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大的教養,是善待父母

2021-01-14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南山松隨感哲思,ID:NSSQy-68】

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孟子·盡心上》

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

君子三樂,父母健在居於首位,可我們有幾個人珍惜了呢?我們,是否算不上君子?

善待父母,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教養

讀過朱自清的《背影》,不少人對於老父親買水果的那一幕想必是印象深刻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流了下來。

平實卻又辛酸的一幕。

他的父親原本也是意氣風發,少年外出謀生,獨立支撐,做過許多大事,然而卻也無法擺脫老之將至的頹唐。

讀到這裡,內心不免有一絲的心疼與慚愧。

年輕時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為了家庭與孩子,千辛萬苦、獨立支撐。在孩子的眼裡,父母永遠是偉岸挺立、堅不可摧,比電視裡的英雄更真實、更溫暖。

當然,也還有些強勢,把衣服弄髒了、和別人打架了、期末考試考差了,最害怕的就是讓父母知道。

只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這樣的關係在悄悄地逆轉。孩子變得強勢,父母卻變得小心翼翼、唯唯諾諾。

他們不再責罵、不再訓斥,甚至不再大聲說話。總是欲言又止,明明有話要說,可到口了又咽了回去。

有委屈也從不向兒女吐露,哪怕生病了也只是默默地吃幾片藥,還在孩子面前假裝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小心翼翼的背後,其實是父母對子女深深的愛與依賴。

曾有人總結了十句不要對父母說的話:

1.好了,好了,知道了!

2.有事嗎,沒事?那掛了啊。

3.說了你也不懂。

4.跟你說了多少次了。

5.你們那一套,早就過時了。

6.叫你別收拾我的房間。

7.我要吃什麼我知道,別夾了。

8.說了別吃這些剩菜了,怎麼老不聽。

9.煩不煩啊。

10.這些東西說了不要了,堆在這裡做什麼啊!

對於父母來說,你不經意說出這些話很可能在父母的內心狠狠地刺了一下,看似平常,傷人卻深。

而很多時候,對父母的傷害就是來自於瑣碎平常之中。

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深愛著自己的父母。而對父母最好的愛,不單單是給予足夠花的錢,而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收起自己的不經意,多些用心。

在這一點上,魯迅先生做得比我們好多了。

魯迅一生娟介耿直,從來都是心口如一,從不違心屈從,唯獨對自己的母親妥協過,哪怕是最平常的起居生活,也是極為妥帖、恭順。

為了不讓母親感到寂寞,特地將母親從老家接到北京,把最大的房間留給母親住,自己和許廣平住小的。

每天晚飯後,都要到房間與她聊天。

出門之前,總要先到母親屋裡說聲:「阿娘,我出去哉!」

回來後,也一定去母親處說聲:「阿娘,我回來哉!」

還時常帶回些母親喜歡吃的小食品。

魯迅的文章雖然寫得好,可他的母親卻不愛看,有人曾特意送了本《吶喊》給她看,還說《故鄉》寫得好。

老太太讀完卻說:「沒啥好看,這怎麼也可以算小說呢?」

原來,老太太喜歡看新鴛鴦蝴蝶派的小說,尤其是張恨水的作品。

魯迅就跑到市場買來張恨水的《金粉世家》《美人恩》送給母親。

魯迅的好友許壽裳說:「魯迅的偉大,不但在其創作上可以見到,就是對待其母起居飲食的言行中,也可以見到他偉大的典範。」

是否,我們也像魯迅一樣,給予了父母足夠的體貼與溫情。

世界上最可憐的莫過於父母已年邁,卻還要在子女面前唯唯諾諾。其實他們所祈求並不多,一份簡單、耐心而溫馨的愛就足矣。

是時候,收起自己的不經意了。

當他們慢慢老去的時候,多些細心、多些用心、多些耐心,千萬不要讓他們變得小心翼翼、唯唯諾諾。

這是兒女能給予他們最好的報答。

善待父母,是一個人最大的教養

一個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善待父母,沒有之一。

烏鴉有反哺之情,羊羔有跪乳之恩,所有的教養問題,請先建立在善待父母的基礎之上,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文明禮儀之邦,有著歷史悠久的孝順父母傳統,留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對他的母親非常孝順。

