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這鐵棒有何用,我有這變化又如何!」戴荃一首《悟空》道盡了孫悟空的心酸和無奈。看《西遊記》,第一回便交代了孫悟空的出身——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乃仙石受天真地秀,日月精華孕育而生,石猴初生,便學爬學走,拜了四方,正應了那句:人之初,性本善。那麼如此心性之石猴為何會大鬧天宮,與觀音,如來糾葛,後來戴上金箍保唐僧西行取經呢?觀音又為何先與孫悟空對立,西行路上又對其關照有加?且說美猴王為求長生。
獨自離開花果山,駕筏飄洋過海,尋到斜月三星洞,拜師須菩提,須菩提算出美猴王會來尋道,遂命童子開門迎接,賜名孫悟空,悟空破解謎題,三更訪道,須菩提喜其聰慧,教其七十二般變化,騰雲駕霧之術。因悟空在人前賣弄,被須菩提逐出師門,告誡不許洩密師從菩提老祖。這才有了後來一身本事的孫悟空闖下龍宮強借兵器,地府銷生死薄的禍事。玉帝聽從太白金星的建議,將孫悟空納入編制,封其為弼馬溫,殊不知心比天高的美猴王不滿其官品級而反下天宮。這時玉帝或許出於愛才之心,幾經折騰,許了孫悟空一個有官無祿的稱號——齊天大聖,生性跳脫的猴哥。
終日無所事事,在天上東遊西蕩,與眾神仙稱兄道弟,玉帝恐其閒中生事,讓執掌蟠桃園,不想這潑猴卻把王母用作蟠桃勝會的成熟仙桃吃了個精光,還假扮赤腳大仙赴瑤池偷吃仙品,偷喝仙酒,酒醉誤入兜率宮,又把老君五壺金丹當炒豆給吃了!一時酒醒,自忖闖下彌天大禍,遂隱身逃回花果山,玉帝得知後,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將前往捉拿。雙方你來我往,鬥了個旗鼓相當。這時佛門觀音普薩出場了,觀音舉薦了二郎神,二郎神聽調大戰美猴王,猴王劣勢漸顯,趁雙方鬥戰正酣,觀音慫恿老君用金剛琢打中猴王天靈,終致猴王落敗被擒。
事猶未完,悟空護體功法了得,眾神使盡招法,不能損其分毫,無可奈何之下,老君將其封入八卦爐煉丹,不想陰差陽錯,悟空煉就一雙火眼金睛,趁老君開爐取丹之際,跳出丹爐,揮舞金箍棒,大鬧天宮。玉帝荒神,心想這廝雖說法力高強,卻連二郎神都打不過,卻膽大包天,如此離經叛道,不會是佛門故意來搗亂的吧?忙請西天如來降伏此猴,以此試探。最終,悟空被如來鎮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後西天如來欲傳經東土,著觀音尋取經人,護道人。觀音由西往東,先將沙僧賜名悟淨,八戒賜名悟能,讓其護道取經人,又至五行山下點化悟空,將悟空收入佛教,待唐僧救其出來,一路護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修成正果。
西行路上,一路牛鬼蛇神,總有悟空也解決不了的麻煩,多次是觀音出來救場,可以說是對悟空關愛有加了。這可不是如來授意,應該是受他人委託,這人就是須菩提老祖。文中老祖原畫:你這麼,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事,卻不許說是我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菩提老祖早算出悟空會遭此劫,但又不能亮明身份,不想深陷於佛道相爭,只能在悟空被鎮壓五行山下後,暗中委託與自己有淵源的觀音,為弟子悟空指條明路,皈依佛門。讓悟空戴上金箍,鎖緊心猿,在唐僧的諄諄教誨,撥亂反正下,終證得普薩果位,得封鬥戰勝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