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沒有誰會一直順風順水,因為娑婆世界本就是無常,凡事皆有變動,不是一成不變。若我們能適應和堪破這種無常,無常即為平常。無論好事壞事、善緣惡緣,都是我們自己的緣法,任何事情的出現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必定有其因果。在佛家看來,人一生順遂、無風無浪,未必是好事。過的太好,就難以感知到這世間的苦,無苦就不會出離和覺悟,難出輪迴。
佛教常說:吃苦了苦,享福消福。如果一個人總是在順境中,他就沒有積德修福的機會。越是享福,福報就會消耗得更快。反之,吃苦的人看似是在受罪,但其實吃苦是在了苦,是在消除惡業,消業積福。當下的苦是曾經的惡因惡果,苦嘗盡了,福就慢慢來了。人這一生福報有限,過早消耗完了,以後就會很苦。
「法無定法」,如何在複雜的生活中活出一份清閒自在?修得一顆平常心。順境時,不要得意忘形,謹記福禍相依;逆境時,不要消極墮落,謹記苦盡甘來。「法在心內,莫向外求」,我們無法掌控外境,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我們的內心。境隨心轉,心順則一切順,心亂則一切亂。「一切唯心造」,心即命運,心即風水。遇到不順,不要害怕,也不要盲從迷信於算命看風水,最好的風水在我們自己身上。生活不順,默念這3句話,即刻化解!
一、這是我自己的業障,我要發心懺悔。
遭遇不順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抱怨暴躁,而是應當反思,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別人?說明自己有此業障,是自己的因果。自己的因果只能自己了,有惡業不可怕,怕的是不知悔改。幾乎每個人都帶有自身的惡習,如貪嗔痴慢疑,曾在過去造過惡業,因緣一旦成熟,果報現前,業障就會顯現,給我們帶來諸多不順。
因此,不順的時候,先發心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懺悔要懾心,做樣子是無法消業的。「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念佛一聲,增福無量」,佛前悔過,消業增福。多積德行善,惡緣自消。
二、不順是人生的「逆增上緣」,是來成就自己的。
何謂「逆增上緣」?看似是不幸、災禍、逆境,實則是來幫助成就我們的。「人在順境中永遠無法成佛」,唯有經歷諸苦,才能悟透生命的本質。就像佛陀釋迦牟尼佛一樣,他在出家前,在王宮裡過著衣食無憂的貴族生活,優渥的生活使他看不到人間疾苦,感知不到人生無常。安逸享樂是墮入惡道的因,是六道輪迴之源。
後來佛陀幾次出宮,看到人間生老病死,眾苦充滿,自己卻又無力予以救助,而後選擇出家為僧,為世人尋求究竟的解脫之法。佛陀出家修行六年,吃盡苦頭,身體上要忍受飢餓和寒苦,還要應對來自他的堂弟提婆達多這樣的小人的迫害,面對種種逆境違緣,佛陀不改初心,在逆境中隱忍,修真功夫,反而助益他成就更圓滿的功德。
「無苦不成才」,面對逆境,你超越過去了,它就是「增上助緣」;你超不過去,那麼逆境就是逆境。我們都認為像提婆達多這樣的惡人,是「魔」,是惡道小人,但其實對於佛陀來說,他是來渡他的「佛」。佛眼看眾生,眾生都是佛。這些所謂的惡人不惜造業來成就我們,我們應該感恩。
三、吃苦了苦,吃苦是在吃補。
如果把人生的福報比作一個福袋,如果你只是一味地從裡面「取」,一味地消耗,那福氣就會越用越少。就像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不幹正事,只知道吃喝玩樂,福報早早用盡,自然老來受苦。但反之,若人年輕時惜福且修福,吃苦消業,積攢更多善業,自身的福氣就會越來越多。
「命由己造,福自己求」,天上不會掉餡餅,不要羨慕別人的大福報,你未曾看到別人曾經受的苦。「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福從苦中求,沒有付出,哪裡來的果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吃苦實則是在吃補,必將有益於我們。
感恩閱讀與分享,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