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被綁女子渾身是血從紙箱爬出 網傳案件實為拍電影
被綁女子渾身是血,從紙箱爬出,傳為血案,實是拍電影。
網傳新「碰瓷」手法,警方與上傳者聯繫,卻無回應。
連續不斷的網絡謠言已經讓市公安局「平安北京」微博的工作人員們難以統計發生的具體次數了。從「晚上6點全市啟動高清探頭拍違章」、「孩子在家樂福被拐走,找到時已被剃髮換衣」,到「西城城管毆打賣鴨蛋的小販」、「上門推銷香皂聞一下就神志不清」……細節日益豐滿,如非業內人士,確實真假莫辨。
記者採訪的部分專家認為,面對日益泛濫的謠傳,短期內可以有針對性的、以詳盡事實進行闢謠,而從長期看,闢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立起順暢高效、具備強大公信力的官方「發聲」機制,以公開、全面、快速的信息發布體系佔領輿論陣地。
謠言寫的愈發像新聞
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最早的一次闢謠出現在2010年12月15日。微博管理團隊負責人趙峰科長回憶說:「當時微博上收到一個消息,說如果駕駛汽車時,有雞蛋砸在風擋玻璃上,千萬不要啟動噴水功能和開動雨刷,否則雞蛋清和玻璃水會產生化學反應形成白霧,阻擋視線高達92.5%,迫使司機停車,違法分子可能趁機作案。」
警官們做了一個試驗,並用攝像機記錄下來。視頻中,民警嚴格按照網帖所說,將雞蛋近距離砸向前風擋玻璃,然後噴玻璃水開雨刷,結果很快就乾淨了。視頻上網後,謠言不攻自破。
趙峰說,對那些最有可能引發社會恐慌的「發生某類刑事案件」的謠傳,微博團隊會和110報警臺以及涉及到的相關職能部門溝通,確定有無相關報警和求助,獲得權威信息後再發布。哪怕一眼就能看出漏洞,這套程序也必須走完。
「平安北京」開通的幾年來,團隊工作人員們普遍感覺,謠傳的各種細節日益豐滿,仿真能力逐漸增強。「最明顯的特點是,標題、導語從無到有,新聞裡的幾大要素由虛到實。以前的謠傳,上來就是一段話,現在總會增加一句有點像標題的話:警方特別提醒,或是緊急危險通知。而謠傳中所稱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前是『近期』、『廣東省、湖北省』,現在都是『昨天下午5點』、『平谷區樂園小區』等等,有具體明確的指向。『北京一超市』和『望京家樂福』一比,哪個更像真的?」
拍電影成了恐怖案件
在確定是謠傳後,「平安北京」也曾聯繫過部分參與轉發的網友。很多人說,轉發只是出於好心,希望公眾提高警惕,免於受害。這一點在「家樂福拐小孩」、「地鐵站口年輕女子被人冒充男友強擄」等涉及社會治安、刑事犯罪的謠傳中體現得最明顯。在這些謠傳當中,從來不會出現準確的消息源,每個人都說「不是我原創」。
4月底,北京出現「停車場自家車子前放著個奇怪箱子,是新型碰瓷」的消息,「平安北京」找到了消息源頭,發私信聯繫,卻始終未獲回應。
趙峰說,其實稍微留意,就能察覺謠傳當中的破綻。「家樂福超市裡拐小孩,消息裡說找到的時候已經剃了頭換了衣服,只要仔細想一下就會有疑問:誰拐了孩子不是馬上就跑,怎麼會帶到廁所裡剃頭?理髮師給孩子剃頭都費勁,讓一個陌生人給孩子剃頭,動靜得多大?暴露的風險得多大?」
去年12月30日,有微博上發了兩張圖片:三裡屯酒吧街,一女孩衣衫單薄、手被綁,全身是血從紙箱裡爬出來,場面相當恐怖。看到這個微博後,「平安北京」值班人員憑工作經驗馬上察覺其中有詐:這般驚悚的場面不是等閒能夠見到,如果是真的,網上絕不可能只有兩張照片。但為了謹慎起見,還是立即通知了當地派出所。果然,民警到場後馬上發現,不過是拍電影。「平安北京」公布實情後,網友們紛紛跟帖說:想紅也不能這麼沒底線!
