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月初十張果老仙師聖誕,張果老的法器是什麼?為何倒騎驢

2021-01-08 玄都玉京七寶玄臺

張果老仙師是中國古代赫赫有名的八仙之一,在中國民間有廣泛影響。張果老仙師(張果),他姓張名果,號通玄先生,受武則天和玄宗徵召,御賜邢州五峰山(今邢臺張果老山)。張果老仙師其神異事情多多 ,為八仙中最年長者。張果老仙師,確有其人,儘管他自己隱去出身、年歲和籍貫,而其得長壽胎息之法,時人有目共睹,況史不絕書。他曾三次回絕太宗、高宗和武則天皇帝之召請,第四次應玄宗之召請,到東都洛陽,住集賢院,其種種超常跡象,表露無遺;其高深著作流傳後世。

據明萬曆《太原府志》記載,張果老者,字園林,交城(東關)小南巷人也。嘗騎白驢至(交城)阿蘇山,以鐵錐指石為穴,引驢入焉,今巖中驢尚存。是唐朝(618-907年)人,本名張果,由於他年紀很大,所以人們在他的名字上加一個"老"字,表示對他的尊敬。相傳他久隱山西中條山。往來晉(陽)汾(州)間。唐武則天時已數百歲。則天曾遣使,欲召見之,即佯死。後人復見其居恆州山中。他常倒騎白驢,日行數萬裡。休息時即將驢摺疊,藏於巾箱。曾被唐玄宗召至京師,演出種種法術,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以後他以「年老多病」為由,又回到中條山去。因為他經常手中拿著竹子做的一種說唱用具,所以後世人們就把他看作是"道情"(中國的一種傳統說唱藝術)的祖師,相傳於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

著名煉丹家張果,就是民間所傳「八仙」中的張果老,玄宗時人,大約生活在七世紀至八世紀中期,生平不詳。他著有《神仙得道靈藥經》、《丹砂訣》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等。《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記述丹砂的產地、形狀、性質都非常詳細,其中提到用「汞一斤,硫黃三兩」製成紫砂,其內容與陳少微《九還金丹妙訣》相類似。這裡汞、硫兩物的重量比為100∶19。而根據丹砂(硫化汞)的組成計算,汞、硫重量比是100∶16。陳張二人把硫磺的量加多,是因為硫磺容易燃燒而遭到損失的緣故,這是很有道理的,說明當時製造丹砂確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張果老仙師內外丹兼修,但以內丹修煉為主。他分內丹為三品,以九轉大還丹為上品。並且總結出九轉大還丹有九要,依此而行,可以得道。此說與司馬承禎的坐忘相通。此外他提出性命雙修,被認為是宋元內丹學的先驅。

人物原型

著名煉丹家張果,作為八仙之一,是中國婦孺皆知的道教神仙人物。然而,歷史上的確有張果老其人,他是八仙中僅有的兩位「名留青史」的人物之一,是歷史上確實存在的人物。張果老神跡,他的故事最早出現在《明皇雜錄》,生平又見於《大唐新語》卷10,《新唐書·張果傳》基本取材於此。盛行於唐代,拓展和完善於宋元。大約生活在七世紀至八世紀中期。他著有《神仙得道靈藥經》、《丹砂訣》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等。

《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記述丹砂的產地、形狀、性質都非常詳細,其中提到用「汞一斤,硫黃三兩」製成紫砂,其內容與陳少微《九還金丹妙訣》相類似。這裡汞、硫兩物的重量比為100∶19。而根據丹砂(硫化汞)的組成計算,汞、硫重量比是100∶16。陳張二人把硫磺的量加多,是因為硫磺容易燃燒而遭到損失的緣故,這是很有道理的,說明當時製造丹砂確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歷史傳說

甘肅兩當縣靈官峽有登真洞,即「張果老洞」,亦稱「石鼓洞」。是唐玄宗時代通玄先生張果修道歸真之地。張果是我國道教中八大仙之一,有關八仙的故事,數百年來在我國和東南亞地區廣為流傳,張果俗稱張果老,唐代武則天、玄宗時人,新舊《唐書》中均有文字記述。《全唐詩·第二十四冊卷八百六十》收錄張果《題登真洞》詩一首:

修成金骨煉歸真,洞鎖遺蹤不計春。

野草謾隨青嶺秀,閒花長對白雲新。

風搖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

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紅塵。

詩後附一小傳:「張果老仙師先隱中條山,後於鸑鷟山登真洞往來。天后召之不起,明皇以禮致之,肩輿入宮,銀青光綠丈夫,賜號通玄先生,未幾還山」。又據《兩當縣新志·名跡篇》:城東十五裡鸑鷟山有「登真洞」,相傳唐通玄先生張果修真處,洞高一丈深百尺,有水自頂注入石池中,旁石震之有聲,又名石鼓洞。崔熙碑載:「兩當邑之東有鸑鷟山,一洞嵌深流水冷然,唐張果先生隱居所也……」這裡就是靈官峽景區的一大亮點。