他母親生性膽小,非常怕打雷,她在世的時候,一遇到打雷,王裒就會到母親的身邊給她壯膽。

後來母親去世後,王裒把她埋葬在寂靜的山林之中,一到颳風下雨、雷聲陣陣的時候,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一邊跪一邊哭著對母親說:「兒王裒在這裡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後世有詩讚頌: 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臺;阿裒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孔子曾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色難」,就是態度很難看的意思。孔子認為孝順不僅僅是在父母有事的時候去幫忙、有好吃的東西就給父母吃,這還遠遠不夠!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父母餓了,你端一碗飯給他,但是你態度不好,說話冷冰冰的,如果你是他們,你心裡會舒服嗎?那一碗飯還吃得下去嗎?

為什麼父母在我們的面前變得小心翼翼、唯唯諾諾?

為什麼父母在我們面前不敢大聲說話,總是欲言又止?

為什麼父母身邊發生的瑣事不再對我們傾訴?

因為我們變了。

我們好像變得很厲害,動不動就把父母當傭人一樣使喚,稍微有不順心就對父母一通發洩,從來不給他們好臉色看。

我們好像變得很有錢,出入父母消費不起的娛樂場所,抽著他們買不起的煙,用著他們沒見過的奢侈品,然後嘲笑他們是沒見過世面的土包子,和他們沒有共同語言。

我們好像變得很愛抱怨,抱怨父母沒能給自己一個好的經濟基礎,抱怨他們總是愛嘮叨,抱怨他們做的事、說的話總是不合心意。

我們變化的態度,還有那些不經意的小事,往往傷害他們最深。

在我們傷害他們無數次之外,終於,他們變成了一個在我們面前小心翼翼的刺蝟。

可是,我們憑什麼這樣對待他們啊?我們在他們面前有什麼好高傲的啊?他們已經給了我們最寶貴的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拉扯大,寧願自己受盡委屈也要把最好的給我們,我們還要怎麼樣?

世間最悲涼的事情莫過於白髮蒼蒼之際,卻還要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還要盡力去照顧他們的情緒!

請善待父母吧!這是父母最大的期望,也是我們最大的教養。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相關焦點

