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劉禹錫《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2021-01-09 千鑫與共

《石頭城》·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故國,指石頭城。群山環繞,舊牆仍在,潮水一次次奔湧上來拍打著這座空城,又帶著深深的嘆息寂寞退回。國仍在,已是故國;城雖在,卻為空城。就連潮水也仿佛感覺到了它的荒涼。擬人手法用在此處恰到好處,作者把自己感受到的沉重的歷史失落感賦予到江潮身上,既寫盡了故國的沒落荒涼,也凸顯了個人內心的深沉感傷。景不虛設,乃「寓炎涼之情在景中」。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淮水,指秦淮河,發源於今天的江蘇溧水和句容,合流後經南京市入長江,因為是秦時所開鑿,故稱秦淮。王士禎有詩云:「千載秦淮嗚咽水,不應仍恨孔都官。」秦淮舊地,因為它特有的歷史原因,引得後人生發無盡的感慨。女牆,指城牆上的城垛。這兩句是寫,夜已很深了,只見那當年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明月,如今仍舊從城牆上的城垛後面升起,照見這久已破敗不堪的古城。

作者寫月是「舊時月」,用語頗耐人尋味。正所謂「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這月仿佛幻化成一位歷史的見證人,見慣了秦淮河兩岸的六朝王公貴族紙醉金迷的生活;聽慣了徹夜不休的絲竹音樂,如今繁華已逝,歡樂不再,月光照耀下只剩了一地的悽涼。前人以為此詩「三、四句語轉而意不轉,只愈添一倍寂寞景象,筆妙絕倫」。這首詩並無直接議論,純出以景語,頗有韻短意長、語淡情濃的藝術效果。

此詩通篇是寫景:群山、故國(或謂空城)、江潮、淮水、舊時月、女牆,然而,無一景不融合著詩人的主觀感情。江潮是「寂寞」的,月亮是「舊時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指出了這首詩的寫作特點,詩人把個人的主觀感情移植於客觀事物身上,使全篇的自然景觀都投射上作者極為濃厚的主觀色彩。這樣的寫法,使詩境更加渾厚,更加深遠。

清代詩評家沈德潛認為此詩「可接武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這足以說明此詩的藝術成就,已達到了與千古不朽的盛唐傑作並列而媲美的地步。白居易讀罷此詩便讚不絕口:「吾知後之詩人不復措辭矣。」反覆推敲夢得之作,頗以為白氏之讚嘆絕無誇張。這首詩也為後世詩家開啟無限法門。

如宋朝大詩人蘇軾有詩云「山圍故國城空在,潮打兩陵意未平」;又如,北宋詞人周邦彥的《西河》詞,更是通篇化用《石頭城》之詩意,「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又如,元詩四大家之一的薩都剌在《念奴嬌·登石頭城》中寫道:「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都幾乎是照搬劉的詩句,可見影響之一斑。

