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8月11日電(記者 黃豔梅)「2010年我們全村的人均純收入是2500元一年,到2019年已經提高到人均10900元一年。」談及村裡的大變化,廣西百色市田陽縣那滿鎮新立村黨總支部書記羅朝陽一臉笑容。
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的革命老區百色,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之一,新立村60%的範圍是大石山區,土壤貧瘠,是出了名的「窮窩窩」。
在廣西南寧市上林縣三裡鎮小龍蝦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農民展示捕獲的小龍蝦。 黃豔梅 攝
如今十年過去,新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石山區群眾全部搬出大山安居新家園,水電路網一應俱全,村裡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發展現代化農業,種植養殖產業紅紅火火。
「以前我們村裡不通水,種玉米就靠天,乾旱沒雨的時候就無收成。現在我們家家通水,水灌溉進地裡,我們就能種蔬菜。」新立村村民馬正規說,現在他的6畝多地都種上了蔬菜,西紅柿收完就接著種冬瓜和豆角,菜價好的時候一年能得六七萬元,這讓他幹得很帶勁。
「我有1400多棵芒果,每年的產量大約兩三萬斤。現在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感謝扶貧好政策讓我們有了今天的好生活。」新立村村民黃衛忠說。
在廣西土瑤村寨,茶葉成脫貧致富「金葉」。圖為廣西土瑤民眾在採茶。 黃豔梅 攝
新立村於2017年摘掉了「窮帽子」,走上致富路的新立村有了新目標——發展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我們村處在大石山區和河谷交界地帶,有山有水還有特色農業,發展鄉村旅遊是一條好路子。接下來,我們要打造『夢裡壯鄉』,留住美麗鄉愁。」羅朝陽說。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同樣地處大石山區的廣西南寧市馬山縣,素有九分石頭一分地之說。過去,山地和石頭制約著當地發展,而今,該縣以「體育+扶貧+文旅+縣域經濟」的模式重新定位,劣勢變優勢,闖出了一條產業脫貧的新路。
近年來,馬山縣通過建設中國首個攀巖特色體育小鎮,持續舉辦中國—東協山地馬拉松賽、中國—東協山地戶外體育旅遊大會·攀巖大賽等重大賽事節慶活動,帶動鄉村旅遊和特色民宿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目前已達到60萬元,攀巖小鎮核心區實現戶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在2016年就率先實現整村脫貧。
圖為廣西田林縣貧困戶將剛採摘下來的姬松茸進行削菇作業。 楊玲 攝
「我的家鄉原來是貧困小山村,現在是全國首個攀巖小鎮,攀巖讓世界了解馬山,我相信我的家鄉會越來越好。」馬山縣古零鎮羊山村伏凹屯的韋俊飛說。
念好「產業經」,廣西賀州市平桂區土瑤深度貧困聚居區也迎來「蝶變」。走進平桂區土瑤聚居村,漫山遍野的茶樹映入眼帘。山上,茶葉蒼翠欲滴;山下,茶廠機器鳴響,曾經一窮二白的「大山土瑤村」如今變成了「產業扶貧村」。當地創新實施「人均一畝茶、戶均兩畝姜、村均萬畝杉」產業發展思路,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
2018—2019年,平桂區6個土瑤村實現863戶5075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7年底的52.94%降至4.5%;槽碓村、明梅村和金竹村3個村摘帽。2019年,6個土瑤村集體經濟平均收入達10.03萬元,是2017年底1.65萬元的6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