  • 心懷感恩之心,每天給父母好臉色,善待父母是一個人最大的修養!
    為人子女者,千萬不要在父母慢慢老去的時候,讓他們變得唯唯諾諾。是什麼原因讓父母變得小心翼翼?為什麼父母經常會欲言又止?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不再對我們傾訴了?因為我們變了,變得瞧不起父母,變得動不動就拿父母當傭人使喚。
  • 善待家人,才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家人,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這世上我們最應該善待的人。楊絳曾說:善待家人,就等於善待自己。1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善待父母俗話說:百善孝為先。看一個人是否有教養,只需要看他如何對待父母。不懂得善待父母的人,即使萬貫家財、才華橫溢,也永遠無法得到別人的尊重。
  • 教養是一個人生命的層次,更是一個人靈魂的模樣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類心靈的花園中,最質樸、最美麗和平凡的花朵就是人的教養。教養是每個人從小到大必備的品德,是每個人內在素養的體現,無論是平時的言談舉止或是穿著打扮,我們的一舉一動無不是教養的體現。教養跟一個人的身份地位無關,跟是否窮養富養有關,跟從小接觸的教育、父母的教養有關。
  • 一個人最好的教養,就是不多管閒事.
    不多管閒事,不強行幹涉他人的生命,是對每個生命最大的尊重。正如鄭板橋所說:「多讀古書開眼界,少管閒事養精神。」方是正道。認識一個人只要一瞬,相信一個人卻要很久;感動一顆心只要一次,溶入一顆心卻要一生。有教養的人必然是懂得自尊與尊重他人的人,是衣著舉止得體、知書達理、做事有分寸的人。在生活中他們就好像陽光,帶給人溫暖和幸福,相處起來更讓人覺得舒服,更能贏得別人的認可和尊重。對於父母而言,當你每天討論窮養、富養的時候,其實都不如教養來得實在,無教養寸步難行。
  • 新冠疫情下的眾生相,一個人的沒有教養,才是整個社會最大的不幸
    人與人之間總有不同,最大的區別在於教養的區分 近日,一個短視頻,同樣在網絡端引發無數人的討論與熱議,在前幾天,遼寧某地的核酸檢測點,一名16
  • 一個人的教養,其實也體現在面善上
    生活中,不少人把面善當成是虛偽的表現,其實面善才是體現出了一個人的教養。懂得對人面目和藹的人,不說品質,起碼是個懂道理和世故的人。為何說面善是教養?不少人對面善抱有不好的看法,是覺得虛偽的人就喜歡裝出面善的樣子,內裡則不然。
  •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
    長樂在父母百般呵護下茁壯成長起來,20歲時就有人上門提親,23歲那年,長樂選中了美貌賢惠的娟做妻子,大婚後,一家四口生活得其樂融融。俗話說,牙齒與舌頭還有不和的時候。三個月後長樂的家慢慢就不再太平,剛開始婆婆與媳婦吵架時,公公勸婆婆,長樂勸媳婦。
  • 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決定子女將來在「朋友圈」的層次
    父母不應該進行正確、合理的教養嗎?父母應主張孩子交朋友,避免他們長大後活在孤獨之中,或許會因抑鬱而煩憂。父母要積極地教養與疏導,可以戀愛,不可影響學習,應該明確戀愛的界限,要有責任心。
  • 孩子「沒教養」的4個表現,旁人不好意思說,父母要心中有數
    孩子「沒教養」的4個表現,旁人不好意思說,父母要心中有數古人云:「人之有禮,猶魚之有水矣。」意思是一個人的禮貌,就像是魚和水的關係一樣。這樣的孩子,沒有教養又自私自利。當你好心的跟他的父母提出意見,他們卻一臉委屈:「我們家寶貝是挺真實的一個孩子,哪做的有問題啊?你們都太虛偽了,才喜歡那些看著謙讓,知道禮讓的孩子。」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沒教養可以認為是真實嗎?還記得之前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
  • 12星座寶寶教養說明書,父母請收好
    每一個寶寶來到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自身獨特的氣質,如何能夠幫助寶寶快樂的學習與成長,是每一個父母的心願。這次我們將由星座來解讀,了解不同星座寶寶的特質,找出家長和寶寶相處的訣竅,讓親子間不論是教養還是互動都變得更加順利而美好。
  • 後天教養的環境對一個人性格的塑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一個人認為性格是天生的時,那可就真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當真了!當這種「論斷」輪到一個孩子的頭上時,倘若孩子的性格無「恙」,那也罷了;倘若孩子的性格被貼上「不好」的標籤,再加上父母和旁人的「瘋言瘋語」,恐怕他很難翻過身來。一次到朋友家去做客,他家有一個5歲多的男孩。平時父母忙,就孩子的姥姥接送上下學和在家照顧。
