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她》:以「迴避依戀型人格」角度,解讀林緒之孤僻性格

2021-01-08 喵嗚姐

「悲慘的童年經歷,長大後再怎麼成功、美滿,心裡都會有個洞,充斥著懷疑、不滿足、沒有安全感。那些發生在童年時期的疾病是最嚴重,也是最難治癒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不完美的她》是根據日劇《母親》改編的一部網劇。這部劇由周迅、惠英紅、趙雅芝三大女神級演員同臺出演,除此之外,還有青年演員黃覺和金牌老戲骨金士傑的加盟,如此重磅陣勢的都市劇,一開播就成了觀眾熱追的一部作品。

這部電視劇主要圍繞周迅飾演的女主林緒之展開故事,林緒之原生家庭並不幸福,她的父親是個家暴男,經常家暴她和母親。在恐慌與衝動之下,5歲的林緒之點火想結束父親帶來的這場噩夢。

母親誤以為是女兒引起的火災,為保護女兒她頂罪入獄15年,而5歲的林緒之卻因此被母親遺棄。不久之後,她就被惠英紅飾演的袁玲領養。袁玲對林緒之關愛有加,甚至比對自己親生女兒還好,但依然無法彌補林緒之被生母遺棄的心理創傷。

成年後的林緒之成了一名網絡黑客,事業有成的她,從未放棄過尋找生母。在尋母途中,她邂逅了7歲的女童穆蓮生。由此開啟了一場她與穆蓮生互相溫暖,彼此救贖的旅程。

《不完美的她》這部劇帶有濃烈的懸疑色彩,不僅劇情感染觀眾的情緒,所呈現的現實意義也十分值得人們深思。

林緒之事業有成,擁有關心她的家人和朋友,但她卻總是與所有人都保持著距離:跟自小撫養自己的養母關係不親近,與一起長大的妹妹關係異常客套,跟公司同事的關係就更是疏遠了。

為什麼林緒之會害怕與人親近,總是刻意疏遠與身邊人的關係呢?這是因為她的「迴避依戀型人格」在作怪。

在童年成長過程中,家庭不健全的林緒之,沒有得到父母給予的依戀滿足,甚至還慘遭遺棄,痛苦的童年給她留下了心理陰影,使得她對親密關係產生了畏懼感。出於自我保護,林緒之乾脆放棄依賴身邊人,拒絕與他人親密接觸,以此避免再次被傷害。

今天本文將以《不完美的她》為例,探討「迴避依戀型人格」在林緒之身上的體現,以此來解讀她性格背後的現實內涵。

01、什麼是迴避依戀型人格?

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發現,孩子與父母之間存在的情感依戀,在嬰兒時期就初步顯現。比如父母離開時,會持續哭;父母不搭理孩子時,孩子會表現出落寞的情緒。

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戀,是孩子成年後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情感根基。

如果父母對成長期孩子的情感需求不敏感,表現消極,也很少讓孩子從親密接觸中獲得樂趣的話,孩子就還容易形成「迴避依戀型人格」。

迴避依戀型,是指孩子從小沒有跟父母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結,導致形成一種對親密關係迴避的情感模式。

擁有迴避依戀型人格的孩子,他們成年後追求獨立,不願依賴身邊人,也難以信任他人,甚至對親密關係產生不適或畏懼感。

在成長過程中,家庭關係的不和諧,以及父母角色的缺失,使得林緒之養成了消極的迴避依戀型人格。

02、關於林緒之迴避依戀型人格的2個表現

第一、喜歡獨來獨往,表面看上去很獨立,實則是假裝堅強

林緒之在生活中是一個喜歡獨來獨往的人。上大學後她就不再花家裡一分錢,而是自己養活自己。畢業後,她一直漂泊在外,也不跟養母和妹妹們住在一起。而在工作上,作為一名網絡黑客,林緒之的工作性質不僅自由,也不需要與人有過多接觸。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上,林緒之看似非常獨立,甚至不需要跟周圍人來往,但這其實是林緒之內心脆弱的表現,她並不是真正的獨立,而是假裝堅強,是用一種迴避的方式來偽裝自己。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假性獨立」。

