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羊 半佛仙人半佛仙人
1
近期,一部《香港愛情故事》讓港劇暌違已久的再次登上熱搜,上次港劇上熱搜還是因為《法證先鋒4》高開低走被罵上去的。
我印象中最後一部稱得上「火爆」的港劇,還是14年的《使徒行者》。
在這之後,已經很難再看到類似的港劇誕生,反觀國產劇在這幾年時間裡逐漸逆勢崛起,成為了國人觀影中的主流選擇。
當然,還有一些人直接去看美劇日劇。
2019年,TVB裁員10%,撕開的血口將被大眾遺忘,港劇再次推到所有人面前,但除了感慨和惋惜,我們已經沒有能力再改變什麼。
港劇曾經稱霸銀屏三十年,但現在卻在不知不覺中跌落神壇。
這是時代的幸運,也是時代的殘忍。
2
大眾對港劇的記憶,最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代。
那是一個遍地黃金,商業氛圍,亞洲電視和TVB鬥法的年代。
競爭,往往能成為優秀作品的源泉。
為了收視,兩家電視臺各出法寶,電視劇成為爭奪觀眾的最大砝碼,在競爭中,誕生了港劇的黃金年代。
亞洲電視臺以愛國武術家霍元甲的生平為藍本改編的《霍元甲》成為眾多內地民眾的啟蒙港劇,其主題曲《萬裡長城永不倒》至今仍是無數中年人士的ktv必點歌曲。
《霍元甲》餘波未散,TVB的反擊便已到來,1984年,《射鵰英雄傳》全國開播,成為兩代人的記憶,影響了無數國人。
隨後,《上海灘》、《萬水千山總是情》、《陳真傳》、《白髮魔女》輪番上線。
TVB和亞視在那個雙雄爭霸的時代,祭獻出了無數的佳作,一次次的刷新我們的認知,港劇在80年代達到了巔峰,成為內地80年代末的一大主流偶像文化的引領者。
隨著亞視在與TVB的鬥爭中失勢,電視劇開始減產,TVB獨領風騷,成為了大眾眼中港劇的唯一代言人。
《神鵰俠侶》、《流氓大亨》、《義不容情》、《創世紀》、《陀槍師姐》、《鑑證實錄》、《金枝欲孽》等佳作還在誕生,一家獨大的局面似乎並沒有讓TVB走向衰落。
武俠劇,職場劇,古裝劇、商戰劇等不同類型劇的推出讓港劇面對依然處在萌芽階段的內地影視擁有絕對性的優勢。
在那個商業、資訊均不發達的年代,得香江彼岸的那些港風男女是大眾眼中最完美的情人。
不僅僅是大陸,即便是在東南亞乃至整個世界華人的華人文化圈,港劇都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
誰人不愛維多利亞港的風?
3
客觀的說,港劇的強大,並不在於其「類型」的多,而在於其模式的先進。
模式的先進體現在:
1.整體效率更高。
和內地目前流行的這種影視公司拍攝、電視臺採買的方式不同,TVB本身即是電視臺,同時也是影視公司。
這讓TVB的港劇在製作和上線的效率上有著極高的優勢。
TVB擁有自己的全套製作班底,包括攝錄燈光設備、籤約編劇、演員、導演以及影棚和後期機房,覆蓋從前期,到製作,再到發行和播出的全部流程。
所以TVB可以在一年內上線20部以上的電視劇,即便有成本更低的原因在,但這種極高的效率在現在看來依然堪稱「恐怖」。
2.承襲自好萊塢的編劇特點。
港劇的故事架構、情節安排和人物關係都非常的強調戲劇化,在節奏快,噱頭緊密的情況下會在有限的劇集時間內安排大量的高潮短段落,吸引觀眾。
在人物塑造方面,強調多元複雜,塑造立體感,人物之間的關係也是錯綜複雜。
像各種律政劇中,上一刻還在法庭上跟對手針鋒相對大放異彩的精英律師,下一秒就可以在街頭吃著牛雜,喝著凍檸茶,人物形象立體而不錯位,也讓人見識到香港那種特有的生氣。
香港電視劇承襲好萊塢的同時,也注重與本土文化相融合。
港劇的劇多源於香港通俗文學,大多以香港或嶺南文化為依託,其闡釋的價值觀普遍圍繞務實、奮鬥、積極的香港精神。
在經濟上行的年代,這種精神就是大眾心中最正的正能量。
3.獨有的造星模式。
明星效應是港劇取勝的關鍵,港劇常啟用大牌明星作為主演來提升收視率,明星常常會和電視劇進行深度捆綁甚至會專門為主演而修改劇情,以達到劇和人互相成就的目的。
同時,香港獨有的造星模式也確保了永遠有源源不斷的明星能夠被輸送到影視圈中。
