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這首詩才真正的大徹大悟,寥寥幾句,寫盡世間的繁花與落幕

2021-01-15 塵世曉書僮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著名的詩人之一,同時也是一位天才詩人,但是儘管他很才華,可是他的人生經歷,卻是大起大落,晚年的光景更是悽慘,少年時代的劉禹錫,不僅風流倜儻,而且無論是詩,還是文章,那都是堪稱一絕,他在19歲的時候在長安遊學時,便是在眾多的士子中,獲得了很高的聲譽,為此他還結識了另一位偉大的詩人柳宗元,兩人最後雙雙考中進士,沒過幾年又同時通過博學宏詞科的考試,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們又認識了另一位改革人士王叔文,從而開始了他們短暫的「飛黃騰達」,致力於改革,可是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最終捲入了政治的鬥爭中黯然收場,劉禹錫與柳宗元被貶到了偏遠的湖南,王叔文則是被處死。

那麼劉禹錫的命運,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開始過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最後再也沒有回到過長安,一代偉大的詩人,文學大師,也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不得不讓人感嘆,縱觀他的一生,那就是一個傳奇,小小年紀時成名,可是此後,又生活的顛沛流離,這就是一個偉大詩人的一生。

劉禹錫也正是經歷了這樣的生活,才使得他最終大徹大悟,他的很多詩作中,都表達出了這樣的一種觀點,最為經典的便是他的《烏衣巷》,這首詩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都不會陌生,在這首詩中,詩人把當年烏衣巷的繁花,以及當下的落魄,描寫的很是生動,從而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人們讀了之後,真是感傷不已,無論生前多麼的顯貴,但是終究抵不過時光的流逝。

《烏衣巷》唐代: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烏衣巷》應當是劉禹錫最具哲理,也最為深情的一首詩,這個時候的詩人,由於經歷了太多,內心有著太多的痛苦,當他來到南京,面對當年王謝兩大家族早已支離破碎,這個時候的詩人內心更我的是感慨,時間對於任何人來說,那都是一樣,無論一個人是有多麼的顯貴,可是當歷經了歲月之後,一切都會化為烏有。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在這開篇的兩句中,便是直接描寫到了烏衣巷的位置,寫得很是生動,也非常的傷感,面對曾經的繁花,以及過去的一切,詩人更多的還是借景抒情,表達出了自己內心的那種憂愁之感,這也使得更為傷感,也更加的感人。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最後的這兩句,詩人更是進一步地表達出了一處大徹大悟之感,當年的王謝兩家,世代居住在這個地方,可是現在的烏衣巷早已沒有往日的繁花,所居住的也只是一些普通的老百姓,那王謝堂前的燕子,也都飛進了普通老百姓的家裡。這也正是表達出了一種繁花過後的悲涼,詩人面對此情此景,內心真是五味雜陳。

劉禹錫的這首《烏衣巷》,寫得很優美,同時也非常的傷感,應當說也是他最大徹大悟的一首詩,這個時候的詩人再也沒有寫《遊玄都觀》時毫不客氣的諷刺,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失落,以及自己對於人生的理解,所以也就使得這首詩,顯得更為傷感,也更加的憂愁,詩人把自己對於人生的理解,全部的融入進了這首詩中,從而也就使得此詩,給人一種大徹大悟的感覺。