假性獨立,是指為了避免自己與他人接觸而引起的羞恥感和尷尬,而刻意用自我封閉的行為,來與他人保持距離。

換句話來說,就是與他人親密接觸的過程,會讓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想起某些負面記憶(比如痛苦的童年記憶、挫敗的經歷等),使得他們對這種親密接觸產生不適感。為了避免這種尷尬,他們會刻意疏遠他人。

林緒之從小被生母遺棄,沒有在構建健全人格的最佳時期,得到父母相應的關愛和回應,導致給她留下了心理陰影,使得她總是自我懷疑:「是不是當初自己做錯了什麼,是不是傷害過媽媽,所以她不要我了。」

在這種負面陰影的籠罩下,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她在內心建立起一個自我保護空間,並時刻暗示自己:沒有人可以依靠,除了我自己。

可見,並不是林緒之真的足夠獨立,不需要與周圍人建立聯繫,而是在她看來,假性獨立的狀態能避免二次受傷。畢竟沒有接觸、沒有依賴,也就沒有了傷害。

第二、用「漠然」的方式,迴避周圍的一切

林緒之除了喜歡獨來獨往,她也不習慣與他人有親密接觸,對身邊人的存在都表現得十分漠然。當自小寵愛她的養母擁抱她時,她渾身僵硬,無法做出任何回應。老闆兼好友高山每次提出想擁抱她時,也都被她拒絕。不僅如此,當她因為穆蓮生的事情陷入僵局時,養母和記者田方想要幫助她時,也同樣被她拒絕。

對於周圍的一切,林緒之都表現出一副「漠然」的態度,她這樣做是為了掩蓋內心壓抑的欲望——在情感上依賴他人的欲望。

林緒之不想再被這個求而不得的欲望而傷害,所以她選擇用漠然的態度迴避周圍人的親密接觸。正如人們常說的「無欲則無求,無求則無憂」,當林緒之對欲望不再心存幻想時,也就不會因此失望落寞了。

《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一書中提到:

「當人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時,會用一種「漠然」或『無感』的方式,去逃避那些讓自己難以忍受的痛苦。」

林緒之年幼遭遇過被拋棄,自己的情感依戀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對於林緒之而言,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結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她寧可選擇用漠視的態度,來掩飾和壓抑自己的情感。

每個人都會有內心恐懼的東西,但大家防禦的方式卻大不同。有的人選擇直面反抗,有的人選擇用漠視的態度來逃避,林緒之就屬於後者。

但是人生活在群體社會,免不了與其他人打交道,如果總是為了避免受傷而壓抑情感,逃避人群,這是不利於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的。

那麼,像林緒之這種迴避型依戀者,難道就得一直陷入痛苦的死循環中,沒有辦法拯救了嗎?並不是的,最好的拯救辦法就是「自救」。

03、迴避依戀型人格,如何自救?

第一、對於負面經歷,學會用換位思考方式來重新審視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當你內在關係模式發生重大改變時,就是你命運改變的開始。」

對負面的經歷,採取逃避的態度,非但不能徹底遺忘,反而會因為過於在意它的存在,而強化了它對自己的影響。

要想從負面的經歷中逃離出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面過去,學會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轉變思想,重新審視負面經歷產生的原因。

比如可以這樣想:父母對我冷漠,並不是因為我不好,可能他們並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愛;父母可能被工作、家庭等瑣事所困擾,他們的精力有限,難以時時刻刻將愛灑向我;或許父母自身並不是完美的,而我將他們看成一個完美體,沒有用心去洞察他們行為背後的本質原因……

主動調整心態,理解他人,接納過往,內心恐懼才會因此釋懷。

所以說,面對負面經歷時,不要畏懼和躲避,要學會坦然接納,用另一個角度看待它的存在,如此我們才能放下過往,以積極的心態擁抱生活。

第二、對於個人成長,學會接納不完美來重塑自我

迴避依戀型人格的自我封閉和不自信,主要源於未能真正接納自身的缺陷。因此,要想擺脫人格缺陷的影響,就從自身入手,坦誠並接納自身的不完美。

《權利的遊戲》中,小惡魔提利昂·蘭尼斯特的扮演者彼特·丁拉基,是美國有名的影星。他有著迷人的才華和氣質,但身材缺陷曾讓他苦惱不堪。

彼特自小患有軟發育不全症,身材矮小,成年後的他身高不及一米四。身材的缺陷使他經常遭受周圍人的嘲笑,彼特不想一輩子都是別人眼中的「無能之人」,於是他告誡自己,要接納自己的缺陷。

