從信封推斷寫信時間

  信封帶有「私立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緘」字樣。最初,我判斷這封信函的寫作時間,是沈從文1930年9月16日開始在武漢大學執教時期。

  1930年暑假,沈從文放棄了上海中國公學的教職,打算到新成立的國立青島大學任教。是年8月17日,沈從文在致胡適的信中說:「中公的課程我想不擔任了,我過青大去。理由是中公方面我總覺得沒有東西可教,預備也不行,恐怕潑湯,至於青大,則初初開學,我胡塗也容易混得去,所以拿了他們的路費,預備月底動身。」然而,沈從文赴青大執教未果,是因為中原大戰爆發的緣故。8月20日,沈從文在給王際真的信函中說:「中國之內戰又過濟南向北而進,天津北平之間火車也不通,天之戾將於人,固亦近於自然矣。」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之間的中原大戰,戰火燃燒到山東,交通不便,沈從文沒有到青大執教。在胡適和徐志摩的推薦下,到了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新文學研究」和「小說習作」課程,此時,陳西瀅擔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沈從文在武漢大學只執教了這一個學期。1931年春,因為沈從文營救丁玲,錯過了武漢大學的開學時間,這個學期未到校。

  沈從文寫給王獻唐的這封信,看信封上的這幾個字,很容易想到此函是武漢大學執教時期。

  為《大公報·藝術周刊》約稿

  青島書法家孟慶泰先生給出信函釋文後,信函的寫作時間可以判定。先來看一下信函釋文:

  獻唐先生:

  昨託王際可先生便致一緘,想塵清鑑。《藝周》深盼先生能賜一大著,以光篇幅。如於二月中此間即可得尊作,載一專刊,殊感幸也。此間所謂藝術,範圍極寬,就貴館甆、銅各器作一文章,亦復佳士!專此,並候安吉。

  司徒喬、沈從文頓首

  這是沈從文和司徒喬發給山東省圖書館館長王獻唐的約稿函。

  1923年,沈從文在燕京大學認識了司徒喬。沈從文在回憶司徒喬的文章中說:「我剛到北京的第二年,帶著我的那份鄉下人模樣和一份求知的欲望,和燕京大學的一些學生開始了交往。最熟的是董景天,可說是最早欣賞我的好友之一人。當時的燕京大學校址在盔甲廠。一次,在董景天的宿舍裡我見到了司徒喬。」沈從文到司徒喬的宿舍參觀,看到司徒喬畫的人物速寫,非常讚賞:「那些實實在在、平凡、普通、底層百姓的形象,與我記憶中活躍著的家鄉人民有些相象又有些不同,但我感到親切,感到特別大的興趣。」為人素樸的司徒喬和沈從文成了極好的朋友。

  1933年,沈從文辭去青島山大的教職,在楊振聲的邀請下,開始編輯《大公報·文藝副刊》。這次回到北平後,他和司徒喬重逢,「感覺格外親切」。司徒喬為泰戈爾畫過像,為周氏兄弟畫過像,也為沈從文畫了一幅像。這幅肖像成為一件紀念品,是兩人友情的見證,沈從文在動蕩的時代時時帶在身邊。

  1934年6月25日,沈從文參加《大公報·文藝副刊》在會賢堂舉辦的午宴。宴會結束後,沈從文與朱自清同到司徒喬家中看畫,並商量如何辦《大公報·藝術周刊》。10月7日,由司徒喬主編的《大公報·藝術周刊》創刊,沈從文為之寫了代發刊詞《藝術周刊的誕生》。

  按照沈從文對《藝術周刊》的設想,一面將系統地介紹些外國作品與作家思想生活,一面將系統地介紹些中國的東西。在發刊詞中,沈從文透露,藝術周刊廣泛地向各位專家約稿:

  如容希白先生對於銅器花紋,徐中舒對於古陶器,鄭振鐸對於明清木刻畫,梁思成、林徽音對於中國古建築,鄭穎孫對於音樂與園林布置,林宰平、卓君庸對於草字,鄧叔存、凌叔華、楊振聲對於古畫,賀昌群對於漢唐壁畫,羅睺對於希臘藝術,以及向覺明、王庸、劉直之、秦宣夫諸先生的文章,到時圖片與文章的安排,若超過了篇幅還很費事。

