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郭德綱聲名鵲起,德雲社火遍南北。
彼時,32歲的郭德綱,在相聲行大角兒級別裡,絕對是低齡的存在。
師父侯耀文有個評語:他一路坎坷,勢必嫉惡如仇。
樹大招風風欲摧,恩師侯耀文去世後,由於咱也不敢說的箇中緣由,郭德綱遭遇了空前的長時間的口誅筆伐。
有些人瞧不起郭德綱,覺得郭德綱的相聲俗,太惡俗,「三俗」典型,認為拿相聲藝術賺錢的郭德綱渾身銅臭氣,像個土匪!
有高雅名流,拿「大蒜與咖啡」類比,直指郭德綱的相聲難登大雅之堂。
力挽狂瀾於既倒,這是一條最難的郭式創業路。
大多數人選擇創業時,大抵都借勢兩個有利條件:
其一是時下大火的,當即能賺錢的買賣;
其二是朝陽產業有前景,未來能賺大錢的行當。
但郭德綱選的這條道又如何?
贊其大智若愚,更多是「步步驚心」。
由於不可名狀的原因,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相聲似已暮年,呈行將就木之態,大批行裡名角兒早已轉行影視圈兒或者另謀財路。
彼時的相聲業,可謂悽慘,賺大錢?那是沒人敢想的事兒!
郭德綱腦袋秀逗了嗎?
郭德綱有點憨,但又不傻,郭德綱看得比誰都透亮兒。
說相聲,是郭德綱愛到骨子裡的事,他無比真摯的熱愛。他也想得最明白,相聲要想復興往日榮光,一必須得走人民群眾的路線,二必須要賺錢。
相聲最初本就是一項街頭民間藝術,群眾基礎才是它煥發光彩的根本。如果只是把相聲當做一種文化現象束之高閣,空談傳承與無意義的例行研討匯報,是不成的。
相聲只有落地回歸場子,才有可能生生不息。
「回歸場子」就是要接地氣,除了與觀眾面對面增加體驗感之外,更重要的是,你不能把相聲表演完全託付給螢屏,因為那是人家說了算的場子,哪天不給你用了,你也就歇菜了!
另一條更重要,那就是要讓相聲人賺到錢。相聲人只有能賺到錢,才能活得有尊嚴,才能有動力去談傳承與創新。
郭德綱與德雲社對於中國相聲行的貢獻,可以這麼說: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不僅僅是相聲,對其他傳統曲藝也是有貢獻的。倒不是說郭德綱在曲藝造詣有多高深,而是他的所作所為,讓傳統曲藝重新博得了普通大眾的關注,單這一條,恐無人能及。誰不服?
很多人說,以前看電視聽廣播,一遇到唱戲的節目,立馬就換臺。但聽了郭德綱說的相聲《學雜唱》之後,比較震驚,原來咱們還有這麼多的地方小曲如此好聽,如此朗朗上口。
由此,郭德綱的創業與德雲社的成功,單從商業與金錢的角度去評判,顯然是不足夠的。
郭德綱常拿《時運賦》諷喻自己的成名:時也,運也,命也!
這說的什麼呢?
這是郭德綱自謙自己的成功,是因為命好、運氣好罷了。就這樣低級的託詞,有些吃瓜群眾們居然還真信了!郭德綱是單憑運氣好才成的嗎?
「運氣」確實有用,但頂多只能佔到一成的功勞。
收藏界大咖馬未都曾說過這樣一件小事兒:
這是一段大約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視頻,我問了一圈說什麼都有,河西大鼓,京韻大鼓,天津大鼓,後請教了郭德綱,他一槌定音:中間是三弦伴奏,兩邊的姑娘唱的京韻大鼓(層層見喜),這是個京韻的小段,開蒙的節目,唱詞特點是字頭咬字尾,唱法還有京韻早期的怯味。專家就是專家,說得明晰。
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郭德綱自身的功底有多深厚,據說郭德綱勤奮練功勤奮到令同行感到羞恥的地步。
由此可見一斑,郭德綱的成名與德雲社的成功,絕非是「運氣」二字能堪當大任的。
除了郭德綱於自身專業底蘊足、功夫深以外,敢於破舊和創新,也是郭式相聲廣受群眾喜愛的一大原因。
2006年,對於深陷褒貶之爭的郭德綱,當紅大人物趙本山,替素未謀面的郭德綱說了幾句話:
「郭德綱讓我想起了自己,我在剛開始演出的時候,也有很多人瞧不起我,說我表演的節目俗,我認為郭德綱將來一定會成為大師的。」
2016年、2017年,在夢芭莎慈善晚睡上,老郭總共捐了70輛救護車價值490萬,成為兩屆夢芭莎善捐之冠。
今年疫情,老郭第一時間捐100萬,德雲社眾弟子累計捐超200萬,還出人親自押物資奔赴武漢。
他恩怨分明,嫉惡如仇,他集讚美和誹謗於一身,卻並不缺乏大德大義。
梁啓超有一言: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我認為,郭德綱必定能成為相聲界一代宗師!而且還是活的!
40載風風雨雨,現年47歲的郭德綱,活出了別人74歲的人生。郭德綱把這前半生的種種過往都寫進了《過得剛好》這本書,這也是郭德綱迄今為止唯一一本親筆自傳。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郭德綱的故事,了解他的過往,學習他的人生智慧,他的親筆自傳《過得剛好》、《郭論》千萬不要錯過,還有一本于謙的《玩兒》,三本特價71,一頓飯錢,讀了,穩賺!
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橫幅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