  • 父母吃飯看手機,卻責怪孩子不好好吃飯?這樣教養孩子有效果嗎?
    可是那孩子父母看起來一點也不擔心,依然是眼睛不停的看手機,一邊偶爾往火鍋裡夾點菜放進自己嘴裡,一邊繼續訓斥孩子要好好聽話,好好吃飯。自己都不能做到好好吃飯的父母,卻罵孩子不聽話,不好好吃飯?還說什麼教養孩子好難?類似的場景是不是你也常常見到?從表面上看,父母是在教育孩子,顯然,父母自己沒有做好示範,脫離了生活本身的教育,沒有好效果。
  • 父母還健在,是兒女最大的福氣!
    老太太每天一個人呆在家,因為行動不便,也無法下樓,生活可想而知。有個什麼小病痛,為了不影響孩子工作,也硬撐著,為了不給孩子添麻煩,大媽就尋思著自己去養老院算了。女兒擔心別人說自己不孝,就不願意。送父母去養老院,在中國是一個爭議很大的話題。記得綜藝節目《奇葩說》裡也討論過,當時引起熱議。
  • 你的吃相,決定你有沒有教養
    "教養",指的是人從小就應該習得的一種規矩,待人接物處事時的一種敬重態度。而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從吃飯的小細節裡最能體現出來。於是,她就開始用筷子把半肥半瘦的肉分開,瘦的夾到自己碗裡,肥的就給剩在了盤子裡,這樣的情形,讓人看了,心中不禁暗嘆:真沒教養。其實,每個人從他餐桌上的「吃相」都可以看到他背後家庭的文化,教養和個人的修養品味,當然,這不是即興「表演」,而是家庭長期薰陶的結果。
  • 飯局上,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教養,首先看這3點
    現在這個社會,飯局早已不是單純的吃飯的場所,而是我們去結交朋友、拓展人脈的場所,在飯局這個場合上,魚龍混雜,我們想要結交一個朋友,首先,得看這個朋友的品性怎麼樣,是否有教養,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如果這個人他沒有什麼教養,那麼我們和他結交之後肯定也會看不慣他的一些行為,我們結交人脈最好是去交一些讓我們感到舒服的朋友
  • 面善,是一個人最好的教養
    其實,一個人的臉,就是一個人的「門面」,臉色好看,才更加吸引別人,才能夠更好地與人交往,也會得到更多的人喜歡和幫助。面善,是一個人最好的教養,也是一種良好的心態。當一個人心懷善良,那麼道德素質比別人更高一些,幸福和快樂總是浮現在臉上,讓別人看著舒服。1.面善的人,總是面帶微笑,不遷怒別人,沒有什麼脾氣。前幾天,和幾個小學同學聚會。大家在一起,有說有笑。
  • 關曉彤用「賈玲」造句,聽到她改稱呼後,才懂得教養是沒法裝的
    教養是每個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禮儀,但並非所有人都有教養。教養是骨子裡的一種"美",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教養很多時候都是通過一些小細節體現出來的,而在娛樂圈中,"國民閨女"關曉彤的教養一直為人稱讚。關曉彤的一個稱呼,盡顯教養在《王牌對王牌》的一個遊戲項目中,主持人讓關曉彤用三個詞語造句,而這三個詞分別是"賈玲、臭豆腐、和洗衣液"。
  • 四種不同的教養方式培養出四種性格的孩子,你的孩子屬於哪一種?
    據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對一百多個家庭的研究發現,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容易有較高的攻擊性,平時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容易發怒,會經常性暴躁。那在我們的生活中,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教養孩子?父母又該避免哪些不合適的教養方式呢?
  • 易經八卦,中國人的八種教養
    從為人處世的角度去看,說的正是一個人如果沒有謙讓恭順的態度,就會成為一葉孤舟、有篙無水。什麼是這個水呢?就是學會對人謙虛、待人恭敬的人際交往之道。朋友多起來,人脈旺起來,水自然就滿了,自己的人生於是才能如魚得水、乘風破浪。 內心謙恭是一種修養,對人謙恭則是一種教養。哪怕內心的修養不足,如果外在能儘量做到謙恭,就會反過來涵養自己的修養。
  • 父母年老後最大的悲哀……
    父母愛我們,孝順是天經地義的事;父母愛我們的方式不對,做得不夠好時,兒女還孝順,才是兒女真正的德行。怎樣善待父母,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人生功課。因為父母存在的價值,絕不是他們能留給我們多少財富。前段時間,高亞麟在《我家那閨女》節目裡說了一句很扎心的話:「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初聞不明其意,細思深感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