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能夠決定性取向嗎?

2021-01-13 上遊新聞

隨著進入21世紀,大家開始意識到,每個人都有一份獨一無二的基因序列,這個序列有3Gb大小(30億鹼基,不過不是01組合而是ATCG組合,但經過算法壓縮後存儲只需約1.25Gb),假如裝在你的電腦裡可以說是綽綽有餘,但是關於其中的解析卻遠遠不止3Gb。

你的基因可以決定你的外貌、決定你的健康,甚至你的個性、行為,而這些決定的過程既複雜又有趣的,也是很多科學家正在嘗試解析的問題。

最近幾年,關於性取向的話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我們應不應該支持同性戀的合法化?到底什麼才是「正常」的性取向?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

在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的彩虹旗,人們開始聲張LGBT的自由,到現在每年的5月17日(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你的朋友圈裡應該也是滿滿的彩虹色。

我們剛剛提到基因,又提到同性戀,大家估計都知道小編接下來準備講什麼了(餵你標題都寫了):基因可以決定同性戀嗎?我們就以此為引,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基因吧!

基因決定同性戀?

這樣的研究最早應該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在1993年,Dean H. Hamer調查了114個男同性戀家庭,發現這些人的媽媽那邊的親戚,像舅舅會有比較高的同性戀的傾向,但是爸爸那邊的親戚就沒有這樣的現象。高中大家應該學過染色體有一對特殊的性染色體,XY染色體,其中X來自母親,而Y來自父親,Hamer就猜測,同性戀是不是和X染色體相關呢?

大家簡單複習一下性染色體

Hamer將「同性戀」男性和「異性戀」男性的基因組進行比較,並且進行統計學的分析,他發現位於X染色體的一個叫做Xq28的區域中的基因,在二者中有差異:同性戀男性中有75%擁有該基因,而異性戀中僅為25%。後來進一步的研究還排除了Xq28與女同性戀相關的可能。

現在看來結果似乎已經確定了,這樣的一個區域中的基因確實可能與男同性戀相關。但是這其中還是存在一個問題:同性戀這樣的形狀,顯然是不能遺傳到後代的(一般來講無法繁衍後代嘛),為什麼還能由基因來決定呢?

Xq28位於X染色體的長臂末端(圖源:antisen sescience)

這樣的一個基因得以保留,很多猜測是它具有其他的功能,因為X染色體在女性中存在兩條,於是當時的科學家假設這一區域的基因,可能有助於女性的生育以及發育,那麼便可能可以得到保留。

基因這樣的生存就好比一場大型宮鬥劇,誰能在基因組中存續下來,他們總有自己的競爭方法。此外,現在的很多研究發現,Xq28這個區域的基因可能還和智力的發育相關,那麼對於這一區域基因的存留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的解釋。

 Xq28 就能決定你是不是同性戀?

但是實際上在Hamer之後,很多人研究相關的同性戀家庭,並沒有得出類似的結論。而且Hamer當時的實驗樣本只有40個人,也很難給出足夠的說服力。

2014年,有研究者通過採集更大的樣本(409對兄弟)進行了比較,分析了超過300000個SNP位點(簡單講就是基因序列的差異點),發現除了Xq28區域,在8號染色體的8q12區域也可能與男同性戀相關。這樣的發現,也為之前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補充。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同性戀支持者們的標語中出現了「感謝媽媽給我們的Xq28基因」(圖源網絡)

而去年八月份的一篇science文章再次把這個問題炸開了鍋。

這項研究最大的特點在於利用了現今的大數據,囊括了近五十萬的人的樣本(大部分是英國人,也有五分之一是美國人),來檢測基因有沒有可能影響同性性行為(same-sex sexual behavior)。這裡用的方法是現今在生物大數據上一個為大多數研究者熟悉的方法——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簡稱GWAS。

大致來講就是,通過查找不同性狀的人群的一些不同的基因位點或者叫位點差異(SNP),來找到什麼基因導致了這個性狀。舉個例子來說,就好像是玩找茬遊戲,在兩幅圖裡找不同的地方,而這個不同的地方,就是決定了這兩張圖不是同一張圖的關鍵。當然,GWAS要複雜的多。