相關焦點

  • 劉禹錫最經典的一首詩,有一種大徹大悟之感,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
    劉禹錫,字夢得,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也被後世稱為「詩豪」,他的詩別具一格,寫得也是極為深刻,一些看似很普通的作品,但是充滿了獨特的韻味,還充滿了深刻的哲理,所以讀他的作品最是能夠讓人明白什麼是人生,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
  • 劉禹錫這首詩,備受錢鍾書讚賞,有些感情言語是無法表達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觀察一個人,再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蓋一個人的醜惡。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閃閃。所以,聽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注意觀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惡真偽能往哪裡隱藏呢?"說得更簡單些,能折射出一個人心靈的是其眼神,也只有眼神,最不會欺騙一個人的內心。
  • 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兩首詩,心照神交,跨越千年依然令人感懷
    白居易和劉禹錫都是中唐偉大的詩人,他們同一年出生,又都有被貶的痛苦經歷。雖然詩歌風格不同,對人生的理解也各異,但並不影響彼此間深厚的感情。他們惺惺相惜,榮辱與共,在危難時刻相互扶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下面就介紹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兩首詩,心照神交,跨越千年依然令人感懷。酬劉和州戲贈唐代:白居易池邊新種七株梅,欲到花時點檢來。莫怕長洲桃李妒,今年好為使君開。這首詠梅詩寫於唐敬宗寶曆二年,54歲的詩人任蘇州刺史之時,劉禹錫也在和州任職,這是他們相互酬答之作。當時朝政腐敗,詩人在朝屢遭壓抑,內心十分痛苦,這首詩就是其內心的真實寫照。
  • 白居易贈詩劉禹錫,他隨口以詩作答,便誕生千古名聯,激勵人心
    白居易和劉禹錫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本無多少交集,但是在貶謫的過程中,兩人初次相遇,不禁惺惺相惜。在宴席上,劉禹錫有感於自己的貶謫生涯,白居易聽後,作了首七律贈給他。劉禹錫看完,也隨口答了一首詩回給白居易。從文學成就上來說,筆者認為白居易總體是高於劉禹錫的,但是兩人此次在席宴上的唱和,卻是劉禹錫技高一籌。
  • 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心胸狹窄才是劉禹錫一生大敵
    從此劉禹錫便在朗州度過了長達10多年的貶謫生涯,這期間劉禹錫創作了很多寓言詩,表達了對朝廷權貴的不滿。元和九年唐憲宗終於想起了劉禹錫等人,召他們進朝輔政。但劉禹錫入朝僅僅三個月,便因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再次被貶,而且還連累柳宗元等人一起被貶離京。這首詩的原文如下: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 劉禹錫被貶後回京,筵席上寫一首詩答謝白居易,頸聯乃是千古名句
    如今聽了你為我作的歌,感慨萬千,就讓我藉手中這一杯酒來振奮精神吧!這一首詩是劉禹錫為「酬答」白居易的詩所作。當時劉禹錫從和州返回洛陽,在楊州和白居易碰了個頭,白居易在酒宴上寫了一首詩讚他是「國手」。白居易在首詩的最後說:大概是因為你的才名太高,所以理該遭受一點挫折吧。可是被貶謫了二十三年,時間也太長了!劉禹錫聽了這首詩,也產生了萬般感慨。
  • 劉禹錫:與白居易並稱「劉白」,《烏衣巷》淺顯易懂,並不直白
    劉禹錫這首《烏衣巷》以及韻文《陋室銘》,都是劉禹錫的傳世之作。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從合州返回洛陽,途經南京時,寫了幾首詩,這是其中之一。詩中大意朱雀橋邊已經長滿野草野花,夕陽餘暉照在烏衣巷口,以前這裡堂前屋簷下的燕子,都飛到平常人家去了。這首詩的理解詩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敘事,可以說平淡無奇,通俗易懂,至今也被當做幼兒啟蒙讀物。人們把劉禹錫與白居易放到一起,還是有道理的,一個「老嫗能解」,一個幼兒啟蒙,不僅因為兩人是好友,更由於二人文風相近。
  • 倉央嘉措:世間最美的情郎,2句詩傳頌300餘年,如今成網紅爆款
    但是世間似乎容不下倉央嘉措的存在,1701年,25歲的倉央嘉措便死於政治鬥爭,在押解進京的途中,在青海湖畔打坐的他,再也沒有醒來。他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25歲,也許這是最好的結果,自己終於不再受清規戒律的束縛,再也沒有人控制他的自由,此刻的倉央嘉措才是最自由的吧!他是世間最美的情郎,卻沒有辦法保護最愛的姑娘;他是最有才的詩人,卻在後世保留了大量詩篇。
  • 劉禹錫的一個千古名句,原本是愛情詩,卻流傳成為氣候諺語
