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認知裡,「不合群」是一個需要去改善的缺點,甚至成了衡量一個人是否會有出息的評判標準之一。
凡事都有兩面性,很多事情要一分為二去看,不要一棒子打死。
在我看來,「不合群」雖然有不少的弊端,但未必就一無是處,而那些不合群的人未必就是沒出息的。
很多時候,我們反而需要這種特質,需要做一個不合群的人。不管是從個人成長的角度看,還是關乎於人生的質感,我覺得都是有必要的。
客觀地講,很多不合群的人其實是挺牛的。
01
耐得住寂寞和孤獨
那些不合群的人,看上去是孤獨的,甚至有些可憐,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個人沒有朋友,沒人願意和他一起玩。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並不見的,有兩種可能性:一是,這個人並不是不合群,而是人家的圈子裡沒有你,你壓根就進不去;二是,這個人是不合群,但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可憐。
我們換個角度去看,你或許就能理解了。
如果說不合群的人是孤獨的,那麼就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被孤獨所折磨,一種是不被孤獨所困擾。
一個人被孤獨所折磨,往往會做出什麼選擇呢?
很可能會逼著自己走向群體,刻意合群,以消除孤獨所帶來的痛苦。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這樣的。他們之所以合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無法應對孤獨的處境,害怕孤獨。
這讓我想起了作家劉同曾說過的一句話: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
確實如此,很多人真的只是看上去孤獨而已,其實人家的內心一點都不覺得孤獨,反而很享受獨處。
這種能力並不是誰都能輕易擁有的,很多人窮其一生,都無法練就,這也是我為什麼說不合群的人很厲害的原因。
到底厲害在哪,接著往下看。
02
能取悅自己,內心豐盈
董卿曾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她一直保持每天睡覺前閱讀一小時的習慣,幾乎是雷打不動的,而且在她的房間裡,不會出現任何的電子產品。
不看電視、不玩手機,只看書,在不少人看來,這太難做到了。
難做到的原因,自然是覺得難受,相比起玩遊戲、追劇,看書所帶來的樂趣和快感,真是相去甚遠。
所以,遇到這樣的神人,我們總會問一句:你怎麼能堅持下去的?
但董卿卻認為,這沒有什麼特別的,也無所謂堅持不堅持,就是已經習慣這樣了。
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閱讀對她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那麼她可能會堅持多年嗎?
我認為,不會的。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如果閱讀始終讓她覺得痛苦,那麼肯定是不會堅持下去的。
換句話說,她之所以能多年保持這個習慣,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閱讀給她帶來的是樂趣,而不是痛苦。
同樣的道理,很多不合群的人之所以能做到獨處,往往是因為獨處對於他們而言,是快樂的,是一種享受,而不是痛苦和折磨。
而之所以能享受獨處,是因為他們有取悅自己的能力,比如閱讀、音樂、做手工、搞研究等等,沉浸其中,樂此不疲。
這種能力不可小覷,將直接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是否真正有質感。
只有內心不荒蕪、精神富足的人,人生才會真正擁有幸福感,生命才會真正得以綻放。
03
成長快速,能成大事
那些不合群的人,遠離人群,不出去社交,他們到底在做什麼呢?
不排除有很多人是在玩遊戲,宅在家裡追劇之類的,但還有一部分人則是在忙於成長,將大量的時間用來打磨自己。
我曾在文章裡講過大學舍友的故事:
當我們其他人都在玩遊戲的時候,他一個人跑去圖書館看書,當我們早上都躺在被窩裡時,他獨自去學校的操場上跑步、背單詞...
他看上去是如此地不合群,與大家玩不到一起去,但人家最後所取得的成績卻閃閃耀眼。
而這樣默默努力,看似不合群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曾看過一個故事:
在六七十年代,北大荒有一個男知青,非常不合群,別人打牌的時候,他在背單詞,別人睡懶覺的時候,他早早起來讀英語,與眾人格格不入,當然也很不受人待見。
不少同行的知青都不太喜歡他,覺得這傢伙假正經,以至於驚動了領導,被找去談話。
領導囑咐他,你一定要合群,不然會被其他人排斥的。
但這位男知青很倔強,仍特立獨行,幹活、學習,重複著之前的生活。
1978年恢復高考,他如願考上了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後憑藉出色的英語水平和文筆進入了外交部工作,再後來成為外交部部長。
這名男知青就是王毅。
很多優秀的人都經歷過這種不被人理解的過程,而於他們自身來講,其實也不需要被人理解,因為他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應該做什麼。
這其實就是一個人思想成熟、內心強大的表現。
真正成熟的人是不會隨波逐流的,是不會輕易放棄目標的,是不會為了合群而合群的。
成大事,有作為的人,大多都是這些人。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是作家王開嶺的一句名言:人群是人的墳墓。
低質量的社交,往往真的不如高質量的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