  沈從文希望,學藝術的人,「創一派,走一新路,皆不能徒想拋開歷史,卻很可以運用歷史」。「從事藝術的人,皆能認識清楚只有最善於運用現有各種遺產的藝術家,方能創造他自己時代的新紀錄。」

  在這種背景下,沈從文執筆寫信,向王獻唐約稿,「就貴館瓷、銅各器作一文章,亦復佳士(事)」。信函時間當在1934年10月7日《大公報·藝術周刊》創刊後,從信中「如於二月中」之句推斷,寫信日期可能在1935年初。

  司徒喬擅長油畫和水彩畫,被譽為中國現代藝壇上的先鋒之一。抗戰期間,司徒喬遠走邊疆,採風問俗,描寫實景,他的戰災寫生和巨幅油畫《國殤》有「一股愛護國家民族的洪流,同情人類的愛力」。

  司徒喬主編《大公報·藝術周刊》時,他患肺病,「療養院住不起,在什剎海冰窖旁安了家」。這一時期的工作和生活,他的妻子馮伊湄在《司徒喬:未完成的畫》一書中寫道:「當時,周刊只能介紹一些純技術性的理論文章。林宰平、許地山、鄧以蟄等老前輩很熱情地寫稿,喬自己也介紹一些西歐著名的畫家——如羅丹、米勒……他使用文字不如使用色和線來得方便,使用中文不如使用英文來得流暢。這工作對他還是很吃力的。但同時也給他一個學習古典繪畫理論一個好機會。……為給刊頭找一條花邊,可以翻十幾冊雜誌。這時候他正迷上中國畫,鑽研中國畫論興趣特別高。他決心要補上他腦中的一角空白。」

  收信人王獻唐

  這通短札連著三位人物,作家沈從文、畫家司徒喬、學者王獻唐。

  王獻唐(1896-1960),著名的考古歷史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版本目錄學家,被稱為一代國學大師。初名家駒,後改名琯,字獻唐(典出西域人獻玉給唐朝),號鳳笙,室名雙行精舍、顧黃書寮等,以字行。山東日照人。他的父親王廷霖,行醫出身,「精岐黃」,酷愛金石,曾師承清代著名金石家、小學家許瀚,在小學、金石方面造詣頗深。王獻唐天資聰穎,又從小受父親訓誡,如屈萬裡在《王獻唐先生事略》中所講,「日照為許印林(翰)、丁竹君(以此;丁惟汾之父)故裡,流風所被,邑人多治小學。先生既精於金石、音韻、訓詁之學,復資以證古史,故創穫獨多。」

  自1906年到青島求學之後,王獻唐與青島結下不解之緣,如今觀海二路13號甲仍存王獻唐故居。初就讀於青島禮賢書院,後考入青島德華特別高等專門學堂學習土木工程。1917年任職天津《正義報》,為譯德文小說。1918年任濟南《商務日報》《山東日報》編輯,翌年以兩報記者身份長駐青島。

  王獻唐的學術生涯在青島開始。1922年,青島從日本人手中收回,他任青島督辦公署秘書,並開始著手撰寫處女作哲學論著《公孫龍子懸解》,此書令他在學界脫穎而出,遂被私立青島大學請去講古代哲學。1923年8月,他和青島禮賢書院校長德國人蘇保志(Dr.Seufert),還有劉銓法、尹莘農等15人發起成立了「中德學社」。他們互相翻譯中國和德國的文藝、科學、哲學文章,以促進中德文化學術交流為主旨。

  1929年8月2日,王獻唐出任山東省圖書館館長。他著意搜集文物、典籍,擴充館藏,使山東省圖書館成為當時全國收藏文物典籍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1930年,考古學家吳金鼎赴山東,發現了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邀王獻唐同去勘查。之後,他與傅斯年、李濟、董作賓等人共同領導遺址的發掘工作,並成立山東古蹟研究會,對山東其他遺址進行了普查和小型發掘,為山東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礎。王獻唐致力於山東文獻的整理,文物古籍的保護,堪稱齊魯文脈的守望者。

  抗戰初期,日寇緊逼濟南,王獻唐搶先將山東省立圖書館的重要文物和古籍善本裝箱,由屈萬裡押運至曲阜。王獻唐出資盡力,載書播遷,輾轉運往抗日大後方四川,妥善保管。為轉運、典守齊魯文物,王獻唐和屈萬裡冒著生命危險。他們肩負起「為中華民族續命」的責任,為齊魯文化的傳承做出貢獻,彪炳史冊。

