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各行各業眾多的徽標中,中國鐵路徽標無疑是深入人心的一個。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徽標是由在長春工作、生活多年的陳玉昶設計的。上世紀9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一般都對綠皮火車有著很深的印象,而它們頭頂鐵路徽標呼嘯而過的場景更是那個年代出行的普遍記憶。近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由這一徽標代表的中國鐵路也不斷煥發新的生機,為人們帶來全新的出行體驗。
除了中國鐵路徽標,還有一些影響深遠的徽標出自長春人之手,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些經典徽標誕生的故事。
中國鐵路路徽設計者——陳玉昶
新中國成立以來,作為經濟發展大動脈的鐵路不斷發展壯大。下面就來說說伴隨中國鐵路幾十年風雨歷程的路徽,它的設計者是在長春工作、生活多年的陳玉昶。
陳玉昶,滿族,1912年出生。1938年從日本山口高等商業專門學校畢業。1949年1月12日,陳玉昶從長春市政府調往中央交通部工作,1961年調往吉林省交通廳,1966年下放到吉林省汽車修配廠,均擔任技術工作。1969年病逝於長春。陳玉昶在長春工作、生活多年,是個名副其實的長春人。
1949年5月,新中國誕生前夕,當時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在報紙上發出公告,廣泛徵集新中國鐵路路徽。當時在國家交通部供職的37歲的陳玉昶,利用自己的美術專長,很快就設計出來了,他選取自己最滿意的兩幅作品,送往鐵道部鐵路路徽徵集辦公室。鐵路路徽徵集通告發出後,共收到全國各地的設計圖案3248種。鐵路部門將全部應徵圖案予以編號,廣泛徵求鐵路幹部工人的意見,同時聘請中共中央宣傳部、北京市文化藝術工作者聯合會專家,共同參加評比,陳玉昶設計的鐵路路徽獲得全票通過,並報請有關部門審議批准。1950年1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國家鐵道部公告,公布了一等獎陳玉昶的鐵路路徽設計圖案,並宣布一等獎設計者可獲得400公斤小米的「重獎」。
一份關於鐵路路徽的宣傳材料這樣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路徽是在上世紀50年代初設計製作的國家級經典作品。路徽徽體是由變體的「工人」組合構成的。「人」字呈環形圍繞在「工」字上方,好似出生的太陽,有東方之意,象徵光明、祥和、自由,配以鮮豔的顏色,讓人想起旭日東升;「工」字在下,變體的「工」字正好與鐵路鐵軌的橫切面形狀相吻合,賦予意義。「工」字下面一橫拉長,又代表了地平線,給人以安全、腳踏實地之感。整體觀看此徽標,形狀上既與國徽的形狀相似,透出濃濃的親切感,彰顯愛國主義心理;又是「工人」兩字組成的蒸汽火車頭,帶頭行駛在新中國社會主義大道上,透出「工人階級所領導」的黨性。從顏色看,該路徽以紅色為背景圖案,白色為徽標顏色,更加醒目突出,並適合當時的時代特色……
中國藝術節節徽主體圖案設計者——高清久
中國藝術節是具有全國性、群眾性的重要國家文化藝術節日。1987年秋,首屆中國藝術節在首都北京舉辦。當年,中國藝術節節徽主體圖案設計者高清久,還是個風華正茂的長春青年。如今,即將邁入知天命之年的他對當年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
高清久從小酷愛雕刻、繪畫及美術設計。1987年2月,19歲的高清久中專畢業後就來到長春市刻字廠當學徒工。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中國美術報》第六期上看到中國藝術節籌委會徵集節徽的消息,決心試一試。高清久下班後,吃完飯就鑽進自己的小屋裡,反覆構思琢磨、推敲,設計草圖畫了一張又一張。最後,他從數張設計圖紙中,挑選出自己最滿意的圖案,到郵局用掛號信的方式,寄給了中國藝術節節徽徵集辦公室。
那是4月上旬的一天,高清久清楚地記得,他隨著廠裝修隊在吉林市中興街一家店鋪施工,單位領導派人給他送來了中國美術館的一份公函,上面用毛筆寫道:「人事科同志,在中國藝術節節徽設計徵集中,貴廠高清久同志曾投稿,其主要設計圖案我們擬選用。」落款是「中國美術館展覽陳列部」。
1987年8月22日,從北京寄來一封信,這次是直接寄給高清久的,上面的一行文字讓他激動不已:「祝賀您的設計方案,主體部分被選用!」隨信函寄來了文化部藝術事業管理局編印的《藝術通訊》雜誌,刊發了一篇相關報導,對新設計的中國藝術節節徽給予說明:「中國藝術節節徽為圓形,中心圖案為古體『藝』字變形,周圍環以『中國藝術節』中、英文字樣。中心圖案既象徵手捧花束的人,又象徵展翅欲飛的鳥,寓意中國的藝術將向新的高度騰飛。白色圖案襯以綠色背景,象徵中國藝術節春意盎然、蓬勃發展的一派繁榮景象。節徽主體圖案為長春刻字廠高清久設計。」從高清久節徽設計原始圖稿,到完成製作,有兩位中國美術界大師也參與其中,進行了節徽的再創作。一位是時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潢設計系主任、副教授陳漢民,另一位是時任國家郵電部郵票發行局設計室副主任、著名郵票設計師盧天驕。他們的參與,使這枚節徽錦上添花。如今,中國藝術節已經舉辦了十一屆,這個精美的節徽也伴隨人們走過了三十個春秋。
長影廠標「工農兵」塑像設計者——朱維閣
長春電影製片廠廠標「工農兵」塑像,長影人親切地稱之為「小金人」,這個經典徽標的設計者是長影著名電影美術設計師朱維閣。長春電影製片廠廠標經歷了5個階段,最後由朱維閣設計的廠標成為傳世經典之作。
