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的童年經歷,長大後再怎麼成功、美滿,心裡都會有個洞,充斥著懷疑、不滿足、沒有安全感。那些發生在童年時期的疾病是最嚴重,也是最難治癒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不完美的她》是根據日劇《母親》改編的一部網劇。這部劇由周迅、惠英紅、趙雅芝三大女神級演員同臺出演,除此之外,還有青年演員黃覺和金牌老戲骨金士傑的加盟,如此重磅陣勢的都市劇,一開播就成了觀眾熱追的一部作品。
這部電視劇主要圍繞周迅飾演的女主林緒之展開故事,林緒之原生家庭並不幸福,她的父親是個家暴男,經常家暴她和母親。在恐慌與衝動之下,5歲的林緒之點火想結束父親帶來的這場噩夢。
母親誤以為是女兒引起的火災,為保護女兒她頂罪入獄15年,而5歲的林緒之卻因此被母親遺棄。不久之後,她就被惠英紅飾演的袁玲領養。袁玲對林緒之關愛有加,甚至比對自己親生女兒還好,但依然無法彌補林緒之被生母遺棄的心理創傷。
成年後的林緒之成了一名網絡黑客,事業有成的她,從未放棄過尋找生母。在尋母途中,她邂逅了7歲的女童穆蓮生。由此開啟了一場她與穆蓮生互相溫暖,彼此救贖的旅程。
《不完美的她》這部劇帶有濃烈的懸疑色彩,不僅劇情感染觀眾的情緒,所呈現的現實意義也十分值得人們深思。
林緒之事業有成,擁有關心她的家人和朋友,但她卻總是與所有人都保持著距離:跟自小撫養自己的養母關係不親近,與一起長大的妹妹關係異常客套,跟公司同事的關係就更是疏遠了。
為什麼林緒之會害怕與人親近,總是刻意疏遠與身邊人的關係呢?這是因為她的「迴避依戀型人格」在作怪。
在童年成長過程中,家庭不健全的林緒之,沒有得到父母給予的依戀滿足,甚至還慘遭遺棄,痛苦的童年給她留下了心理陰影,使得她對親密關係產生了畏懼感。出於自我保護,林緒之乾脆放棄依賴身邊人,拒絕與他人親密接觸,以此避免再次被傷害。
今天本文將以《不完美的她》為例,探討「迴避依戀型人格」在林緒之身上的體現,以此來解讀她性格背後的現實內涵。
01、什麼是迴避依戀型人格?
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發現,孩子與父母之間存在的情感依戀,在嬰兒時期就初步顯現。比如父母離開時,會持續哭;父母不搭理孩子時,孩子會表現出落寞的情緒。
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戀,是孩子成年後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情感根基。
如果父母對成長期孩子的情感需求不敏感,表現消極,也很少讓孩子從親密接觸中獲得樂趣的話,孩子就還容易形成「迴避依戀型人格」。
迴避依戀型,是指孩子從小沒有跟父母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結,導致形成一種對親密關係迴避的情感模式。
擁有迴避依戀型人格的孩子,他們成年後追求獨立,不願依賴身邊人,也難以信任他人,甚至對親密關係產生不適或畏懼感。
在成長過程中,家庭關係的不和諧,以及父母角色的缺失,使得林緒之養成了消極的迴避依戀型人格。
02、關於林緒之迴避依戀型人格的2個表現
第一、喜歡獨來獨往,表面看上去很獨立,實則是假裝堅強
林緒之在生活中是一個喜歡獨來獨往的人。上大學後她就不再花家裡一分錢,而是自己養活自己。畢業後,她一直漂泊在外,也不跟養母和妹妹們住在一起。而在工作上,作為一名網絡黑客,林緒之的工作性質不僅自由,也不需要與人有過多接觸。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上,林緒之看似非常獨立,甚至不需要跟周圍人來往,但這其實是林緒之內心脆弱的表現,她並不是真正的獨立,而是假裝堅強,是用一種迴避的方式來偽裝自己。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假性獨立」。
假性獨立,是指為了避免自己與他人接觸而引起的羞恥感和尷尬,而刻意用自我封閉的行為,來與他人保持距離。
換句話來說,就是與他人親密接觸的過程,會讓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想起某些負面記憶(比如痛苦的童年記憶、挫敗的經歷等),使得他們對這種親密接觸產生不適感。為了避免這種尷尬,他們會刻意疏遠他人。
林緒之從小被生母遺棄,沒有在構建健全人格的最佳時期,得到父母相應的關愛和回應,導致給她留下了心理陰影,使得她總是自我懷疑:「是不是當初自己做錯了什麼,是不是傷害過媽媽,所以她不要我了。」
在這種負面陰影的籠罩下,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她在內心建立起一個自我保護空間,並時刻暗示自己:沒有人可以依靠,除了我自己。
可見,並不是林緒之真的足夠獨立,不需要與周圍人建立聯繫,而是在她看來,假性獨立的狀態能避免二次受傷。畢竟沒有接觸、沒有依賴,也就沒有了傷害。
第二、用「漠然」的方式,迴避周圍的一切
林緒之除了喜歡獨來獨往,她也不習慣與他人有親密接觸,對身邊人的存在都表現得十分漠然。當自小寵愛她的養母擁抱她時,她渾身僵硬,無法做出任何回應。老闆兼好友高山每次提出想擁抱她時,也都被她拒絕。不僅如此,當她因為穆蓮生的事情陷入僵局時,養母和記者田方想要幫助她時,也同樣被她拒絕。
對於周圍的一切,林緒之都表現出一副「漠然」的態度,她這樣做是為了掩蓋內心壓抑的欲望——在情感上依賴他人的欲望。
林緒之不想再被這個求而不得的欲望而傷害,所以她選擇用漠然的態度迴避周圍人的親密接觸。正如人們常說的「無欲則無求,無求則無憂」,當林緒之對欲望不再心存幻想時,也就不會因此失望落寞了。
《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一書中提到:
「當人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時,會用一種「漠然」或『無感』的方式,去逃避那些讓自己難以忍受的痛苦。」
林緒之年幼遭遇過被拋棄,自己的情感依戀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對於林緒之而言,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結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她寧可選擇用漠視的態度,來掩飾和壓抑自己的情感。
每個人都會有內心恐懼的東西,但大家防禦的方式卻大不同。有的人選擇直面反抗,有的人選擇用漠視的態度來逃避,林緒之就屬於後者。
但是人生活在群體社會,免不了與其他人打交道,如果總是為了避免受傷而壓抑情感,逃避人群,這是不利於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的。
那麼,像林緒之這種迴避型依戀者,難道就得一直陷入痛苦的死循環中,沒有辦法拯救了嗎?並不是的,最好的拯救辦法就是「自救」。
03、迴避依戀型人格,如何自救?