  王獻唐先生一生刻苦治學,藏書著述,著作等身,在金石、訓詁、考古、版本、目錄、校讎等領域,皆有學術專著。王獻唐交往的多為學林名家,一時俊彥,多相往還,留下了大量信札。這些信札,或商借秘籍,或切磋學問,或互通信息,或交流情感。時值國難,傷時感世,救亡圖存之懷,亦自然流露於信札。王獻唐與沈從文的書信往返詳細情況,要等上下兩巨冊的《王獻唐師友書札》(增訂版)出版,才可揭開神秘面紗。

  王際真、王際可兄弟

  信中寫到的王際可,是沈從文的好友王際真的弟弟。

  王際真王際可兄弟出身書香門第。他們的父親王寀廷是藏書家,與王獻唐交遊甚密。

  王寀廷(1877-1952),原名貢憂,字拱底,號眉孫,又號醜石,後以字行。桓臺人。光緒癸卯科進士,丁未會考,用為知縣,分發廣東。民國初田中玉主魯,任山東省副參議長。開設逢源閣書店,以王懋卿為經理。家富藏書,且多善本,尤重鄉邦文獻。於古籍碑刻,書畫鼎彝收藏頗夥。主修過《重修新城縣誌》。其藏書之室名曰「止適齋」。1949年後,他將平生所藏悉數捐獻給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王際真早年畢業於留美預備學堂(清華大學前身),1922年赴美留學,先後在威斯康辛及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及新聞學,獲學士學位。王際真曾任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 tanMuseumofArt)東方部職員,後任哥倫比亞大學中文教授,長期在哥大任教,成為中國文學翻譯的先驅。

  陳汝潔在《王際真:英譯紅樓夢第一人》文中說:「他翻譯的《紅樓夢》雖然只是原書一半回數的節譯本,但在楊憲益、戴乃迭1978年合譯英文全譯本出版之前,王際真的譯本一直是英美最為流行的《紅樓夢》版本,在西方頗受推重。」

  1928年王際真從美國歸來,回山東老家,路過上海。徐志摩介紹沈從文認識王際真。此後,兩人頻繁通信。信裡包括對日常生活的敘述,青春的苦惱,對人生的見解,對字畫藝術的探討。最重要的一封信,沈從文將徐志摩乘坐飛機在濟南不幸遇難的噩耗告訴王際真。沈從文於1930年左右得到王際真的接濟。

  1980年11月,沈從文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個小型的演講會講話後,就向一位教授打聽在哥大教中文多年的老友王際真先生的情況。一別五十年,他獲得王際真的情況後,去他家裡看望。這橫亙歲月長河的友情,讓沈從文感慨頗多,他回憶1930年代兩人書信往來的情況時寫道:「我每次出了新書,就給他寄一本去。我不識英語,當時寄信用的信封,全部是他寫好由美國寄我的。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一年間,我和一個朋友生活上遭到意外困難時,還前後得到他不少幫助……」這次會面,王際真取出20世紀30年代沈從文的著作,以及徐志摩不幸遇難的信函。

  1930年代兩人的通信,自然會寫及王際可。從沈從文給王際真的信中可知:沈從文與王際可書信往還;王際可也曾接濟沈從文。

  際可有信沒有?我給他信也得他信,我告他應當大家來各在一方努力讀一點書,我只想到這個話可說。

  ——沈從文在武漢大學致王際真(1930年於武昌)

  際真,際可在不久日子裡,是把你為他留作學費的錢又寄了五十塊來的。前次你寄的,我告你說同大雨分用的五十,如今又由大雨還一半,我全用了。我想到為什麼我要用你那麼一些錢,心裡實在難過。你不應當因為我兩個人好一點就盡寄錢來。

  ——沈從文致王際真1931年於上海

  總之,沈從文與王際真、王際可兄弟的友情誠摯,與王際真的友情更是彌足珍貴。沈從文在《我與徐志摩、王際真的友情》文中說:「人的生命會忽然泯滅,而純摯無私的友情卻長遠堅固永在,且無疑能持久延續,能發展擴大。」正是與王際可有這樣的親密的聯繫,沈從文才會託王際可將《大公報·藝術周刊》的約稿信轉給王獻唐。