登真洞由三洞一閣組成,「三清閣」、「正洞」即張果老仙師臥像閣、「無量祖師洞」、「石鼓洞」即是張果老洞,確切地說就是八仙洞。三清閣:供奉的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在道教中,三清閣被譽為最高神府,一般都供奉在最高處。正洞:這位鶴髮童顏,面容和藹有仙骨道風的老者就是張果老,他就是道教音樂的鼻祖和倡導者,他曾演唱的道曲被後世發展成現今的隴東道情,湖北漁歌,山東漁歌等流傳至今。

據歷史記載曾經有兩位皇帝請他入宮講道,一位是武則天,她聽說張果仙師是個隱居的老道,民間喚作張果老仙師,名氣極大,據說他有「長年秘術或神仙術」,為了祈求長生,曾多次派使者奉迎,均被張果老仙師婉言拒絕;還有一位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派臣裴晤專程來請,見他已齒落髮稀,白首背駝。張果老在裴晤前佯裝氣絕而死,裴晤焚香啟請再三表明玄宗求道之誠意,聞言張果老仙師才漸漸甦醒,後來玄宗又派中書舍人徐嶠持年書迎接,並賜號通玄先生,張果老仙師進京拜見玄宗時,瞬間變得烏鬢皓齒,勝似壯年,見此情景玄宗十分高興,一心要把玉真公主嫁給他,而張果老揖手相謝,不久他便辭謝玄宗返還鸑鷟山,繼續過著餵鹿養鶴,騎驢遊醫的仙道生活。

身邊的兩位童子,一名喚作白鶴童子,一名喚作梅花童子,張果老身後的洞叫「黑蟒洞」,這條蟒可是他的信使,黑蟒洞通向東山真人谷的董真奄,當年張果老和董真人經常在一起學術爭鳴,論經說道,這條蟒就往返於洞中為他倆送信。石鼓洞為何喚作石鼓洞呢?因為在洞的深處有一灘泉,雨水豐沛的秋季裡,洞頂就會有地表水從洞頂滴下,發出「咚咚」的擊鼓似的聲音,所以形象的稱作石鼓洞,滴水也就形成了泉水,又因為這裡供奉著八仙,也稱八仙洞。

洞中正方供奉著張果老、依次純陽祖師孚佑帝君呂洞賓(徒弟是柳樹精)、韓湘子(原名韓湘,是唐代大文學家,刑部持郎韓愈的侄孫),藍採和祖師、何仙姑、曹國舅祖師、鐵拐李祖師、漢中離(鍾離權)祖師。無量祖師洞:供奉無量祖師,身邊是他手下七十二個部分將領。洞中內塑果老倚塌,八仙聚會與董真人造訪等群塑,形象逼真,各有姿態,惟妙惟肖,觸景生情讓人仿佛置身於蓬萊仙島。還有一觀一廟,即集休觀、樵夫廟,毀於兵燹,遺址尚存可辨。1992年在張果洞裡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和琉璃建築物殘片,現存於縣文化館。幾經千年風雨洞內還保存著唐、宋以來各代記述張果老在此修仙悟道、造樓建閣的記述碑文和歷代文人墨客為登真洞題寫的詩碑。

在清理和考證登真洞的過程中,於不同的土層中發現了唐宋以來的瓦當,三彩佛像部分面部殘片和宋幣,三彩佛像面部純屬唐代佛像的特徵,額寬面豐,耳廓重大,這在唐宋兩代也是少見的。登真洞原石碑較多,近年來搜集和保存的殘碑有6塊,除一塊為南宋中統三年(1662年)重修「三清閣」記事碑外,其餘均為名人墨客的詩碑。這些都可以說明登真洞在道教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有詩為證: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年)秦風提舉賦《登真洞》

三千行滿末驂鸞,閒臥空山不計年。

雲鎖洞門清扣玉,石流甘液泠飛泉。

青驢去踏紅塵裹,白鶴夾歸玉柱前。

試看高真棲隱處,此中疑似蔚藍天。

明代馬在田賦詩云:

