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利物浦大學學子潘瀟瀟:活在自己的好天氣裡 才是我要的成功 |
http://www.huaue.com 2012年5月21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2011年11月2日,終面之後半個月,西交利物浦大四女生潘瀟瀟接到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畢馬威人力資源部的電話,「我們的合伙人對你印象深刻,很高興今後可以與你成為同事。」此時,潘瀟瀟已斬獲曼徹斯特大學等多所國外名校的碩士錄取通知書,並同時獲得安永和普華永道的青睞。![]() 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在西交利物浦六樓咖啡吧,坐在對面的這名90後女孩沉穩大氣卻又不失溫柔。這位安徽女孩有著比同齡人更豐富的內心和更長遠的眼光,參加安永的合伙人面試之後,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站在上海最高樓環球金融中心的窗邊俯瞰這個城市,忽然想起高二來上海名校遊時,曾對自己說,『以後再來這座城市的時候,希望不再是遊人。』」 現在,潘瀟瀟的那些莫名的小夢想,終於一步步地實現。即使後來,錯過上海的名校,來到西交利物浦大學,但她一直知道,大學不是終點,只是另一個起點,「我人生的軌跡從來不是別人為我鋪設的,夢想,並不是一條路才可以走到」。 在學習中狂歡 四年前,在安徽巢湖一中的高考諮詢會上,潘瀟瀟第一次知道了西交利物浦大學。 高考發揮失常,潘瀟瀟和夢寐以求的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名校失之交臂,但對於大學生活,她有著自己的想法,「我從來不是為了要上一個聽起來名聲響亮的所謂名校。大學應該是一個平臺,周圍有著高素質的一幫同學和老師,可以讓自己見賢思齊,真正習得新知,提高視野,我要的是這樣一個環境。」 當時年僅18歲的潘瀟瀟很清楚,視野十分重要,高中填鴨式的教學不是她想要的。而西浦中西結合的教學環境,輕鬆自由的校園氛圍,深深吸引著她。 大學伊始,潘瀟瀟和很多新生一樣,對於西浦國際化的教學模式沒法一下子適應,「在家裡父母管得很嚴,但學校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大一的時候覺得一直在忙,但不知道在忙什麼,在自我控制和時間管理方面很不成熟,可以說其實虛度了許多時光。」 經歷了迷茫的過渡期,潘瀟瀟開始為自己制定學習規劃,培養學習習慣,並且利用大一相對充足的課餘時間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寒暑假時,潘瀟瀟一般都會在學校多逗留一段時間,花些時間在圖書館進行複習和預習,閱覽課外書,「每天對著一面牆複習雅思,背單詞」。對於她來說,這段時光不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養成耐得住寂寞的心性。她說,「世界上到處是一些看起來離成功只差一步的人,而邁出這最後一步,需要更多的努力與堅持」。 大二時,出於對英語的喜愛和金融的興趣,潘瀟瀟選擇了金融英語專業。回想英語學習,「每周需要讀大量英文材料,專業性的知識、閱讀材料的難度,都曾給我帶來很大的挑戰。」 潘瀟瀟清晰地記得有一次的考試周恰逢她20歲生日,「一個人在自習室複習到凌晨兩點,孤單,卻感覺無比的充實和快樂」。她說,這就是她自己最滿意的狀態,對自己負責,收穫知識,就是給自己最開心的生日禮物。 潘瀟瀟認為,學習不是為了應付考試。閱讀課外書,可以說是她的愛好之一。就算是教科書,哪怕在考完試的假期裡,只要她覺得有用,還是會經常拿出來看。「大學應該是為自己而學,完全投入到學習中的時候,我會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答案,往往會覺得書上看似枯燥的理論其實很有趣,書籍真是大師智慧的結晶。」 「有些書儘管很難啃,但當我複習完厚厚一本全英文《計量經濟學》的時候,我發現大腦煥然一新,以前很難看下去的ECONOMISTS(《經濟學人》)上的文章也只是小菜一碟了。」