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祭祀文化中,總少不了雞的身影。在古代,雞有著陽性的象徵,人們認為太陽升起,公雞啼鳴,太陽驅散所有的陰霾灰暗,是一切正能量的起源。「雞」與「吉」發音相似,有著吉祥寓意。在習俗禮節頗為講究的潮汕地區,雞作為「吉祥物」備受超神人追捧。無論祭祀或者喜事,雞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祭祀雞
潮汕地區非常重視祭祀習俗,無論是祭拜祖先或者是神仙,祭品中總少不了「三牲」,也就是雞、豬、魚。豬有時會被更換成鴨或者鵝,魚也有很多選擇,一般是烏魚,或者魷魚、墨斗魚,其它海魚也行。但是,唯獨雞不可以代替,而且還會放在供桌上最顯眼的位置,因此它有了「頭銜」的叫法。在舊時,饒平地區部分鄉村的葬禮時興水葬。「頭七」日,需要用繩子系住一隻活雞的腳,讓其在海裡遊一圈,稱之為「引魂」。之後,將往生者生前穿的衣服張開掛在竹竿上,中間吊著一直白公雞,頭朝下,待到雞鳴再將它放下來,家人親屬一起行跪拜禮,這個儀式叫做「返魂」。再等到做完「滿七」(49天,7個7天),將衣服取下來焚化,同時將白公雞宰殺,最後會留下完整的雞骨架,以表示往生者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引魂」和「返魂」的儀式,在改革開放後就再沒有看到。在祭祀過程中用的雞,俗稱「祭祀雞」。
帶路雞
在潮汕的揭陽,雞的嫁娶中起到重要作用。即將有女兒出嫁的人家,會先準備好一隻會叫的公雞和一隻將下蛋的母雞,在女兒出嫁當天,會用兩根九尺紅繩分別綁著兩隻雞的腳。放在籠中,由家中的小舅子帶到新郎家,以示祝願新婚夫婦百年好合,早生貴子,也示意新娘不要忘記回娘家的路。因此,這兩隻雞被稱為「帶路雞」。
擺燈雞
在舊社會的汕頭西隴村,雞又有其它用途。每年農曆正月十一,家中在舊年有生男娃的,都要到村裡大宮前的空地上「擺燈雞」,俗稱「還燈雞」,意在祈求家中新成員能夠健康成長。家人總是會挑選比較大的雞來做「燈雞」,宰殺洗淨,整隻烹熟,雞身點上紅點,在雞頭頂和兩邊插上紅花(石榴花)和彩花,有些人還會裝扮上漂亮的耳墜、耳環。除了「燈雞」,還需要準備紙錢和豆心粿,豆心粿是用麵粉加點紅櫻米做成粉紅色的面粿。在農曆正月十一的下午一點左右,村中的老人會帶頭,生男娃的家人隨後,朝大宮跪拜,整個儀式大約一個小時,意在感謝神明保佑,家中人丁興旺。
咬雞頭
在潮汕地區,虛歲滿15歲的孩子會舉行一個成人禮,俗稱「出花園」,雞在「出花園」的祭神儀式中,擔任重要的角色。在供品中最必不可少的,就是雞。當孩子舉行完「出花園」的祭神儀式,家中會宴請親朋好友。宴席上,「出花園」者坐大位,供品中的雞放在他面前,他需要拿起雞頭咬一下,真吃也沒關係,主要是咬雞頭有著獨佔鰲頭的寓意,對此孩子未來寄予厚望,希望日後可以飛黃騰達。
在潮汕不同的地區,雞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即便雞的身份千變萬化,但總是離不開其吉祥的寓意。雞作為媒介,寄託著潮汕人對未來美好的期望和幸福生活的嚮往,展現了潮汕人積極、樂觀的民族精神。
文章屬於百家號「小魚聊潮俗」原創,關注我獲取更多潮汕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