第一、對於負面經歷,學會用換位思考方式來重新審視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當你內在關係模式發生重大改變時,就是你命運改變的開始。」
對負面的經歷,採取逃避的態度,非但不能徹底遺忘,反而會因為過於在意它的存在,而強化了它對自己的影響。
要想從負面的經歷中逃離出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面過去,學會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轉變思想,重新審視負面經歷產生的原因。
比如可以這樣想:父母對我冷漠,並不是因為我不好,可能他們並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愛;父母可能被工作、家庭等瑣事所困擾,他們的精力有限,難以時時刻刻將愛灑向我;或許父母自身並不是完美的,而我將他們看成一個完美體,沒有用心去洞察他們行為背後的本質原因……
主動調整心態,理解他人,接納過往,內心恐懼才會因此釋懷。
所以說,面對負面經歷時,不要畏懼和躲避,要學會坦然接納,用另一個角度看待它的存在,如此我們才能放下過往,以積極的心態擁抱生活。
第二、對於個人成長,學會接納不完美來重塑自我
迴避依戀型人格的自我封閉和不自信,主要源於未能真正接納自身的缺陷。因此,要想擺脫人格缺陷的影響,就從自身入手,坦誠並接納自身的不完美。
《權利的遊戲》中,小惡魔提利昂·蘭尼斯特的扮演者彼特·丁拉基,是美國有名的影星。他有著迷人的才華和氣質,但身材缺陷曾讓他苦惱不堪。
彼特自小患有軟發育不全症,身材矮小,成年後的他身高不及一米四。身材的缺陷使他經常遭受周圍人的嘲笑,彼特不想一輩子都是別人眼中的「無能之人」,於是他告誡自己,要接納自己的缺陷。
為此,彼得決定發揮身材的特殊性,立志要成為一名演員。他努力學習表演,不斷突破自我,憑藉精湛的演技成為了極富魅力的演員。也正是彼得的勇敢改變讓他內心變得強大,才有了《權利遊戲》中亦正亦邪、智謀過人的「小惡魔」。
人無完人,不需要將別人看得十全十美,也沒必要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只有接納自身不完美,才會讓自己內心安靜下來,找到內在最有力量的真實自我。
接納自身的不完美,就是我們重獲成長的開端。允許自己存在不足、允許犯錯,用成長型思維塑造自我,用時間來迭代自身的成長。只有這樣,我們才會體驗到生活給予的一切美好,積極地開始新生活。
第三、對於人際交往,需要改變與人相處的關係模式
富蘭克林說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對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過於真實、誠意和廉潔。」
在親密關係中,迴避型依戀者首先得覺察自身存在的交往態度,比如是不是總喜歡獨來獨往,不喜歡與人親密接觸等。
然後嘗試改變人際互動的關係模式,重新與他人建立友好、平等、包容的相處模式。如此,才能從人際關係中,汲取改變的積極力量。
《夏目漱石的妻子》中,作家夏目漱石是一個對親密舉動刻意迴避的人,他與身邊人的相處模式,總是充滿著抗拒、戒備和疏離。
夏目漱石冷漠的態度,曾使得妻子多次輕生。也正因為妻子一次又一次的輕生,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終於與妻子坦露心扉,向妻子述說自己的身世經歷,以此求得妻子的諒解,並且不斷嘗試改變自己與妻子的相處模式,最終不僅夫妻間的關係變得親密,夏目漱石的性格也得到了積極的改善。
在人際關係中,尤其是與父母、伴侶、兒女等親密關係,我們要學會有意識地坦露自我,試著用坦誠的對話與深度溝通,來調整彼此之間的相處模式,修復關係中被誤解的裂痕。與此同時,我們也就能從親密關係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中,汲取到成長的積極能量。
寫在最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發現自己、接納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不可能每個人是十全十美,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小缺陷。
在面對自身缺陷時,如果總是採用逃避的方式來掩蓋內心恐懼,是無法獲得內心渴望的安全感的。
霍爾特說過:「追求幸福,免不了要觸摸痛苦。」
想要徹底擺脫內心恐懼對自己的束縛,應該學會直面負面經歷,勇敢接納自身的不完美,從良好的親密關係中,汲取改變的正能量,如此才能克服恐懼改善缺陷,讓內心重獲新生,真正逆襲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