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今年60歲,紹興人,剛退休,正準備享受美好「第二春」的時候,一個驚雷炸響了。
2個月前的一天,老徐突發腹痛,被家人送到了當地醫院。一系列檢查後,一家人頓感天塌了:巨大肝癌!原本安逸的小家一下子亂了套,妻子、兒子、親戚、朋友四處奔走,杭州、上海、北京,能問的醫院都問了,結果驚人的相似:腫瘤巨大,且位置不佳,如果手術,很有可能下不了手術臺;不手術,只能等死,且有限的日子裡生活質量會很差。
先試試介入治療吧幾經周折,多方輾轉,老徐一家找到了浙江省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微創外科主任醫師胡智明教授。經過詳細的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影像學資料閱讀後,胡智明建議立刻住院治療。
終於有醫院肯接受住院了。老徐一家雖然對未來還是很迷茫,但總算是邁出了第一步。入院後,胡智明立即安排了各項針對性的檢查,結果不出所料,非常棘手:腫瘤位於中肝葉、直徑約15cm、第一肝門及下腔靜脈受壓明顯,稍一不慎腫瘤破裂很可能大出血直接危及生命……經多學科討論、充分評估後,胡智明與家屬進行了充分溝通,因為腫瘤巨大,考慮先做一次經肝動脈介入栓塞化療,短期內減少腫瘤破裂出血的風險,等腫瘤縮小為後續手術創造更佳的治療機會。
出於對胡智明的信任,老徐一家當即達成共識,進行了介入治療,3天後疼痛明顯減輕,老徐順利出院。
無奈,腫瘤對介入治療不敏感1個月過去了,眼看著快到再次入院複查的日子了,老徐發現自己的皮膚、眼睛逐漸變黃,小便顏色也日漸變深,自己感覺除了皮膚瘙癢和稍感勞累外也無太大異常,再加上臨近複查也就沒特別放在心上。
複查時,老徐如約而至。然而老徐的「小黃人」造型和良好的健康狀況讓胡智明有點意外。按理,肝癌病人發生黃疸意味著肝功能衰竭,但老徐一般情況良好,又不像是肝功能衰竭的表現。抽絲剝繭後真相揭秘:腫瘤經過介入治療不但沒有減小反而變本加厲地瘋長,最大直徑已由當初的15釐米長到了20多釐米,臥床時已經可以看到腫瘤隆起於腹部。因為巨大腫瘤壓迫後方的肝門部膽管引起了梗阻性黃疸,所以老徐全身發黃,血液中總膽紅素水平高達200mol/L(正常範圍3.4-24)以上。這種情況,1-2周病人就有面臨死亡的風險。
原來,由於老徐的腫瘤對介入治療不敏感,腫瘤在這一個月裡繼續「肆無忌憚」地生長,足足有23cm,非常罕見。病情又一次面臨曲折,老徐該怎麼辦?
放手一搏,完美切下巨大腫瘤家屬焦急的心情、病人憂鬱的面孔,胡智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這麼大的腫瘤實屬罕見,手術,可能直接死在臺上;不手術,病人活不過兩周。
手術!胡智明很快提出建議。這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基於多年複雜肝膽胰外科手術經驗作出的判斷。患者腫瘤雖然很大大,但是有假包膜形成,對周圍的血管都是推移而不是侵犯,腫瘤是有界限的!再一次多學科MDT討論後,專家形成一致意見,先行減黃,再考慮手術切除。
胡智明再次與老徐的妻子、兒子進行了充分溝通,詳細講述手術利弊及方案。原以為家屬需要時間考慮,徵詢更多家屬意見後才能作出決定。
「胡醫生,一切拜託您,手術!」聽了胡智明的講解後,老徐的妻兒異口同聲當場決定。
胡智明教授(右)手術中
面對棘手的腫瘤、開明的家屬,胡智明團隊制訂了詳細的治療方案,先通過超聲定位肝內膽管穿刺置管引流減黃,充分準備手術所需的血製品、藥品、器械等,同時藥物改善病人的各項異常指標。
入院一周,老徐達到了符合手術的條件,被推進了手術室。胡智明教授及肝膽胰外科副主任吳偉頂主任醫師主刀。
術中,巨大的瘤體在腹腔內擋住了視野,對於關鍵結構的顯露造成了困難。胡智明、吳偉頂憑藉豐富的經驗、過硬的技術,硬是啃下了最硬的骨頭。慢慢地第一肝門被解剖出來,阻斷帶被準確放置,多次阻斷、鬆開,阻斷、鬆開後,直徑23CM的巨大腫瘤被完整切除。
被切下的巨大腫瘤(經濾鏡處理)
經過肝膽胰外科、微創外科醫護團隊的精心治療和細心護理,老徐很快康復出院了。出院那天,細心的兒子特意製作了錦旗,以表對胡智明團隊的由衷謝意。
接下來,老徐還將接受介入、靶向治療等一系列的鞏固治療來預防腫瘤的復發。
通訊員 陳曉華、魏芳強
【來源:都市快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