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首描寫農事活動的古詩詞賞析

2021-01-11 古詩詞歌留多牌

我國是農業大國,尤其是整個封建時代都是以農業經濟為主體。但因為農民多不是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無法自己記錄農事活動,所有關於農事活動的古詩詞並不多。本文賞析九首農事活動的古詩詞,感受古代的農業生產。

《國風·豳風·七月》節選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周頌·噫嘻》

噫嘻成王,既昭假爾。

率時農夫,播厥百穀。

駿發爾私,終三十裡。

亦服爾耕,十千維耦。

【以上兩首出自《詩經》,來自民間,然後經過貴族之手加工而成,反映了西周年間農時農事。】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每次讀到「草盛豆苗稀」都忍不住幸災樂禍的笑出聲,陶淵明真不是個好農夫】

白居易《觀刈麥》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以第三方的角度,實地的觀察真實的唐代農事活動】

顏仁鬱《農家》

半夜呼兒趁曉耕,迎牛無力漸艱行。

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

【自己種莊稼後,才知道莊稼不好種】

孟浩然《田家元日》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一幅典型的田園牧歌圖。白天詩人和農夫一起扶犁耕作;傍晚詩人荷鋤伴牧童一道回歸村莊。】

孔平仲《禾熟》

百裡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

老牛粗了耕耘債,齧草坡頭臥夕陽。

【收成的季節,充滿了喜悅】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悠閒的農家活動,天倫之樂】

蘇軾《浣溪沙·麻葉層層檾葉光》

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反映初夏時節農村的生活情趣:煮蠶香、絡絲娘嬌語、白髮老翁捋新麥等】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立刪。《中國歌牌》古詩詞撲克,詩歌紙牌遊戲,仿日本傳統詩歌遊戲《小倉百人一首》歌牌,精選我國耳熟能詳的100首詩歌製作。鍛鍊記憶力,提高專注度,提高眼力聽力,輔助背誦古詩詞。

相關焦點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描寫了什麼場面,是什麼意思?
    作者:李大奎先來了解一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出處。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曰觱發,二之曰慄裂;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曰於耜,四之曰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這首出自《詩經.國風》的歌謠,描寫了什麼場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啥意思?(一)歡快祥和的勞動場面這首歌謠來自於三千多年前西周時期一個叫豳(bīn)的封國。豳國也就是古戎狄,在今天陝西的彬縣、旬邑一帶。這首歌謠的美就在於以平鋪直敘的手法,素描了豳縣人民有序進行農事活動的歡快祥和場面:七月,大火星漸漸西落。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先秦:佚名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採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籜。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月離於畢雨滂沱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月離於畢雨滂沱《詩經》這部最古老的民間詩歌總集,創作於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六世紀,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感情、生活風貌和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詩經》中的一篇。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去看看。
  •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是什麼意思? 看完又漲知識了!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是什麼意思? 看完又漲知識了!時間:2017-08-14 13:29   來源:愛問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是什麼意思? 看完又漲知識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幾句詩出自《詩經.豳風.七月》。
  • 「七月流火」中的「七月」相當於現在公曆的幾月?
    先來了解一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出處。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這首出自《詩經.國風》的歌謠,描寫了什麼場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啥意思?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流火」何意?詩詞大會22位高手答錯
    而在詩詞大會的舞臺上,就考到了這麼一道題: 《詩經·七月》名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流火」的含義是? A.天氣炎熱 B.天氣轉涼 C.天氣寒冷 相信對於這一名句很多人都曾在炎炎夏日的時候,聽身邊的人說起過,人們普遍用它來形容七月的天氣炎熱。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寒衣節之說
    《詩經·豳風·七月》中有詩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所謂「授衣」便是指添加衣物,說明天氣開始轉冷;而身為後人,當然也要考慮去世先祖。因此,依照習俗和祭祀禮儀,也會去墳前為去世先祖添加「棉衣」,因為是在天氣轉「寒」而備,故稱為「寒衣」。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關於七月,這些詩詞你都背熟了嗎?
    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這首出自《國風·豳風·七月》,是《詩經·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豳地在今陝西旬邑、彬縣一帶,公劉時代周之先民還是一個農業部落。《七月》反映了這個部落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以鳥瞰式的手法,一下子把讀者帶進那個悽苦艱辛的歲月。
  • 火影忍者: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題記時間如白駒過隙,漩渦鳴人,這個當年胸懷大志的小夥子,已經做了很長時間的火影。在當初,成為火影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可是真正成為火影之後,他才知道成為一個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火影是多麼艱辛。
  • 「七月流火」、「五月鳴蜩」,你真的讀懂詩意了嗎?
    "七月流火"、"五月鳴蜩"辨正《詩經 豳風 七月》全文、注釋並翻譯如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採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七月流火,八月萑葦。
  • 七月流火:一首詩讀懂奇門遁甲和相對論
    ———————————————————類似奇門遁甲的「相對論」思想,在3000多年前的《詩經》中已經有所體現,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七月流火」篇章。「七月流火」,可以說是我們小時候暑假寫作文時的「御用成語」。那麼,這個「七月流火」,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七月最美短句 關於七月的唯美句子 描寫七月的優美詩句
    5、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6、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7、夏閏秋候早,七月風騷騷。  8、六月食鬱及薁,七月烹葵及菽。  9、七月流火,沉悶寂寂。  10、七月的盛夏,透藍的天空,懸著火球般的太陽毫不留情的烤著大地上的一切。
  • 描寫關於七月的古詩詞唯美 形容7月美好寓意的古詩句子
    夏天給人的感覺就是酷熱難耐,盛夏燥蟬,在這美好的大自然裡,古代的詩人描寫了時值七月滾燙的詩句,傾聽來自盛夏的讚歌。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描寫關於七月的古詩詞句子欣賞。  描寫關於七月的古詩詞唯美  《即事黃州作》  唐·杜牧  因思上黨三年戰,閒詠周公七月詩。
  • 6個文學作品中的星宿知識,「七月流火」的「火」原來是這個星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七月流火」一詞,最早出自《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每年仲夏黃昏,「大火星」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七月(夏曆七月,相當於現在公曆九月)黃昏,它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七月流火」就是「心宿二」晚上向西天慢慢落下去,預示寒冷的季節就快要來到,天氣逐漸涼爽起來。
  • 十首描寫衣的古詩詞,不盼衣錦還鄉,只願遠離牛衣歲月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李白寫俠客,「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清照寫蹴鞦韆,「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杜甫狀兵車行,「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下面精選十首描寫衣的古詩詞,一起欣賞。山中 唐代:王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 關於大雪節氣的古詩 描寫24節氣大雪的古詩賞析
    在古代,人們對於大雪的描寫也是頗多。那麼,你讀過哪些關於大雪節氣的古詩呢?下面一起來欣賞描寫24節氣大雪的古詩賞析吧。關於大雪節氣的古詩  描寫24節氣大雪的古詩賞析大雪古詩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餘拏 一作:餘挐)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