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會堂北京廳。10月15日下午2時45分,距離北京代表團討論還有一刻鐘,記者區的座位已經搶「佔」一空。十七大新聞中心網站上,已經公告了開放討論的代表團名單和地點,共有34個團,比十六大增加了19個。
第一天,除北京代表團外,還有內蒙古、黑龍江、江蘇等11個代表團。中國記協的工作人員楊青坐在北京廳門口,粗粗統計一下,到北京團採訪的記者有119位,分屬76家媒體,其中境外媒體為56家。(中國網10月16日)
代表團分組討論不「避」媒體,敞開門歡迎記者參與並接受公開採訪、與媒體展開互動,各代表團還將此視為展示自我形象、擴大海內外交流的一種契機——江蘇團準備了中英文對照的《科學發展在江蘇》、《江蘇》畫冊、DVD等資料供記者取用;北京團除了《數說北京》、《環境保護專刊》等圖書之外,還帶來了奧運宣傳品;重慶團是內容全面的《精彩十年》,介紹設立直轄市十年的發展變化……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代表討論後,留半個小時供記者提問,這在全國黨代會上還是第一次。
從「關起門討論」到「開放式討論」,從事後召開新聞發布會,到現場討論給記者留足提問時間,在筆者看來,這不僅意味著樂於接受輿論監督心態的進一步強化,還昭示著前所未有的、強烈的政治自信感。
討論對媒體開放,實際上就是對全體民眾的開放。因為,絕大多數的民眾是通過媒體的跟進報導來了解17大的。各級黨代表在會議期間的討論、發言、建議,因為信息發布的透明和及時,必然大大提高公共社會對17大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同時也為共生的公共監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這,需要有開放、開明的心態作為支撐——這種開放和開明,本質就是一種政治自信——有能力、有決心、有信心為民生謀福趾,因此才將「討論」置於陽光下,主動接受輿論監督。
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政治自信為黨與人民、公權力與民生提供了交流的平臺,也為會場內與會場外的良性互動搭建了一條綠色橋梁。有助於社會各階層民眾通過輿論平臺進行充分的權利表達,也有助於參政議政的各項決策更加趨向公正合理與科學。
十七大,是黨光輝歷程上的一次重要的大會,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示巨大經濟與文明成就的盛會--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國內外的記者蜂擁而至,在「開放的會場中」,一條條投射政治自信和政治開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的「簡訊」,伴隨著網絡和電波穿越千山萬水。我們有理由期待,這樣「開放的討論」制度能夠在日常的公共政治生活中得以長期堅持和發揚光大,為和諧社會營造更為積極向上的思想氛圍和輿論環境。
(責任編輯: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