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大家交流會用到許多詞語,不少詞語背後都藏著一些有意思的典故。
你知道「買東西」這個說法的由來是什麼嗎?為什麼是說「裝蒜」而不是「裝姜」或「裝蔥」呢?這些詞語的起源你都了解麼?今天咱們就一起來「漲姿勢」吧!
【買東西】不能買南北麼?
「買東西」「買東西」,多念叨幾遍就會想:為什麼不是「買南北」呢?
「買東西」這一詞語的來源有三種說法:
南宋學者朱熹有一次造訪其友盛溫如,適逢盛手挎籃子上街。朱問:「此刻你欲何往?」盛答:「上街買東西。」「買東西?」朱熹很奇怪,又問:「那麼南北也可以買嗎?」盛曰:「不可,我這籃子只裝得金類木類,水類火類是裝不得的。」朱熹聽罷連連點頭。(古代的「五行」木金水火土,是與東西南北中相配的。其東方屬木、西方是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籃子盛火會燒掉,裝水會漏光,更不會盛土,只能裝木和金,所以只能叫「買東西」。)
西漢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之時,買了東方的物件賣給西方,回來時又買了西方的物件賣給東方,之後人們就把這種買東賣給西,買西賣給東的做法,叫做「買東西」、「賣東西」。
在東漢時期,販賣物件的商賈大多集中在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俗話有「買東」、「買西」。即到東京、西京購貨,久而久之,「東西」就成為貨物的代名詞,也就有了
「買東西」這個說法。
【露馬腳】為何是「馬腳」而非「人腳」?
人們常用「露馬腳」來表示顯出破綻、暴露真相的意思,但為什麼露的是「馬腳」呢?
有一種說法是:
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后在民間有露大腳的傳聞,之後演化為「露馬腳」一詞。但北宋《續傳燈錄》卷二十中:「後來風幡事起,卷簟義彰,佛手難藏,驢腳自露。」元曲《陳州糶米》有云:「這老兒不好惹,動不動先斬後聞,這一來則怕我們露出馬腳來了。」
這兩處都可說明,「露馬腳」一語絕非源於馬皇后,而是別有說法。
魯迅文中有「露出麒麟皮下的馬腳來」一語,這個典故與古代用馬(或驢)假扮麒麟的遊戲有關。在節日慶典之時,將描繪好的麟麒皮,裝飾於驢或馬身上,藉以喜慶助興。但馬腳或驢腳難以包裝掩飾,耍弄起來,難免露出馬腳或驢腳來,故借指弄虛作假。
【裝蒜】水仙不開花——裝蒜
「裝蒜」是在形容別人裝糊塗、裝腔作勢時會說的一個詞。那麼「裝蒜」源自哪裡呢?為什麼不是「裝姜」或「裝蔥」呢?
相傳乾隆皇帝有一年春天到南方巡查,看到地裡一片青蒜長勢很好,綠油油的,便稱讚了一番。翌年冬天他去又去這個地方巡查,可惜這一季節青蒜還未長出。當地官吏為了討好皇帝,便派人把水仙移植到地裡。遠遠望去,水仙的葉子酷似青蒜。乾隆看後果然讚不絕口,這位官吏也因此得以升遷。打這以後,人們就把弄虛作假或不懂裝懂嘲諷為「裝蒜」了。
水仙不開花——裝蒜
【馬虎】馬虎馬虎,馬馬虎虎
現在常用「馬虎」來形容某人辦事草率或粗心大意。其實在這個詞語背後還有一個十分慘痛的故事。
相傳宋代京城有一位畫家,他作畫十分隨心所欲,經常讓人搞不懂他究竟在畫什麼。有一次他剛畫好一個虎頭,就碰到有人來請他畫馬,於是他就隨手在虎頭後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這個人沒有要這幅「馬馬虎虎」的畫,於是畫家將畫掛在廳堂。家裡的大兒子見了問他畫裡是什麼,他說是虎;次兒子問他,他卻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以為是馬想去騎,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這個畫家悲痛萬分,不僅把畫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餵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此後,「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類似這樣?
【老頭子】原來是紀曉嵐對乾隆說的
年老的奶奶經常將自己的老伴稱為「老頭子」,「老頭子」這個稱呼背後其實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這是一個民間傳說,發生在清朝紀曉嵐編纂《四庫全書》時:
在盛夏的某一天,紀曉嵐正袒胸露背地校閱書稿時,乾隆皇帝踱步走來,紀曉嵐欲穿衣已經來不及了,便鑽入案下。過了一會兒,他以為乾隆皇帝已經走了,便問館中人:「老頭子已經走了嗎?」話音剛落,發現乾隆皇帝就在他身旁坐著。
乾隆怒問紀曉嵐:「『老頭子』三字作何解釋?」紀曉嵐從容答道:「萬壽無疆之謂『老』,頂天立地之謂『頭』,父母天地又謂天之『子』,簡稱為『老頭子』。」
沒想到「老頭子」這麼生活化的稱呼竟然還有如此文縐縐的含義,漢語言文化真是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