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外貿公司上班的白領梅小姐,是一個星座迷。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腦相關網頁,看看今日運程如何、最近和哪些星座的客戶容易犯衝。類似梅小姐的本市青少年不在少數,21.99%的被調查青年完全相信網絡算命,16.86%的被調查對象對網上算命將信將疑。這是昨天記者從市科教團工委新出爐的《當代上海市青少年科學素養調查報告》中獲得的結果。可喜的是,九成調查對象理解「克隆」、「納米」
等科技新詞。據調查人員介紹,參與本次調查的937名青少年中,86.6%都是年齡在18-28歲的成年人,超過50%的人擁有本科以上學歷。
1、「克隆」、「納米」科技新詞理解率高
調查同時顯示,上海青少年對新的科學技術知識,了解程度較高。「你能準確說出克隆、納米、『ADSL』的真實含義嗎?」對於此問題,被調查對象中91.14%的青少年理解「克隆」、「納米」和「AD-SL」(寬帶)等曝光率較高的科技術語。
在青少年比較關心的科技領域中,環境汙染問題居於首位,尤其是「飲用水」、「空氣品質」、「綠化率」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分別有65.63%、65.31%和57.63%的支持率。
>>>原因分析
上海重視科技教育
據悉,隨著市科教興市主戰略的實施,上海不斷加大了對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視程度。「這表明,科學常識目前在上海青少年的普及程度還是比較高的。」在市科協普及部部長趙衛建看來,若要做到科技創新不能僅限於某個學校某幾個人,更重要的是普及青少年科學基礎知識,提高全民科學素養。
兩成青年相信網絡算命
調查顯示,當代青少年中,大多通過電視、報刊圖書、網絡等媒體手段,來獲取相關信息。但隨著網上算命、佔卜等活動日漸流行,不少青少年沉湎其中,甚至把它們當作時尚的文化趨之若鶩。調查顯示,在上海,有16.86%的被調查對象對網上算命持將信將疑的態度,21.99%則完全相信,31.16%的青少年認為完全不科學。並且,有75%的被調查者承認,曾經閱讀過算命、佔卜等方面的書籍和雜誌。
>>>原因分析
把握未來自信心不夠
「這個數字表明,除了少數大、中學生迷戀網絡算命外,不少職業青年也經常利用工作之便,通過瀏覽網頁、手機簡訊、聲訊電話等方式,來測算個人未來婚姻戀愛、事業健康等運程。」對此,市科協普及部部長趙衛建表示,迷信思想在中、高學歷青少年群體中仍有市場,這表明他們對於把握未來命運的自信程度不夠。
參與科普活動熱情不夠
調查顯示,在日常生活中,38.31%的青少年對科學技術有關話題不感興趣,而很感興趣者只佔22.41%。即便平時收看新聞,對於科技新聞的關注度,也低於政治新聞和文體新聞。
調查中還發現,有59.44%的青少年對專利法不了解,其中有38.31%的人對專利法既不了解,也不感興趣。這些數據表明,被調查者科學意識較為薄弱。
調查顯示,去年一年,參觀前兩個科技場所兩次以上的青少年,佔到被調查總數的17.08%。另外,37.46%的人在過去兩年中,僅去過各類科普場館1次,並且多以集體組織形式前往。
>>>原因分析
評價體系有待調整
對此,市科教團工委書記徐進分析指出,理解科學源於對科學的興趣和欲望,興趣和好奇心與科學素養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性。可以說,上海市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興趣不強、主動性偏低是影響上海市青少年科學素養水平進一步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市科協普及部部長趙衛建表示,目前社會評判學生主要停留在分數上;評判職業青年主要依賴職位和薪水高低。因此,到目前為止,上海還並沒有形成一個很好的全民科學素養評價體系氛圍。
可喜一面
1.掌握電腦和使用網絡程度較高
2.具有強烈環保意識和環保素質
3.具備理性的科學倫理和道德
4.具備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
5.具有勇於進行科學探索的精神
6.對科技知識有一定程度了解
存大問題
1.區別科學和偽科學的認識模糊
2.對現代科技興趣程度減弱
3.利用多元科技信息源比例不高
4.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文輕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