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鬥米村貧困戶股民肖億銀展示自己的股權證書和分得的紅利。 (蘇忠國 攝)
「最後7戶,今年一起脫貧。」1月2日,元旦剛過,瀘州市敘永縣後山鎮三鬥米村村委會熱熱鬧鬧,村民們聚在一起討論扶貧攻堅、產業發展。該村第一書記胡凌鳴筆記本上也記得密密麻麻,「2019年,要發展1000畝辣椒基地、1000頭規模養豬場……」
三鬥米村位於後山鎮南。由於偏遠、條件差,這裡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近幾年來,三鬥米村不僅建起了專業合作社,還在新疆、黑龍江、貴州等地設了18家專合社分社。而今,原來的貧困村逆襲成了當地有名的「致富村」,這裡的村民也有了「新身份」——合作社股東。
A
艱難開局 成立專合社「窮旮旯」發展集體經濟
「每5個人裡,一個是貧困戶。」說起過去,三鬥米村村支書羅先瓊長嘆了一口氣,過去村子是個「窮旮旯」:無企業、無集體經濟收入,交通難、飲水難、用電難。
2015年7月,瀘州市直機關工委工會副主任胡凌鳴被派往該村任第一書記。一上任,胡凌鳴就開始較真:村社班子思想守舊,他就把敢闖敢拼的年輕黨員納進來;三個社不通公路,他和村社幹部們創新實行「以地換地」模式,說服村民「讓地」,實現社社通水泥路。
幹事的隊伍有了,路也修通了。咋發展經濟?2016年2月,三鬥米村決定成立富邦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
在農村成立專合社不鮮見,但富邦專合社的獨特之處在於分紅模式——每年將六成收益作為分紅,按七三比例分給農戶和集體,其中,村集體收益重點扶持村級貧困戶、殘疾五保戶、因學因病致貧戶及新村建設等。值得一提的是,貧困戶可通過「特殊群體入乾股」的形式,在年底領到比非貧困家庭多20%左右的分紅。
頭回入股,多數貧困戶心裡在打鼓。村幹部就一個組挨一個組跑,並由村社幹部帶頭入股,讓村民吃下定心丸。
貧困戶李慎福第一個打破僵局,他拿出積蓄3萬元「試水」入股。另一名貧困戶胥紹奇家徒四壁,他也拿出全部積蓄5000元入股。
通過集體入股、群眾籌資等形式,三鬥米村籌到第一筆創業資金70餘萬元。全村有了擰成一股繩創業的決心,並開始收購村民家裡的生態雞、豬、牛等,流轉1000畝土地種植蔬菜水果。
2016年下半年,富邦專合社農副產品正式上市。為打開市場,胡凌鳴和村兩委幹部跑機關、跑企業、問熟人,說服了當地4家超市和10餘家單位食堂。
截至2016年底,全村165戶貧困戶,共有150戶參股,其他15戶被納入專合社務工。
B
大膽探路 多個產業形態齊頭並進
2017年1月,三鬥米村舉辦第一屆股東分紅大會,村集體分紅40餘萬元,涉及股民369戶、1800多人。幾乎同時,富邦專合社還在成都(川藏)股權交易中心上市,成為瀘州市首個上市交易的村級集體公司。
上市後,胡凌鳴和村兩委預判,全村衣食無憂不成問題,但若想繼續壯大集體經濟,還需大膽探路。
很快,三鬥米村以專合社為依託,引入社會資本,組建成立三鬥米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規定公司資產歸全村村民所有,村民作為公司股東參與年終分紅。同時,將為多個農產品註冊「三鬥米」牌商標,引種500畝精品茶葉苗木、擴大綠色蔬菜種植面積,形成生態農業產業化項目。
集體創業還在其他領域延續。目前,三鬥米村集體經濟公司名下註冊成立兩家公司,即瀘州自富邦旅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瀘州志富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接下來,還將籌建物流公司、餐飲娛樂公司和銷售公司。
「你看,這就是村裡自建的景點。」羅先瓊指著三鬥米村的「雲薹谷」景區介紹,這是村裡建設的生態農業戶外運動基地,內設高空索道、自行車道、1000畝油菜花地,景區已於去年3月迎客。
三鬥米村的電商生意,也入駐了阿里巴巴和上海某網購平臺,並在瀘州、敘永等地設線下門店,預計每年營業額達100萬元。
C
觸角向外 把「三鬥米造」賣到全國各地
三鬥米村集體經濟的「觸角」,正在向外延伸。
「一個山區的專合社,要跨省到貴州赤水搞生鮮配送?」聽說富邦專合社和他們合作做配送,貴陽供銷馬車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周浩一度不太相信。
看到周浩的態度,胡凌鳴連夜做了一本90頁的社情介紹,送到周浩面前。終於,雙方籤約,為赤水兩家企事業單位、60所公辦學校及幼兒園提供農副產品及配送服務。
依託物流配送,三鬥米村的富邦專合社逐漸將業務延伸到了貴州、黑龍江等地,並先後設立了18個分社。
陳少林是富邦專合社貴州納雍分社社長。陳少林介紹,分社在納雍經營了一家超市,富邦專合社和自己各控股一半。2018年,納雍分社為富邦專合社創造了80萬元的利潤。「此外,經營收入中還有5%會作為三鬥米村扶貧基金。」
除了超市,有的分社還當起了蔬菜糧油及配送的「服務站」。目前,富邦專合社貴州分社與貴州清鎮職校合作,為學生進行全品配送等。「黑龍江佳木斯分社的大米和豬肉還進入了成都大型超市,每年訂單量都是幾十噸。」胡凌鳴說。
「設這麼多分社,最終反哺的還是三鬥米村。」胡凌鳴坦言,分社管理人員近半是瀘州人,招聘員工也會優先考慮當地貧困戶,最終分社的收益會拿出一定比例分配給村民。
自2016年至2018年底,三鬥米集體公司及富邦專合社通過多元經營模式,實現淨利潤1200餘萬元。目前,富邦專合社分社共帶動當地500餘人就業。
記者手記
脫貧路上,寧為「三鬥米」折腰
胡凌鳴給人的第一印象,不太像村幹部:一身灰色西服、白襯衫,手提黑色公文包——這身商務氣質的行頭,是為了談更多「生意」。
駐村4年,毫無農村經驗的80後幹部胡凌鳴為「三鬥米」低過很多次頭:跑到外省某地談學校營養餐業務,被學校保安「穿小鞋」;為了讓貴陽供銷馬車隊有限公司相信自己沒有擺龍門陣,連夜趕製90頁社情報告……
即便如此,他還想做更多,就在2017年底駐村結束前,又申請繼續幹三年。
「萬一你兩年後走了咋個辦?」記者拋出問題。
「走了不關事,因為留下了自我造血的村級集體經濟模式。」胡凌鳴坦言,如今,三鬥米村的夢想可用兩句話概括:「三點連一線,多元發展、多極增收、群眾致富;三省連一片,攜手與敘永縣及川滇黔的鄉鎮共同致富。」
胡凌鳴坦言,現在的三鬥米村也面臨著問題,比如現金流不足,像他們這樣的村級集體經濟公司,難以尋求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
不過我們堅信,脫貧路上,只要不畏艱辛與委屈,就一定可以上演更多「逆襲」故事。 (記者 魏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