潘瀟瀟說,她很喜歡這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在專業課老師丁鵬的眼中,潘瀟瀟是位優秀的學生,「她平時學習很認真,在班裡成績優異。我大二開始教她,她雖然參加社會活動比較多,但上課、作業、考試都完成得非常好。」 孜孜不倦的學術追求,讓潘瀟瀟在收穫了同學老師的認可、獎學金的肯定之外,更憑藉過硬的英語基本功與專業知識獲得多次口譯實踐的機會。學校校慶時替校長口譯,利物浦大學等國外友人來訪時全程陪同翻譯,並有多次擔任會議口譯的經歷。而這些也為她申請國外名校研究生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更讓她在四大的英文面試中脫穎而出。 潘瀟瀟感慨地說道,「在西交利物浦,我們接受的不是被動的填鴨式教學,而需要主動地搜集材料,積極與老師交流,秉承學術嚴謹的同時也要學會知識與信息的分享;我們要鍛鍊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學會團隊合作,體會集體力量的強大。」潘瀟瀟說她在西交利物浦學到了做學問的方法,這些也是今後做研究或者職業發展上真正有用的做事方法。 與「學友計劃」同成長 對潘瀟瀟來說,學習是大學生最重要的任務,但絕不是唯一的任務。 從大一開始,潘瀟瀟就參加了很多的社會實踐和校園活動。如果要給她印一張名片,可能一張卡片遠遠不夠。在校內,她曾是攝影社副社長、學生新聞中心記者、學友計劃執委會主席、校外導師英語系負責人、語言夥伴計劃創始人之一、小學期英文老師;在校外,她當過獨墅湖教堂唱詩班的琴師、高教區人才市場的志願者、外國人的免費中文老師…… 其實,潘瀟瀟不是個天生就性格外向的女孩,「她小時候比較膽小,我們一直希望能鍛鍊她的膽量。」潘媽媽介紹說,「瀟瀟因為在學校成績挺好,高中時老師就推薦她當班長,後來上了大學,學校又為她提供了很多的鍛鍊機會,這些對她健全的人格培養都很有幫助。」 潘瀟瀟回憶說,大一參加的第一次英語辯論賽對她來說是個大的挑戰,「當時我還是有點內向的,又要用英語辯論,但我還是決定要試一試。」那場英語辯論賽的辯題關於「索馬利亞海盜」,正是在那場辯論賽中,潘瀟瀟開始對社會問題有所思考,對專業問題有所了解,「我們要找很多英文資料,全面鍛鍊了速讀能力、資料搜集與整合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等,學到了很多東西。」 憑藉著不斷的自我突破,如今的潘瀟瀟早已不是小時候怯懦內向的那個小女孩,而是蛻變成能獨當一面的「Super Girl」。潘瀟瀟說,大學四年讓她收穫最大的鍛鍊機會當數擔任「學友計劃」執行委員會主席一職。 「學友計劃」是西交利物浦四大導師體系之一,這是一個覆蓋全校學生的大型朋輩跨年級互助組織。大二時,潘瀟瀟被評選為首屆學友計劃執委會主席,「當時校長提出了學友互助這樣的一個理念,學校選出四五十個同學來做這個事情,幫助大一新生適應新環境,為他們提供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建議和服務。」 ![]() 「學友計劃」主要負責人在「裝扮」他們的辦公室 作為「學友計劃」執委會首任主席,組織成立初期,潘瀟瀟面臨了巨大的困難。由於是個全新的學生組織,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供參考,「我需要搭建管理平臺,也需要逐步營造組織的文化和品牌。」這對當時沒有任何管理經驗的潘瀟瀟來說,無疑是個前所未有的挑戰,「我需要思考,如何在這樣的非盈利組織裡激勵團隊成員,讓他們更主動更用心地工作,更有組織榮譽感和主人翁精神;如何搭建組織框架以更有效地分配工作。」在當時的潘瀟瀟看來,所有這一切的問題都無從下手。 彼時,課堂上正在講解的《組織行為學》這門課為她提供了思路和指導,她嘗試著把書本上的理論運用於實踐,並同時查閱了大量管理類書籍。慢慢地,她制定出「學友計劃」的基本章程和制度,確定了團隊架構,並設定了策劃部、外聯部、宣傳部、文化發展中心等一些常規部門。在潘瀟瀟的管理與帶領下,「學友」組織慢慢步入正軌,短短三年時間,從首屆僅有的四十幾名學友發展成如今300多人的隊伍。目前,學友組織能為大一所有的兩千多名新生提供「衣食住行學」等方面全方位的指導與服務工作。 