GWAS要做起來那肯定比這種什麼魔方牆找茬要複雜多了

同時為了避免產生主觀上的一些偏差,在問卷設計的時候,研究者不是問「你是不是同性戀?」而會問「你有沒有同性伴侶?」一類的問題。

那這麼大的數據樣本,結果如何呢?科學家們找到了五個可能和同性性行為顯著相關的基因位點。但是這五個位點即使綜合起來看,它們和同性性行為的關係也只有1%。

而如果把所有檢測到的可能的基因位點(這裡面有很多,還是以找茬舉例的話,就是有的地方你可能覺得欸有點像但又不像,前面的五個則是區別最大的五個地方)綜合起來看的話,相關性卻達到了8%-25%。

這意味著,同性性行為可能是一個由眾多基因決定的性狀,同時,基因在其中也只能發揮很小的作用。

順帶一提,這些基因都不在X染色體上。

圖中虛線上的五個點就是發現的五個顯著位點,包括兩個男性特有的(綠色倒三角),一個女性特有的(藍色正三角)和兩個兩性都有的(紅色菱形)

其實同性戀這樣的一個「性狀」非常複雜,直觀上考慮的話這和人的神經、意識以及生理都有著密切的關係。除了單純的基因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可能的因素:

有研究者發現有哥哥的人是同性戀的概率會比其他人高一些,這和胎兒在子宮發育過程中,雄激素的分泌的多少相關,弟弟得到的雄激素較少,因此就會更「女性化」一點。但是這樣的結論又有不少問題,比如沒有哥哥的男同性戀,又該如何解釋呢?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基因的表觀修飾(可以理解為蛋白質等物質和基因的相互作用)可能在同性戀的決定中起著作用。

同性戀可能也會受到出生順序的影響(圖源:互動百科)

此外,我們這裡一直忽略掉了女同性戀,關於她們在遺傳方面的可能性,在科學研究上似乎還沒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結論,因此這裡沒有進行討論。

我們的一切真的就是「命中注定」嗎?

相信大家已經注意到了,我們之前的文字中,用了很多「可能」。畢竟這些結果主要是根據統計學的分析得到的,而對於同性戀這樣一個複雜的情況,這樣的分析顯然還不能很穩地站住腳。但是,這一系列的研究,都在不斷表明,基因的因素在這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除了性取向,還可以給大家再舉個與基因相關的例子。

D4DR基因是一個決定了多巴胺受體的基因,這個基因的重複次數決定了這個受體的多寡。而多巴胺大家應該有所耳聞,是人體中一種調節情緒的激素。對於具有長D4DR基因的人來說,他們對多巴胺不敏感,因此需要更多的刺激,而這樣的人就表現得喜歡尋求冒險;相反,D4DR基因較短的人只需要很小的刺激就可以心滿意足,相應的就更循規蹈矩一些。

這樣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人體中擁有2萬個基因,他們具有多種多樣的功能,更多的基因功能還有待科學家們的發掘。

但在這不禁要問了,我們的一切,真的是命中注定的嗎?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學過,「表現型=基因型+環境」,而這樣的一個理論至今也還是通用的。像同性戀這樣的複雜性狀,基因可能起到一定重要的作用,但後天的個人經歷,環境影響,也可能造成巨大的改變(是的我又用了可能);有的人可能非常健康,沒有遺傳病的風險,但是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也仍然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