洞口煙霞五色文,洞深一竇杳難分。

桃花亂落澗中水,芝草自生石畔雲。

去去白驢何日返,寥寥石鼓幾回聞。

誰人傳得長生術,我欲相從一問君。 

通玄先生說

據張果老自稱,他是帝堯時代的侍中,到唐初,已活了三千多歲。他出入常乘一匹白驢,每倒騎之,日行萬裡,休息時,便把這驢像紙一樣摺疊起來,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噴之,便又成了真驢。

唐太宗、高宗聞其名召之,皆不去。後來,武則天又派人去請他,不得已,他跟著使臣上了路。當走到一名叫「妒女廟」的地方時,又假裝死去,直挺挺倒在路上,不一會兒,屍體也腐爛了。使臣只好如實向武則天報告。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聽人報告說張果老沒有死,便派使臣裴晤去中條山請他。裴晤見張果老齒落髮白,很不起眼,有點看不起他。張果老見狀,便又來了個氣絕身死,嚇得裴晤趕緊焚香相求,張果老這才甦醒過來,但仍不肯進宮。唐玄宗聞奏後,認為裴晤辦事不中用,又命中書舍人徐嶠帶璽書相請。

張果老進宮,唐玄宗問他:「先生得道者也,何故齒發衰朽如此?」張果老回答:「我是齒落髮落髮稀時得的道,只好這副樣子。今陛下見問,不如把齒發盡去了更好。」說罷,把自己的頭髮拔了個精光,又將牙齒敲掉。唐玄宗忙說:「先生何故如此?且去歇息。」但一會兒,張果老又走了出來,面貌大變,「青鬢皓齒,愈於壯年」,唐玄宗十分驚奇。

唐玄宗十分佩服張果老,就授他「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唐玄宗還有個好道的妹妹,叫玉真公主,唐玄宗就想把她嫁給張果老。不料,張果老卻堅持不受,還唱道:「娶婦得公主,十地升公府。人以為可喜,我以為可畏」。唱完大笑不止,然後掏出紙驢,吹氣成形,倒騎驢背走了。

此後,張果老雲遊四方,敲打著漁鼓簡扳,在中國民間傳唱道情,勸化世人。於是,人們便將張果老說成唱道情的祖師爺了。所謂道情,源於唐代的道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出世恩想。明清流傳甚廣。題材也更廣泛,在各地同民間歌謠結合而發展成多種曲藝如陝北道情、義烏道情、湖北漁鼓、山東漁鼓、四川竹琴等。

著名四方碑傳說

北宋乾德四年隆冬,張果老應鐵拐李之邀在重慶江津石筍山聚會,騎驢回歸途中在一山坳處見一行乞母女在路邊依偎,乞婦約40來歲蓬頭垢面氣息奄奄,女孩約8齡上下,女孩趴在即將凍死的母親身上哭泣,情景異常悲慘,正在這時一個彈棉絮的老漢經過,見此慘狀立即過去將自己剛剛為別人彈好的新棉絮覆蓋在乞婦身上並拿出自己的食物給乞婦母女食用,張果老被眼前的一幕所感動,他立即下驢走上前去傾囊救濟並為乞婦施藥治病直到乞婦回暖病癒。

張果老轉身問彈棉絮的老漢:兄弟高姓?此番善舉感天動地啊!老漢回答道:小老兒姓崔,家就在對面,此乃小事見者當應為之,張果老見老漢如此輕描淡寫的說出此番質樸的話語更加佩服!他拿出拐杖就地將大石劈成一塊巨型方柱,將所見所聞寫於石柱四方之上,歌頌老漢之功德,以此告誡鄉裡,要學習老漢的善舉!在離開時張果老對老漢說道,你做手藝太清苦了,我要給你子孫一座金山,要讓你的子孫用這座金山普濟鄉裡帶動一方人,以後你的子孫中有用多個金字命名的人就是該人。

但是不要刻意而為。張果老將石碑立於該處,給了乞婦母女很多錢便騎驢離去,這塊碑因為四面刻字而被人稱為「四方碑」老漢目送騎驢遠去的張果老知道遇見神仙,回思老漢的話語想來想去就不知道什麼字用的「金」字最多,既然神仙都說了隨緣就不要刻意去思索了,看我崔氏家族的子孫以後誰的名字能撞上就是他的造化吧。後來據人們分析如同金山用金子最多的當屬「鑫」字,那老漢的後代如果有叫「崔鑫」的就應當應驗張果老的傳說,就著名學者華軒居士考證,江津石筍山下的確有四方碑的地名存在,至於在四方碑一帶有沒有出現叫崔鑫的富豪卻無從考證。

