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2月24日訊「我母親今年92歲了,但身份證上把出生年份錯寫成1932年。據說去改正的話要提供出生證明,上世紀初的中國農村哪有這東西?」前天,寧海縣茶院鄉南溪村村民陳先生給新聞熱線87777777打來了電話,「老人因此很苦惱,晚報能幫幫忙嗎?」
年齡弄錯補貼少了三分之二
記者當天聯繫上了胡奶奶的兒媳婦秦女士。她告訴記者,胡奶奶的身份證一直放在兒子家裡,平時基本不用,所以大家一直沒有注意到她身份證上的年齡有誤。
直到四五年前,按照有關政策,村裡的老人每個月可以領一筆補貼。而不同年齡檔補貼額度不一樣,晚輩在代老人領補貼時才發現身份證上把1924年寫成了1932年。
「如今,村裡90歲及以上的老人每年有3000元補貼,80歲到89歲的是1000元。按實際年齡,我們本該領3000元的,如今只能領三分之一。另外,老人年紀大了,也希望身份證能反映真實信息。」秦女士介紹說。
胡奶奶的身份證年齡信息是怎麼弄錯的?她的孫女陳小姐猜測說,這個應該是很遙遠的事情了,「幾十年前,都是人工統計身份信息的,可能當時村裡書記員一時筆誤,錯把1924寫成了1932。」
村裡的檔案信息名字又錯了
陳小姐表示,幾年前一發現差錯他們就向村裡反映了這個事情,村裡提出要有相關的證據才行。
「後來村裡查詢檔案,找到了一份當年分田地留下來的信息資料,上面奶奶的年齡是對的,即1924年出生,可名字卻出現了別字。我奶奶的真實名字叫胡×仙,而寧海話『蓮』與『仙』讀音相近,結果寫成了胡×蓮。最終這份有瑕疵的資料無法作為充分的證據,於是奶奶的年齡信息沒能更正過來。」陳小姐說,「這個問題就一直拖下來,成了掛在大家心頭的一樁心事。」
「其實這個事情是可以說得清楚的,我們村子不大,和奶奶年紀相仿的老人還有五六位,他們作為同一年代的人相互之間都了解年齡信息的。另外,我奶奶還有弟弟,住在茶院鄉另一個村子,今年也90歲了。」胡奶奶的孫子陳先生說,他們一家都希望晚報能幫忙聯繫下相關部門,早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前天下午,記者將胡奶奶的難題反映給了寧海縣公安局,希望對方能給予幫助。
寧海縣公安局政治處的周警官聯繫了胡奶奶轄區派出所,向記者反饋說,將由派出所負責戶籍的童警官來了解情況,如果屬實的話會盡力幫胡奶奶解決此事。
戶籍民警將搜集證據後上報
昨天上午,胡奶奶的小兒子陳師傅來到派出所,童警官為他做了筆錄,詳細了解了事情始末。
「早年人口普查時,村民的身份信息都是村裡直接報上來的,估計老人的年齡就是那種情況下弄錯的。」童警官說,更改年齡是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涉及到了身份證號碼更改,按照有關規定必須提交三項直接的書面證明資料,比如出生醫學證明原件、記載原始出生日期的戶口簿、戶籍底帳等。
問題是老人那個年代根本沒有這些資料。「直接資料沒有,如今我們只能盡最大努力多搜集一下旁證資料。」童警官表示,「我今天已經給老人兒子和弟弟做了筆錄,接下來到村裡找與老人年紀相仿的人做筆錄,並找村委會了解情況。資料準備好後,我會打份報告一起報到縣公安局。年齡更改由縣局審批,而最後能否批下來現在還不好作推測。」
「事情比較複雜,需要一個過程來解決。」童警官說。
相關連結
出生日期涉及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的諸多重大事項,比如:上學、工作、參軍、結婚、退休等等,因此它的變更比較敏感,公安機關對於此事很慎重。它還涉及到身份證號的變更,更改難度相對身份證其他信息難度要大很多。
公安機關登記出生日期依據的是醫院的出生醫學證明。一般來說,若需更改,應提供證明實際出生年齡的原始憑證材料(出生醫學證明原件、記載原始出生日期的戶口簿、戶籍底帳等)。
不過像胡奶奶這種情況,由於還有個90歲的弟弟,可以以年齡存在邏輯錯誤的理由申請變更,遞交相關材料,經轄區民警調查核實,出具調查報告,最後還要公安分(縣)局審批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