關於基因決定論我們可以提出各種各樣的反例。

生物研究未知的世界還有很多,到底是什麼決定了我們,這也還是個未知數,正如一句廣告詞說的「一切皆有可能」,我們的一切,也充滿著未知,這樣的世界不才是真正有趣而有精彩的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英國研究:女性手指長度決定性取向
    執筆該論文的心理學講師表示,即使是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性取向有時也會不同。同時,這些取向差異還包括基因以外的因素。男性和女性一樣,在胎兒時期都會接觸到睪丸酮,但接觸的量會有差異。性取向是在胎兒時期被決定的。胎兒在子宮內時,對雄性荷爾蒙的接觸量和自身對該荷爾蒙的反應是不同的,接觸更多睪丸酮的人,很有可能成為雙性戀或同性戀者。
  • 手指和性取向有關係嗎
    睪丸酮對人體的影響,自胎兒時期就有,它能夠促進性腺結構的分化。男性的內外生殖器都是在睪丸酮的作用下形成的,如果睪丸酮不足,就會出現胎兒性器官畸形或發育不良(如隱睪症)。  ◆睪丸酮與無名指之間有何關係?  英國進化心理學家約翰·曼寧曾指出:無名指與食指的相對長度是由胎兒在母體中接觸睪丸酮的多少決定的,接觸睪丸酮越多,無名指相對就更長。
  • "同性戀測試"恐懼不應阻礙性取向遺傳研究
    曾經發表過同性戀遺傳傾向第一個證據的迪恩•哈默(Dean Hamer)說,用DNA來確定一個人是不是同性戀的說法,其實是誤解了科學家解釋人類多種性取向努力。作為一個長期有志於研究基因對人類性取向影響的科學家,我更關心這個研究能發現的表觀遺傳修飾(DNA的甲基化使某些基因沉默)的影響。這種化學修飾是從父母傳遞給孩子的,而且能影響人類多種不同的性狀。我的實驗室在12年前就提出,它能影響一個人的性取向。要了解人們為什麼會有這些大驚小怪的表現,要從一些歷史談起。
  • 「同性戀基因」真的存在嗎?一個無聊科學家意外開啟的實驗旅程
    哈默搜尋了自1966 年以來所有科學文獻的資料庫,尋找關於「同性戀」和「基因」的文章,找到十四篇,但搜尋「金屬硫蛋白基因」,卻有六百五十四篇。不過,哈默還是找到了一些誘人的線索,即使它們被湮沒在科學文獻之中。1980 年代,心理學教授麥可貝利(J. Michael Bailey)想用雙胞胎實驗研究性取向的遺傳學。
  • 同性戀測試男生版與同性戀測試女生版有何不同,這道性取向測試題絕了!
    另外,還有這些熱搜關鍵字和同性戀相關的話題:性取向測試題女生版、專業雙性戀測試、雙性戀測試女生版、女生雙性戀的判斷、國際權威性取向測試、雙性戀女生心理、女同性的最明顯的表現、女孩子同性心理分析、雙性戀的六個表現。而且,同性戀傾向,男生與女生的表現不盡相同。
  • 你了解自己身上的胎記嗎?科學研究發現,可能與基因有關!
    你了解自己身上的胎記嗎?科學研究發現,可能與基因有關!一般情況下, 有些孩子身上會出現帶有顏色的皮膚,這時候人們便會把它稱為「胎記」,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痣」。從古至今,關於胎記的傳說層次不窮。在古代,人們一般會把那些身上擁有特殊胎記的人,認為是天選之人。
  • 長相決定性取向?通過一張照片,這套AI系統就能判斷你是不是同性戀
    機器算法對於女性同性戀者的低準確率同時也佐證了「女性性取向更加易變」的觀點。雖然研究結果在性別和性取向方面具有明確的界限——然而有色人種並沒有納入到研究範圍,同時也沒有考慮到變性人和雙性戀者,即便如此,AI帶來的影響仍十分巨大且令人震驚。監獄社交媒體網站和政府資料庫中存儲有數十億張的人類面部照片,研究人員認為,公共數據可能會不經個人同意而直接被用於檢測人們的性取向。
  • 林剛,王成春 ∣ 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本文通過問卷對36所高校的1855名大學生創業者進行調研,實證檢驗大學生創業者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對創業教育是否具有調節作用進行驗證。  研究發現,大學生創業者經濟趨利型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存在顯著相關關係,其滿意客戶型、服務社會型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存在弱相關關係。創業教育對經濟趨利型價值取向存在顯著調節作用,對滿意客戶型、服務社會型價值取向調節作用不顯著。
  • 林剛,王成春∣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本文通過問卷對36所高校的1855名大學生創業者進行調研,實證檢驗大學生創業者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對創業教育是否具有調節作用進行驗證。 研究發現,大學生創業者經濟趨利型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存在顯著相關關係,其滿意客戶型、服務社會型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存在弱相關關係。創業教育對經濟趨利型價值取向存在顯著調節作用,對滿意客戶型、服務社會型價值取向調節作用不顯著。
  • 顏值高低、手指長度能暗示性取向?