  筆者苦苦尋覓王寀廷、王際真、王際可的資料,在王紹曾、沙嘉孫著《山東藏書家史略(增訂本)》一書中,查閱到王寀廷。王寀廷條目中,談到他的藏書,還提到一段鮮為人知的事情,抄錄如下:

  貢忱另藏有明萬曆間刻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三十年代其子季真留美時,將是書與濰縣高氏上陶室磚瓦拓片若干種售與美國國會圖書館。末有貢忱題記云:

  篆書三十二體《金剛經》,經帙始刻於元皇慶二年(1313),今海內罕有存者。此有明萬曆問倪氏摹刻本,戈法鉤勒,精妙入神,原本不可得,得此亦大不易。民國紀元第一甲子,以四十金購自江陰胡氏,什襲之藏,未嘗輕以示人也。大兒子留美,將有襄辦中國書法展覽會之舉,來函徵集出品,小兒際可既為搜索碑帖拓片多種,並以此四冊附焉。

  二十三年(1934)冬大雪後二日,貢忱氏識於濟南道合裡之止適齋。

  王氏售與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明萬曆間刻本《金剛經》、濰縣高氏上陶室磚瓦拓片,想來可以在美國查閱到。

  王際可曾在上海讀書。全面抗戰爆發後,他輟學參軍,加入戰地服務團。被日機轟炸,為國捐軀。為沈從文和王獻唐充當信使的王際可,也因為這封信,在湮沒的時光中顯影。

  王獻唐未刊日記記錄

  筆者請教王獻唐研究專家張書學先生,他從王獻唐的未刊日記中找到這封信的確切時間,一切疑問都迎刃而解。

  據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1月19日載:「王際可來,帶沈從文一函,囑餘為《大公報·藝術周刊》撰文,附《周刊》一卷」;20日載:「又接司徒喬及沈從文一函,求為《藝術周刊》撰文,即復。」沈從文、司徒喬的這封信,是王獻唐於1935年1月20日收到的。

  學界伉儷張書學、李勇慧編撰的《王獻唐年譜長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中可以看到這封信札的釋文以及詳細注釋,這封信也收錄在他們正在增訂的《王獻唐師友書札》(下冊)中。

