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時間,從「窮旮旯」到「致富村」 三鬥米村「逆襲」記

2021-01-09 四川省人民政府


三鬥米村貧困戶股民肖億銀展示自己的股權證書和分得的紅利。 (蘇忠國 攝)

「最後7戶,今年一起脫貧。」1月2日,元旦剛過,瀘州市敘永縣後山鎮三鬥米村村委會熱熱鬧鬧,村民們聚在一起討論扶貧攻堅、產業發展。該村第一書記胡凌鳴筆記本上也記得密密麻麻,「2019年,要發展1000畝辣椒基地、1000頭規模養豬場……」

三鬥米村位於後山鎮南。由於偏遠、條件差,這裡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近幾年來,三鬥米村不僅建起了專業合作社,還在新疆、黑龍江、貴州等地設了18家專合社分社。而今,原來的貧困村逆襲成了當地有名的「致富村」,這裡的村民也有了「新身份」——合作社股東。

A

艱難開局 成立專合社「窮旮旯」發展集體經濟

「每5個人裡,一個是貧困戶。」說起過去,三鬥米村村支書羅先瓊長嘆了一口氣,過去村子是個「窮旮旯」:無企業、無集體經濟收入,交通難、飲水難、用電難。

2015年7月,瀘州市直機關工委工會副主任胡凌鳴被派往該村任第一書記。一上任,胡凌鳴就開始較真:村社班子思想守舊,他就把敢闖敢拼的年輕黨員納進來;三個社不通公路,他和村社幹部們創新實行「以地換地」模式,說服村民「讓地」,實現社社通水泥路。

幹事的隊伍有了,路也修通了。咋發展經濟?2016年2月,三鬥米村決定成立富邦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

在農村成立專合社不鮮見,但富邦專合社的獨特之處在於分紅模式——每年將六成收益作為分紅,按七三比例分給農戶和集體,其中,村集體收益重點扶持村級貧困戶、殘疾五保戶、因學因病致貧戶及新村建設等。值得一提的是,貧困戶可通過「特殊群體入乾股」的形式,在年底領到比非貧困家庭多20%左右的分紅。

頭回入股,多數貧困戶心裡在打鼓。村幹部就一個組挨一個組跑,並由村社幹部帶頭入股,讓村民吃下定心丸。

貧困戶李慎福第一個打破僵局,他拿出積蓄3萬元「試水」入股。另一名貧困戶胥紹奇家徒四壁,他也拿出全部積蓄5000元入股。

通過集體入股、群眾籌資等形式,三鬥米村籌到第一筆創業資金70餘萬元。全村有了擰成一股繩創業的決心,並開始收購村民家裡的生態雞、豬、牛等,流轉1000畝土地種植蔬菜水果。

2016年下半年,富邦專合社農副產品正式上市。為打開市場,胡凌鳴和村兩委幹部跑機關、跑企業、問熟人,說服了當地4家超市和10餘家單位食堂。

截至2016年底,全村165戶貧困戶,共有150戶參股,其他15戶被納入專合社務工。

B

大膽探路 多個產業形態齊頭並進

2017年1月,三鬥米村舉辦第一屆股東分紅大會,村集體分紅40餘萬元,涉及股民369戶、1800多人。幾乎同時,富邦專合社還在成都(川藏)股權交易中心上市,成為瀘州市首個上市交易的村級集體公司。

上市後,胡凌鳴和村兩委預判,全村衣食無憂不成問題,但若想繼續壯大集體經濟,還需大膽探路。

很快,三鬥米村以專合社為依託,引入社會資本,組建成立三鬥米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規定公司資產歸全村村民所有,村民作為公司股東參與年終分紅。同時,將為多個農產品註冊「三鬥米」牌商標,引種500畝精品茶葉苗木、擴大綠色蔬菜種植面積,形成生態農業產業化項目。

集體創業還在其他領域延續。目前,三鬥米村集體經濟公司名下註冊成立兩家公司,即瀘州自富邦旅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瀘州志富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接下來,還將籌建物流公司、餐飲娛樂公司和銷售公司。

「你看,這就是村裡自建的景點。」羅先瓊指著三鬥米村的「雲薹谷」景區介紹,這是村裡建設的生態農業戶外運動基地,內設高空索道、自行車道、1000畝油菜花地,景區已於去年3月迎客。

三鬥米村的電商生意,也入駐了阿里巴巴和上海某網購平臺,並在瀘州、敘永等地設線下門店,預計每年營業額達100萬元。

C

觸角向外 把「三鬥米造」賣到全國各地

三鬥米村集體經濟的「觸角」,正在向外延伸。

「一個山區的專合社,要跨省到貴州赤水搞生鮮配送?」聽說富邦專合社和他們合作做配送,貴陽供銷馬車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周浩一度不太相信。