相關焦點

  • 劉禹錫:與白居易並稱「劉白」,《烏衣巷》淺顯易懂,並不直白
    榮華富貴,都是過眼雲煙,是詩人劉禹錫在《烏衣巷》中,想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同時,也是詩人因為自身遭遇,和當時國家狀況,有感而發。詩人簡介《烏衣巷》的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朝彭城人,現在的徐州,是著名文學家和詩人,與同時代的柳宗元、白居易等人水平相當,都屬於中唐時期文壇代表人物,被後人稱為「詩豪」,與白居易並稱「劉白」。
  • 劉禹錫:他是一位豪放隱忍,卻又灑脫自由的詩人
    大家都知道,在唐代有很多的既著名又有才氣的大詩人。如被稱為「詩仙」的李白、被譽為「詩聖」的大詩人杜甫以及號稱「詩佛」的王維。可是今天小編想跟大家一起了解的並不是這些聞名中外大詩人中的一個,而是另外一位很有才能,很有魄力的一位的大詩人,劉禹錫。
  • 程章燦:《山圍故國:舊聞新語讀南京》
    晚知書畫真有益金陵布衣賽詩李叔同的「前塵影事」老南京對聯老南京門聯中的六朝氣豁蒙樓七老聯句程千帆師與對聯寫給大報恩寺的三副對聯石頭城下長板橋九如是什麼?第四輯 王謝鄰裡這樣的爹不坑白不坑美女莫愁的隔壁老王金陵奇人劉虛白那時的建業關山樹上的詩人沈周、祝枝山和唐伯虎的秋香詩人左臂的一枚萬曆古錢柳如是的弓鞋與竹刻大師的技藝袁才子亂判葫蘆案「坐井觀天」的井天齋黃雲鵠何許人也?
  • 偉大詩人:白居易卻為兩塊石頭自貴,雖一毫而莫取
    白居易為兩塊石頭自貴:雖一毫而莫取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除了在文學方面頗有造詣之外,白居易還是一個清廉勤政的官員。白居易曾經在杭州擔任刺史,在他任職期間,始終清正廉潔,盡心竭力地為當地老百姓服務,做了很多好事。
  • 朱雀橋,從劉禹錫的詩《烏衣巷》中走來,至今「殘基猶說晉鹹康」
    這世間以「朱雀」命名的城、街、門、橋……又何止萬萬千。但這世間的朱雀橋,卻只此一座——南京秦淮河上,舊時烏衣巷邊,這一座從中唐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中走來的朱雀橋: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當劉禹錫還未曾親至穆稜(當時的南京),就已經在心中為烏衣巷勾勒了這樣畫面,橋邊野草生,巷口夕陽斜。
  • 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心胸狹窄才是劉禹錫一生大敵
    劉禹錫,唐代著名詩人,哲學家,改革家,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歷來對劉禹錫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性格剛毅,不向權貴屈服的精神值得讚賞。有人認為他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而且還連累了朋友。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能算錯,關鍵就是從哪一種角度去看。
  • 詩詞鑑賞劉禹錫《始聞秋風》
    劉禹錫,唐朝著名詩人,哲學家。生於公元772年,卒於公元842年。他是漢朝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他的詩帶有豪放風格。由於仕途不順,屢遭貶謫,使他有機會遊走各地為官,見識不少實地百姓生活的真實面貌。所作詩有現實主義色彩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 劉禹錫的《烏衣巷》何以成為千古名篇?
    《烏衣巷》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篇,白居易曾"掉頭苦吟,嘆賞良久",是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與其用筆之妙分不開。全詩如下: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朱雀橋,歷史上又稱大航、大桁、朱雀航,為東晉時建在內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橋,時為交通要道,是六朝時期分布在石頭城至清溪之間秦淮河上二十四座浮航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浮橋。曾經氣勢恢宏的朱雀橋,如今卻只剩得一些野草和野花,又怎能不為之動容甚至潸然淚下?"
  • 古詩詞鑑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劉禹錫
    前兩句鍊字:一個「悽涼」,一個「棄」,把詩人長年被貶偏遠之地,寂寞虛度年華的情形寫了出來,衣現了詩人無限辛酸和憤憑不平的內心狀態。三四句修辭:用典。前一句借用「聞苗賦」的典故,表達了詩人對已逝故人的悼念。後一句借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抒發了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用典貼切,感情深沉。五六句修辭:比喻。
  • 讀懂詩豪劉禹錫,揚眉吐氣終有時
    公元826年即唐敬宗寶曆二年,這年冬季的一天,江南名鎮揚州,迎來了兩位詩壇高手,詩魔白居易和詩豪劉禹錫,詩壇的這兩位大俠為什麼同時出現在揚州,是不是相約來鬥詩的呢?那倒不是,兩人都是途經揚州。白居易從蘇州來,他剛剛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劉禹錫則從安徽和州(今安徽和縣)來,他也是剛剛被免去和州刺史,回朝廷任職的,兩人都經過揚州回京城洛陽。
  • 這個唐代詩人,用一生告訴你什麼才是「千萬孤獨」
    _若論萬古寂寞心,這可能是史上最孤獨的詩了吧。張愛玲說:「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這句話現在看不假,就是放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也是一語中的。在那個空前繁盛的大唐,大名鼎鼎的詩人仿若繁星,多到數不過來。唐詩宋詞璀璨唯美,孤獨是其中長盛不衰的主題。而柳宗元,在那個大咖雲集的年代,不是最會寫詩的,卻是最孤獨的一個。
  • 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兩首詩,心照神交,跨越千年依然令人感懷
    白居易和劉禹錫都是中唐偉大的詩人,他們同一年出生,又都有被貶的痛苦經歷。雖然詩歌風格不同,對人生的理解也各異,但並不影響彼此間深厚的感情。他們惺惺相惜,榮辱與共,在危難時刻相互扶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下面就介紹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兩首詩,心照神交,跨越千年依然令人感懷。酬劉和州戲贈唐代:白居易池邊新種七株梅,欲到花時點檢來。莫怕長洲桃李妒,今年好為使君開。這首詠梅詩寫於唐敬宗寶曆二年,54歲的詩人任蘇州刺史之時,劉禹錫也在和州任職,這是他們相互酬答之作。當時朝政腐敗,詩人在朝屢遭壓抑,內心十分痛苦,這首詩就是其內心的真實寫照。
  • 白居易贈詩劉禹錫,他隨口以詩作答,便誕生千古名聯,激勵人心
    白居易贈詩劉禹錫,他隨口以詩作答,便誕生千古名聯,激勵人心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而唐朝詩風猶勝他朝,縱觀華夏幾千年的歷史,沒有一個朝代,能及得上唐朝一般的詩歌盛況。初唐有四傑,隨後又誕生了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即便是唐王朝晚期,眾多的詩人名家亦交輝相映。
  • 劉禹錫被貶後回京,筵席上寫一首詩答謝白居易,頸聯乃是千古名句
    唐代詩人劉禹錫外號「詩豪」,他有一首詩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名字很長。詩歌的頸聯是千古名句,那就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這兩句詩中,劉禹錫既表達了對歲月蹉跎,仕途不幸的傷感,同時又展現出了對欣欣向榮的未來的憧憬。
  • 71歲的人生,23年的漂泊,詩詞之外的劉禹錫你了解多少
    這兩句有名的話,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是語文教材裡的常駐課文,也是深受大家所喜愛的篇目。文章中所傳遞的那種安貧樂道的意味,一直為人所稱道和傳誦。那作者劉禹錫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又是在怎樣的機緣巧合下,他寫下這篇考試重點篇目《陋室銘》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 劉禹錫這首詩才真正的大徹大悟,寥寥幾句,寫盡世間的繁花與落幕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著名的詩人之一,同時也是一位天才詩人,但是儘管他很才華,可是他的人生經歷,卻是大起大落,晚年的光景更是悽慘,少年時代的劉禹錫,不僅風流倜儻,而且無論是詩,還是文章,那都是堪稱一絕,他在19歲的時候在長安遊學時,便是在眾多的士子中,獲得了很高的聲譽,為此他還結識了另一位偉大的詩人柳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