    甚至越來越多名人承認他們的同性取向,在我們驚呼他們都是顏值高的人時,一份研究報告給了我們不一樣的答案。   顏值高的女性更不容易被「掰彎」  美國社會學協會最近收到了一份新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那些看上去更具吸引力的、在年輕時就能夠「成功與男性合作」的女性更傾向於成為100%的異性戀,而且很有可能永遠都不會去探索不同的性取向。
  • 手指長度暗藏性取向線索?科學家教你一招快速辨別性取向
    手指長度暗藏性取向線索?先前的研究已經表明,子宮內暴露在男性荷爾蒙睪丸素中可能與手指長度的差異以及性取向有關。女性的食指和無名指的長度基本相同,而男性的食指和無名指的長度差別則較大。男性和女性在還是胎兒時均會暴露在子宮的男性荷爾蒙睪丸素中。研究發現,在18組女性雙胞胎中,女同性戀者的手指長度比她親姐姐或妹妹的具有更多的男性典型特徵。
  • 基因可以決定人類死亡時間?科學家表示:人的壽命30%與基因有關
    導語:基因可以決定人類死亡時間?科學家表示:人的壽命30%與基因有關基因能夠決定人的死亡時間嗎?難道人一出生就決定了生命的長短嗎?另一方面更多的人也在研究人類的基因,是否因為基因的不同從而導致壽命的不同,據了解,美國層級發起一起研究,在1200多個樣本中發現人類的壽命似乎受到基因的影響,但是基因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長久的生活中,人類的基因可能會發生變化,而這也有可能會影響人類的壽命。更有研究指出,人類在死亡之後,聽覺是最晚消失的,所以有30%的人能夠感知死亡,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
  • 你了解「基因」嗎?原來,基因可以決定人的命運
    很顯然,基因的科研,檢測已成為一種新的時尚,如果你還沒聽說過,可就有點落伍啦!對基因的研究到底有沒有用?要想說明白基因科研是什麼玩意,核老師就得先給大家掰扯一下「DNA」和基因的關係。通俗來講,如果說DNA是一個單詞,那麼基因就是其中的字母。在人類繁衍過程中,這些字母通過複製自己,把單詞內容傳達給下一代。
  • 博士畢業生的職業取向分析
    在此基礎上,本報告進一步分析了博士職業取向形成的影響因素,職業取向與實際就業的關係等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帕默爾等人則認為通過職業取向和職業選擇研究可以更好地開展學校的職業指導工作,這也是職業取向研究的本意(Palmer, 1941;Baumgardner, 1956)。總體而言,通過對博士畢業生職業取向研究,我們可以更明確地了解博士們在職業選擇上的傾向,從而可以對症下藥地採取措施,幫助他們更全面地了解職業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情況,從而作出有利於自身未來發展的職業選擇。
  • 一道性取向測試題,測出你內心關於性別的秘密!超準性傾向測試題,你的性向測試結果,暴露了你!
    本文分享的話題:超準的同性戀測試、官方性取向測試、性別測試、性取向測試圖、同性戀測試、性單戀、性取向測試題女生版、測試自己是不是同性戀
  • 塌鼻子or高鼻梁,怎麼讓基因發揮最大變美潛力?
    古人說的對,「面部一枝花,全靠鼻當家」,鼻子對顏值,確實有決定性的影響。,不過這些區域對面部特徵的影響各不相同:有些基因是影響很受局限的,只影響臉部非常特定的部位,而另一些基因則對臉部多個部位都有廣泛的影響。
  • 心理學入門:6個方面的研究取向 I
    從20世紀30年代以後,心理學各派別間出現了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新局面,心理學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主要有認知心理學的取向、行為主義的取向、精神分析的取向、人本主義和積極心理學的取向、生理心理學的取向、進化心理學的取向。二次世界大戰後,心理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 言承旭與臺灣男藝人同居5日,被懷疑性取向,網友的態度出人意料
    言承旭與臺灣男藝人同居5日,被懷疑性取向,網友的態度出人意料今日2018年的倒數第二天,又有瓜吃了,媒體爆料言承旭與臺灣藝人田家達一起同居了5日,期間兩人為了避嫌,都沒有一起出門,而且為了不想被人發現,連點外賣都分兩次購買,這舉動實在有些令人深思,兩人關係匪淺。
  • 測健康測天賦測情商 基因檢測能「解碼生命」嗎
    一些基因檢測產品號稱能測健康、測天賦、測情商  基因檢測能「解碼生命」嗎(關注)  花上幾百元,收到一個基因試劑盒,採集一點唾液或血液,再寄回基因檢測公司進行檢測。基因檢測真的能夠「解碼生命」嗎?這樣的檢測結果到底靠不靠譜,能相信嗎?近日記者進行了採訪。  基因檢測的時代來了  2014年時測定一個人的基因組只需要1天,目前成本有望減到100美元  什麼是基因?  「我們每個人之所以跟父母長得相像,是因為遺傳,而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就是基因。」
  • 「智商基因」確實存在,但基因≠命運
    基因真的會影響到智商嗎?前不久,諾貝爾獎得主、被稱為「DNA之父」的詹姆斯沃森,發表了「基因導致黑人白人智商不同」的言論,引發了爭議。沃森所在的冷泉港實驗室,為此取消了他所有的榮譽頭銜。科學界也掀起了關於「智商基因決定論」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