TVB的明星和藝人基本來自兩個渠道,一個香港小姐選秀,一個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
香港作為世界四大娛樂之都之一,其港姐選秀,稱得上是每年一度的盛事。
從80年代開始,港姐選舉就已經是香港市民的熱門話題,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香港商業社會的一個縮影。
趙雅芝、鍾楚紅、邱淑貞、李嘉欣、袁詠儀、張曼玉,無數女星正是通過港姐選秀才進入演藝圈,最終得以在港劇港片中亮相,進入我們的記憶中。
而TVB藝員訓練班輸送了眾多熠熠生輝的影視巨星。
從TVB訓練班畢業的香港演藝巨星有:
和許多演藝學校不同,TVB的藝人訓練班招收標準極低,只要高中學歷即可報名。
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吳君如、吳鎮宇、任達華、古天樂等等,都是從這個訓練班中畢業,堪稱香港造星工廠。
和現在許多小生靠臉就能直接當主角不同,藝員訓練班出來的演員往往需要長年在大量電視劇中跑龍套,只有刷夠經驗,被認可,才有上升的可能。
這無疑會刷下去很多人,但長期跑龍套演戲,一步步升級的機制也確保了演員演技得到磨鍊,專業度過關。
同時,由於TVB在港劇市場一家獨大,致使電視臺方對演員有著絕對的議價優勢,演員收入被電視臺飯嚴格管控,片酬成本相比內地影視拍攝而言極其低下。
從整體效率,到劇情故事,到演員選角,再到成本控制,港劇模式的完整和成熟,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成為其制勝的關鍵。
但優勢,有時候也是劣勢所在。
TVB一體化的拍攝和對效率的要求,導致作品質量難以保證;
大量的本土化造星,在後期應對更大市場時,也容易水土不服;
另外對藝人的嚴格把控和薪酬上的壓榨,也導致了大量藝人因為熬不下去,薪酬低下等原因而出走。
當時港劇極快的發展、擴張,讓這些劣勢潛於水底,難以顯示。
港劇獨有的模式,是其踏入巔峰的墊腳石,也是其走向衰落的禍根。
4
成熟的模式自然是港劇能夠不斷產出優秀作品的原因,但港劇能夠風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港劇吃了內地市場的人口紅利。
80~90年代,內地經濟快速提升。
文化是經濟的映射,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這種映射具有明顯的滯後性,具體表現在影視文化的改變跟不上經濟的變革。
80年代,國內電視臺、電影製片廠還沒有完全市場化,主流影視劇要不就是古裝歷史劇,抗日劇,都市生活劇等偏老年用戶的劇,要不就是以《西遊記》《紅樓夢》等四大名著為代表的傳統文藝作品改編的電視劇。
其製作目的主要出於文化宣傳用途,且影視作品的審美和選角偏好都非常的男性化,即便是唐國強老師這種傳統演員,當年出道時也被冠以奶油小生的稱號。
當時的國產劇,確實好看,但品類單一的情況下,再多的《西遊記》、《三國演義》,看多了也會膩。
生產力有了,但娛樂消費不足。
這種不足正好給香港娛樂圈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模式上高度商業化、劇情上跌宕起伏緊張刺激,類型上包羅萬有,選角上以俊男美女為主的港劇,面對此時的國產劇幾乎可以說是降維打擊。
而在大環境上,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大眾對消費、金錢的渴望,作為對外窗口,經濟發達的東方時尚之都,彼時的香港就是內地大眾眼中「發達」一詞的代表,是許多普通大眾眼中的文化天堂。
潮流,很多時候都是自上而下的,是從發達地區,發達人群向大眾傳播的。
經濟、文化雙發達的香港,成為內地大眾心中的應許之地。
而展現香港人生活,香港環境的港劇,就是彼時國人得以一窺香港面目的渠道。
那時的港劇是絕對的賣方市場,不是「它求著我們看」,而是「我們追著它看」。
港味文化風行一時,TVB達到絕對值上的巔峰。
可以說,無論是文化上,還是市場上,港劇的風行都是當時內地民眾的需求紅利餵出來的。
但這個紅利到底能持續多久?
