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載風雲回頭看過來,感謝那段歲月;孤身一人流落京城,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
身無分文,舉目無親,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窮人在十字街頭耍十把剛鉤,鉤不著親人骨肉。
富人在深山老林舞刀槍棍棒,打不散無義賓朋。
大將軍手中槍翻江倒海,擋不住饑寒窮三個字。
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
英雄至此未必英雄,一步一步的苦熬苦掖,終於我們也看到了花團錦簇。
那一夜,我也曾夢見百萬雄兵。
上面一段話是摘自某段子郭德綱的自述,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當紅的相聲團體,德雲社的「老大」郭德綱。
在說郭德綱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相聲這個傳統的曲藝傳承的歷史。
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一般認為相聲於清鹹豐、同治年間形成,主要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
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的,到了晚清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因為發源地的緣故,相聲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方言相聲」。
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而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單口相聲則由一個演員表演,講述笑話。而對口相聲則要由兩個演員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頭沉」和「子母哏」兩類,而對於捧哏與逗哏之間的爭論可謂是經年不休。而群口相聲又叫「群活」,是由三個以上演員表演。
傳統曲目以諷刺舊社會各種醜惡現象和通過詼諧的敘述反映各種生活現象為主,解放後除繼續發揚諷刺傳統外,也有歌頌新人新事的作品。
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正如郭德綱所說,傳統曲藝若是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創新迎新,只會被時代所淘汰。
而相聲一詞,也是經過時代發展而逐漸轉變過來的,相聲一詞,古作象聲,原指模擬別人,又稱隔壁相聲。經華北地區民間說唱曲藝進一步演化發展,並融入了由摹擬口技等曲藝形式而形成。
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為單口笑話,名稱隨之轉變為相聲。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吃一口唐僧肉長生不老,罵一句郭德綱大紅大紫」,雖然只是一句調侃,但卻也能從側面反映出,郭德綱所取得的成績讓人自傲。
很多人說郭德綱處事圓滑,八面玲瓏,但了解他的人都會明白,「終於,我們也看到了花團錦簇」這句話的背後承載了他的不易與辛酸,只有當一個人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久了之後,才會明白所謂的圓滑,事故,所為的只是生存下去而已。
當一個人連生存的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時候,你去跟他談論高雅,欣賞崑曲,只能被罵這人有病。
德雲社,一個當紅的相聲團體,不得不說這是郭德綱的成功,當然,也離不開「謙大爺」的幫助,不過,對於我們這些所謂的旁觀者來說,德雲社的當紅無所關係,但對於那些遵守傳統曲藝相聲的人來說,或許連飯都吃不上了。
舉個例子,相聲這個行業好比一個蛋糕,是有限的,而德雲社,一人獨佔九成,而剩下的一成被剩下的遵守傳統相聲行業的人所公分。當然,小編只是舉個例子,至於當今相聲行業的行情,對於我們這些外人來說無從得知。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說了,這不公平,蛋糕只有那麼大,憑什麼德雲社佔據那個大的份額。
社會本來就是殘酷的,達爾文的進化論中闡述的很清楚,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不能適應幻境只能被時代所吞併,總不能讓大自然去為了某個人而改變。
而這,或許也正是為何郭德綱,或者德雲社被無數的同行所唾罵的關鍵所在。
郭德綱有句話說的很對,在這個社會,無論你的東西多麼好,如何的高雅,只有賣的出去,才會被證明是好的;相反,若是你連票都賣不出去,那其中所代表的東西已經顯而易見。
曾經在段子上看到過一句調侃郭德綱的話,「沒有郭德綱相聲已經黃了,有了郭德綱之後,相聲更黃了。」雖然這是一句調侃,但不得不說,是郭德綱拯救了即將步入黃昏的相聲,儘管有很多人不想去承認,也有很多人無底線的去黑,去噴,但不得不承認,若是沒有郭德綱,而今的相聲行業已經逐漸淡離了人們的視線。
作為一個路人的小編,只是客觀的在評價郭德綱對於相聲行業所作出的貢獻,只是單純的覺得他做的沒有什麼對錯,正如《我不是藥神》中的那句經典臺詞,「他只是想活下去」。
故事到這裡差不多講完了,臨近結尾,我們一起來見到了解一下郭德綱這個「圓滑世故」的頭子。
「我願意給你當狗,你不要,你怕我咬你,結果我成了龍了。」
「蘇秦有句話,使我有洛陽二頃田,焉能配六國相印。」
「終於我們也看到了花團錦簇,我們也知道了燈彩佳話,那一夜,我也曾夢見百萬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