看著「學友計劃」在自己和團隊成員的努力下發展壯大,潘瀟瀟感慨萬千,「起步階段真的非常辛苦,我們一開始的幾個負責人同學幾乎每晚都要忙到10點半,保安大叔每天都要趕著我們關教室熄燈。後來他們都知道了我們的事情,就開玩笑說我們是『學友釘子戶』。」說到這,潘瀟瀟不自覺地笑了起來。 在學友組織中,潘瀟瀟把執委會建設成了和諧友愛的大家庭,她說,「學友計劃」不僅鍛鍊了她的工作能力,更讓她收穫了友誼。「我們舉辦包餃子活動,和老師一起過冬至,還在獨墅湖高教區舉辦了中外文化節,大家一起坐在湖邊燒烤,坐在草地上談吉他、聊天、做遊戲,非常有意思。」 ![]() 「學友計劃」組織中外文化節活動 「在這樣一個跨年級的交流中,我也從學弟學妹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很欣賞他們的一些品性和才華,也交到了許多一輩子的朋友。」潘瀟瀟說這些都是她從「學友計劃」中得到的最大人生收穫。 讓心去旅行 2011年11月26日,潘瀟瀟獲得了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的正式錄取通知書,職位是IT諮詢。大四的最後一個寒假,她飛赴香港,去參觀亞洲最繁華的金融中心,去感受香港中環畢馬威總部的氣派與恢弘,去觸碰自己一直以來成為一名四大人的夢想。 其實,潘瀟瀟是個十足的背包客。「我曾一個人背包去過很多地方,途中也認識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社會各階層的朋友。」她侃侃而談,「他們中有美國的大律師,有名企的經濟分析師,有佛教徒和未出過山的少數名族朋友,還有小賣部的店主和環衛工人。」 大學四年時間,潘瀟瀟的足跡遍布了大半個中國。她爬過黃山、廬山、華山,到過雲南、廈門、湘西,在黃土高坡上感受壺口瀑布的壯闊,在青島和大連的海邊流連忘返,也曾在鳳凰古城的橋洞下和流浪歌手喝啤酒,一起慶祝聖誕節。 她說,每一次旅行都讓她體驗到不同的人生經歷,感受到人生百態,開闊眼界的同時,也探索了自己的內心。朋友很多的她卻常常選擇獨自旅行,「只是為了找個機會和自己對話,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在大自然中變得質樸,回歸本質。」 「我遇到一個賣冰棍的,一路開小店,從東北到成都又到鼓浪嶼,最後到天津。在以前的我看來,必須有存活的資本和智力才能足夠自由,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但她非常普通,文化水平不高,但卻過著別人想而不敢的自由生活,她教我『把自己當成半瓶水出去晃,才能晃出水平』。當和她聊到我想去島上開店的夢想時,她開始幫我規划起來,並為我做市場調查和可行性分析。」談及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潘瀟瀟感觸頗深。 潘瀟瀟心裡知道,旅途中遇到的有緣人,看著他們轉身的那一刻,這輩子也許都不會再見。「親疏隨緣。旅行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山川之壯麗,河流之秀美,更在於你與社會的近距離接觸。」潘瀟瀟說,在旅途中遇到的這些人生過客,給了她同齡人給予不了的人生厚度。 ![]() 潘瀟瀟參加畢馬威的新員工Welcome Party 2008年9月踏入大學校園的第一天,潘瀟瀟或許並不知道她的大學將會是如此的豐富與多彩。今年9月,她就將正式入職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真正踏入社會,開始人生新的旅程,用實踐去實現更美好的人生。 潘瀟瀟說,成功不只在於成績和能力,而在於對成功的定義,「被人看得見的成功,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一個人擁有豐富的內在,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喜歡做的事情,讓自己滿意,活在自己的好天氣裡,這才是我要的成功。」(特邀記者:沈蓮蓮) 【潘瀟瀟·微寄語】 ![]() |
關於西交利物浦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特別說明:由於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