  註:沈從文致王獻唐信函、王獻唐未刊日記圖片均由王書林先生提供。

相關焦點

  • 沈從文中年割腕的背後:跟不愛自己的人結婚,把一生活成了寂寞
    沈從文給張兆和寫的情書一封接著一封,表達著自己內心對張兆和那連綿不絕的愛慕之情,可張兆和卻始終以自己尚未畢業作為藉口推脫,從未接受過沈從文的求愛。 而張兆和也終於在家人的旁敲側擊下,被沈從文的鍥而不捨所打動,俏皮地給沈從文回了一封電報:「沈從文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 沈從文求婚記:自青島寄出百封情書
    正在旅館裡思緒煩亂的時候,沈從文突然聽到了兩聲輕輕的叩門聲,打開門一看,門口站著的正是他苦苦等待的張兆和。原來,張兆和回家後,在二姐張允和的勸說下,張兆和來到了旅館回訪沈從文。在蘇州停留一周的時間裡,沈從文每天一早就來到張家,直到深夜才離開,在這期間,張兆和終於接受了沈從文的感情,長達三年的情書追求有了一個美滿的結果。7天後,沈從文離開了蘇州,返回青島。
  • 沈從文跟妻子張兆和坦白愛上了別人,妻子的反應令他絕望
    而民國就有這麼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富家千金張兆和下嫁給窮小子沈從文。張兆和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裡面,父親張吉友是個商人,家中良田萬畝,父親還跟教育界的名流蔡元培是好友。張家有四個女兒,個個都長得標誌且有才華,在當地也小有名氣。18歲的張兆和家中排行老三,她聰明、可愛、任性,是中國公文大學的校花。追求她的人很多,但是她從來沒有答應任何一個人。也許緣分冥冥中註定。
  • 沈從文逝世30周年:一個「鄉下人」的愛情書寫
    而在兩年前的一個冬天,凍餓數日的沈從文,在百般無奈下,還是提筆給北京大學經濟系講師鬱達夫寫了一封求助信。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聞信趕來的鬱達夫,不僅在附近的一家小飯館請他吃了一頓飯,還把結帳剩下的三塊多錢全給了他。情感的壓抑似乎在書寫中得到了暫時的紓解。另一方面,沈從文有關鄉土與軍中生活的浪漫傳奇,讓他贏得了新月派徐志摩、胡適等人的欣賞。
  • 沈從文中年割腕的背後……
    沈從文鍥而不捨、轟轟烈烈的追求,終於讓他從張兆和的眾多追求者中脫穎而出,「癩蛤蟆吃上了天鵝肉」。 3、《看虹錄》中的精神出軌 沈從文給張兆和的情書,寫得深情而卑微,如1931年9月他從湘西行程中寄去的信:「莫生我的氣,許我在夢裡,用嘴吻你的腳,我的自卑處,是覺得如一個奴隸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腳,也近於十分褻瀆了你的。」
  • 沈從文的情感糾葛:愛情是情感的放縱?還是情感的節制?
    但愛情來的就是那麼的突然,從沈從文悄悄遞給張兆和那張寫著「我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愛上你了」的紙條起,二人的故事在沈從文的勇敢之下開始了。那時的沈從文被張兆和的二姐張允和稱之為「癩蛤蟆13號」,在張兆和眾多的追求者中,沈從文是沒有競爭力的。窮則圖變,發揮自己的優勢,沈從文在愛情中是聰明的。他不棄不餒一封又一封甜膩十足的情書試圖去打動她的心。
  • 張兆和晚年不識沈從文背後:他的臨終遺言也終未化解夫妻恩怨!
    原本,屌絲一般存在的沈從文,根本不可能追到女神張兆和。讓沈從文最終抱得美人歸的,是他的死纏爛打和各路「神助攻」。幾乎是在見到張兆和的第一眼起,身為張兆和老師的沈從文,就下定了要將她追到手的決心。第一次見面後不久,沈從文就揮筆寫下了他給張兆和的第一封情書:「不知道為什麼,我忽然就愛上了你。」署名S先生。
  • 「如果不愛我,把信還給我」沈從文要求退情書,張兆和這招智慧
    主要經歷:1902-1917 熱衷打架、撒謊、搞惡作劇、逃學;1917-1922 從軍,輾轉於湘、川、黔三省邊境;1923-1925 赴京,在北大做旁聽生;備考燕京大學失敗,徹底放棄上大學願望;1925-1929 辦過雜誌《人間》,4期後倒閉;處女作《一封未曾付郵的信》,出版集子《鴨子》與《蜜柑
  • 拍場一瞥︱記不準年份的沈從文:從司徒喬與沈從文交往談起
    司徒喬(左)與塞拉西皇帝對比圖兩人相約去司徒喬住處看畫,眼見他的人物速寫,「所畫的正是自己想寫的舊社會中所謂極平常的下等人」,沈從文興奮極了,他一直以為,繪畫與文學同樣需要這種素樸誠實,不裝模作樣,不超脫於普通人的生活,才能取得應有的進展,於是兩人更加投緣。
  • 民國文壇伉儷的傳奇愛情 魯迅胡適錢鍾書沈從文都走了 他們的子女...
