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夜,影視圈中出了一個大新聞:111位編劇、導演、製片人、作家等聯合籤名向行業和社會呼籲抵制抄襲剽竊的行為,並點名於正和郭敬明兩人。
就在前幾天,於正跟汪海林在微博上的互相影射聲猶在耳。而當時事情的起因,是影評人譚飛不指名道姓,但也指向性明顯地發了一條微博。
12月22日下午,譚飛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當初他是以一種「吃瓜」的心態發的那條微博,「當年(於正)抄襲的事情在很多編劇包括公眾心中也沒過去的,但演技類節目用了郭敬明也算了,結果又來了於正,而且對曾經抄襲的事情,好像當作從未發生過,以一種榜樣和導師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的,我覺得這就有點過分了。」
之後事情的走向,譚飛始料未及,但認為也在情理之中。譚飛說,他不是編劇,所以沒參與這次抵制聲明的籤名,「但我的心與他們同在,這個行業需要激揚濁清的聲音,這樣行業才會更健康。」
他們說要對行業保持敬畏,很多人覺得「黑色幽默」
南方+:後來汪海林轉發了你的那條微博,並引發於正和汪海林在微博上的隔空「吵架」。這件事發生後,於正私下找過你們溝通嗎?
譚飛:沒有。其實我的意見和餘飛比較像,他們也不是要「一棍子打死」(這兩位),對方如果誠心為當年的抄襲行為道歉,向當事人道歉,向受害者道歉,那麼這個篇兒是可以翻過的。但你一直就有一種好像法院判錯了,你就是不服(的感覺),我覺得在任何法治國家都是說不過去的,說不好聽的,這就是要藐視法庭對吧?
法院判你道歉,你硬扯著不道歉,但那根刺是在別人心中的,不可能人家就裝作不知道了,這是個簡單的道理。
像於正、郭敬明要是正正式式地向受害人道歉,向公眾道歉,大家也能諒解,因為你們又不是十惡不赦之徒,也沒人會把你們怎麼樣,但是你們自己把自己定在死路上,你還不願意降下來、跳下來,那就沒辦法了。
南方+:這次影視圈內人士聯合發聲明,還有哪些觸發點?
譚飛:於正當年抄襲事件,好像也有100多個編劇聯名抵制,可能時間久遠了大家都不太記得了。這次主要是今年的節目除了邀請了郭敬明,還有於正,還都是選演員的節目。他們在臺上振振有詞,說要對這個行業保持敬畏,很多人會覺得「黑色幽默」,也刺激了不少業內人士,傷害了創作者的自尊——對行業「最不敬畏」的,就是這些抄襲者。一個小偷成功了,成了公司董事長,你就教人家說,「你們別偷,這個世界最噁心的事情就是偷」,這是不是很諷刺?
所以這次不是針對個人,而是主要針對他們的行為。
從左到右,分為汪海林、譚飛、宋方金
南方+:這次聲明想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譚飛:希望平臺正視這個事,有時候平臺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們就沒有去考慮到應該有的導向,就覺得這人有流量,或者說他有爭議、炒作厲害,那麼就用他。這則聲明不是說這111個人的想法,這代表了後面一大群人的看法了。
南方+:聲明發布後,我看到有一種說法,「難道你們就能保證你們的作品不摻任何雜質嗎」?
譚飛:他們是法律上認定了抄襲,要求道歉的吧?法院做出了判決,但他們沒有履行完法院的判決,因為法院說要賠錢道歉,錢可能是賠了,但是歉沒道,這等於沒有完成法定程序。這和網友說「抵制聲明中有的編劇也涉嫌抄襲」是兩個性質,因為那個是「涉嫌」,是沒有法律認定的,所以是性質不同的兩件事。另外,就事論事,你可以說人家說的哪一句話不對,但你不要說人家沒資格說這些話。
而且,這111個人並不是為了「私怨」,還是出於公心。他們也沒有一竿子打死,只是說不希望有這樣劣跡的人出現在公共平臺上去當導師和榜樣,我覺得這種說法還是很有分寸的。他們並沒有說這兩人的作品不能播、不能放對吧?也並沒有請公權力介入。在我看來,如果說是請這樣的人來當導師,孩子們就會覺得在他們身上發生過的抄襲行為是正常的,不會受到什麼懲罰的,這無形中會帶來負面影響,特別是在對青少年的導向上肯定是有影響的。
資本追捧的不一定是對的,行業需要不同聲音
南方+:所以據您了解,這次發起籤名,相當於是一呼百應?