答案只有時代知道。
5
人口紅利不只是受眾,還有行業人才上的紅利。
香港依靠對外窗口的經濟紅利,在人才資源上吃了內地的紅利。
看一下香港影視文化鼎盛時期,其核心人才中有相當大比例的人,其出生地是在內地。
天王黎明,北京;
達叔吳孟達,廈門;
TVB男神林保怡,廣東海豐;
金牌配角林雪,天津;
秦沛、姜大衛、爾冬陞三兄弟,分別出生於上海北京;
三哥苗僑偉,舟山;
BGM戰神黃日華,廣東博羅;
國產聖誕老人徐錦江,牡丹江;
一打十甄子丹,廣州;
女神楊恭如、張敏,上海;
火雲邪神梁小龍,中山;
肥貓鄭則仕,汕頭;
冷面笑匠許冠文,廣州;
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臺山。
這些藝人、明星普遍是在上世紀,因為躲避戰難、隨家人遷徙、打工撈金等各種原因來到香港,其領域涵蓋了演員、導演、編劇、武術指導等影視中的各個構成部分,成為香港影視界的一部分,共同創造了香港影視圈當年的輝煌。
行業上港劇依靠香港強大的經濟吸引力,吃到了當時內地的人才紅利。
但人才的吸納依靠的是經濟優勢,上世紀的香港,是東方明珠,是對外窗口,是亞洲金融之都。
而今年的香港依然是,但內地有北上廣深,人才有了更多的選擇。
但無法吸納各個地區的優秀人才時,僅靠香港自身700萬人口的人力資源儲備能否撐得起一個輻射全國的影視行業?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6
港劇的巔峰,在80年代,港劇的輝煌,在90年代,而港劇的衰落,則從00年代開始。
雖然從00年開始,港劇依然能打,依然產出了像《封神榜》《尋秦記》《金枝欲孽》這樣的全國爆款。
衰落總是悄然而至,幾部大熱之後,似乎其他的記憶消失了。
時間緩緩向前,14年的《使徒行者》爆紅全網後,再往後幾年,大家發現好像再也沒聽到有什麼新的港劇出圈了。
到19年、20年,TVB自己也發現了這些問題,於是開始推出《鑑證實錄4》《使徒行者3》等一批吃老本的劇,企圖以情感牌再回巔峰。
但頹勢已然成型,強如TVB也無力逆轉。
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個原因,來自於競爭對手的崛起。
港劇的強大,一部分客觀原因來自於國產劇的弱勢。
隨著內地經濟水平攀升,內地文娛產業也逐漸崛起,影視劇製作水平不斷提升,類型也在不斷的擴展。
內地各大電視臺,開始減少港劇的採購量,增加對本土劇的採購,港劇在黃金時段播出比例下降,使得港劇的內地受眾開始減少,尤其是大量的中老年觀眾。
除了經濟和文化的崛起之外,內地在00年代的一個重要趨勢是家用電腦的普及。
家用電腦普及、網際網路時代到來,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使得年輕觀眾不再受電視臺的限制,擁有了觀看節目的自由選擇權。
美劇、日劇、韓劇、英劇,在這時候開始,紛紛進入我們的視野中,在這些全球各地的不同劇集面前,港劇不論是題材還是製作水平都稱不上是上風。
這很正常,大部分能夠通過製作組,經過字幕組選取,翻譯進入國內的,大部分都是當地的精品,一個地區的全部產品,必然敵不過全球的精品。
網際網路,沒有幫助港劇擴大受眾,反而導致競爭對手增多,成為其衰落的另一個原因。
在電視領域失去了中老年觀眾的同時,港劇也在網際網路上失去了年輕觀眾。
更諷刺的是,當年引領內地風潮的TVB港劇,卻在自己地盤輸給了國產劇。
2018年,《延禧攻略》被TVB引入並在黃金時段播出,竟奪得了2018年TVB的年度收視冠軍。
《延禧攻略》在香港爆火,反映的正是港劇目前面臨的困境:港劇已失去了對內地的文化輻射能力。
這也像極了兩地的經濟逆轉。
7
港劇衰落的第二個原因在於,影視人才的流失。
網際網路的崛起,給國內影視業輸送了太多的素材。
就「IP」而言,國內影視改編,隨便在小說網站找一個IP直接改編就行,這是素材優勢,也是人才資源的優勢。
網際網路挖掘出了太多天才。
而與此同時,港劇的人才優勢已經走到了盡頭。
內地經濟在崛起,國內影視已經非常發達,大家打工去的都是北上廣深,演戲去的都是橫店,沒有人會再選擇香港。
經濟無優勢,人才無輸入,一個七百萬的市場,怎麼跟一個十四億的市場比?