為此,彼得決定發揮身材的特殊性,立志要成為一名演員。他努力學習表演,不斷突破自我,憑藉精湛的演技成為了極富魅力的演員。也正是彼得的勇敢改變讓他內心變得強大,才有了《權利遊戲》中亦正亦邪、智謀過人的「小惡魔」。

「小惡魔」彼特·丁拉基

人無完人,不需要將別人看得十全十美,也沒必要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只有接納自身不完美,才會讓自己內心安靜下來,找到內在最有力量的真實自我。

接納自身的不完美,就是我們重獲成長的開端。允許自己存在不足、允許犯錯,用成長型思維塑造自我,用時間來迭代自身的成長。只有這樣,我們才會體驗到生活給予的一切美好,積極地開始新生活。

第三、對於人際交往,需要改變與人相處的關係模式

富蘭克林說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對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過於真實、誠意和廉潔。」

在親密關係中,迴避型依戀者首先得覺察自身存在的交往態度,比如是不是總喜歡獨來獨往,不喜歡與人親密接觸等。

然後嘗試改變人際互動的關係模式,重新與他人建立友好、平等、包容的相處模式。如此,才能從人際關係中,汲取改變的積極力量。

《夏目漱石的妻子》中,作家夏目漱石是一個對親密舉動刻意迴避的人,他與身邊人的相處模式,總是充滿著抗拒、戒備和疏離。

夏目漱石冷漠的態度,曾使得妻子多次輕生。也正因為妻子一次又一次的輕生,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終於與妻子坦露心扉,向妻子述說自己的身世經歷,以此求得妻子的諒解,並且不斷嘗試改變自己與妻子的相處模式,最終不僅夫妻間的關係變得親密,夏目漱石的性格也得到了積極的改善。

在人際關係中,尤其是與父母、伴侶、兒女等親密關係,我們要學會有意識地坦露自我,試著用坦誠的對話與深度溝通,來調整彼此之間的相處模式,修復關係中被誤解的裂痕。與此同時,我們也就能從親密關係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中,汲取到成長的積極能量。

寫在最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發現自己、接納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不可能每個人是十全十美,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小缺陷。

在面對自身缺陷時,如果總是採用逃避的方式來掩蓋內心恐懼,是無法獲得內心渴望的安全感的。

霍爾特說過:「追求幸福,免不了要觸摸痛苦。」

想要徹底擺脫內心恐懼對自己的束縛,應該學會直面負面經歷,勇敢接納自身的不完美,從良好的親密關係中,汲取改變的正能量,如此才能克服恐懼改善缺陷,讓內心重獲新生,真正逆襲成長。