    縱觀整個唐代,傑出的詩人無數,但能被冠以「詩豪」之稱的,唯有劉禹錫一個!劉禹錫性格剛毅,有豪猛之氣,而其詩也如其人,風格俊爽、格調激越,有昂揚高舉的雄直氣勢,仿佛蘊含著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比如他最著名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是何等的豪情志氣。還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之句,其振奮精神鼓舞了多少絕望之人。
  • 詩豪劉禹錫,見高官家中養美妓,當場寫詩諷刺,還留下一個成語
    下面這首詩,便是劉禹錫為了諷刺一位高官而作。話說,劉禹錫自進士及第後,一直在京都任職,也算是一個京官。但因其性格中的正直與倔強,而顯得與昏暗官場格格不入,時間一長,難免受到一些奸邪同僚的排擠,而被貶出京都,成了蘇州刺史。在蘇州刺史任上,劉禹錫結識了曾任過「司空」官職的李紳。這個李紳,也就是寫出《憫農》詩的那位李大人,兩人一來二往,便成了「老相識」。
  • 立夏中的繁花與詩
    立夏中的繁花與詩 白居易有詩言:
  • 朱雀橋,從劉禹錫的詩《烏衣巷》中走來,至今「殘基猶說晉鹹康」
    這世間的橋,何止千千萬。這世間以「朱雀」命名的城、街、門、橋……又何止萬萬千。但這世間的朱雀橋,卻只此一座——南京秦淮河上,舊時烏衣巷邊,這一座從中唐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中走來的朱雀橋: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岑參很孤獨的兩首七言絕句,一首比一首更孤獨,讀來讓人肝腸寸斷
    盛唐詩壇百花齊放,這一時期誕生了無數了不起的大詩人,像李白、杜甫、王昌齡、王維等等,那都是當時的最具有影響力的詩人,而岑參的才華,也是可以與這些詩人相媲美,他的詩同樣清新脫俗,除了邊塞之外,他還寫過很多的思鄉之作,以及詠物詩,所以他流傳下來的作品也是很多,而且每一首都別具一格,以這兩首《山房春事二首》來說,那就是難得的佳作。風恬日暖蕩春光,戲蝶遊蜂亂入房。
  • 倉央嘉措的絕美情詩,短短28字,卻寫盡了一生的深情
    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這就是倉央嘉措,他14歲被帶進皇宮,身不由己,他是達賴喇嘛,確又是一個心理充滿了愛的傀儡王。倉央嘉措是個失敗者,他不能保護自己心愛的女人,眼睜睜地看著那女子死在自己面前。他又是成功的,留給了我們許多的經典的情詩。但作為一個詩人,倉央嘉措是成功。他平生存詩數量不多,卻經典頻出。在詩壇,他的詩歌吸引了眾多學者的興趣,將他的藏文詩翻譯成十幾種文字。
  • 詩詞鑑賞劉禹錫《始聞秋風》
    劉禹錫,唐朝著名詩人,哲學家。生於公元772年,卒於公元842年。他是漢朝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他的詩帶有豪放風格。由於仕途不順,屢遭貶謫,使他有機會遊走各地為官,見識不少實地百姓生活的真實面貌。所作詩有現實主義色彩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 劉禹錫和柳宗元為什麼被合稱為「劉柳」
    但事實上,永貞革新的100多天裡,還根本沒有真正觸及這兩大痼疾,只是對一些表面的東西作出了調整。然而,即便如此,宦官和藩鎮已經開始不滿。 很快,在宦官及藩鎮的屢屢施壓下,唐順宗被迫同意太子監國。幾天後,他又下詔禪讓,由太子即位,他退居二線,稱太上皇。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這首詩說出了真相
    督郵回去給太守匯報,美言幾句,說不準就有擢升的機會。所以工作做得怎麼樣,督郵一張嘴很重要。 但是陶淵明看不慣,他就不願意去俯首帖耳地逢迎。當時的縣令俸祿是每月五鬥米,他說不為五鬥米折腰,這個官不當了,於是包好官服和大印,並同辭職信一起交給了督郵帶給太守。
  • 劉禹錫:他是一位豪放隱忍,卻又灑脫自由的詩人
    可是今天小編想跟大家一起了解的並不是這些聞名中外大詩人中的一個,而是另外一位很有才能,很有魄力的一位的大詩人,劉禹錫。我們一說到劉禹錫,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個詩人是一個寫絕句很厲害的一個人。其實確實如此,劉禹錫寫絕句的手法和文採真的是無可比擬。例如劉禹錫曾經寫過的一篇七言絕句《石頭城》,這篇七言絕句可以說是這個大詩人一生中最有成就的一篇詩了。
  • 陶淵明到了晚年大徹大悟,寫下的這首抒情小詩,每一句都充滿哲理
    隱居在很多看來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可是陶淵明不一樣,他是真正放下了一切,猶如一位苦麼僧一樣,用生命去擁抱山山水水,創作出來的作品有靈氣,一字一句極為講究,同時還有著深刻的哲理,譬如這首《四時》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
  • 北宋一首小眾的愛情詩,短短幾句,卻道出了纏纏綿綿的夫妻感情
    在星光搖曳的唐宋詩壇上,孔平仲其實屬於名不見經轉的小人物,但是他卻有一個流傳千古的著名詩篇,他所創作的一首《寄內》通過借景抒情的方式將夫妻之間纏纏綿綿的愛意用簡單的二十個字傾訴出來,這首詩是孔平仲所創作的五言絕句,寫於公元1093年惠州別駕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