偷吃參湯說

蔡裡山坡上有一古廟,很久之前,廟中有一老僧帶著三個和尚。最小的和尚叫張果老,除侍候老僧外,還幹劈柴、擔水等雜活。一天晚上,張果老挑滿缸水,至次日,一滴未用,缸水竟然全無。老僧責罵其偷懶。張果老不知其因,只得重新挑滿缸水。第二天,缸水又不用而盡,老僧氣怒,將其痛打一頓。張果老甚感委屈,心中詫異,決心弄個水落石出。晚上,又挑滿缸水,藏於暗處窺視。半夜時分,忽從廟外跑進兩個白胖光腚小孩,來至缸前,頭伸進缸中喝水。

張果老上前捉拿,轉瞬卻不見了。果老便把所見情景如實告知老僧。老僧命張果老仍把缸水挑滿,不要聲張。晚上,老僧拿根鋼針,紉上長長的絨線,和果老藏於水缸不遠的暗處。不久,果然兩個光腚小孩又來缸邊喝水。老僧乘他們頭伸進缸中之時,跑上前去,把鋼針扎進小孩腚上,只聽「哇」的一聲尖叫,小孩又不見了。老僧和果老順著絨線查找,至廟外牆角處,紅線入地。老僧令果老拿來鐵鍬挖掘,結果挖出兩個形似人體的東西來。老僧知是人參,令果老燒火煮熟,並告知不準品嘗。

張果老把挖出之物放於鍋中,生火煮了一會兒,香氣撲鼻,果老饞口流涎,忍耐不得,便撈出品嘗,味道鮮美。果老仍饞涎不止,索性取出吃個精光。果老畏老僧責怪痛打,想逃走了事。出廟門,見樹上拴一頭毛驢,回頭把鍋中所剩湯水取出給驢喝了,然後騎上驢背,朝東逃去。為怕老僧前來追趕,便倒騎毛驢往後觀望。後人說,張果老食仙參已成仙人,毛驢喝了湯水也成為神驢,從此果老騎著毛驢遨遊四海去了。

張果老吃何首烏成仙的傳說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天女山寺的一位和尚挖菜地時意外地挖得一隻碩大肥嫩的何首烏根,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從此便長生不老。老方丈立即吩咐夥房水洗煮了。

於是,老方丈召集全寺眾僧於大殿開會,研究如何分食何首烏,誰吃頭,誰吃身子,誰吃胳膊和誰吃手腿腳,誰喝湯。眾僧侶無不歡欣鼓舞,喜氣洋洋。為防止夥房偷食,夥房僧人也急於知道如何分配,因此,夥房僧人也都參加了會議。這時恰巧張果老趕著毛驢從東方訪友歸來,風塵僕僕、飢餓交加,乾渴難忍,同時也辛勞疲憊不堪。老遠就聞得女山寺內異香四溢,撲鼻而來,沁人心脾,令人迷醉。他遂加快腳步進入寺內,見四下無人,即刻鑽入夥房,揭開鍋一看:呀,粉嫩粉嫩的一顆何首烏已經煮熟,象新生的嬰兒安詳地熟睡在那兒,可愛之極。饞得張果老垂涎三尺,他也顧不了許多,下手撈上來分割撕扯就吃,片刻之間就把整個何首烏根三下五除二給報銷了。頓覺渾身舒暢,心寧氣爽。

張果老自己吃飽喝足之後,又將剩下的何首烏湯刮給坐騎毛驢喝了,隨後便躺在夥房前休息曬太陽,很快就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眾僧開會完畢,蜂擁而至,準備分食何首烏,進入夥房一看,鍋已空空大敞,什麼也沒有了。於是斷定是張果老乾的,立即報告方丈,方丈焉能善罷幹休?沉思片刻,認為仙物已被此人吃掉,現在當務之急是打死此人,分食其肉,也可以得到仙氣。隨即命令武僧操起棍棒器械打死此人。但由於吵吵嚷嚷的,把個張果老驚醒。他見勢不妙,偏身上驢,落慌而逃。不想倒騎在驢身上,原來向東面開闊地逃跑的,可是慌不擇路,驢頭向西,他一手抓住驢尾巴,一手在驢屁股上使勁捶打。

可是越打驢越是向西方奔跑,結果越過山梁奔到山西頭湖邊,只見湖水茫茫,已無去路。眼看就要喪命,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毛驢怪叫一聲,四蹄生風,騰空而起,乘雲駕霧,越過女山湖,安穩地落在對岸的一座小山上,原來毛驢得了仙力,張果老因此絕處縫生。於是張果老稍稍放心,坐下來喘口氣,晾晾驢,便又倒騎毛驢,悠然而去,從此就得道成仙。