更糟糕的是,港劇人才不止沒有增長,還在不斷的對外流失。
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薪酬水平問題。
影視明星在國內的超高地位和極高的薪酬待遇,讓影視成為一個人人嚮往的行業。
無數人在橫店打工當臨演,也不過是為了一個當明星的夢。
而在香港,這樣的夢從一開始就是不可能存在,因為你在香港如果當上了港劇演員,收入很可能比普通上班族還差。
2018年,香港應屆生的平均月收入是18677港元,一個普通保安的月收入大約是一萬港元,而一個TVB三線演員的底薪不足500港元,月薪往往也就一萬港元左右,和普通保安差不多,甚至更低,這還是建立在他有戲演,且一直接戲的基礎上。
很多TVB演員都抱怨過TVB的薪資,但TVB對薪酬限制極高,並將之視為紅線。
當年港版《西遊記》為TVB帶來了近兩億港元的收入,而作為主演的張衛健片酬僅為7萬元。
在拍攝續集時,張衛健要求加薪,卻被TVB直接封殺,並將主角替換成陳浩民。
2009年,TVB的黃金配角陳鴻烈拍攝時突發心臟病逝世,逝世前一周,其工作時長長達66小時,事件發生後,其家屬曾經向TVB追討撫恤金賠償,但是被TVB以沒有先例為由無情拒絕。
94年港姐冠軍譚小環,在TVB工作20年後轉行改行賣魚蛋,第一個月的收入就是在TVB工作時的2倍。
薪酬低的常態,使得很多TVB藝人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辭職轉行,或做起兼職以求養家餬口,而兼職收入甚至都高於他們做演員的收入。
而且,即便你做到了一線,收入也不見得有多高。
前TVB一姐佘詩曼曾表示,在內地拍三部戲的片酬抵得上TVB十年拍戲酬勞。
分攤下來,一個TVB的一線演員,月收入實際上跟現在北上廣深一家大企業的基層管理差不多。
注意一線演員和基層管理這兩個詞。
和內地當紅明星動輒幾千萬的片酬相比,TVB演員的收入顯得無比窮酸。
這也造成了TVB當家藝人和製作人紛紛選擇北上內地「淘金」。
人才開始逆向從香港輸送到內地,這導致的結果就是,TVB無人可用。
目前TVB的一線男星,依然是陳豪、林峰、苗僑偉、馬國明這一批堪稱古早的藝人,其平均年齡已經接近五十歲。
港劇《宮心計2》上線時,全劇14位主要女性角色,平均年齡45歲。
這種大量高齡化的主演在內地影視業是不敢想像的。
人才的流失,使得TVB港劇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主角公用,配角重複利用。
幾部劇來來去去都是那麼幾個主角,而配角常常在一部劇裡演好幾個角色。
最終使得港劇在面對「老戲骨配角+小鮮肉主演」的國產劇時,競爭力嚴重下降。
港劇演員確實演技有保證,但老戲骨和小鮮肉都是一種選擇,有人愛看演技,有人愛看顏值。
國產劇給你選,而港劇沒得選。
8
除了人才之外,渠道衰落也是港劇的另一個暴擊。
港劇錯失了網際網路帶來的渠道紅利。
網際網路的普及在受眾層面上最大的影響是改變了傳播的途徑,而在行業層面上最大的影響則是改變了製作上的類型取向。
網際網路將許多原本的地方影視拉到了同一平臺上進行角力,但在帶來更多競爭對手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市場。
2009年全國網民數量3.8億,到2019年全國網民數量已經增加到9億。
9億的用戶數,代表著的是千億甚至萬億的市場。
在網際網路普及之前,這片市場被地方電視臺分割。
東北人看遼寧衛視;江浙人看江蘇臺、浙江臺;北京人看北京衛視、中央電視臺;廣東人看廣東衛視、TVB。
這是一種天然的地域劃分。
但網際網路、騰訊、優酷、愛奇藝的出現,讓這一切成為了過去。
網際網路將散布在全國各地的用戶,被不同地方電視臺輻射的市場,全部拉到了同一塊屏幕前。
市場變得巨大無比。
這種市場的增大,跟30年前TVB港劇引入內地是不同。
過去,TVB只是地方電視臺的資源提供方,是賺供應商的錢。
而現在如果一部影視劇能夠全網熱播,則直接收割了一級市場。
收視是錢,版權是錢,造星、融資、周邊收入都是錢,這是網際網路在這個時代對影視最大的紅利。
但TVB錯失了這份紅利。
網際網路固然打破了地域和階層的限制,但在面對性別、年齡、地域、收入、生活習慣都不同的一群用戶時,就想要打造爆款,必然要儘可能的滿足全部用戶,至少是大部分用戶的需求。
只滿足一部分用戶的需求,就算製作再精良,劇情再用心,最好的結果也只能是「叫好不叫座」。
《鄉村愛情》做得再好,硬塞給一群兩廣地區的人看,也是沒戲的。
內地影視是怎麼做的呢?