朱維閣,原名朱革,1919年3月出生,山西太原人。1948年5月,27歲的朱維閣隨西北電影工學隊23名成員,輾轉來到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作為擅長人物繪畫的美術師,他剛來不久,便在紀錄片《東影保育院》和故事片《回到自己隊伍中來》《中華女兒》《光榮人家》《遙遠的鄉村》中擔任美術設計工作。
東北電影製片廠最早的廠標借鑑了前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廠徽,由東影廠美工組集體創作,這個廠標一般用於節日和廠慶活動。而用於影片的廠標,則是時任東影廠黨總支部書記兼藝術處處長陳波兒在一次藝術幹部創作會議上率先提出來的。她說:「我們東北電影製片廠廣大藝術骨幹是從革命聖地延安過來的,親耳聆聽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我們電影工作者要響應黨和毛主席的號召,要寫工農兵,要拍工農兵。我們電影製片廠的廠徽也應該將『工農兵』形象反映出來。」廠裡決定將設計廠標的任務交給擅長畫人物肖像的美術師朱維閣。他用了10天時間琢磨、構思、畫草圖,最後從中選出一幅「工農兵」側面像,拿到厂部審核。沒過多久,東北電影製片廠新廠標「工農兵」側身造型塑像在瀋陽魯迅美術學院塑造完成。這座古銅色塑像底座長1.3米,高1.4米,披著紅綢布、乘專車抵達長春。廠裡決定,在陳波兒編劇、許珂導演的故事影片《光芒萬丈》中,首次使用「工農兵」塑像廠標。從1949年到1954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出品的34部藝術片中,有20部使用了「工農兵」塑像廠標。1955年2月,東北電影製片廠改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為了突出新廠名,老廠標曾一度停用。
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上映的故事影片《白衣戰士》,破例使用由劉學堯設計的「工農兵」正面像廠標,為手工繪畫,此廠標僅使用一次。
1971年至197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彩色現代京劇影片《沙家浜》《奇襲白虎團》,為了適應當時的形勢,長影又重新設計了廠標,也是「工農兵」正面像。與以往不同的是,畫面中間的工人右手高舉一本毛主席語錄。
1973年元旦,周恩來總理接見部分電影、戲劇、音樂工作者,明確指出:現在電影太少,要把這個空白填上。長春電影製片廠在1974年春節期間,向全國人民奉上3部故事影片《豔陽天》《青松嶺》《戰洪圖》,並啟用新廠標,仍然是「工農兵」人物正面造型塑像,設計者是長影美術師胡裴,據說是根據長影3位演員造型設計的。從1973年到1982年,長影廠標使用多種圖案,呈多樣化。1983年停用,以後長影出品的影片全部用廠名代替。1995年10月,長春電影製片廠在建廠50周年活動中懸掛朱維閣最早設計的廠標,這一廠標被正式確認並保留下來。
朱維閣完成廠標創作任務後,曾出任東北影片經理公司負責人,幾年後從事長影工農兵影劇院廣告宣傳工作。1958年,長影設總編辦公室,朱維閣調往此處,任《長春電影畫報》《電影文學》欄目美術編輯,直至退休。
一汽廠標設計者——呂彥斌
呂彥斌,1920年出生,天津人。由於父親早逝,呂彥斌很小便來到伯父家生活,在北京讀書。1937年,他臨畢業時正趕上七七事變,便輾轉到西南聯合大學讀書,1946年回到北京。1948年9月,呂彥斌從清華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天津汽車制配廠,一幹就是4年多,積累了不少造車經驗。1953年7月10日,呂彥斌被調往長春,到當時的「652廠」(即後來的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工作。在這裡,他畫出了新中國第一張汽車結構剖視圖,設計了一汽開工紀念章和廠標,並於1956年被任命為一汽設計處車身科首任科長。
1956年4月21日,副廠長孟少農找來呂彥斌,對他說:「老呂啊,我交給你一個重要任務,652廠不是1953年7月15日開工建設的嗎,你設計一個開工紀念章,到時候給大家一人發一個。」呂彥斌二話沒說,連續幾天,一口氣設計了好幾個徽章圖樣,其中一個被採用。在1956年10月15日一汽開工生產的日子,廠裡決定將首批紀念章發給外國專家,留做紀念。同年12月27日,廠裡將開工紀念章發給2萬多名職工,鼓勵他們為汽車工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1957年8月,孟少農副廠長又把一汽廠標的設計工作交給了呂彥斌。他告訴呂彥斌,美國福特公司的廠徽在1910年就設計出來了,一直延用到現在,成了知名品牌。他還說:「商標越老越值錢,尤其是當你的工廠生產的汽車成為名牌後,別人一看到你的商標,就會相信你這個車的質量,所以商標很重要。」經他這麼一說,呂彥斌也認為設計廠標這件事非同小可,一定要讓廠標簡練,有民族特色。
呂彥斌一共設計了幾十種廠標圖案,厂部領導開會討論多次,層層篩選,最後選中被一汽人稱為『小蝴蝶』的廠標圖案。這個圖案由一個橢圓形內的阿拉伯數字『1』與變形的「汽」字組成,代表一汽。『1』與「汽」組成一個雄鷹展翅的形象,象徵著中國汽車工業從這裡騰飛。最早的廠徽出現在一汽卡車方向盤的喇叭按鈕上。1964年,一汽設計處發文要求,今後一汽制定的工廠標準,包括生產的車型、重要零部件以及職工宿舍必須有廠徽標記。這個廠徽伴隨一汽走過了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一直沿用到今天。 (作者為長春歷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