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個知名女企業家在微博上訴苦說:「忙到坍塌,每天每個部門都會提一個以上我無法解決的問題,感覺我們公司最大的瓶頸就是我本人。」
雖然是玩笑話,但也部分反映目前企業家生存的真實狀態,作為引領企業發展的一把手,他們既要制定戰略方針,為企業把握髮展方向,又無時無刻不在解決企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尤其是今年突然降臨的新冠疫情,更是給各個企業的生存發展帶來意外的衝擊,企業需要突圍要逆勢而上,企業家更需要突圍完成自我成長,但是,企業家為企業不斷輸出的時候,他們自身需要的能量從哪裡來呢?他們的突圍之路又在哪裡呢?
針對這種情況,近日,四部曲潤澤園(前身為「致良知四合院」)召集全國各地2000名個體工商戶在線開啟了以「中華文化,潤澤心田」為主旨的一天的學習會。
「致良知四合院」是一個以企業家為主體、以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2014年由創始人白立新博士與50多位企業家共同創辦,以助力企業家建設心靈品質,開發企業家精神,建設3.0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為什麼要從建設心靈品質方面著手來提高企業競爭力,白立新博士是這樣看的,他認為做企業實質就是做人,「一個企業最高無形價值的源泉,就是董事長的高尚人格。」
經營企業先經營企業家自身,做企業先做人,通過提升自己的心靈品質來管理團隊和員工,來連結客戶……這聽上去有幾分玄妙,那麼,這些個體工商戶在這個課上都學些什麼,怎麼學?經過學習,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收穫呢?我們就到學習課堂來探訪一下。
四部曲潤澤園學習會現場
一、 越是困難的時候,企業家越是要提升自己的心靈品質
目前,社會上針對大中型企業管理者開展的學習課程很多,但致良知四合院為什麼要開設針對個體工商戶這樣輕體量企業的課程呢?
針對這個問題,白立新博士談起開辦這個學習班的初衷。他介紹說致良知四合院之前關注較多的也是一些大中型企業,因為花同樣的精力去幫助一個人成長,顯然幫到一個更有影響力的人,可以影響到更多的人。但是今年新冠疫情這樣一個特別事件的發生,讓他的想法產生了一些改變,尤其是7月21號看了習主席和企業家座談會,其中習主席特別談到了要保存經濟實體。目前中國7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是個體工商戶,每一個經濟實體都代表著一定的就業,而就業形勢和穩定對社會都極其重要。
「所以我們就想,這個時候我們能夠為個體工商戶做點什麼呢,當我們去研究這個群體的時候,發現這個人群極其龐大,但幾乎沒有學習機構能照顧到他們,商學院管不到他們,培訓機構其實也管不到他們。
而疫情讓企業雪上加霜,這個時候他們心裡一定處於焦灼、混沌、煩惱之中,甚至很多人在困難中心生退意,覺得虧就虧吧,大不了不幹了回老家,這個時候他們其實是特別渴望被引領的。
而我們正好有這樣的條件,既然我們逐漸掌握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我們能夠力所能及的幫到別人成長,那也是我們的榮耀。你想想看,今天2000多個體工商戶跟我們在一起學習了一天的時間,我相信很多內容都是他們第一次聽到。通過這樣的學習會,他們會知道有這麼一群人在關心著他們,那種很焦躁的心靈就會多一分溫暖和安寧,所以去做這樣的一件事情,想想這樣的畫面,你就會覺得很幸福。」白立新說。
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孫梅君在3月份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截至今年3月15日,全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億2500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8353萬戶,帶動了超過2億人的就業。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個體工商戶受到了較大影響。而關於這次學習會能起到的作用,白立新博士說:「就算通過這次學習會有1/3的個體工商戶能夠得到顯著的成長,那也是好幾百家,涉及好幾百個家庭、好幾百個小的攤位,他們會因此變得更有活力、更有力量。」
而且這種學習會學習形式自由,可以選擇線上、線下多種形式,大家不需要見面,在疫情這樣的特殊時期,籌備起來就相對簡單,致良知四合院用了差不多一個星期的時間,就連結到了2000位這樣的個體工商戶。在第一天學習之後,會安排他們進行一個7天的學習過渡,然後讓他們參加百日成長的學習計劃,即每天通過APP學習28分鐘,一兩個月下來,學習者基本就會有一些收穫與成長。
二、 「小而高」戰略學習會,都學什麼?