敕封仙人記

仙翁張姓果名,邢州廣宗人也,隱於襄陽條山,常往來邢洺間。昔人傳其乘一白驢,日行千萬裡,修則疊之,置巾箱中,其厚如紙。乘則以水噴之,如故。初邢州西北三十裡許有山,翁常遊玩,見內有溜射之水出,又見有雲夢山下左右居民苦水,翁一指,顧井泉益湧,一方永賴,因名井曰「指聖」。一夕曾至趙州過橋,問土人曰:橋可渡否?眾人大笑曰:此橋車馬犀象走如無物,奚難一驢?翁至橋,橋即動搖,再步即解散矣!至今帽跡蹄痕猶在。開元二十三年,神益顯著,玄宗聞之,遣通士舍人裴晤馳馹迎之,肩輿入宮,果試仙術,殊不能窮,日加禮遇。

時有道士葉法善者,亦多知之,玄宗曰:果何人也?法善對曰:混沌未分,即有果之神也。玄宗曰:果信神已隨南行,果化雲而去。遂降旨封其山為仙翁山,建一觀為棲霞觀,立廟祭祀,至今香火不絕。又為本住持道人置焚田三頃,北至聖井,地一十五畝,井東地一十畝,打驢嶺地五十畝,東南至小孤山,西南至百花山,西北至龍門峽,東北至山,四至為界附焉。道士葉法善門人李山童主其祀焉!

以上原文出自邢臺市張果老山上的唐代開元二十三年的古碑刻記載,邢臺縣誌有記。

唐玄宗數次召見他,求長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見到張果老老態龍鍾。就問:「先生是得道之人,為何發疏齒落,老態龍鍾?」張果老說:「衰朽之歲,也沒有什麼道術可依慿,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實在令人羞愧。不過今天如果把這些疏發殘齒拔去,不就可以長出新的出來嗎?」於是便在殿前拔去鬢髮,擊落牙齒,玄宗有點害怕,忙叫人扶張果老去休息。一會而張果老回殿,果然容顏一新,青鬢皓齒。於是當時的達官貴人們都爭相拜偈,求教返老還童的秘訣,但都被他拒絕了。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恆州刺史韋濟將其奇聞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張果又再次裝死,氣絕很久才甦醒,使者不敢進逼。玄宗聞知,再次派徐嶠去邀請。張果只得進京。據說唐玄宗對其傳聞有疑,曾叫善算夭壽善惡的邢和璞給張算命,邢卻懵然不知張的甲子,又有道師「夜光」善視鬼,玄宗令他看張果,他卻問:「張果在哪兒?」居然對面而看不見。

從史傳所記來看,張果不過是一位有些心虛的老朽江湖術士,要不何以數次裝死以避徵召呢?充其量不過會些幻術而已。所以有關他的仙話,全都是道教憑藉民間傳聞,誇大其詞,為了宣傳需要而編造的。《太平廣記》還記張果老自稱是堯帝時人,唐玄宗問術士「葉法善」張的來歷,葉法善說:「臣不敢說,一說立死。」後言道:「張果是混沌初分時一白蝙蝠精。」言畢跌地而亡,後經玄宗求情,張果才救活他。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獵,捕獲一頭大鹿,此鹿與尋常的鹿相比,稍有差異。廚師剛要開刀宰鹿,張果老看見了,就連忙阻止,說「這是仙鹿,已經有一千多歲了,當初漢武帝狩獵時,我曾跟隨其後,漢武帝雖然捕獲了此鹿,但後來把它放生了。」玄宗說:「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時遷境異,你這麼知道他就是你說的那頭鹿呢?」張果老說:「武帝放生時,用銅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標誌。」於是玄宗命人查檢。果然有一個二吋大小的銅牌,只是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玄宗又問:「漢武帝狩獵是哪年已經有多少年了?」張果老說:「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對,果然無誤。張果老回山後不久就仙逝了,唐玄宗為他建「棲霞觀」。

張果仙師倒騎毛驢

張果老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是,便是他的坐騎和他的騎法,他騎的是一匹紙驢,而且是面朝後,倒騎在驢背上。此驢非同普通的驢,它能「日行數萬裡」,休息時,還可以將驢摺疊起來,放入口袋裡,若需要時,「則以冰噀之,還成驢矣。」,此驢更可以飄洋過海,真是無所不能。古時有詩讚張果老:

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

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張果老倒騎驢的典故

典故一

傳說張果老原先在朝為官,攢了不少銀錢。後來他嫌做官不太容易,怕做不到頭,落人笑話,便辭官回老家。走啊走,走到老家的營子邊兒齊,老遠看見一個姑娘,苗條條的在地裡揀棉花。就跟人家搭起腔來調戲姑娘,被姑娘搶白後,知道姑娘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時恨不得往地縫裡鑽,也不好意思回家了,趕緊轉身到深山修煉去了。後來他改邪歸正,得道成了仙。張果老雖沒回老家,可自己做錯的那事總擱在心上。他感到沒臉見人,從那兒起,騎毛驢就脊梁朝前。