看到周浩的態度,胡凌鳴連夜做了一本90頁的社情介紹,送到周浩面前。終於,雙方籤約,為赤水兩家企事業單位、60所公辦學校及幼兒園提供農副產品及配送服務。

依託物流配送,三鬥米村的富邦專合社逐漸將業務延伸到了貴州、黑龍江等地,並先後設立了18個分社。

陳少林是富邦專合社貴州納雍分社社長。陳少林介紹,分社在納雍經營了一家超市,富邦專合社和自己各控股一半。2018年,納雍分社為富邦專合社創造了80萬元的利潤。「此外,經營收入中還有5%會作為三鬥米村扶貧基金。」

除了超市,有的分社還當起了蔬菜糧油及配送的「服務站」。目前,富邦專合社貴州分社與貴州清鎮職校合作,為學生進行全品配送等。「黑龍江佳木斯分社的大米和豬肉還進入了成都大型超市,每年訂單量都是幾十噸。」胡凌鳴說。

「設這麼多分社,最終反哺的還是三鬥米村。」胡凌鳴坦言,分社管理人員近半是瀘州人,招聘員工也會優先考慮當地貧困戶,最終分社的收益會拿出一定比例分配給村民。

自2016年至2018年底,三鬥米集體公司及富邦專合社通過多元經營模式,實現淨利潤1200餘萬元。目前,富邦專合社分社共帶動當地500餘人就業。

記者手記

脫貧路上,寧為「三鬥米」折腰

胡凌鳴給人的第一印象,不太像村幹部:一身灰色西服、白襯衫,手提黑色公文包——這身商務氣質的行頭,是為了談更多「生意」。

駐村4年,毫無農村經驗的80後幹部胡凌鳴為「三鬥米」低過很多次頭:跑到外省某地談學校營養餐業務,被學校保安「穿小鞋」;為了讓貴陽供銷馬車隊有限公司相信自己沒有擺龍門陣,連夜趕製90頁社情報告……

即便如此,他還想做更多,就在2017年底駐村結束前,又申請繼續幹三年。

「萬一你兩年後走了咋個辦?」記者拋出問題。

「走了不關事,因為留下了自我造血的村級集體經濟模式。」胡凌鳴坦言,如今,三鬥米村的夢想可用兩句話概括:「三點連一線,多元發展、多極增收、群眾致富;三省連一片,攜手與敘永縣及川滇黔的鄉鎮共同致富。」

胡凌鳴坦言,現在的三鬥米村也面臨著問題,比如現金流不足,像他們這樣的村級集體經濟公司,難以尋求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

不過我們堅信,脫貧路上,只要不畏艱辛與委屈,就一定可以上演更多「逆襲」故事。 (記者 魏馮)