謠言形成有多種原因
高考期間,兩條招領準考證的微博被廣泛轉發,內容是撿到一張準考證,姓名、考場、座位號、準考證號一應俱全,希望丟失者速聯繫,並附有電話。這種謠言並非原創。蘆山地震期間,也有類似微博,稱某人父親重傷,希望某人速與家裡聯繫,同樣附有電話。
欣榮恆運心理諮詢公司諮詢師胡海波說,這一類損人不利己的謠言的始作俑者,心態最不好琢磨——除了浪費公眾熱情,讓參與轉發的人事後感到受愚弄,它幾乎沒有任何作用。
「最普通的一種猜測是,這是一些人在『經營微博』,增加粉絲數;或者是搞惡作劇。」胡海波說,對於一些涉及到治安、交通執法或者某種公共安全的謠言,有可能會與「始作俑者」的生活或工作有某些聯繫:「前年日本地震,中國搶鹽。像我學的心理學專業,我都沒能力把核電站洩漏——海水汙染——中國食鹽受威脅聯繫起來。最早提出這個想法的人,可能也只是像周圍人顯示一下自己的知識,結果越傳越離譜,最後把笑談當成了事實傳播了出去。」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二平研究員說,中科院心理所曾經對謠言的傳播進行過非常細緻的調查分析。如果在戰爭或國際政治尖銳角力時期,故意製造出來的謠言可以成為國家之間相互打擊的武器。但現在真正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的,絕大多數都是無意中製造出來的。即使追到了源頭,對正本清源、恢復社會信任也不會有太大作用。
「某甲說『我估計這個事可能是……』某乙傳話『這個事應該是……』某丙再傳話『某年月日,某地發生的事情是……』如果追源頭,應該追到某甲,可是能用刑法或治安管理法來處罰他嗎?」王二平說,謠言必須得到重視,因為它很可能在社會群體性行為中起到動員、催化的作用。但最值得重視的是在謠言初起的傳播期以公開、全面、有力、符合傳播規律的信息發布工作擊破謠言,而不是事後追查源頭。
闢謠時不能遮遮掩掩
和這些只在網上流傳,社會影響相對較小的謠言相比,在爆發某個突發事件,公眾極端關注時,謠言更容易瞬間爆發,並且極具破壞力。
王二平說,社會心理中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對於不確定性的焦慮。特別是社會熱點問題,所有人在交流中都會加入自己的猜測,推論。不能說在這個初始發動的時候有什麼惡意,一定是帶有主觀的『唯恐天下不亂』的想法,但是在推論的時候很可能會提及根本沒有親眼見過,也沒有證據的臆斷。而這個臆斷在隨後的傳播中,就會被當做一個沒有權威來源,但眾口相傳的「事實」。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傳播者都會對傳播的內容做出「合理化補充」,將原本信息中自認為不合理的地方刪改,常見的心態是「這一點好像不太合理,它其實應該是這樣的……」
「我們曾對外地一個女孩投河自殺的事情進行過深入調查。僅在事件發生地,就流傳三個版本。傳播越久,版本越多。而傳播中的『歧變』,主要集中在人物的身份、關係、動機這三個方面。」王二平認為,儘管古語說「謠言止於智者」,但現實是不可能一夜之間讓全體國人全變成智者,官方能做到的應當是「謠言止於公開、止於透明」。
「有的引發了重大事件的謠言,官方闢謠的時候,對於公眾最關心的核心事實遮遮掩掩,結果越闢謠,相信民間說法的人就越多。官方對此往往解釋說,『我們也不可能一下子掌握所有的信息,我們說的話都得有根據』,但是,官方完全也可以逐步地發布、不間斷地發布進程性的消息,讓公眾不斷地從權威渠道了解信息。只要了解了『不確定性』到底是什麼,謠言的基礎就喪失了。」王二平說。
三大類謠言流傳最頻
記者統計了兩年之內,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反覆出現的謠傳,發現常見的主要有三大類:
社會治安型
典型案例——路上有人推銷鐵觀音(或上門推銷香皂),聞一下就神志不清,遭到搶劫;女孩走出地鐵站口,被陌生男子大聲呵斥「為什麼不回家」,旁邊有人幫腔說「小兩口吵架」,結果女孩在眾目睽睽下被強擄上車,無人幹涉。
這類謠傳容易造成社會恐慌,但好的一面是,也許能提高部分公民的防範意識。
交通執法型
典型案例——今晚6點全市啟動高清探頭拍違法,只要酒駕就刑拘;用特定的程序語言遮擋機動車號牌,電子眼拍攝後,程序會破壞警方的資料庫。
此類謠傳沒什麼大的危害,可能會使部分人更關注交通法。若說稍有點問題,也可能會讓人們對交管執法的方式有些質疑。
惡意搗亂型
典型案例——撿到粗心學生的高考準考證:白婭倩、考點市一中、考場013、座號11、準考證號204101311。
此類謠傳帶來的最大惡果是,使社會的善心因屢被愚弄而變成警惕,以至於面對真該幫助的人時,卻退異為懷疑、躑躅不前。
本報記者 安然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