一種方法,弱化年齡、空間概念,主打強劇情、強IP。
比如以《白夜追兇》《法醫秦明》為代表的懸疑、偵探劇;
以《花千骨》為代表的玄幻仙俠劇;以《慶餘年》為代表的穿越劇;
以《琅琊榜》為代表古裝劇;
以《延禧攻略》為代表的宮鬥劇。
另一種方法,是以當下網際網路為依託,主打網際網路時代下,用戶共有的焦慮、生活壓力、內心陰暗面等話題,引起用戶共鳴。
比如像近一兩年出現的《隱秘的角落》、《我叫於歡水》、《三十而已》這些主打真實,現實,焦慮,黑暗面的新類型影視劇。
這些影視劇要不弱化生活氣息,以強類型為主導,吸引用戶;要不主打共鳴,引起全網共情。
而以類型劇起家的TVB,卻拍不出這些新的類型劇。
TVB港劇的問題在於港味太濃。
在過去,這是他們的優勢,因為香港是天堂。
在網際網路時代,這成了他們的劣勢,因為香港只是一個地方。
無論是現代劇、古裝劇、仙俠劇、宮鬥劇,所有的TVB港劇都帶有一股濃重的港味。
家庭劇都是一大家子人圍在一起打邊爐,刑偵劇都是靠科技找不到線索,主角吃著飯靈光一閃就破案。
在已經看了二十多年港劇的觀眾面前,這種港味已經讓人厭煩。
20年前,你有錢,我看你,20年後,我也有錢了,我沒必要再看你。
港味一種從一種大眾需求,變成了一些深度愛好者的小眾需求。純港味的港劇受眾太窄。
港劇在港味嚴重的同時,還顯得廉價。
TVB以往那種小作坊式拍攝模式,也成為了其自身的桎梏,過去TVB的套派模式是其高效率的根源,但高效率往往意味著質量難以保證。
在內地那些動不動投入上億,各大明星雲集,實景拍攝的高製作劇集面前,TVB一個演員好幾個角色,背景一看就是塑料板的棚拍劇天然帶有一股廉價感。
即便是和騰訊影業聯合,全景實拍的的《宮心計2》,那種廉價感也依然揮之不去。
網際網路在港劇面前沒有引發任何的改變,而僅僅是作為其中一個分銷渠道的存在。
事實上,港劇也曾經有過反抗和學習。
他們嘗試改變港劇類型劇的固定,融入美劇等不同狙擊的新奇設定,像《讀心神探》的設定明顯借鑑了美劇《別對我說謊》;
《踩過界》的人物設定則是借鑑了美劇《超膽俠》;
新劇《殺手》的殺手行業設定也是「借鑑」了電影《疾速追殺》裡的殺手組織,基努裡維斯都笑了。
先不說抄襲不抄襲,這種用別人的設定講自己的故事的方式實際上是有一定的創新和融合的。
但這依然無法擺脫港劇「港味」太濃的問題,許多新奇設定到最後都淪為了純粹的「設定」,而沒有做好融合,其內在依然是港味劇。
沒有涉及根本,改變就無從談起。
在網際網路時代下港味的港劇,或許註定走不出香港。
9
競爭對手的增加、人才的流失、錯失網際網路機會,這些是港劇衰落的直接原因,但根本上,則是香港作為經濟文化中心地位的喪失,以及資本逐利的劣根性導致的不思進取。
真理只在飛彈射程範圍之內,文化輸出只在拳頭和錢能到達的地方。
普遍意義上的文化輸出要不就建立在軍事基礎之上,要不就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
漂亮國好萊塢迪士尼輸出全球,靠的不是上帝,是覆蓋全球的飛彈和軍事基地。
日式ACGN文化輸出全球,靠的不是菊與刀,是當年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座城市能買下一個國家的鈔能力。
港劇的崛起,靠的是當年香港得天獨厚的經濟優勢,以及香港與內地大部分地區之間絕對的經濟落差。
現在,香港依然是當年那個香港,但內地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內地。
