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孔子家語》
如今很多在歷史上出現過的職業都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有些是因為時代的進步,職業本身慢慢被取締,有些則是和現實不符合,漸漸在歷史中消亡。而現在,為了保護一些手藝並傳承下去,中國採取了不少的保護措施,在經濟和政策上予以支持。不過,有一門消失的手藝,即使傳承到了現在,中國也不會加以保護,因為那是一門殺人的手藝。而學會了這門手藝的人,人們稱他們為劊子手。
在中國早期的歷史中,劊子手的雛形就出現了,而隨著歷史的前進,慢慢形成劊子手這個職業。後來的劊子手發展成為了需要經過嚴格訓練的手藝人。相信不少人都曾在影視作品中看到過的這個角色,在影視劇中,一位壯漢手拿著一把明晃晃的大刀,一刀下去,人頭落地,可謂是乾淨利落,但是在歷史中,劊子手可不僅僅只是這麼簡單。劊子手是具有傳承的,一般是父子傳承或者師徒傳承。本文就將介紹一位劊子手,也是中國最後一位劊子手,他的名字叫做鄧海山。
劊子手這個職業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學習這門手藝需要經過層層篩選。在鄧海山出師,正式成為一名劊子手之前,他的師傅曾多次囑咐過鄧海山一句話,可是後來的鄧海山並沒有聽進去,砍下了300人的首級。而他的晚年生活也過得十分悽涼。那麼鄧海山是如何成為一名劊子手的,而他的師傅又囑咐了他什麼話?
在鄧海山年幼時,他的父母就離開了人世,自己一人過著艱苦的日子。當時正值中國局勢動蕩,百姓過得十分不容易,鄧海山能存活下來,除了靠著自己的膽大,還因為他遇到了一位貴人。這位貴人的名字叫做佟紹箕,他是一名劊子手,之後成為了鄧海山的師傅。
在被佟紹箕收為徒弟後,年紀不大的鄧海山每天都需要練習劊子手的技巧。如果沒有這些技巧,想用蠻力做到一刀就人頭落地是很難的。當時鄧海山每天都需要砍冬瓜,每個冬瓜上都被師傅畫了線,他需要做到的是準確地砍中那道線。除此之外,鄧海山還需要每天都鍛鍊手臂力量。只有技巧和力量都達標了,才真正具備了一名劊子手的基礎。在跟隨師傅的日子裡,鄧海山學到了很多關於劊子手的知識,出師之後,鄧海山在長沙擔任一名劊子手。
在鄧海山出師之前,師傅佟紹箕曾囑咐過他一句話,希望他能夠少造一些殺孽,在處決到99個後就退出這個行當,去做其他事情。這也是劊子手一直傳下來的規矩,其中雖然有些迷信成分,但是用意還是好的。鄧海山雖然答應了師傅,但是年輕氣盛的他並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
之後,鄧海山憑藉著劊子手的身份在長沙過著十分舒適的生活。要知道劊子手在那時可是一個高薪職業,不僅有官方的收入,而且還有來自犯人家屬的紅包。犯人家屬主要是希望劊子手能夠乾淨利落地處決了犯人,不要讓他承受多餘的痛苦。鄧海山生活的年代,時局動蕩,往往會有不少犯人會被處決,而鄧海山也從中得到了不少錢財。不過由於平時大手大腳,一段時間過後鄧海山很難留有餘財。
在擔任劊子手一段時間後,鄧海山處決的人數就來到了99個,但是由於平時過慣了有錢的日子,鄧海山早已將師傅的勸告拋入腦後,根本停不下來。直到後來當時的政府要求用子彈進行處決,身為劊子手的鄧海山再無用武之地,而此時的他已經處決了約300人。
沒有了固定的收入,鄧海山很快就將身上的錢財花光,而且當他外出找活計的時候,很多人都嫌棄他身上的殺孽太重,不聘用他。即使他被聘用,也多是一些低廉沉重的力氣活,只能勉強維持他的生計。更慘的是沒有一位姑娘願意嫁給他,如果鄧海山能夠一直有著豐厚的收入,相信還是能夠找到老婆的,但是後來的他不僅沒有錢,而且還殺了那麼多人,這讓姑娘不敢也不願嫁給他。就這樣,鄧海山一人孤獨終老,晚年的生活十分悽慘,在1925年,這位中國最後一位劊子手離開了人世,此後世上再無劊子手。
在中國民間一直有著行善積德的說法,很多事情在如今看來都是當時的人為了求得一個心安。而殺人這件事恰恰被看作是有損陰德的事情,劊子手作為一個殺人的職業自然是一個並不令人喜歡的職業。鄧海山的師傅之所以如此勸告,不僅僅是出於迷信,也是因為當時的環境下,適當的殺人才能在脫離劊子手身份後被其他人所接受,才能融入到社會中。但是顯然鄧海山並沒有聽進去,最終落得個悲慘悽涼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