通過學習就能讓企業變得更有活力,有力量,聽上去很好,那麼在「小而高」戰略學習會上,工商戶究竟能學到什麼呢?這跟其他一些企業家培訓課程有什麼不一樣呢?
畢竟當下人們在「996」、「35歲就會被職場淘汰」、「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 3.9 年」……這樣形形色色的社會性焦慮話題的影響下,每個人都很渴望自我提升,許多人也並不缺少學習機會。在場的很多企業家就坦言自己每年都會報很多培訓班、甚至讀了多家商學院、但自認為很少有成長。
對此,白立新認為,其實比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實現生命的成長,是格局境界的提升。他認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董事長格局與境界的競爭、是團隊格局與境界的競爭、是雙方心靈品質的競爭,而不僅僅是商業模式的競爭。現在許多個體戶經營者、中小企業渴望成功, 但急於求成,不注重提升自己的心靈品質,而真正的成功是無我、利他。只有深刻體會和明白無形價值與無形成本,妙用行為作用與反作用,才能創造真正幸福。
也就是說,戰略學習會,其實並不教「術」而重「道」,通過「攻心」來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但這行得通嗎?帶著這樣的疑惑,我們訪問了一些正在學習的企業家和個體戶,聽他們講自己的體驗和收穫。
一些較早在四合院學習中華文化的企業家表示受益匪淺,著重建設心靈品質後才日漸認識到,責任就是機會,擔當就是機會。只有越來越關注客戶價值,解決社會問題,承擔社會責任,企業才可能從平庸走向優秀,從優秀走向卓越,從卓越走向偉大。
張員就是通過持續學習,心胸格局日漸得到提升的一個企業家。作為北京逸絲風尚創始人,創業十七年,在北京擁有80家直營店,2000名員工。在門檻低競爭激烈的美容美髮行業,他能17年屹立不倒還一直開疆拓土,無論是外界評價還是自我評價,都覺得做的還不錯,但在四合院學習了中華文化以後,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重新認識自己與客戶的關係、自己的胸懷格局和能量。
張員坦言,曾經和客戶的關係就是一場交易,為客戶做好服務,只是盯著客戶的錢包,從未關注客戶這個人。在反思自己跟客戶的關係時,他以對孩子的愛來打比方:「我對孩子的愛是10分,對客戶的愛是1分,其實有時候1分也不到。」
經過反省,他感慨萬分:「創業十七年,顧客給了我所有的財富和名利,而我對顧客沒有任何有價值的反饋,我只是在事(技術)的層面,做了一場交易。顧客還有更多更重要的訴求,我卻幫不上他們。」
張員決心要做出改變,讓自己的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擁有更高層面的仁愛、智慧、胸懷和能量,以此成就社會、服務民眾。
疫情期間,是理髮店最艱難的時候,但張員想的是:我難,客戶更難,我一定要為他們做些什麼。
2月是疫情最嚴峻的時刻,口罩一個難求。張員於是組織全體員工一對一聯繫所有顧客,給客戶送了幾十萬隻口罩。
很多從外地回到北京的客戶,急需口罩,張員送到的口罩無疑是雪中送炭……除此,員工們還為周邊社區的人,購買蔬菜,送貨上門。
在特殊時期,這一不求回報的做法反而讓張員和他的理髮店得到了比金錢更寶貴的回報。很多顧客收到口罩都特別感動,其中一位顧客,剛從國外回到北京隔離,家人都不在身邊,日常生活十分不便,接到張員的電話後他感動萬分:「我都五年沒到你們店了,還記得我,太感動了。」
除了贈送口罩,張員還決定發揮企業的優勢,讓自己的技能用在刀刃上。針對疫情期間居民理髮不方便的情況,張員決定組織理髮師走進附近社區免費剪髮。恰在這時,北京市政府也想組織類似活動,就問張員是否願意在社區大面積展開義剪。張員絲毫沒猶豫就答應了,迅速組織了6個小分隊,分頭進社區義剪。
這一不求回報的做法不但得到了客戶的誇讚,也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北京市政府為此給張員頒發了榮譽證書。通過對中華文化的學習,張員認為自己最大的收穫就是四個字:連結、利他。「我們對客戶的愛遠遠不夠,只要在心上下功夫,把對客戶的愛再提三倍,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當然,個體工商戶的企業體量各不相同,有像張員這樣有幾十家門店的中型企業,也有每天收入幾百元的小本買賣,因此有些人內心犯嘀咕,認為使命感、社會責任、格局和境界,這些都應該是大企業和大企業家去想去做的事情,我們小店小鋪能養家餬口就行了。
那麼小的企業要不要有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工商個體戶要不要提升自己的心靈品格呢?
