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影《梅蘭芳》的拍攝,孟小冬與梅蘭芳當年的婚戀往事再度浮出水面,而且由於章子怡在電影《梅蘭芳》中扮演孟小冬,孟小冬則愈發引起人們的關注。孟小冬到底是何許人?當年,她與梅蘭芳經歷了怎樣一段驚天動地的美妙而悲愴的婚姻?在她70年的人生中都有過哪些一波三折?
歷時六年的悲愴婚姻
早在80年前,孟小冬就被京津滬的輿論界譽為「冬皇」。當時代表正統京劇的三大賢楊小樓、梅蘭芳、餘叔巖可謂炙手可熱,而剛剛從南方來的、年僅18歲的花季少女孟小冬於北京前門外大柵欄三慶園,以《四郎探母》首次亮相後不到一個月,北京第一舞臺盛大義演,梅蘭芳、楊小樓合演《霸王別姬》蹲大軸,餘叔巖、尚小雲演壓軸《打魚殺家》,而孟小冬與裘桂仙合演的《上天台》就排在倒數第三的位置,幾乎與楊梅餘平起平坐。10天後,孟小冬與梅蘭芳就並掛頭牌合演《四郎探母》了,接著他們又合演了《遊龍戲鳳》。就在孟小冬19歲那年,經一位銀行老總撮合與梅蘭芳喜結良緣。他們一位是「梨園冬皇」,一位是「伶界大王」,一舉一動都是新聞,其轟動情景可想而知。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兩位京劇界的泰山北鬥那一段驚天動地的美妙而悲愴的婚姻卻不再有人提起,時而有人問起,人們也是三緘其口。但是1933年9月5、6、7日三天,天津《大公報》頭版連續登載了「孟小冬緊要啟事」,給我們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啟事稱:……竊冬甫屆八齡,先嚴即抱重病,迫於環境,始學皮黃。粗窺皮毛,便出臺演唱,藉維生計,歷走津滬漢粵、菲律賓各埠。忽忽十年,正事修養。旋經人介紹,與梅蘭芳結婚。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聽介紹人主持。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雖經友人勸導,本人辯論,蘭芳概置不理,足見毫無情義可言。冬自嘆身世苦惱,復遭打擊,遂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抑冬更有重要聲明者:數年前,九條胡同有李某,威迫蘭芳,致生劇變。有人以為冬與李某頗有關係,當日舉動,疑系因冬而發。並有好事者,未經訪察,遽編說部,含沙射影,希圖敲詐,實屬侮辱太甚……
「啟事」中所謂「李某」即一位年輕的追星族李志剛,早就開始追捧孟先生,由於愛屋及烏,得到梅、孟結婚的消息,受到刺激,於1927年9月14日持槍往見梅蘭芳,開槍打死了從中斡旋的《大陸晚報》經理張漢舉,軍警則把李志剛亂槍擊斃後梟首示眾。此事均有第二天各報刊的「軍警布告」和梟首示眾的照片為證。
其實,類似李某這樣瘋狂變態的追星族在今天已不鮮見。「啟事」中關於「祧母去世之日」一說所指系梅蘭芳的大伯母逝世,孟小冬前往奔喪。但是作為「名定兼祧」的另一位梅夫人,將孟小冬拒之門外,梅蘭芳無法兼顧而成為遺憾,此純屬家庭內部事物,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也。而始作俑者,就是當時梅蘭芳身邊的所謂「智囊團」。他們出爾反爾,讓梅蘭芳與孟小冬不知所措。但是經過槍殺案和戴孝奔喪兩大風波後,經過梅蘭芳的努力都又曾破鏡重圓,足以說明孟、梅感情非同一般,最後終因「智囊團」的倒戈而釀成了婚姻悲劇。不過,孟氏作為性格高傲的花季少女不顧封建的妻妾等級,毅然嫁給梅蘭芳完全是出於單純的情感和愛慕,這在一夫多妻制的社會中是無可指責的,同時也無須指責梅蘭芳的另兩位夫人王明華與福芝芳,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中她們為了自己的生存在家庭內部進行角逐也是出於無奈。
五年深造修成正果