內地經濟文化的崛起和多元化發展,使得香港與內地之間那種巨大的差距被縮短。
經濟優勢的喪失,帶來文化優勢上的跌落。
典型的代表就是港片和港劇,可以看到,港劇的衰落和香港電影的衰落幾乎是同時發生。
港劇文化的衰落,不是香港經濟不行,而是內地崛起太快。
我們小時候之所以覺得港劇時尚、新潮、強大,是覺得港劇背後的香港時尚、新潮、強大,核心原因是那時候的我們對自己沒有足夠的自信。
隨著我們底氣的增加,港劇的魅力,則逐漸消去。
現在的香港,只是香港。
10
另一邊是,資本的短視。
TVB不論是在模式上的重複還是演員使用率過高,根源上都源自一個問題:資本的逐利行為。
現在香港藝人、資本的北上並不是第一次,早在8、90年代,就有過大量香港藝人北上淘金,在這之後的98-2000年黃金期,也有大量的香港、臺灣演員進入內地,產出各種兩地合拍劇,香港演員和資本,甚至TVB自身都曾嘗試過開拓內地市場。
但模式和語言上的水土不服,導致他們跟內的戲總是格格不入。
於是,香港資本開始撤出內地,並最終錯失機會。
到2005年左右,內地劇開始逐漸走向成熟,資本運作,行業磨合、到具體製作都開始成熟化、精細化,新生代演員也開始成長,並由此發展處自己的套路。
到現在,內地劇無論資本、IP、類型還是演員,都絕非港劇可比,港劇在國產劇面前一敗塗地。
資本逐利的劣根性,是TVB和港劇陷入惡性循環的根本。
本土就能賺錢,為什麼要去內地?
老套路能賺錢,為什麼要嘗試新類型?
老明星能賺錢,為什麼要冒險捧新人?
棚拍能製作,為什麼要實景拍?
粵語都有人喜歡,為什麼要學普通話?
資本賺錢要講究投入產出比,要用最小的成本賺最多的錢。
每一次,它都做了當前的最優選擇,用最少的投入,博得了最大的產出。
一次次當下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最終造就的是最終利益的最小化。
能躺著賺錢就沒必要站著,但躺久了就站不動了。
只想賺眼前的錢,最終會賺不到錢。
11
當然,港劇雖然衰落了,但並未死亡。
亞視已經無力跟TVB爭鋒,但新的香港本土影視卻在成長。
在香港新電視臺和網劇的競爭壓力下,TVB開始改變自身的製作方式,推出了《香港愛情故事》這部「反港劇的港劇」。
《香港愛情故事》用寫實的手法,生活化的鏡頭,道出這座巨大的鋼鐵城市下,無數普通人的心酸壓抑的日常生活,成為年度爆款。
在20年前,靠一部反類型港劇才能在市場博得一點份額的情況,在TVB出現是不可能出現的。
但在現在看來,這種不可能,才是正常狀態。
一個城市的產業本來就不應該用來滿足整個國家的需求,一個城市獨領風騷的現象實際上是一種病態,病態的產生在於市場資源分配給了港劇太多的優勢。
港劇的火,說到底也不過是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下產生的一種特殊現象。
是時代發展中,給一部分人贈與的「幸運」,當時代逝去,紅利散盡,這份「幸運」也可能變成「殘忍」。
當那些港劇演員,製作人,看著收視率對照表,看著網際網路上國產劇的刷屏,看著,看著過去港劇的輝煌歷史。
他們會不會也有點落寞和不甘?
他們會不會也希望,港劇從來沒有像當年那麼流行過?
但過去的都過去了,怎麼擁抱未來,才是最重要的。
香港如此。
我們亦如此。
---
公眾號: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裝
知乎:半佛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