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習慣傷害身邊的人,是因為代價最小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然而,你是龍還是蟲,你的原生家庭起著很大的關鍵因素。
原生家庭帶給每個人的東西,會影響他未來的人生選擇,乃至整個人生走向。
原生家庭是什麼?
只要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原生家庭。
那個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
我們既無法選擇,也無法改變原生家庭的環境。
如果你的生活一團糟,心理諮詢師通常會告訴你,你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都很有可能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小蘇這次義無反顧的搬出了父母家,一切都收拾好了之後,她還請朋友小去她的新家慶祝。
小蘇說:我終於脫離那個家了,以後沒事兒絕對不回去!
其實小蘇能搬出來,小婕還是很為她高興的,因為她媽媽實在是太可怕了,她都不知道為什麼小蘇蘇能忍受這麼久,才搬出來。
小蘇和小婕是多年的好友,小學就在同一個班,包括初中、高中,都是一個學校的,直到大學才分開,不過兩人的學校離得很近,一點也不耽誤她們見面。
在小蘇上幼兒園的時候,她媽媽就一直嚴格要求她,必須比別的小朋友學得好,要是做得不好,媽媽就會生氣。
所以,小蘇從小就不敢鬆懈,學習很是認真,只要媽媽能不對她生氣就好。
小學時,有一次期末考試,小蘇考了第二名,拿著成績單回家的她,很是害怕。
那天小婕發現她向小蘇借的書忘記還給她了,就去她家,打算還給她,剛走到門口,就聽到了一陣打罵聲。
聽聲音是小蘇的媽媽,她聽到小蘇的媽媽說:你怎麼回事,這次居然考了第二名,把手伸直了,是不是沒好好學習,啊?
聽這動靜,小婕有些害怕,正打算走,卻正好碰到小蘇的爸爸回家,知道她是來還書的,就開門讓她進去了。
小蘇的媽媽倒是不繼續罵小蘇了,但小婕看著小蘇臉上還未乾的淚珠,以及手上的紅印,心裡有點發怵,就慌忙把書放在了桌子上跑走了。
過了一段時間,小婕才慢慢了解到小蘇為什麼學習這麼好了,原來都是被家人逼出來的。
錢,是父母掌控孩子的一種手段
在家,父親是絕對的權威,母親是唯一的女主人,只要還和父母住,就是一個寄人籬下、看人臉色的小崽子。
表達真實的自己=不按他們期待成長=失去他們的愛
於是當年的孩子學會了言不由衷,學會了報喜不報憂,學會了言聽計從,也學會了帶著假性自體,背負著「有責任對父母的情緒負責」的沉重包袱迷茫成長。
但是這種成長,卻會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
阻礙孩子與原生家庭的思維、思想分離,而無法成長為一個真正獨立的人。
不過上了大學之後,因為需要住校,所以小蘇獲得了這麼多年來的暫時的自由,但她還是很努力的學習,要是成績下降了,肯定會被媽媽打電話罵的。
有時候小婕去找小蘇玩,她還在宿舍裡背英語單詞,覺得小蘇活得有點累。
可能也是因為年齡大了,小蘇蘇的媽媽也不像以前那樣了,要是她不滿意什麼,也只是說說小蘇,不會再打她手板了。
畢業之後,小蘇進了一家大公司工作,她的工資還是不錯的,所以當有了一定的資金的時候,她向父母提議,說自己想出去住。
可是媽媽並沒有同意,說小蘇蘇這才工作幾年,翅膀還硬了,這個家是住不下她了嗎?
大概是這些年媽媽對小蘇太嚴厲了,而小蘇也一直是以一種討好的態度聽父母的話,所以當媽媽拒絕她的時候,她就放棄了,只是心裡很難過。
工作了幾年後,小蘇也有27歲了,媽媽開始向她催婚了,就給她安排了幾場相親。
前兩次相親,對方都看上小蘇了,想要有進一步的發展,但他們都不是小蘇喜歡的類型,就被小蘇拒絕了。
這一拒絕不要緊,媽媽又開始說小蘇了:你這都多大了,眼光怎麼這麼高?