相關焦點

  • 【星座控】哪些星座盛產迴避型依戀人格?
    這類人會下意識的疏離最愛的日,這樣內向的性格導致了他們在一段關係中最不能長久。這類人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依戀人格,十二星座中有幾個星座最容易出現這種人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盛產迴避型依戀人格的星座吧!
  • 男生追求女生的時候,發現喜歡的女生是迴避型依戀人格,該怎麼辦?
    很多的男生在追求自己喜歡的女生的時候,會發現一個這樣的現象,那就是明明覺得對方是喜歡自己的,但是當自己喜歡她的時候,她就會開始抗拒你,甚至不再對你熱情,漸漸地疏遠你,在心理學的角度,會稱這類人為有著迴避型依戀人格。 在感情中,總分為三類:安全感型、焦慮型、迴避型。
  • 只要有人說喜歡我,我就想要逃:對不起我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依戀人格簡單來說,就是渴望被愛,但又拒絕被愛。哪怕內心已經極其渴望,但是表面上還是擺出一副「我不需要」的冰冷態度,從而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一、迴避型依戀如何形成的?愛情是想觸碰卻又縮回去的手,這句話出自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我想用它來形容迴避型依戀人格,是再真實不過的寫照。
  • 男生追求女生時,遇到迴避型依戀人格女生應該怎麼辦?
    迴避型依戀人格是指對某人產生好感後,當他對你有同樣情感後,你就會產生抗拒接觸,甚至不再喜歡TA,這就被稱為迴避依戀類型伴侶。 成年人的世界裡,感情被細分為三種依戀類型,分別是安全感型、焦慮型、迴避型。
  • 迴避型戀人有這幾個特點,快來看看你是不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吧!
    塞林格在《破碎故事之心》寫道:「愛情是想觸碰卻又縮回去的手」,我想用這句話來形容」迴避型依戀「的人,最合適不過了。 很多「迴避型依戀」的人,不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一段感情中,一有風吹草動,他們可能就想要逃離了。下面我給大家列了「迴避型戀人」的幾個特點,如果你在戀愛中感覺對方或者自己有以下兩種狀態,那就很有可能是「迴避型依戀人格」了。
  • 小時光提醒:什麼是依戀型人格?痴戀型、迴避型、你是哪種類型?
    小時光提醒:你想知道依戀人格是什麼嗎?每種依戀方式又是如何影響人的戀愛關係、友誼、育兒甚至世界觀的呢?你又是哪種類型呢?一起來看看吧!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關係是如何影響你的?又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68年提出的,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學解釋
    害怕困難,在沒有十足的把握和信心前,不敢冒險,並且會誇大潛在的困難和危險。 4. 在不確定自己是否非常受歡迎前,一般不願意捲入他人事務裡。 加上開頭的三個特徵,如果你滿足其中四項,那麼極有可能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 不是哦,你知道迴避型依戀人格嗎?
    前幾天有諮詢者說,她覺得她老公「有病」。她舉了很多例子:曖昧期彼此喜歡,他卻不主動表白,等著她開口;戀愛時告訴朋友他不是很喜歡自己,質問他時他又否認這一點;每次吵架時總是抱怨他有多不容易,絲毫不會安慰她;結婚後不表達對她的關心,連「我愛你」都從不說……她老公很優秀,事業有成,人也成熟穩重,但她在這段感情中完全感受不到被愛,家庭的全靠她一個人在維繫。這樣的婚姻,通常都很不幸福,如果不構建好的相處模式,非常容易形成感情的破裂。
  • 迴避型人格|你害怕麻煩別人嗎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事情需要別人幫忙,但是有時候害怕麻煩別人,其實害怕麻煩別人是一種不明顯的迴避型人格的表現呢,你害怕麻煩別人嗎?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害怕麻煩別人的人呢?今天我們談談關於迴避型人格。
  • 極度缺乏安全感,但是越不理ta又越粘你,典型的迴避型依戀人格
    三觀不合,生活、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會讓你們不自覺地產生意見和分歧,是該繼續?還是選擇分手?這個時候,該怎麼把握感情?今天,要跟你們聊的,是我們戀愛關係裡最常見的一類人:迴避型依戀人格。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1.只有在分手之後,才意識到自己有多喜歡前任。但即使分手後再悔恨,表面也要裝得風平浪靜。
  • 「我喜歡你可以,你喜歡我,我就逃避」,迴避型依戀人格典型狀態