譚飛:創作者心裡最難受的就是你的創意被人剽竊,或者說你的作品被人盜走,這也是一種偷盜。我原來也沒有那麼恨這種事,因為我畢竟不是編劇,但我後來跟很多編劇接觸後,我就發現他們的恨是有來由的,就相當於人家把你腦子裡的東西給偷走了。作為創作者,搞創意的人,他肯定是內心是極其痛苦的。他可能就一輩子也就寫了那些東西,你就給人很雞賊地盜走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讓這樣的人「橫行」。
南方+:你們覺得這樣的一個公開的抵制能起到作用嗎?
譚飛:我覺得肯定會有作用。實際上,「倡議」是沒有強制力的,也不是一個公權力機關的決定,它只是弘揚一種社會正氣,是靠大家來呼籲的一種東西。這個時代對這種呼籲應該是能認可的吧,因為我們已經過了「熱錢時代」,影視圈處於一個「洗牌階段」,大家也要慢慢冷靜下來來反思一些事。
南方+:但是您看於正,他的《延禧攻略》就特別火,如果他下一部作品還是那麼爆,業界依然會追捧他。
譚飛:資本追捧的不代表就是對的。有些導演有劣行,可能在某個國家人家就把他驅逐出境了,他私德有虧,公眾輿論也會反對他。其實這種聲音也是一種生態平衡,因為長期被資本和平臺的單一聲音說得太久之後,有創作者的聲音也是一種平衡,也讓那些資本和平臺產生一些反思。這種聲音是有必要的,如果一個健康的社會連這種聲音都沒有的話,這個社會就病了。
不能說資本追捧就一定是對的。有些時候也需要不同的聲音。我們有時候是明顯的雙標,比如說一個藝人嫖娼了,鏡頭都不能出,更別說是去當什麼導師了。但你說法院判定後抄襲的,他沒道歉,他依然可以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你說哪個性質嚴重?哪個對外界的影響更惡劣?不言而喻。
「底線之爭」不能變成「八卦之爭」
南方+:我看網友說,你們是不是羨慕他們有流量?
譚飛:那天汪海林在我們「四味毒叔」的節目上說了,他說他羨慕劉和平、高滿堂,因為他們是把最好的文字和語言奉獻在自己作品中。汪海林自己就是一個很紅的人,你說他有什麼羨慕(郭敬明和於正)的?羨慕他們那些「抄襲」的寫作技巧?
南方+:聲明發布之後,您有收到您比較在意的反饋嗎?
譚飛:我聽說好多老闆也挺高興的,說早就應該罵他們了。原來他們想買IP買不了,覺得貴,就乾脆橫下一條心來抄,所以那些老闆們也很討厭他們。這種雞賊的行為傷害的不是一兩個作者,而是一群人。不少老闆也向我表達過,覺得這種行為必須殺一儆百,否則今後就是效仿者無數:走了一個於正,還有一個於小正,走了一個郭敬明,還一個郭小明。今後大家就是在這種成功學中樂此不疲。
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提倡「不擇手段」這件事,當然也有人說他們就犯了一個錯,後面也沒怎麼樣是吧?怎麼也創造了些東西。我覺得就事論事,一碼歸一碼,你後面有些東西好,但你原來那個錯你還得認啊,不能因為你後面好,你前面的錯就沒了。這是兩回事。
當然,現在很多自媒體標題黨的出現,把「底線之爭」變成了「八卦之爭」,我看很多人說什麼於正和汪海林兩個人在「撕」什麼的,其實我覺得可能對汪海林不太公平,他可能也沒想這個事兒。一個真正值得說的事兒,是別把這事兒八卦化。所以我覺得這個聲明也是不八卦化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撰文】南方+ 記者 劉長欣 劉奕伶
【作者】 劉長欣;劉奕伶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