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不合群的人?
在一群人的聚會閒聊時,沉默不愛說話,顯得笨拙或冷漠;比起一群人聚會,他們更喜歡自己一個人呆在家裡;被迫參加集體活動後,一定會需要一個獨處時間來恢復能量;沒有太大的社交恐懼,但更享受獨處的時光......
「悶」「孤僻」「不合群」「社恐」「傲慢」「不愛說話」是很多人給他們貼的標籤,但這並不能完全定義他們。
不合群的人常常被別人低估,認為他們不能取得什麼大的成就,大家的焦點都會不自覺落在那些能說會道,懂得自我展示的人身上。
但這個社會,能爬到頂峰的是少數人,而這些「少數人」,也必然擁有不合群的特質。
在這社會,你能獲得人脈資源,從來不是你因為和不合群,而是因為你擁有能夠得到別人認可的價值。
這幾類人,看似不合群,但其實很優秀,遇到了值得深交。
1.知道自己要什麼,目標感清晰的人
想起大學時,班上一個不合群的女生。
平時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在大家打遊戲、看劇、逛街打卡的時候,她在學習。
在大家想著逃課,出去玩的時候,她大學沒有缺過一次課。
更令大家想不到的是,她從入校以來,每天的作息安排自律得可怕。
雷打不動地六點起床,出去跑一圈步,然後去圖書館學習,日常上課,晚上睡覺前,看一小時專業相關的書。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了大四,當大家在為找工作、實習苦惱的時候,她已經成為了一名保研生。
在大家混著大學生活,對未來沒有規劃的時候,她早已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自己的目標上。
比起一群迷茫沒有方向的同學,顯然她更加清醒。
知道自己要什麼,並為目標一直堅持努力著。
2.有自己原則,自律性極強的人
這裡,說說我的老闆,30出頭就做到了總監的位置,全公司上下都聽他的,他的眼界、資源、野心、財富都比我大。
有一次我問他的心腹:「杉哥,咱老闆成功最大的秘訣是什麼?」他笑了笑說:「就兩個字,自律。」
這話確實不假,我跟了他2年,每天我到的公司的時候,他已經坐在辦公室位置上了,從未缺席,而且,我也沒見過他在公司娛樂過哪怕一分鐘,並且,在我們中午的休息時候,他基本上都在電腦桌前度過,也許是享受著一個人的獨處,也許是在反思工作。
有自己的原則,自律性強,辦事效率高,讓人覺得沒有什麼事可以難住他。
3.看似不合群,但總能」成事「的人
湖南女生周雅,以前在電視臺做記者,進入單位後,順理成章的做了宣傳工作。
平時做做動態信息,但領導要求總是高,時不時要周雅做個專題報導,一起做事的同事面對這種情況老是抱怨,「頭疼,不知道寫這麼多有什麼用。」
但周雅卻是一如既往的認真,用心採訪、用心拍攝、用心梳理文字。在大家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她總是能夠找到方法,寫出一篇篇感人的報導。
工作之餘她也自己寫作,可以說,寫作已經漸漸成為了她的習慣。理所應當,她的作品也在報刊上時不時發表。
周雅的不合群,反而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為理想奮鬥的樣子,總是很美。
你看,不合群的人,也有吸引人的地方。
餘華曾在一本書中寫過:
「我不再裝模做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意以恥辱為代價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年齡越大,我們會覺得時間越寶貴,與其去維持泛泛的社交,不如做實實在在做對自己有益的事。
而等你擁有高價值的時候,就不是你找人,而是人找你了。價值高的人,人緣總是極好的。
有這3種特質的人,如果遇到,記得深交。#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