    戀愛中,有一種人是「迴避型依戀」人格,什麼特徵呢。牽手等等情侶親密動作,他內心裡都會有所迴避。 也就是說,當雙方開始走近時,他就開始想要逃離。這看起來奇怪,但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狀態,這種人普遍具有「迴避型依戀」人格。
  • 越喜歡一個人越不敢靠近他?心理學:你或許有恐懼型依戀人格
    四種依戀類型一般來說,依戀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安全型: 具有安全型依戀人格的個體對信任他人會感覺到安全。他們認為自己值得被愛,並且他們相信如果他們需要幫助,別人便會支持他們。因此,這類人不擔心自己會被拋棄。痴迷型:痴迷型依戀人格的個體渴望親密,也想要依賴他人,但這類人很容易懷疑自我價值。
  • 這三個星座盛產迴避依戀型人格,只喜歡不喜歡自己的
    世界上有這樣一種人,你可以默默地喜歡對方,但如果一旦知道對方也喜歡你,你就會開始慢慢的討厭他,甚至疏遠他,這樣的性格被稱作「迴避依戀型人格」,這三個星座經常拿捏不準自己的感情,極容易產生迴避依戀性人格。
  • 迴避型人格喜歡什麼人?迴避型人格愛人的方式
    談到迴避型人格的人。大家似乎有些望而卻步,更多也是感覺和這樣的人相處,感覺有很大難度。不過自己在情感的世界中會愛上一個什麼樣的人,誰都無法確定,迴避型人格喜歡什麼人?也是值得朋友們去了解的一個問題,要知道迴避型人格的人,在自己性格來說,對於感情是比較優柔寡斷,一旦遇到任何問題也是會推卸責任。不想去承擔的同時就有另一半來,解決這些事情。那麼在情感方面來說,迴避型人格究竟會喜歡一個怎樣的人。在交往過程中一定要知道,因為這些人一旦有自己情感付出的時候,或許也不會說出來。得靠自己觀察,不論愛上一個怎樣的人,都要學會和對方相處,也不要總是去排斥迴避型人格的人。
  • 心理學:你是恐懼型依戀人格嗎?
    這種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的情況,就是四種依戀型人格的其中一種——恐懼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個體通常只相信自己,這類人認為其他人都是無法依靠的
  • 出現這四種表現,你很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如何改變?
    在人格分類中,迴避型人格為一種病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弱,能力感不足,以及對他人的負面評價極其敏感。 擁有迴避型人格的人,在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他們懼怕見到陌生人、與陌生人說話。 在成年之後,人格會給他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社交能力缺乏、過分敏感與自卑,很難信任他人以及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具體來講,迴避型人格有哪些表現呢?
  • 迴避型依戀|確認關係後馬上變冷淡,ta們是渣男渣女嗎?
    大三開始,我們的感情 「漸入佳境」。有了交集後,某些情愫由量變引起了質變。在她第n次笑鬧著說:「做我女朋友吧」時,我認真點了頭。翌日我興奮地和小姐妹官宣,聽到對象是她,沒人相信她是個Bisexual。不過大三那會,我對迴避性依戀人格一無所知。只知道當這層關係改變後,一切忽然微妙起來——回消息上,就算她遊戲下線了很久,就算她已讀,也要隔半小時,甚至幾小時才回我幾個字;她面露難堪表明了對身體接觸的抵抗,而這不過是我們以前很尋常的玩鬧;渾身上下透著欲言又止的扭捏。
  • 心理學:愛情中總患得患失的人,都屬於三種依戀人格
    其實,心理學家早已經發現,這些戀愛中的反常表現,都和他們的「非安全型依戀人格」有關。-1- 什麼是依戀人格回答人們在愛情中的不同表現,最著名的莫過於「依戀理論」。依戀人格則是指兩人在親密關係中的相處模式。心理學家將依戀人格四種,對應親密關心中的不同表現。安全型人格:既不會整天疑神疑鬼,也願意在一起親密。
  • 害怕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當娃出現這些特徵時,父母要多注意
    小可之所以不願意與人打交道,習慣自己一個人獨處,是因為她的性格屬於「迴避型人格」,什麼是「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說的是這個人他習慣性地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內向,不願意與人交談,害怕與不認識的人打交道,喜歡自己獨處。
  • 如何挽回「迴避型人格」的男友or老公?
    (雖然是想吐槽這類人變態,但是又被這該死的孤獨感迷住了一秒鐘)之前很多人問過我和迴避型的相處問題,很明顯嘛,我的性格就是為迴避型定製的:佛系、溫柔、耐心,而幾乎很少有事情能讓我產生焦慮和憤怒情緒。(嘿嘿~)迴避型就是需要耐心跟他耗。耗不起的不適合挽回迴避型。每篇挽回方法的文章中我都有提到自我提升,挽回迴避型你最需要提升的就是自己的耐心和情緒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