典故二

河北有首民歌《小放牛》,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歌詞大意是:趙州橋來什麼人修?玉石欄杆什麼人留?什麼人騎驢橋上過?什麼人推車軋了一道溝?趙州橋是魯班爺修,玉石欄杆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過,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位能工巧匠魯班,一夜之間,在趙州城南郊河上建成了一座大石橋。仙人張果老聽說後,便騎上毛驢前來觀看,路上遇到天財星君柴王爺,於是二人一同來到郊河畔觀橋。看過趙州橋後,二人皆暗暗驚嘆魯班的精湛技藝。

為考驗魯班,張果老與魯班打賭,如果他們兩位能順利過橋,而橋不倒,從此便倒騎毛驢。兩人走上橋時,張果老轉身施法,聚來日月星辰,裝入身上的褡褳裡,柴王爺也運用法術聚來了五嶽名山,悄悄放在了獨輪車上,由於載重猛增,二人還沒有走上橋頂,大橋就經受不住,開始搖晃起來。魯班見狀,急忙跳下河去,舉起一隻手,用盡全力託住橋身,大橋才轉危為安。張果老當面認輸,從此開始倒騎毛驢。而橋面上也留下了車輪印和毛驢的蹄印,以及柴王爺滑倒後留下的膝蓋印。在橋的拱頂東側底面,魯班用力託橋身時,還留下一隻大手印。

張果老為什麼倒騎驢?

張果老之說以倒騎驢是因為他覺得:正著走的時候自己的背對著後面人的正面,不禮貌、別人的背對著自己的正面,太吃虧;而倒著走的時候自己的正面對著別人的正面,表示禮貌,別人的背對著自己的背,很公平。

張果老仙師的江湖道術

關於張果老的江湖道術,在張果老的神跡和眾多的演繹中,眾所周知的有「八仙過海」、「張果老和他的紙驢」、「唐玄宗賜婚張果老」等等,但說得最多最經典是張果老裝「死」的本領。張果老自稱堯時人,有長生不老之術,死而復活當然能顯示他的長生之術,所以「死」成了他的拿手和絕活。唐太宗、唐高宗徵召他時都婉拒了。武則天派人召他出山時,張果老以「死」回絕,「死」在「妒女廟」前。時值盛夏,不一會,他身體腐爛,而且長了許多蛆。武則天無奈,只好作罷。但後有人在恆山再次見到張果老。

至開元二十三年( 725 年)唐玄宗繼續派人招朝張果老,他故伎重演,「輒氣絕樸,久乃蘇」。但唐玄宗欲求長生不老之術心切,又令近臣裴晤、徐嶠攜璽書去請他,在「三顧茅廬」下,張果老只好進了京師。但唐玄宗儘管盛情款待,還是沒有討到任何長生術,反而招到了張果老百般捉弄。他先是喝酒戲弄,後又敲掉牙齒長出白牙,白髮變烏髮等,直到皇帝脫帽赤腳求他救活葉法善——那個因說出「張果老是混沌初開時一隻白蝙精」而「暴死」的道士。最後,當唐玄宗要把玉真公主嫁給他,並拜為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時,他以「年老多病」為理由,回到中條山,不久又施「死」術。不死心的唐玄宗派人驗屍,卻發現棺裡空空如也。

這些動人故事,在《舊唐書》《新唐書》《明皇實錄》《八仙出處東遊記》《初刻拍案驚奇》等書中均可找到。久而久之,張果老的神跡在民間不斷被豐富完善,思想內容上也增添了許多的積極因素,他嘲弄王權,抨擊富貴,世態炎涼,勸化世人,自然、必然地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神仙人物。尤其是他「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是中國樸素的哲學辯證思想表現,也是中國寶貴的文化財富。

張果老仙師的法器

張果老仙師的法器是漁鼓。漁鼓,又叫做道通、竹琴,是用竹筒做的,最早相傳是一頭用魚鰾蒙住的,所以叫漁鼓,但是現在多用豬皮、羊皮蒙住,簡板,又叫簡子,用竹片製成,兩支為一副,簡子和漁鼓合起來叫做「漁鼓」。相傳張果老仙師的漁鼓「頻敲有梵音」,能佔卜人生。相傳唐玄宗曾想把玉真公主許配給張果老仙師,張果老仙師拒絕了,並用漁鼓唱了一段道情流傳於世「娶婦得公主,平地升公府。人以為可喜,我以為可畏。」唱詞道盡了張果老仙師嘲弄王權,抨擊富貴的心態。所以後世人們就把他看作是'道情'(中國的一種傳統說唱藝術)的祖師。