    說到民國的文壇伉儷,很多人都能信手捏來,就算不知道具體的細節,也能說出幾對極有名氣的來,比如魯迅和張兆和,胡適和江冬秀,還有錢鍾書和楊絳,沈從文和張兆和。如今,我們早已只能從他們的文字中去追尋其深邃思想和生活軌跡,支離破碎之中,倒還能嗅到那個時代的陳年味道。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證實:若非沈從文去世,他將獲1988諾貝爾文學獎
    近日,西方沈從文第一人金介甫在接受採訪時說: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漢學家馬悅然,以及曾任文學獎評委會主席的埃斯普馬克,先後證實,沈從文若非去世,會獲得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如果沈從文拿了諾獎,「沈從文熱」可能會持續更久!那這會不會是真的呢?
  • 沈從文式的男人不能嫁,三大挑戰等著你,能過一關算你牛
    可是,發掘其生活中的點滴,我們會發現,若問他自己,恐怕他不會承認他的成功,因為,在他的一生中,實在談不上幸福,他活得痛苦、活得孤獨,痛苦和孤獨到一次又一次地自殺,和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委實也是不愉快的。到底是什麼,令我們仰望的大師活成了這個樣子呢?歸根結底,是他的人格、人性和自我認知出了大問題。
  • 揭開沈從文人生及命運諸多謎底
    深圳晚報記者 劉莉 今年是沈從文誕辰115周年,沈從文又一次被頻繁提起。在最近很紅的央視《朗讀者》欄目中,董卿說,她最喜歡的一句情詩是沈從文的10個字: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 這句話打動了許多年輕人,紛紛要尋出這詩的出處來。沈從文是誰?相信對中國現代文學有所了解的人都知曉一二。他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人。
  • 《她們的秘密》:揭秘沈從文卞之琳情感往事
    被稱為「黑牡丹」的張家三姐張兆和是民國時期大作家沈從文的妻子,兩人的「情書」愛情至今仍是一段佳話。從小被送養的張家四妹張充和在張家四姐妹中才華最突出,詩人卞之琳用了一生來愛她,而她卻嫁給了精通七八國語言的德國漢學家傅漢思。為何張充和直到整理沈從文的遺稿時,才說她真正明白了他?他們中間又是否有傳說中的第三者插足?卞之琳筆下的看風景的人會是張充和嗎?她又與卞之琳有什麼樣的恩怨情仇?
  • 她們是最普通的人,她們是母親|沈從文的「母親節」
    暴戾,可以說是沈從文成長環境中不容忽視的一環,在他的自傳回憶中,革命與戰爭的屠刀在他的家鄉湖南鳳凰小城裡反覆刷洗,每一次都血流成河。年幼的沈從文早已對空氣中時時飄蕩的血腥空氣習以為常。他會在上學路上特意繞一段遠路到殺人法場去,看看「那個糜碎的屍體,或拾起一塊小小的石頭,在那個汙穢的頭顱上敲打一下,或用一木棍去戳戳,看看會動不會動」。
  • 沈從文與汪曾祺|星鬥其文,赤子其人
    我在陽臺上烤著火,讀沈從文的《邊城》。《邊城》很好讀。字數少,用字平常,只要會讀書的人都能讀得懂邊城。《邊城》很難讀,我無法進入邊城的世界,因為無法理解而不被打動,所以不知道好在哪裡。之所以讀《邊城》,是因為沈從文是汪曾祺的老師。
  • 沈從文與印花布之緣始於1961年,是什麼讓他著迷?
    時年6月30日,到達青島的沈從文給大哥沈雲麓寫信,其中提及:「28日(6月)到了青島,離第一次來這裡已有32年,凡事陌生。」這裡提到的時隔32年,應該是不確的。根據沈從文長子龍朱先生說,在20世紀50年代,父親曾去過青島一次。這應該是1949年之後第二次去青島了。這一年7月10日,沈從文給沈雲麓的信上說:「看了繡廠,還擬看印染廠,絲綢廠。
  • 識人先讀詩,沈從文為何對卞之琳高度評價?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前後兩部詩集的編輯或問世,均與已廣有聲譽的小說家沈從文有直接關係。識人先讀詩卞之琳在《〈雕蟲紀曆〉自序》中,這樣敘述他開始寫詩的動因:「我從鄉下轉學到上海,經過一年的呼吸荒涼空氣、一年的埋頭讀書,我終於又安定不下了。說得好聽,這也還是不滿現實的表現吧。我彷徨,我苦悶。有一陣我就悄悄發而為詩。」
  • 摩羯男是個可怕的生物,沈從文就是其中之一!
    那沈從文是什麼背景呢?沈從文,男,1902年出生於湖南鳳凰,摩羯座。最高學歷:鳳凰縣高級小學。15歲參加遊擊隊。最安逸的生活,就是能連續幾天睡在同一張床上,最好的飯菜,就是把豬肉切成方塊,煮在豆芽菜湯裡面。
  • 沈從文的愛情宣言:愛我,因為只有你使我能夠快樂!
    【情話沈從文】從文二哥:只在於一句話的差別,情形就全不同了。三四個月來,我從不這個時候起來,從不不梳頭、不洗臉,就拿起筆來寫信的。只是一個人躺到床上,想到那為火車載著愈走愈遠的一個,在暗淡的燈光下,紅色毛毯中露出一個白白的臉。為了那張仿佛很近實在又極遠的白臉,一時無法把捉得到,心裡空虛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