相關焦點

  • 俗語:遠搬家窮三年,近搬家窮三天,是何意?搬家為何會窮三年?
    農村俗語,「遠搬家窮三年,近搬家窮三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如果你只是從村東頭搬到村西頭,或者從這個村搬到隔壁鄰村,那沒有問題,無非就是整理行李麻煩一點罷了,三天的時間足夠了,三天之後,一切都可以恢復正常了。 但是現在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農村人的生活節奏也在加快,這句俗語多少有些不合時宜了。農村人也在追求更舒適的生活環境,大量的村鎮土地被國家徵收,也產生了很多搬遷者。
  • 高明這條村成功「逆襲」!
    高明這條村成功「逆襲」!������顏值提升,成功逆襲從村口走到村尾,道路開闊,乾淨整潔,與之相隨的還有路旁盛開的鮮花。緩緩走進,整齊劃一的村屋在村中巷道排開,地面上完全看不到垃圾。這樣優美的村居環境,誰能想到兩年前,它還是一個豬舍遍布、汙水橫流的「髒亂差」村莊呢?
  • 東鄉縣考勒鄉當土村:「軟弱渙散」村的逆襲之路
    當土村:「軟弱渙散」村的逆襲之路民族日報記者王偉如 劉紅紅近日,記者來到東鄉縣考勒鄉當土村,看到村道打掃得乾淨整潔,村民正在拆舊復墾的土地上栽種果樹,完全看不出這個村原來是個有名的「軟弱渙散」村。2019年4月,韓齊輝被派到當土村任職,因為一直在基層工作,他到任前對這份工作信心十足。可當他實地來到當土村時,被眼前的景象驚住了。村裡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垃圾隨處可見,房子新舊不一……韓齊輝上任後,身兼七職,村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他參與處理。他常說,既然黨組織讓他挑了這個重擔,他就要扛下去。他首先從改善村容村貌著手,在村子裡設置了13個公益性崗位,聘用村民分片區、分路段打掃衛生。
  • 【感動萬寧人物六】萬寧大石嶺村村主任曾憲蕃:帶領村人致富的老黃牛
    長達數分鐘的片子中,全是村裡人在講述這些年曾憲蕃如何為他們做好事、實事,帶領村人致富,可他自己,卻變得越來越窮了。這位低調的村主任甚至連今夜的「感動萬寧」2015十大年度人物頒獎,都是讓村裡人來幫忙代領的。  當了18年村幹部,12年村支書,曾憲蕃仍記得初當幹部時,埋在心底的話:為村裡做點事,多做點事。那時的他,可是山根鎮大石嶺村裡數一數二的「土豪」。
  • 西戌鎮沙河村:香菇棚裡孕育脫貧夢,結出致富果
    精準扶貧的關鍵是帶領貧困群眾精準脫貧,西戌鎮沙河村在縣扶貧辦的大力支持下,以香菇種植為抓手,成立香菇扶貧產業基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變「輸血」為「造血」,成功帶領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據了解,該基地2018年籌建,2019年8月購進15000個香菇棒正式投產,截止到今年4月份,香菇產量已經達到3.6萬斤,銷售額達18萬元。西戌鎮沙河村黨支部書記 牛獻兵「在鎮黨委的號召下,我們先後到河南多地參觀考察,看了以後,我對香菇有了更深的了解,第一香菇適合咱們這的老百姓幹,第二香菇營養價值非常高,第三市場前景很好。」
  • 江陵縣羊子廟村:小小螺絲椒 致富大產業
    2020年以來,江陵縣普濟鎮羊子廟村通過引進螺絲椒產業,讓村民走上增收致富的快車道。眼下,螺絲椒已進入收穫尾期,成為了當地助力鄉村振興、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力椒」。走進羊子廟村螺絲椒種植基地,放眼望去一片蔥鬱。一株株綠油油的螺絲椒苗間,青綠的螺絲椒泛著光澤,煞是好看。
  • 財神坐鎮,窮也不慫,今後一周3星座財運逆襲,橫財大獎接不停!
    今後一周,摩羯座的財運逆襲了,摩羯座人將迎來財星,財運亨通,橫財大獎接不停,輕鬆致富賺錢,事業如日中天,生活如意,獲得豐厚財富!獅子座獅子座是對人的熱情,但很有心機,表面上看起來像陽光,其實內心有自己的算盤。他們凡事都精打細算,在賺錢方面更是如此。如果是和錢有關的事,就必須屬於獅子座。
  • 2021年,吉星高照,運勢逆襲,轉鴻運發橫財,走上致富路的4星座
    不僅自己的事業成功,財源滾滾,還能給家庭和子女帶來無盡的好運和福氣,那麼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2021年,吉星高照,運勢逆襲,轉鴻運發橫財,走上致富路的4星座。金牛座金牛座為人踏實勤奮,他們任勞任怨,在職場當中摸爬滾打,因為自己不懂得阿諛奉承,很多年都會被埋在底層,但是到了2021年以後,時來運轉,吉星高照,運勢成功大逆襲,憑藉自己優秀的能力和技術,最終必能走向光明,事業蒸蒸日上,轉鴻運、發橫財,成功走上致富路,對於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堅持。
  • 【你笑起來真好看】產業託起致富夢 廣西「窮窩窩」上演「變形記」
    中新網南寧8月11日電(記者 黃豔梅)「2010年我們全村的人均純收入是2500元一年,到2019年已經提高到人均10900元一年。」談及村裡的大變化,廣西百色市田陽縣那滿鎮新立村黨總支部書記羅朝陽一臉笑容。  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的革命老區百色,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之一,新立村60%的範圍是大石山區,土壤貧瘠,是出了名的「窮窩窩」。
  • 青海卡陽村: 窮山根成「網紅」景區
    「農家樂生意越來越紅火,家門口致富真是做夢也不敢想,這比出門打工強多了。希望大家多多來卡陽旅遊,觀賞美景、品嘗我家的農家飯!」從曾經年收入4000元到如今的3萬餘元,卡陽村民張萬虎僅用了5年時間,便實現了從貧困戶到奔小康的轉變。  依託生態優勢,挖掘生態潛力,融合美景美食、養生康體,打造生態景區,發展鄉村旅遊。