玉華帝君張果老仙師寶誥

志心皈命禮

鶴髮童顏叟,長生不老仙。恆州寄跡,往來汾晉之間;秦政亂平,養息嵩華之穴。坐騎之變幻偏奇,齒落之重生更異。太宗高宗,徒切白駒之慕;百歲千歲,疇知年數之長。佯卒於妒女廟前,欺武實所以拒偽;樂素於集賢院內,談道總有以開君。號錫明延,冠衝鬥酒。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中條洞天帝主,通玄應變天尊。

相關焦點

  • 八仙過海之張果老,倒騎毛驢是為了向後看,不忘初心才是本意
    當然不是,我們說神仙跟凡人有什麼不同呢?主要有兩點,一就是壽命,神仙長壽啊;另外一個呢,法力,仙術。那麼,為什麼張果老不願意跟帝王打交道呢?因為是修道之人,講究的是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可是皇帝們做的到嗎?肯定不聽啊。既然做不到,那跟他們談養生不是浪費時間是什麼?不過,張果老雖然用仙術騙過了武則天,隱姓埋名又逍遙了一段時間,可是麻煩還在後頭呢。
  • 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張果老
    唐玄宗把張果老召進宮,發現竟是一個鬚髮皆白的不起眼的一個小老頭,就問道:"先生得道者也,何故齒發衰朽如此?」張果老笑道:「我是齒落髮落髮稀時得道,只好這副樣子。如果陛下不喜歡,不如把齒發盡去了更好。"還沒等玄宗緩過神來,張果老把自己的頭髮拔了個精光,玄宗驚得目瞪口呆,這時又見張果老把牙齒全都敲掉。唐玄宗看罷慌忙說道:"先生快住手!"於是叫人帶張果老去歇息了。只是片刻功夫,張果老又走了出來,出現在玄宗面前的竟是一個青鬢皓齒的壯年。現在想想當初的張果老一定會易容術。
  • 《問道》八仙夢境全解析之張果老夢境
    張果老是我國上古神話中的八仙之一,也是在唐玄宗時期的銀青光祿大夫。據張果老自稱,他是帝堯時代的侍中,已活了三千多歲。他出入常乘一匹白驢,每倒騎之,日行萬裡,休息時,便把這驢像紙一樣摺疊起來,置於巾箱之中。今天我們要說的《問道》故事,就和他這個神奇的坐騎有關,一起來看看吧!
  • 十月初十是什麼星座 農曆十月初十是什麼星座
    十月初十是什麼星座?星座源於西方佔星學,所以是按陽曆測算的,也就是公曆。如果要知道自己的具體星座,首先你得知道你的陽曆出生日期,如果只知道陰曆/農曆出生日期,可以按農曆轉換後的陽曆日期來計算自己的星座,一起跟小編看看農曆十月初十是什麼星座吧~
  • 《果老星宗》普及課程
    其星命術,以唐代星命大師張果為代表,後世稱為《果老星宗》。張果,為民間傳說「八仙過海」的張果老仙師,開元年間,李憕向張果老仙師求教星命學知識,二人的問答被記錄下來,即《果老星宗》中收錄的《果老張仙先後天口訣》,成為流傳後世的星命學經典。果老星宗又被稱為七政四餘,被譽為最為精確細緻的推運技術。
  • 《果老星宗》進階課程
    其星命術,以唐代星命大師張果為代表,後世稱為《果老星宗》。張果,為民間傳說「八仙過海」的張果老仙師,開元年間,李憕向張果老仙師求教星命學知識,二人的問答被記錄下來,即《果老星宗》中收錄的《果老張仙先後天口訣》,成為流傳後世的星命學經典。果老星宗又被稱為七政四餘,被譽為最為精確細緻的推運技術。
  • 農曆中國|十月初十 · 古代豐收節
    每年的農曆十月初十,此時田裡的莊稼早已收穫歸倉,而十月初十在古人眼裡,是一個 「十全十美」 的吉日,因此在中國古代,這一天便是漢族及許多少數民族,民間公認的豐收節。舊時,此日清晨,家家戶戶便要用新獲的米做餈粑,餈粑在江南一帶又稱年糕。
  • 八仙神話中,他們在天庭的司職分別是什麼?
    八仙神話中,他們在天庭的司職分別是什麼?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說法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吳元泰《東遊記》始定為:鐵拐李(李玄)、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張果)、呂洞賓(呂巖)、何仙姑(何瓊)、藍採和(許堅)、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據華軒居士考證,北宋中期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聚會時始有八仙之說。