我覺得這兩個都不錯,後面的相親你可不能這樣啊,把眼光放低點。
小蘇也不敢說什麼,點了點頭,在媽媽再次說她之前,逃進了臥室。
再一次相親,對方又不是小蘇喜歡的類型,但是她還是和對方相處了一段時間,發現實在是無法相處下去,才和對方分手的。
就這麼拖著拖著,小蘇到了28歲,她媽媽還是不放棄給她安排相親,這一次相親,小蘇喊上了小婕一起。
這次見的相親對象,哪個方面都不如小蘇好,也不太會說話,總是說些自認為好笑,但實際很冷的笑話,還以為自己很幽默,搞得她倆很是尷尬。
場面一度尷尬後,小婕找了個藉口,帶著小蘇蘇走了,回家的時候,兩人吐槽了相親對象一路。
回到家的小蘇,被媽媽問相親情況,小蘇說不太行,沒有什麼共同語言。
說完之後,小蘇的媽媽突然就發火了:什麼叫不太行?
這才第一次見面你就說沒有共同語言,你好好了解過他了嗎?
你看看你都多大年齡了,再不出嫁,以後還能有人要嗎?也不知道你學歷高有什麼意義?我是讓你死學習的嗎?
還有很多讓小蘇不能接受的話,都從媽媽的嘴裡說了出來,她沒忍住,跑進了臥室,將門鎖上,躲在被窩裡哭,門外還傳來媽媽「你這是什麼態度」的不滿的聲音。
小蘇請了兩天的假,因為眼睛哭的太腫了,她也不好意思就這麼去上班。
她還背著媽媽,出去看房了,經過半個月的時間,她買了一套九十多平的房子,回家之後就和媽媽宣布搬出去。
媽媽當然是不願意了,但這次小蘇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從家裡搬出去,最後她也這麼做了。
小婕是真的很心疼小蘇的遭遇,現在她能搬出來,小婕覺得她做的很對,像小蘇媽媽那樣的人,傷害了小蘇這麼久,不知道現在會不會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呢?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對別人都是很友善的,可是對於自己的親近的人,卻能說出世界上所有惡毒的話。
那是因為他們知道,要是傷害了別人,可能會被別人反擊,而傷害了親近的人,會被包容,不會輕易離開,自己受到的代價是最小的。
可是,親近的人之所以會包容你,不離開你,是因為在乎你,可你卻打著愛的這種旗號去傷害他們,這種行為很是痛心。
千萬不要去傷害自己親近的人,如果他們根本就不在乎你的話,那你的行為將毫無意義。
你給他們造成的傷害,也因為你是他們在乎的人,所以自願去接受,不去反抗。
但等哪一天,他們決定離開了,你就再也傷害不了他們了,你的世界也變得空虛了。
然鵝,最讓人擔心的是:小蘇未來的婚姻。
有調查顯示:在150個婚姻失敗的案例中,受到原生家庭影響的佔52%。
一個人如果在原生家庭中,缺乏父母的關愛,沒有體會到安全感和價值感。
進入婚姻後,他要麼對伴侶要求過高,希望對方履行父母缺失的角色;
要麼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在婚姻中患得患失、委曲求全。
心理學上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是:孩子愛別人的能力,不是鍛鍊出來的,而是每天在父母的婚姻關係中,耳濡目染學會的。
孩子最強大的技能就是模仿,父母如何對待彼此,孩子就會牢牢地記住,並且在自己經歷同樣事情的時候模仿出來。
記得前些年有些人和我說我生在一個充滿爭吵和暴力的家庭,等我長大了一定要走的遠遠的,這樣我就可以遠離自己的過去。
過了幾年,這些人真的如他們所說離父母很遠了,可事實上他們過的並沒有多好,那些曾經充滿爭吵暴力家庭成長起來的人等到自己組建了家庭後,自己也成為了施暴者。
簡單來說,我們如何去愛,如何去對待自己的另一半,都是從父母那裡「模仿」來的。而父母,也是從他們的上一代「模仿」來的。
所以說,自己究竟如何去愛,其實是一個不斷循環的輪迴。
我們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但這並不是逃避所有責任的藉口。
成年之後,原生家庭不應該「背鍋」。
你就是你自己,你有能力、有權利選擇成為怎樣的自己。
但我們得承認,終究是我們對原生家庭的解讀,成就了一個現在的自己。
最後用阿德勒先生的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希望我們都能在今後的日子裡,被治癒的同時,有一個值得的未來。
作者簡介:小賢老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塔羅牌佔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體會愛的老靈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重要的是:一個認真熱愛生活的心理師。
以有限文字,寫無限可能!
倡導以愛為本質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諦,生命的真意!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