  • 安吉這個村的脫貧故事被寫成了書,《一片葉子的重量》近日出版
    全書記錄了浙西北群山旮旯裡曾經窮得叮噹響的湖州安吉縣黃杜村,以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在黨的領導和支持下,幹部黨員帶頭,通過種植白茶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 興仁:扯尼姑村以市場為導向 養殖黑山羊增收致富
    在潘家莊鎮扯尼姑村,當地的養殖戶陳雲瞄準市場需求,利用當地地廣草盛的資源條件,探索出了一條養殖黑山羊的致富路子。一大早,就有顧客到陳雲的養殖場購買黑山羊。陳雲是村裡有名的養羊大戶,從2014年開始養殖黑山羊,山羊的數量也從最初的40多頭發展到現在的200多頭,他一邊養一邊賣,家裡的生活也是越來越好。養殖戶陳雲說:「現在我們的羊都銷售到興仁市城區內和周邊餐館,供不應求。每年要賣100至110頭,每一頭在1500元至1600元,一年的收入是16萬元左右,每年買糧食、請工人要支出5、6萬元,每年純收入在10萬元左右。」
  • 黨員做擔保 海南萬寧福堂村成了「信用村」
    有了資金的群眾有的發展養殖,有的從事種植,走上了多條致富之路。  昔日革命老區今天優秀基層黨組織  解放前,福塘村黨支部帶領黨員群眾為瓊崖縱隊藏糧並及時運糧至六連嶺革命根據地,被稱為瓊崖縱隊的後勤保障隊。解放後,黨支部繼續發揚革命優良傳統,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帶領全村人民勤勞致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極大提高農民收入。
  • 平壩區:披星戴月去窮貌 產業致富奔小康
    這是鄭汝權駐村時對鼓樓街道向陽村現狀的觀察總結。對此,鄭汝權通過引領大家學習「塘約經驗」,進一步轉變工作思路,進行產業調整,加強「村社一體」合作社經營管理,通過「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對向陽村進行了一番「梳妝打扮」。向陽村2018年發展葛根種植800畝,向村民發放了150萬元的工資。「葛根」讓向陽這個「燈下黑」村子的「窮根」搖身變成了散發致富曙光的「金根銀根」。
  • 花垣縣火焰土村告別山旮旯 擁抱新生活
    花垣縣農發行行長劉佑民與隊員入村以來他們面對困難不退縮。與村共建黨支部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從群眾最需要從起!努力探索尋找該村脫貪新路子。採取信貸扶貧與社會扶貧相結合。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做一個永不撒走的扶貧工作隊。
  • 記舞陽縣安新鎮劉莊村第一書記胡廣永
    抓黨建促脫貧 興產業富村民———記舞陽縣辛安鎮劉莊村第一書記胡廣永通訊員丁鳳改胡廣永,男,1982年4月生,中共黨員,舞陽縣人民醫院醫保辦主任 ,2017年10月受組織委派,擔任辛安鎮劉莊村駐村第一書記,當得知自己被委派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時,即感到光榮神聖,又感到責任重大
  • 讓下紅村長出「金子」——「第一書記」張宇下鄉記
    2015年10月,精準脫貧戰役打響後,張宇被派駐到西寧市湟中縣攔隆口鎮下紅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第一書記」。  當「第一書記」,一個字「難」  兩年前,城裡生、城裡長的張宇來到下紅村,吃水要出門擔,取暖靠生爐子,更痛苦的是居然沒有網絡,生活處處不方便、不習慣,但對他來說,擔任「第一書記」所面臨的困難還遠不止這些。
  • 「榕江戰貧記69」基層幹部姚源芳:那些年的行路難,從此一去不復返
    (受訪者供圖)2017年,水尾鄉沒有一個村的通村公路是修好的,下村開展工作常走的是泥土路。每次下村,山路彎曲,繞來繞去,還沒到目的地就暈車了。那時的我,最害怕下村。到村子後,也是泥土路,鞋子總是沾滿了泥,再加上下雨,就得戰戰兢兢的看路走,一不小心就會摔倒。隨著2019年1月11日荔榕高速開通後,水尾融入榕江半小時經濟圈。2019年10月,水尾鄉全鄉30戶以上寨子通村通組公路全面硬化。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相守,我和村民一起戰貧戰困點滴事丨桐梓縣小...
    我叫蘭少尉,今年31歲,是桐梓縣民政局辦公室的一名普通幹部,目前在小水鄉石場村任第一書記。距2017年7月28日首次來到石場村參加脫貧攻堅,現在已是我到石場村的第三個年頭。  幫助群眾春耕從到村裡面的第一天起,我心裡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堅持、要想盡辦法、要不惜一切代價,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改變這個地方的貧困面貌。這不僅是對組織的交代,更是對我自己的要求。
  • 這個窮山窩曾經四個組只有5戶沒走,今卻有陝西美女遠嫁深山……
    看到這些小娟自己也沒想到,幾年前嫁到湖北恩施州建始縣這個窮山溝的時候,老家親人要來看她,她都不敢答應。因為,這裡太窮!「全村十個小組,本來就只有兩百多戶人家,卻先後有一百多戶人家告別故土,搬到別的地方另謀生路,七到十組四個小組八十多戶人家,到2017年居然只剩下五戶人家了。」 小娟談到當年嫁到這個村的時候有許多感慨,「沒想到當年都想跑回去的願望都有的窮山溝裡,如今變得這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