從1938年開始,孟小冬開始拜餘叔巖為師。每天傍晚,都會有一輛包月車從東四牌樓三條26號駛往宣武門外的椿樹三條,一連五年不輟,這就是孟小冬在拜師餘叔巖後到範秀軒學習深造的情景。因為當初孟小冬從上海到北京來就是為學習到正宗的譚派和餘派老生藝術,由於她與梅蘭芳的婚事以致多次拜師未遂,所以在而立之年得以拜師,實現了她北上求學的心願。鑑於餘先生每天傍晚才起床,所以孟小冬每天是下午請餘先生的琴師王瑞芝給她吊嗓練唱,然後分別在晚7時左右到餘府用功,但是往往要等到餘府的門客暢談到午夜才開始上課,至凌晨下課返家。當時拜師餘叔巖的學生不少,但是能夠堅持下來的不多,惟有孟小冬一心要學習到老師的藝術真諦,所以除每學完一齣戲後有一兩場實驗性演出外,基本放棄了一切業務演出,就這樣一出一出的學習了30多出戲。僅僅是《武家坡》和《擊鼓罵曹》,孟小冬就曾經向仇月祥、孫佐臣、陳秀華、言菊朋、鮑吉祥等名家多次學過,早在1920年就灌過唱片,卻依然跟餘師恭恭敬敬地從頭學起,直到實驗演出以後得到老師批准。其中有一出《法場換子》,是餘叔巖精心之作,她學好後曾經許諾在餘師壽辰時露演,由於餘師舊病復發而不治,於53歲早逝,這齣戲便成絕響。她晚年在香港和臺北課徒傳藝,每當學生請她傳授此戲,她總是嚴肅地說:「餘師有言,沒有演出過的戲切不可教人。我不敢違背老師的遺願」。她就是以如此驚人的毅力和虔誠得到了餘叔巖的真傳實授,受到京劇界廣大同行的尊崇。
《搜孤救孤》廣陵絕響
1947年,南北的京劇演員為慶賀杜月笙60大壽齊聚上海演出,而最後兩天的最後的大軸戲就是孟小冬主演的《搜孤救孤》。按說,這齣戲並不像《珠簾寨》、《失空斬》那麼繁重,又沒有旦角襯託,一般掛頭牌的老生很少演出。如果演出也很少放在大軸。但是孟小冬不但選了這齣戲,放在大軸演出,而且連演兩場,場場爆滿。據當年身臨其境的譚元壽先生說,那兩天,臺下是滿坑滿谷,舞臺兩側也全是來觀摩的南北名角,塞得水洩不通。那天四大鬚生之一的馬連良先生與後來香港《大成》雜誌主編沈葦窗是合坐在一個凳子上看完了這齣戲,而且連連給孟小冬喝彩。據當時尚在少年的著名科學家王選教授說,那兩天的上海灘是家家打開收音機,戶戶收聽孟小冬的演出實況。這齣戲,孟小冬每個腔都唱得讓人回味無窮。這並非後人杜撰,幸有現場錄音傳世,足以讓人領略一二。四大鬚生之一的譚富英先生看完戲後連聲稱絕。遇人便說:「小冬把這齣《搜孤》給唱絕了,反正我這齣戲是收了」。收了,就是再不唱了。馬連良先生後來沒有唱過,也沒說什麼,但是他把《搜孤救孤》改成了《趙氏孤兒》,難道不是服輸嗎?
遺憾的是,這位梨園冬皇創造了這一京劇歷史上的奇蹟後就真的偃旗息鼓,謝絕舞臺了。後來嫁給了海上聞人杜月笙,輾轉香港,逝世於臺北,終年70整壽。今年是她的百年誕辰,凡是聽過她演唱錄音的,沒有不懷念,不敬佩這位奇女子的。為紀念孟小冬先生百年誕辰,北京戲曲藝術發展基金會與長安大戲院、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將於3月15日晚在長安戲院舉辦專場演出。由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女鬚生王佩瑜、姜培培、孫惠珠、周夢梅、楊淼、由奇、曾純、哈福麗、王文端、楊雙赫等演唱孟小冬的經典作品《搜孤救孤》、《洪洋洞》等。
孟小冬簡歷
孟小冬,1907年生於上海,著名京劇老生,本名令暉,藝名小冬,原籍北京宛平。祖父孟七和父親、伯、叔均為京劇演員,她5歲學藝,7歲登臺,先後向姑父仇月祥和譚鑫培的琴師孫佐臣學習鬚生,12歲在無錫正式掛牌公演,14歲在上海、浙江、濟南、漢口、福建以及菲律賓等地與粉菊花、露蘭春、姚玉蘭等同臺演出,1925年,孟小冬北上深造。先後向陳秀華、陳彥衡、言菊朋、蘇少卿、鮑吉祥、楊寶忠等人請藝,鑽研譚、餘派鬚生藝術並與梅蘭芳合演《遊龍戲鳳》等戲,1927年與梅蘭芳結婚,1933年離異。1938年拜餘叔巖為師,直到1943年餘叔巖病逝。1949年春離滬赴香港定居,1950年與杜月笙結為夫婦,1951年杜病逝後在香港課徒傳藝。1967年,移居臺北,1977年與世長辭。孟小冬14歲開始在「百代」、「麗歌」和「長城」等公司灌制唱片,並有1947年演出實況錄音和在港臺教學錄音傳世。1978年後臺灣出版了她的《凝暉遺音》,上海出版了《冬皇妙音》,天津出版了《孟小冬唱腔及為錢培榮說戲錄音集萃》等錄音專輯。
——《北京晚報》2008年3月4日第45版
當年的紀念演出在長安大戲院看了,購票時附贈一本《中國京劇》雜誌紀念孟小冬的專輯,後被大學教授京劇愛好者收留了。(2021年1月8日馬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