  • 農曆十月初十原來是一個古老的祭祖節日,和河圖洛書有關
    十月朝即「十月初十」,原來是一個被淡忘的至關重要的傳統祭祖節日,古唱書曰:十月裡來滿一年,十月忙著來上墳,十月裡來十月朝,家家戶戶把紙燒,家家墳上飄白紙,戶戶送衣又送食。農曆十月初,俗稱:「十月朝」,是繼「清明」、「中元」以後的又一「鬼節」。亦稱「十月朔」。在我國天象文化裡,「朔、望」,是指月象:朔望月,又稱「太陰月」。月球繞地球公轉相對於太陽的平均周期。為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以從朔到下一次朔或從望到下一次望的時間間隔為長度,平均為29.53059天。
  • 農曆十月諸神誕辰大全,看看你與哪位神仙同一天生日
    十月初一 三田都千歲誕三田都原名田智彪,唐玄宗時召至宮中為樂工,因在戲中扮演元帥而暴死。到明代時曾三次在空中"顯靈"。現"田都"二字之旗護駕,故稱"三田都元帥",民間信奉的音樂之神。十月初二 周將軍誕周將軍則周倉,關聖帝君的貼身侍衛,有「天下第一忠心之人」之稱,經常被供奉在關羽神像的兩側,執掌稽查善惡,糾察凡塵。
  • 果老星宗
    果老星宗,又稱七政四餘,是星命學巔峰之作。相傳其作者是唐代星命大師張果所著,書名也因此而來。
  • 從聖誕,元旦,到農曆新年
    來美國快2個多月了,過了聖誕,元旦,一晃到了春節。之前也沒有很儀式感的過聖誕節這次跟著女兒一起過節很是開心,吃過聖誕大餐,全家圍坐在聖誕樹下拆著聖誕禮物,感受到濃濃的愛意。聖誕節已躍過宗教的含義被各個國家普遍接受。分享快樂,分享幸福,是聖誕節最大的禮物。
  • 周三 農曆十月初十,哪些屬相要多需謹慎?
    11月6日,周三,農曆十月初十,己亥年,甲戌月,丁未日。日幹丁火乃燈燭之火,生在戌月能量稍弱,宜力求平穩,不利舉大事。天幹甲木印星透幹,木火相生,宜豁達穩健,循規蹈矩。丁未日,土洩火氣,處理文件帳目,要仔細審查,防範出錯。地支未戌刑害,內藏矛盾,宜謹言慎行,謹防口舌爭訟,文書生非,同時注意保護腸胃。
  • 2019年公曆、農曆、藏曆對照圖
    五、漢傳佛教之佛菩薩紀念日:彌勒菩薩聖誕(漢傳,農曆正月初一)定光佛聖誕(漢傳,農曆正月初六)釋迦牟尼佛出家日(漢傳,農曆二月初八)慧能大師聖誕(漢傳,農曆二月初九)釋迦牟尼佛涅槃(漢傳,農曆二月十五)觀世音菩薩聖誕(漢傳,農曆二月十九
  • 歲次庚子年農曆八月初十,恭賀「鐵拐李祖師西華帝君」聖誕
    歲次庚子年農曆八月初十,恭賀鐵「拐李祖師西華帝君」聖誕,李鐵拐祖師又稱「鐵拐李」、「鐵拐先生」,「西華帝君」,「西華洞天教主」,「超登蓮花天尊」,為道教八仙中資歷最老的神仙。相傳姓李,名玄,或稱「李凝陽」、「李孔目」、「李洪水」。關於他的傳奇故事記載甚多。神農時,李鐵拐名古神氏,大約與赤松子同時,為神農時的雨師。
  • 初十是什麼日子?農曆正月初十有哪些傳說 正月初十是什麼節
    農曆正月初十日,漢族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稱為石頭節,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並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還有的地方流行抬石頭神的習俗:初九夜裡,將一個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抬著瓦罐奔走。
  • 正月初八是什麼日子?初八開工說法怎麼來的 年初八習俗有哪些
    正月初八又稱順星節,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這一天主要是從香蠟鋪中請來的星神馬兒上所列的星宿名號來了解天文了。順星節的祭星儀式在夜裡舉行,有錢人家擺108盞燈花,一般人家也可擺49盞,最少是9盞,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羅侯和計都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燈碗形似小小高腳杯,有泥質的也有銅質的,內放豆油,燈捻用「燈花紙」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