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在一次訪談中說道:「世間最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在很小的時候,老師、父母曾教導我們要善於找朋友,奈何長大之後,才知道找朋友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主要原因在於友誼很難純粹,人心多變,不可琢磨,左右人心的東西越來越多。於是,大家看待友誼的觀點隨著年齡增長不斷變化。
在這些人中,有那麼幾種人看似非常聰明、精明能幹,卻不能成為你最好的朋友。
老話說:「人狂必有禍」,老者提醒這幾種人看似「聰明」,卻往往不值得深交,平時遇到了最好繞著走。
第一種人:見利忘義之人
見利忘義,總是遭萬人唾棄。況且別人也不會將「見利忘義」寫在臉上,我們姑且換個詞,如「見風使舵」。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幾乎成了人與人交往中的黃金法則。「花花轎子人人抬」,我們當然不能說不合時宜的話,可是在做起事來時,情形又大有不同。
一名商人一次不小心失足落水,路過一名漁夫,商人大喊:「快來救我,我給你一百兩白銀!」
漁夫將商人救了起來,商人緩過神來後,卻只給漁夫丟了十兩銀子,說道:「拿去吧!這十兩銀子夠你辛苦半年了。」
漁夫大怒,說道:「剛才你不是在水中許諾給一百兩銀子?其實就算你不給錢,我也會救你,可你既然說了,但那就要說到做到。」
商人聽罷,不屑一顧地答道:「你這人也太不知足了,一下子拿十兩銀子,還嫌不夠嗎?」
漁夫嘆了口氣,離開了。後來,商人又來此地進貨,結果這又遇上了暴風雨,船底觸礁,商人再次落水。
上次的漁夫恰巧路過,商人趕緊說道:「快來救我!這次我給你三百兩銀子,絕對不失言。」
漁夫聽後,卻答道:「你還是找信得過你的人來救你吧,我不要你的銀子,但也不想救你這種無信、無義之人的命。」說完,漁夫離開了,商人很快消失在了滔滔河水中。
見風使舵、隨機應變,固然是「聰明人」所為,但貪圖小便宜,不顧信義,卻是失做人之根本,此類人不可深交。
第二類人:城府極深之人
城府極深、心如幽潭,算計他人於千裡之外,雖說聰明,可卻是讓與其在一起的人感覺很沒安全感。
今天,他可以算計他的敵人,保不準明天他的敵人就會是你。隱藏太深,不願把自己暴露給他人,此類人不可深交。
因為與這類人相處,我們可能連交朋友的第一準則——了解,都做不到。
第三類人:不願吃虧之人
不願吃虧,是大多數人的共同認知。
於是,很多商家在商品上耍起了花招,以更低的價格吸引顧客,不談商品質量如何,那些不肯吃虧的聰明人,反而最容易上當。
不願吃虧的人,會緊緊握住眼前的利益,不與他人共享,不論最後有沒有抓住,卻失了格局。
一個人格局太小,往往看不清前路,只注重於眼前利益。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要保持自己的格局,最好不要與這類人深交。
第四類人:不擇手段之人
不擇手段,就意味著做事沒有底線。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很多規矩,我們稱之為道。失了道德約束,人就會變得無拘無束,十分具有侵略性。
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一旦被他抓住機會,就是不依不饒。故而與這類人交往非常危險,如果他有意針對你,你恐怕很難招架。而且不擇手段、不計代價,總會很快招來報復。
比如明朝時的劉瑾,被稱作八虎之一,似乎一度掌握了大明帝國的核心權力,殊不知他僅僅只是皇帝的意志執行者而已,而執行者是隨時可以換的。
當不擇手段之人得到權力之後,往往會得意忘形,故意噁心周圍的人,你越覺得不堪入目,他就會越拿來向你炫耀,直到讓你屈服。
對待這類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一開始就不要他太過熟悉,一旦讓他摸清底細,後果不堪設想。
結語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把聰明貼在腦門上。老子曰:「大巧若拙,大辯若納,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換句話說:扮豬吃老虎,總會搶得先機。時時表現的精明、聰明,反而容易讓周圍人產生敵意,實為不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