對此,白立新認為不止大企業要有社會擔當,小企業同樣要有使命感,小企業只不過是大企業的初期成長階段。「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使命,開個小吃鋪、理髮店其實也應該有使命,尤其隨著我們事業的增長,使命應該不斷提升,有的企業做的很大了如果他的使命仍然是養家餬口,那他就再也上不去了,因為團隊憑什麼和你在一起養家餬口啊?你格局境界上不去,真正優秀的人才就會離開。所以,我們的使命感有多高就決定著能吸引到什麼樣的人才,能做多大的企業。」他說。
在學習會上,企業家們還共同探討疫情之下,企業應如何自救,如何增強自信,如何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等。
三、不同水平、不同訴求的企業家共處一堂,怎麼學?
企業規模不同,所處行業不同,遇到的問題不同,企業家的訴求也不同,這樣的企業主共處一堂,怎麼學,才能兼顧水平不同的企業家,讓大家都有收穫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習會採取了多種學習形式,比如播放視頻學習經典案例、一起朗讀《陽明心學》、《論語》、《孫子兵法》等經典,揣摩其中的道理、個人發言求教、同仁切磋交流、導師點撥,等等,而最受歡迎的形式就是企業家相互切磋幫助和導師的點撥引導。有人現場提出自己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有類似成功經驗的企業家現身說法或給予建議,這種鮮活的一線經驗往往讓迷茫中的企業家醍醐灌頂。二是老師進行點撥引導,提供思路,甚至直接提供類似案例予以啟發,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張先生是北京一家物業管理公司的董事長,90%的服務針對的是醫院。但在企業管理中他遇到一內一外兩大難題:一個是人均產值不高,企業5000人每年卻只創造3個億的價值。
另一個問題是,遭遇招標不公的問題。讓張先生苦惱的是,自己的服務做得不錯,但由於公司產品服務的決策者和使用者通常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說真正使用服務的人是醫院的醫生和護士,而做決策的人則是醫院領導,這導致的問題是,有時候你服務做得好壞跟你的招標結果沒有必然的聯繫,甚至有些時候你明明做得很好,可能因為一些特殊原因也導致流標。
針對團隊人均價值低的問題,在場的企業家趙亞輝根據自身經驗給出了建議,趙亞輝是湖南恆康大藥房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有員工2000人,在2019年創造的價值高達6億人民幣。
她分析認為張先生企業出現問題的原因可能在後臺管理上,各個崗位之間的銜接不夠高效,她建議張先生採用現代化先進設備,建立一個更高效的機制,嘗試在人員的管理上面下功夫,形成整個工作的時間安排,達成人均效率的提高。
而面對招標不公平的問題,白立新老師則建議他更應該在「心」上下功夫。點撥說:「你剛才的講話裡有怨氣,抱怨醫院、抱怨招標……而當我們有怨氣的時候,心就被堵住了。這個世界當然並不完美,正因為不完美,所以我們才有機會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創造價值。所以,真正優秀的企業,一定是克服了重重困難才脫穎而出的,當所有的條件都準備好了其實也就不需要我們了。」
廣而言之,就是企業家如何對待社會不公的問題,白立新老師認為,要正確地對待今天我們所面對的這個社會,固然有很多問題,但解決方案是不要抱怨,首先建設我們自己。即便有時候明明我們做得很好,而招標卻讓我們落榜,這其中固然有別人的問題,但別人的問題我們解決不了,而我們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比如我們進一步來提升自己,使得我們的企業成為他們不能拒絕的理由,甚至被其他醫院青睞。「我們相信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一定有足夠的機會讓我們發展。所以,把您心中的怨拋出去之後,您可能就會有更好的機會。」
白立新博士建議每個人都要像啄木鳥一樣,每天去尋找發現自己的問題,並糾正它。而永遠不要抱怨,他認為抱怨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抱怨只會阻礙我們自己。
「啄木鳥計劃」,是四合院開設的一個自我提升的學習項目,就是希望人們每天能多進行自省,去除錯知錯見,提高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和事業打開一片全新的天地。
(責任編輯:李瑩 HN016)